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6章 瞭解

蹇義和茹瑺以最快的速度審問完畢了白選國受賄案。允熥前兩日已經通過錦衣衛將事實都已調查清楚,刑部一開始審理案子就輕鬆得到了人證物證,白選國徹底放棄抵抗,和這個案子有關之事問什麼答什麼。

第二天二十二日下午,茹瑺翻了翻卷宗,就對蹇義和大理寺卿說道:“這個案子審理到這個地步我們刑部已經可以結案了,只不過本案涉及朝廷的三品大員,需要奏報陛下定奪。”

“陛下既然讓咱們三個衙門匯同審理,那麼咱們就聯名向陛下奏報。”

他們二人都說道:“那就聯名向陛下奏報。”

待奏摺寫好,三人將自己的名字寫上去後,茹瑺忽然對陳瑛說道:“這次的案子是你主審,由你送至宮中吧,若是陛下有什麼疑問,你正好可以解答”

陳瑛覺得有些奇怪,但他不會做得罪上官的事,說道:“是,尚書大人。”

……

……

刑部衙門在城北的太平門外,與都察院、大理寺是僅有的在外城的衙門,朱元璋大概是出於風水學的考慮將主管刑獄的三法司放到了這裡。

這也導致這三個衙門的人上朝、下班都十分不便,一部分人爲了方便在附近租房子住和武將比鄰而居,不過大多數人不想脫離文官羣體,還是住在城西南。

陳瑛坐着小轎,從刑部衙門前往皇城。他在西華門外下了轎,和守門的侍衛說過後走了進去。

過了許久,陳瑛被帶到了乾清宮外,隨即響起了通傳聲,一個面白無鬚之人走出來對他說道:“陛下召見你了,跟我進來吧。”

陳瑛行禮道:“多謝黃公公。”他認出這是黃福了。隨後跟着他走進了乾清宮。

允熥見到陳瑛,待他行禮完畢後接過奏摺,看了兩遍後說道:“這樣看來白選國受賄是確鑿無疑之事了?”

“人證物證俱在,白選國本人也供認不諱,不會有冤枉之處。”陳瑛答道。

“那你覺得,應該如何處置白選國?”允熥問道。

陳瑛對於皇帝問自己這個問題略有驚訝,但他對此事早有思考,略微沉吟後就說道:“陛下,臣以爲,依照《大明律》,白選國罪該處死;但陛下仁厚,不如改爲流放西北。”

“噢,你覺得朕很仁厚?”允熥眯起眼睛說道。

“陛下體恤大臣,關心百姓,如何不仁厚?”陳瑛說道。

“是啊,朕就是對你們太過仁厚了,以至於發生這樣的事情。”允熥說道。

陳瑛心下一顫,但面上不顯,也不說話,就當沒聽到。

‘心理素質不錯嘛!’允熥暗讚一聲。

允熥發現這次的事情從就事論事變成了文官整體對勳貴的攻擊後,就想着如何平息此事。

靠強力制止是不行的,允熥比不了朱元璋,沒法使用皇權硬壓下去;幹掉幾個最爲積極的人也不頂用,至少表面上這些文官在做正確的事情,允熥只能尋找其他的理由幹掉最爲積極的文官,而此事事關文官集體利益,在知道允熥不可能像朱元璋一樣把他們都幹掉的情況下,其他人不會輕易放棄。

允熥思來想去,又和秦鬆商量了半天,想出了七條對策以平息這次的事情。

第一,讓黃淮生病。黃淮是引爆這次事情的人,他已經退不下來了,所以允熥讓他裝病將事情交給府丞處置,降低事件中心的熱度;

第二,發掘彈劾勳貴的官員進諫彈劾的私心,讓那些心底有私心的人遲疑,減少跟風進諫之人,降低事情的熱度;

第三,對那些只記得進諫彈劾而忘記了本職工作的人進行處置,同樣是爲了減少跟風進諫之人,降低事情的熱度;

第四,指使聽話的御史對文官中貪污受賄之人進行檢舉揭發,從而擾亂局勢;

第五,對那些大公無私之人,比如方孝孺,釜底抽薪將他調到外地爲官,允熥最近沒有事關儒家的改革,暫時用不到方孝孺可以讓他離開中央一會兒;

第六,發生一件同樣非常重要的事情,引導輿論轉移關注對象,這一點允熥已經在籌備了;

第七,就是將並無破綻但能力極強的文官收編或處死。

允熥看着面前的陳瑛,他就是屬於並無破綻但能力很強的文官。

陳瑛,滁州人。洪武年間,入國子監讀書,後來任命爲御史,後又至山東擔任按察使。建業元年調北平僉事。朱棣謀反事敗後,有人進諫陳瑛意圖跟隨朱棣謀反,但查無實證,當時允熥爲了安定人心,沒有追究。

陳瑛很有能力,在北平事情辦得不錯,去年被評定爲中上,調回京擔任刑部郎中。

允熥恍惚覺得這個名字前世似乎看到過,大概在歷史上的永樂朝是重要大臣之一,但記不清他的事蹟了。不過僅憑允熥能記住他的名字,就足以說明陳瑛是個有本事的人了。所以允熥決定收編他。

允熥說道:“陳愛卿,朕聽說你這次雖然自己彈劾的勳貴不多,但鼓動朋友們彈劾勳貴,每日晚上都在公租房地方的酒館與朋友聚會,爲此甚至推辭了三品以上大臣的府邸仍舊住在公租房內。”

“陛下,臣從小家裡不富裕,若是住進了府邸中則需要僱傭很多僕人打掃,臣又在刑部爲官每日上班很遠,所以臣僱傭了轎子和轎伕,剩下的俸祿就不足以僱傭足夠的下人了,所以臣推辭了府邸,並非是爲了和朋友聚會。”

“臣生性喜好交朋友,所以朋友不少,臣是滁州人距離京城不遠,籍貫爲京城左近的朋友不少,他們都深受勳貴其害,所以義憤進諫,並非臣的鼓動。臣等只是義氣相投而已。”陳瑛較爲平靜地說道。

‘回答的不錯嘛。’允熥又暗讚了一句。雖然聽到皇帝和他說剛纔這段話他就應該明白自己已經暴露了,但絲毫不慌張,仍舊平靜地爲自己狡辯,這樣的心理素質不是一般人能有的。

“陳愛卿,朕覺得你很有才能,欲將你升爲左僉都御史,兼任中書舍人,你可願意?”允熥也不試探了,直接說道。

“陛下任命,臣豈敢推辭!”陳瑛跪地說道。

“起來吧,在朕面前平日裡不必跪來跪去的,朕也不會因爲這樣的事情處置你們。”允熥笑道。

允熥相信陳瑛是聰明人,自己的任命頗有重用他的意思,他不會看不出來;剛纔允熥任命他的官職中左僉都御史是正四品,中書舍人只是正七品,但表示重用的任命恰恰是正七品的中書舍人。

從陳瑛的過往允熥斷定他一定是熱衷權位之人,既然得到了自己的重用不會不識相的,也就不會搗亂了。‘說不定他心中此時頗爲激動呢。’允熥想着。

此時陳瑛心中確實非常激動。陳瑛熱衷權位,本來官場走的也很順暢,建業元年他已經任滿六年的正四品官並且考評都是中上該入京升官了,但因爲謠言他陰謀跟隨朱棣造反之事,生生被壓了一年,雖然去年底成功回京但只擔任正五品的郎中。

所以他有些着急,生怕自己從此無法升爲高品官員,所以不管什麼事情只要能摻和的一定摻和進去以圖引起陛下重視。現在他終於引起陛下重視並且得到重用,豈會不激動。

允熥又和他說了幾句話,讓他退下了。

第二天果然彈劾勳貴的風潮開始慢慢退去,進諫的奏摺少了許多,允熥的做法初見成效。

允熥隨即亮出了他的吸引文官注意力的大殺器:《大明大典》。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今《元史》已重修完畢,爲明經實義,從下月起編輯經史百家之言爲《大明大典》。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爲一書,毋厭浩繁!”

允熥剛剛繼位時就拿出了《大明大典》引起文官們的注意,現在《元史》已經重修完畢,可以開始編纂《大明大典》了。

此詔書一下,大多數文官馬上就不關注什麼勳貴家人違法了,天天和朋友們談論的都是《大明大典》。若是在這樣一部書編纂的過程中能當主編,就真的名留青史了;即使當不上主編當一個總裁、副總裁也能死後留名。

允熥爲了保持熱度,宣佈從全國招募字寫得好的人;命令內經廠打造更多的銅活字,保證沒有缺漏的字;同時命令朝廷的各種藏書機構搜尋本單位的藏書時刻準備着交給編輯《大明大典》的人員;

還選拔了五名總裁,三十名副總裁,在京城中找了一處很大的地方作爲編纂的地點;並且向全國徵集珍貴的孤本、善本,凡是獻出朝廷沒有的書籍的人,一律納入史館爲官。

但就是不宣佈主編、副主編的人選。

凡是自認爲有些本事的人都巴望着主編、副主編,根本沒有心情關注其他事了,彈劾勳貴的風潮徹底被遺忘了。

第436章 終於完全結束第599章 初到寶安第341章 講武堂人才與整頓第1510章 審問第1716章 朝鮮的‘終結’第1550章 印度之戰——先消滅後治理第952章 閒不下來第1509章 菜市場與捉拿第1031章 最慘烈的一戰——累第1303章 婚禮宴席現場第1452章 孩子—教育二第137章 戰——初戰第1780章 格致院視察——對張學熙的賞賜第199章 四輔官第708章 昀葉徐徐第1476章 結束第1162章 蒙古謀劃——吩咐第1199章 爲什麼一盤散沙第723章 不約而同——奪命第1671章 局勢到底有多差第1302章 簡化字最後第1749章 如何勸說阿方索同意水師助戰第980章 唱戲第154章 宣府最後一件事然後回京第1213章 來頭第335章 去孝陵第55章 ……陰謀——誤事第927章 選擇這麼一間屋子接見他們兩個的緣故第1243章 真正的學校——爲何只招勳貴第784章 大案——抄檢高家第1503章 蘇州驚變——圍攻第346章 後續處置與反應第776章 解惑(一)第1070章 決戰——槍斃弟669章 攻緬——被襲第677章 送東西和邸報番外10:挑刺的報紙第1423章 一個偉人的陰影徹底結束第827章 戰安南——反應第1559章 都想去印度(五千字章節 )第301章 告誡與兒女第1380章 書送瓦賽第1238章 真正的學校——五城學堂第42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繼續;正式開始第298章 討論南洋事第360章 發兵濟南第1317章 金融改革——唐伯鶴的意見第1328章 南洋風雨——借錢打仗第1481章 天文學大發現——夜觀天文第1031章 最慘烈的一戰——累第386章 朱壽與出嫁第327章 在講武堂聽到兩事第1022章 守城——林琛弟669章 攻緬——被襲第1718章 下一步的鋪墊與孟加拉的“終結”第1210章 由一個笑話所引發的第1755章 開羅——潛入第922章 由此所引發的第1402章 大樣本雙盲對照實驗法第307章 祖宗們第524章 收糧借地第1679章 攻打德里城第836章 多邦城——強攻第704章 晚會第87章 講武堂——地理課先生第554章 絲綢與糧食第1546章 印度之戰——軍械第228章 文學泰斗第1527章 明教教主張無忌第1039章 鐵門關之戰——夜襲第618章 俸祿和特權第1066章 決戰——開始第602章 開張大吉第369章 京城的反應第1502章 蘇州驚變——李家的決斷第758章 南巡——風景第190章 外國的反應和朱元璋時代的終結第1032章 最慘烈的一戰——守住了第755章 南巡——不要色目人!(五千字章節)第1210章 由一個笑話所引發的第461章 首次拜祭英靈廟第1236章 國子監三項第884章 巫蠱問案(一)第1238章 真正的學校——五城學堂第706章 接見使者之前第783章 大案——李家的決斷第52章 ……陰謀——搏第1360章 教子與新發明第49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半面館半皇宮第694章 滇緬的詢問第1139章 拼殺與首次上陣第1731章 兒子要走了很傷心第1716章 朝鮮的‘終結’第969章 計算第1515章 目的第1520章 猜到追擊第1771章 提前放出風聲第1692章 尷尬第1324章 南洋風雨——開始第1064章 決戰——決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