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5章 應對

允熥搶在有資格上朝的御史開口之前,拿出一本奏摺說道:“河難道掌道御史賀旭華可在?”

“臣在。”一個四十歲左右黑臉男子走出來應道。

“朕看了你的奏摺,彈劾普定侯陳桓家中僕役橫行不法,甚至三年前就有強搶民女強納爲妾之事,這些事可確實?”允熥問道。

“臣均查證無誤。”賀旭華說道。

允熥笑了笑,但隨即眯起了眼睛說道:“據朕所知,你從洪武三十年起就擔任河難道御史,迄今已有三年半,爲何在得知這些事之初不向朝廷進諫,非要等到這時才進諫彈劾?”

“莫非你以爲太祖皇帝會偏袒橫行不法的勳貴不成?莫非你以爲朕會偏袒橫行不法的勳貴不成!”

“臣,”賀旭華張嘴結舌不知該怎樣辯解。

他之所以當時不彈劾,主要因爲他自己的家底也不乾淨,在地方上爲知縣時有過吃拿卡要的行爲。不過因爲他的貪污受賄罪行很小沒有引起朱元璋的注意。但他若是出首狀告陳桓,讓陳桓查到自己的案底也進行反彈劾,自己多半不是死刑就是死緩,所以他沒有彈劾。

至於允熥即位後,雖然皇帝沒有明確表達出對於勳貴的偏向,但賀旭華自己估計彈劾應該沒什麼用;他彈劾進諫是想引起皇帝注意升官,而不是爲國除害,而皇帝那時顯然對於御史言官不太待見,所以他也沒有彈劾。

直到最近抨擊勳貴的風潮起來後,他才覺得時候到了,上摺子彈劾勳貴。他之前幾天已經彈劾過數名權貴了,正覺得沒有什麼可以彈劾時,想起了普定侯陳桓奴僕的這件事,急忙拿出來彈劾。卻不料想今日被皇帝抓住了痛腳。

賀旭華當然不敢將自己的心思說出來,有與他關係好的御史想要爲他辯解幾句,一擡頭就見到了自家衙門老大蹇義的眼色,又縮了回去;所以奉天殿內就只聽到允熥的誅心之語。

允熥最後說道:“朕看你如此行事,豈是爲臣之道!貶你爲衛所經歷,聽吏部選官!”

衛所的經歷與御史同樣都是正七品,但御史是京官,衛所經歷多半是地方官,無法同日而語;對他來說更爲重要的是,他剛剛彈劾過數名勳貴,說不定自己就落到這些權貴手裡。

賀旭華張口想要說些什麼,但允熥豈會聽?說起了下一件事情。賀旭華不敢插話,在皇帝說話時插話屬於君前失儀,罪過可大可小,衛所經歷好歹還算是官,就算落到了權貴手裡也不敢真的對他人身如何;可若是因爲君前失儀被除去官身就徹底完蛋了。賀旭華只能頹然的退回位置。

允熥不僅是揪住了他一個進諫之人的小辮子,而是數名官員的小辮子,凡是這次被他點名的官員全部被貶到了閒散無權又無名的位置上。

允熥說完這段話後,頓了頓偷偷看了一眼袖子中的一個本子,嘴脣微張默默誦讀了幾句後將本子收起來,挺直身子拿出一本奏摺又道:“朕昨日還接到了一份奏摺,是湖廣道御史嚴明淺所上,彈劾工部左侍郎白選國貪污受賄之事的。”

“奏摺上說到,工部左侍郎白選國去年在京城鋪設瀝青道路時收受賄賂,先後收受七家不法商人三百貫的賄賂。白選國,你自己說有沒有收受這些賄賂?”

一個身穿三品官服的男子身子顫抖着跪下,一邊磕頭一邊說道:“臣罪該萬死,請陛下治罪。”陛下手中有錦衣衛和鎮司,雖然現在日常看不到這兩個衙門活動,但從洪武年間過來的大臣可忘不了錦衣衛,自己狡辯也無用,不如痛快承認爭取寬大處理。

朱元璋當年訂下的大臣處死標準是貪污受賄六十貫,允熥當了皇太孫以後爭取到了一百二十貫。他繼位以後,在實際執行中是對貪污受賄一千兩百貫以上的大臣進行處罰,其中只有三千貫以上的必定是死罪,一千兩百貫到三千貫中間的看情況,有的是流放有的是死罪。

但這次爲了配合政治行動也不得不從權了,將受賄三百貫的大臣拉出來。

允熥說道:“蹇義。朕命你都察院與刑部、大理寺匯同審理白選國受賄案,務必將事實都查清楚。”

“是,陛下。”蹇義與刑部尚書茹瑺和大理寺卿一同接旨。

允熥又頓了頓,偷偷喝了口水,也讓在場的大臣們緩了緩,接着說道:“朕聽說,最近朝廷多個衙門的官員有不理政事,專司進諫彈劾之事?”

“朝廷上設置了都察院言官專職糾察風紀,其它官職都是有其它職司的,和御史不同,進諫彈劾可以,但豈能不顧本職之事專司進諫彈劾!”

允熥聲音漸漸嚴厲:“若人人如此,朝廷還如何運轉!若人人都能如此,先帝何必設立這麼多衙門,僅僅設立都察院不就足夠了嗎!”

“工部街道司郎中祁國晟、主事司銀濤,……”允熥一連點了十幾個人的名字,最後說道:“以上朕點到名字之人均有荒廢政事,只進諫彈劾情況,均貶官一級,着吏部重新選官。”

允熥點到名字的人官位都不大,沒有一個是今日能上朝的,在今日能上朝的人中也沒有關係好的人,所以無人爲他們說話,吏部尚書李仁上前領旨,這事就算定下了。

允熥又頓了頓後說道:“禮部侍郎方卿。”

“臣在。”方孝孺出列說道。

“江淮省提督學道的按察副使出缺,朕欲命卿爲之。爲保品階不變,加卿侍郎銜。”

“這,陛下,臣之前從未在地方爲官啊,”方孝孺說道。

“你怎麼沒在地方爲官?之前卿曾爲漢中府教授之職,難道不是地方官?”允熥說道。

“這,”如同方孝孺這樣的人物,都覺得府學教授這種九品官不算正式的官職,所以一時疏漏了。

“朕意已決,勿復多言。”允熥又道。

“是,陛下,臣領旨。”方孝孺最後只能說道。

第1104章 慶功宴——其它外番第708章 昀葉徐徐第34章 寶鈔戰爭——間隙第1203章 外交無小事,麼?第746章 出巡兩廣——啓程第373章 在東平州第1798章 蒸汽機車與再觀察第1717章 遠征印度的那一堆人終於要回京了第646章 衛徽第1076章 決戰——擋第627章 安秦李薛第687章 白帳第461章 首次拜祭英靈廟第817章 戰安南——兩個民族第563章 杭州商戶第1774章 文坻第二事——三浦友臻第1333章 漢洲攻略(五)第142章 戰——新動向第408章 德州之戰(四)第1507章 蘇州驚變——勸說第1368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六)第863章 南定之戰結束了第185章 崩第956章 英雄魂歸第199章 四輔官第658章 攻緬——空虛的阿瓦城第1266章 想法第1137章 決心第1735章 發現海盜船第1797章 強調科學的重要與倒數第二次改革第790章 大案——最後的審問第1723章 等到奪取埃及後父親再告訴你第1471章 打臉第99章 通知第1669章 從一個小消息看到的第220章 家人和朝鮮請求第1478章 勠力同心第1270章 兒女第528章 高燧婚禮第820章 戰安南——遇伏第1378章 禮物第246章 接旨番外19:奇怪的問話第106章 婚禮第1555章 印度之戰——損失與建藩第369章 京城的反應第1718章 下一步的鋪墊與孟加拉的“終結”第329章 保護軍婚條例第427章 高煦與滲水第1533章 不同人的回答第375章 兩地的變故(一)第1672章 九年前在伊吾的兩個與天方教徒有血海深仇的人第275章 改革與枉法第927章 選擇這麼一間屋子接見他們兩個的緣故第279章 段家與視察第1139章 拼殺與首次上陣第890章 爲什麼不給我們色目人一條活路第1754章 一個人的日記——不用攻城第1167章 曙光第437章 宣府城外的獵戶第8章 謹身殿大討論——一鳴驚人第1723章 等到奪取埃及後父親再告訴你第955章 來到乾清宮第1490章 如何對付傳教士第65章 充分準備第222章 軍醫系統第786章 大案——其餘的人犯第1500章 蘇州驚變——決斷第1042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沙迷查幹第182章 匆匆返回第311章 楊栽第1477章 新的左相第443章 北巡——返程黃金命名與封賞第1710章 抓到你了第1115章 撒馬爾罕城之戰——鼓舞第1章 混亂的穿越者第1229章 不要着急第562章 滿江紅第536章 接見官員第1175章 意外中的意外第1283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五)第324章 北向探索的人選第863章 南定之戰結束了第813章 探望第1075章 決戰——老武器新用法第226章 東西藩國第662章 攻緬——那羅塔第4章 靈堂和送行第1398章 李案的定罪第1230章 第一站周王府第418章 封賞與處罰第1196章 教中的安排與自己的想法第810章 戰安南——出發前第1270章 兒女第1403章 偷屍體第722章 不約而同——城外的襲擊第715章 攀登新高峰第519章 變革杭州第1475章 恭賀第137章 戰——初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