第683章 寧王朱權(本章四千字,之後還有一更)

賢琴自己很快恢復了正常,任憑別人怎麼問也不回答。這時熙瑤忽然想起賢琴是朱榑的女兒,經歷過路謝之亂,說不定是想到了什麼,忙輕聲和允熥說了自己的猜測。允熥一愣,也不再詢問。

允熥說道:“賢烶今年也入京朝貢了,要不你去蒲王府住幾日?”

“不用了皇兄,妹妹現在在宮中很好。”賢琴臉上露出了複雜的神情,但馬上說道。

看着她的表情,允熥大概明白了她的想法,沒有再說話。

第二日臘月二十二,又是一年上朝的最後一天。依照慣例大家都不會說什麼重要的事情,禮部尚書彙報了一下今年又有不少國家的使者來到大明朝貢,引得在場所有官員齊聲讚頌大明在允熥的領導下蒸蒸日上、百姓富足、四方臣服。

當然也有不太和諧的聲音。幾個都察院的御史彈劾岷王朱楩:彈劾他在阿瓦國並未招惹大明的情況下出兵進攻阿瓦,有失天朝上國的顏面。

允熥當然不會搭理他們。這樣的奏摺連駁斥都不能駁斥,讓它無聲無息的就好,過幾日發生什麼其他的事情吸引了大多數文官的注意力此事就過去了;現在出言駁斥反而會擴大這些人的影響,得不償失。

好在大多數文官其實已經摸準了允熥分封的精髓之一:將惹人厭的藩王打發到蠻夷之地禍害蠻夷,省的禍害國內的老百姓。所以大多數人都沒有對此進諫。

下了朝,允熥將手上的奏摺擱在桌子上,對王喜說道:“秦王、寧王和羅貫中可已經入宮了?”

“啓稟陛下,都已經到了。”王喜說道。

“讓秦王、寧王到這裡來;你找一間屋子暫且安置羅貫中坐下休息,七十多歲的人了,久站受不住。”允熥說道。

“陛下,這裡可是您的寢殿,就讓秦王、寧王殿下到這裡面見?”王喜說道。

“這沒什麼,”允熥笑道:“都是一家人,並且朕這次找他們即有家事也有國事,隨便一些其實更好。”

既然允熥如此說了,王喜就馬上去前殿叫朱尚炳、朱權過來。

……

……

此時在前殿,尚炳和朱權正在說着話。尚炳笑着說道:“聽聞十七叔十月份大破北元,擒殺北元武士萬餘,俘虜蒙古平民二三萬,虜獲北元嬪妃三人,王子一人,牛羊馬數萬頭,還差一點兒就生擒了北元國主孛兒只斤坤帖木兒,真是戰功赫赫。”

“不過是運氣。”朱權笑道。但他的表情還是頗爲自得。

生擒、斬殺北元武士萬餘人聽起來不多,但在這個年代已經是了不起的戰功了,歷史上朱棣五出漠北不過是消滅了幾千蒙古士兵。

蒙古草原可不是中原,山都少,四通八達可以說到處都是路;蒙古人也根本不和大明大部隊打仗,只是執行遊擊戰術。坤帖木兒和北元太師阿魯臺知道朱權出兵七萬掃蕩漠北之後馬上就開始逃跑。

朱權在得知坤帖木兒逃跑以後,認爲草原上唯一一隻能對他的步兵產生威脅的軍隊已經不存在了,所以丟下四萬步兵,帶着三萬騎兵猛追。之後合該坤帖木兒倒黴,朱權本來在漠北轉悠了一個多月,天上還下了大雪,已經打算回師了,但就在此時探馬發現了坤帖木兒的大部隊,他馬上發起進攻。

坤帖木兒手上其實也有三四萬蒙古軍隊,全力奮戰勝負還兩說,但這些年蒙古人早就被大明打怕了,又見到是兇名赫赫的朱權帶兵,膽子馬上就沒了一半,拼命向貝加爾湖跑去,試圖利用那裡較爲複雜的地形逃出生天。

朱權也沒那個兵力將這三四萬士兵、七八萬婦女兒童全部消滅,只是先盯着鎧甲最華麗的軍隊猛打,將這些人都消滅後分散圍剿。先頭部隊一直追到貝加爾湖附近才撤回來,俘虜了沒能跑進森林裡的二三萬婦女兒童回師。坤帖木兒和阿魯臺在這次歷史上並不存在的戰役中幸運的逃出昇天,沒有被俘被殺。

尚炳當然知道朱權心裡想的是什麼,笑道:“十七叔何必推脫?這幾年還有誰能一氣消滅萬餘蒙古士兵?陛下定然會不吝惜賞賜。”

“賞賜什麼的我倒是不在意,就是希望陛下能將大寧和朵顏衛等地方正式劃歸我建立寧藩國。”朱權說道。

這話尚炳不好接,誰知道允熥怎麼想的。他正想岔開話題,朱權說道:“尚炳,你這些年在西北幹得也不錯嘛!不費一刀一槍拿下了哈密,哦,現在改名伊吾了。”

“我這和十七叔差得遠了。可不敢居功。”尚炳笑道。

“哎,《孫子兵法》有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你能讓察合臺的番王叫什麼來着,黑的兒火者,你能叫黑的兒火者幫你佔據伊吾,這就是你的本事。”朱權是明白人,雖然他本人其實熱愛打仗,但也知道不打仗拿下一個地方是最好的。

他還要再說什麼,忽然王喜走了過來,對他們二人說道:“秦王殿下,寧王殿下,陛下請二位殿下跟隨奴才去覲見。”

他們二人馬上站起來,跟着王喜前往允熥接見他們的地方。可走着走着,尚炳覺得不對勁,問道:“王老公,這是去哪?”

“自然是去見陛下。”王喜道。

“可是,”尚炳指着已經停下來的王喜面前的這個宮殿大門說道:“這是陛下的寢殿。”

“陛下就是在寢殿召見二位王爺。”王喜道。

“這,”尚炳想說這不和允熥的風格,但話最後還是沒有說出口,就跟在王喜後面和朱權一起走進了允熥的寢殿。

殿內允熥只穿着中衣,坐在榻上讓專職按摩的宦官給他服務着。他見到朱權和尚炳走進來,笑道:“朱權和尚炳來了?都是一家人不必多禮,隨便找地方坐。小蘇、小蔡,你們兩個去給朕的叔叔和兄弟按摩。”

兩個侍立在一旁的小宦官答應一聲,走近朱權和尚炳二人。

尚炳沒有接受按摩的愛好,擺手拒絕;朱權倒是來者不拒,舒舒服服的坐好了享受按摩。

“尚炳,這按摩可是很能舒緩精神的,你也試試。”允熥笑道。

“那臣弟就試試。”尚炳沒有再次拒絕允熥好意,也接受了按摩。

“怎麼樣?”過了一會兒允熥問道。

“確實感覺舒服多了。”尚炳說道。

之後允熥和朱權閒聊了幾句塞外的風土人情,使用隨意的口吻,好像還是聊天似的說道:“這次征伐漠北俘虜的坤帖木兒的幾個妃子都還好好活着呢吧?”

“還活着呢,俘虜的那個王子也活着呢。”朱權說道。

“帶來京城了麼?”

“都帶來了。”

“你把她們交給錦衣衛。好些年對蒙古沒有這樣的大勝了,得舉行獻俘大典,侄兒也要祭拜太廟,告訴皇爺爺北元又弱了一分,讓皇爺爺高興高興。不過現在是正月,得等到二月才能獻俘,十七叔你得在京城多待些時日了。”允熥說道。

歷史上建文這幾年因爲大明正在內戰,所以史書上完全沒有關於蒙古的記載,允熥一開始還以爲蒙古這幾年比較老實呢。但這個位面就在朱棣撤藩、燕王三衛全廢、新的駐防北平附近的軍隊較爲混亂的時候,蒙古人幾次越過邊防衛所,侵擾長城附近。

這讓允熥知道原來歷史上是交戰雙方都沒心情搭理蒙古人,致使蒙古人十分猖獗禍害大明百姓,朱棣爲了保住自己的顏面所以沒有記載。

允熥可沒有那麼多負擔,下令邊防的衛所盡力出擊,不過規定若是主動出擊大漠至少要有三萬軍隊,並且不能在草原上久留。

今年八月,允熥又覺得這麼一下一下得打耗費太多,雖然已經不是草原上最適合打仗的日子了,仍舊下令朱權帶領本部兵馬掃蕩大漠,給蒙古人來一下狠得;就算坤帖木兒逮不着,掃蕩幾個蒙古部落全俘虜回來也不錯。

可沒想朱權運氣這麼好,真的差點兒抓到了坤帖木兒本人,大勝蒙古。

“臣知道。”朱權說道。他當然知道規矩。

“可是陛下,臣這次帶來了許多這次征伐漠北立功的將士,何時給他們議功?這還是不要久拖得好。”朱權又道。

“怎麼?兵部還沒有將功勞議出來?”

“還沒。”

“這是怎麼回事?”允熥疑惑:“若是以前的景清也就罷了,他非常嚴謹;現在梅殷掌管兵部,也這樣辦事?罷了,過一會兒朕給梅殷傳口諭,讓他快些。”

“多謝陛下。”朱權道。他頓了頓,又道:“可是,陛下,對朵顏衛的首領賞賜就是我也捉摸不定;他們現在不太想要財貨了,想要擴大自家的牧場,要水草豐美的地方。”

“哦,他們想要大寧城附近的地方不成?”允熥似笑非笑的說道。

朱權沒明白允熥這個表情是什麼意思,說道:“這他們就算心裡想,也不敢說,他們想要全寧衛(今翁牛特旗)。”

“朕記得現在朵顏衛的指揮使是脫兒火察,是他和你說的?”允熥問道。

“是。”朱權道。

“你回去後撤換了這個拖兒火察!以原來的指揮同知哈兒兀歹爲指揮使。”允熥道。

“這,”朱權的話還未說完,允熥就打斷道:“這些蒙古人絕對不能讓他們得寸進尺!尤其是在你們大寧,靠近草原的地方。”

“一定要記住,這些蒙古人可用,但是也僅僅是可用而已,萬萬不可信任。得有人拌黑臉,有人扮紅臉。算了,這次還是朕來辦黑臉,將脫兒火察留在京城的五軍都督府,明升暗降。”

“是,陛下。”道理其實朱權也知道,只不過他不覺得這件事就到了這個份上,畢竟現在歸他管轄的朵顏衛十分順從。但他肯定不會反駁允熥的話,點頭答應。

“至於這次出兵的泰寧衛,”允熥又道:“朕已經得到了十五叔的來信,知道忽剌班胡沒提什麼過分的要求,已經回信允許十五叔自己處置了。”

允熥是來到這個時空才知道,兀良哈三衛在洪武末年建文初年都歸屬寧王管轄是《明史》上胡扯。‘自錦、義歷廣寧至遼河,曰泰寧’,泰寧衛的地方位於錦州向西一直到遼河,位於遼西:‘自黃泥窪逾瀋陽、鐵嶺至開原,曰福餘’,福餘衛位於從大連到開原這一片地方,是遼東。

而遼東、遼西朱元璋都是分封了王爺的,雖然開原的韓王、瀋陽的沈王歷史上都沒有到任,但遼西的遼王已經到任,並且在韓王、沈王到任之前暫管遼東軍事,所以朱元璋怎麼可能讓寧王管轄福餘衛和泰寧衛。歸屬寧王朱權的只有一個朵顏衛。

說完了寧藩的事情,允熥打算和尚炳說一說西北之事。可寧王朱權仍舊好像有話要說的樣子。允熥側頭一眼瞥見,說道:“十七叔還有什麼話要說?”

朱權又猶豫了一下,見允熥已經有些不耐煩,對允熥說道:“陛下,我大寧也不是長城內的熟地,本地也多蠻夷,……”他絮絮叨叨的說了許多。

允熥一開始還沒明白他到底想說什麼,只是出於對朱權的尊敬沒有打斷;過了好一會兒才反應過來:朱權這是想要當國主啊。

明白了朱權意思的允熥有些左右爲難。他不能撤了寧王的藩,大寧位於長城以北很遠的地方,沒有一個能全權負責的人鎮守,各種麻煩事都會出現,維持北平行都司(大寧都司)的成本也會非常高。

可真的實封朱權爲寧藩國也有問題。大寧地界適合種植業的土地不多,也不靠近海邊,只能以放牧爲生。不種地,漢人強大的同化能力就無從施展,允熥很怕朱權實封后領地逐漸蒙古化。那樣還不如撤了朱權的藩更加穩妥。

琢磨了一會兒後允熥才說了幾句話,裝作沒有聽懂朱權的意思,將此事糊弄了過去。

===========================

感謝書友cyassc、龍之魂魄、其四七七的打賞。

第1219章 軍事改革——五合一第1803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漢洲局勢第786章 大案——其餘的人犯第488章 貢院第993章 樣子第1052章 最終決戰——永明左衛第1690章 艱難的婚配與當年的盟約第177章 端午第207章 ‘西征’與‘東征’第1170章 調查第1685章 行刑第1078章 最後的圍殲戰(一)第1768章 繼續解釋爲什麼攻打埃及第369章 京城的反應第1257章 說話囑咐第661章 攻緬——人口和規劃第1067章 決戰——懷來衛第708章 昀葉徐徐第78章 有人出城第589章 湘王第1309章 下一代該成婚了?(五千字章節)第1384章 投獻案的起始第1493章 蘇州驚變——獅子林的方向第745章 李家的榨菜第1547章 印度之戰——雙方的準備第1677章 與明國決一死戰第1460章 爵位改革——對勳貴第231章 比武第860章 南定——死人第1381章 徵兆第1162章 蒙古謀劃——吩咐第444章 對待扶桑與取名第566章 回京宣旨第687章 白帳第1811章 新的軌道列車第1412章 接見——建築與雕塑第670章 攻緬——殺第1518章 叛徒原來是自家人第918章 對戰程朱理學——結束第709章 有共同點的談話第851章 忘了第1165章 未遂的造反第758章 南巡——風景第1249章 解釋第784章 大案——抄檢高家第549章 再見與玉佩第189章 各地的反應第639章 糧食和軍歌第1516章 抓人第1316章 金融改革——兌換第390章 兗州城上第1093章 血色——報了第444章 對待扶桑與取名第729章 軍械準備第681章 侄戚嬸妹第1056章 最終決戰——攻進大營第767章 大案——衝着誰來第990章 第二個目的第1776章 解釋二三事第1757章 開羅——偷襲第1686章 總督府第1233章 去講武堂的路上上一章的序號寫錯了,應該是871章第701章 宮裡宮外第1695章 什麼!允熥還有過這樣的想法!第79章 下鄉進村第813章 探望第195章 新位置第43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西南之人第477章 科舉改革(一)第418章 封賞與處罰第406章 德州之戰——預料不到的意外第1434章 [免費]處置第1798章 蒸汽機車與再觀察第1705章 哈哈哈,潘金蓮初遇西門慶第411章 北撤第333章 過山東與白蓮教第1187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橫濱第544章 聽到第552章 人選和人員到齊第350章 徐府與英王第1272章 想要的教育第1281章 安排第546章 審問出來第108章 新一屆學生第33章 寶鈔戰爭——應天府衙第1815章 最後的囑託第129章 過山東第420章 回京之前第1415章 李家——驚呼第1430章 卡斯蒂利亞人與英格蘭人第867章 又一份捷報第916章 暫且不說第1755章 開羅——潛入第685章 對蒙第893章 朱贊儀的事情第376章 兩地的變故(二)第1541章 印度之戰——兩個人的商定第1678章 親人,好久不見啦第1115章 撒馬爾罕城之戰——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