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1章 鬆綁

可就在接見他們時,允熥感覺到了他們的牴觸。

視察學校時還罷了,學生們總是幼稚的,見到皇帝馬上激動不已,就忘記其他了;但接見‘民間代表’時,雖然他們隱藏的很好,但允熥一早已通過當地的錦衣衛得知了他們的真正態度如何,現場再和他們說話,就能感受到他們的牴觸之心。

浙北籍的官員去年臘月經過一次打擊,最近又受到了二次打擊,仍舊爲官的越來越少;同時允熥又沒有削減農稅;浙北又不像蘇南之地至少屬於直隸,廣義上的天子腳下;所以這些‘民間代表’對於朝廷十分牴觸,尤其是牴觸允熥。

練子寧在悊江已經一年了自然知曉他們的想法,因此向允熥進言道:“陛下,還是對浙北的官員寬鬆些吧,不然長此以往,士紳離心對朝廷不利。”夏原吉和胡廣也勸說允熥。

恰好此時楊士奇的一封信隨着朝廷的奏摺讓允熥收到了,信的內容也是勸說允熥對浙北蘇南一帶寬鬆一些。

‘這麼多人都勸說朕對他們寬仁一些,尤其是在浙北爲官且與當地士紳素無瓜葛的練子寧、夏原吉、胡廣等人都這樣說,看來在這裡若再行壓制,恐怕對朝廷不是什麼好事,那就稍稍寬一些,提拔幾個這裡的官員。’

允熥遂說道:“朕豈不知此事?朕已經決定,親自提拔幾名江浙的官員入京。”

允熥隨即揮了揮手中楊士奇的信,接着說道:“楊卿已經舉薦一人。”

“楊翥,吳縣人,少孤貧,隨兄至武昌授徒自養,本性善良。朕已經決定將他召到身邊爲中書舍人。”

江浙之地中,雖然現在允熥對於蘇南地區官員的壓制要輕些,但這幾府從經濟上爲一體、政治上互相聲援,所以允熥重用蘇南之人也會使浙北對於朝廷的牴觸情緒輕一些。

允熥又對練子寧、胡廣說道:“杭州城還有一人,名叫陳繼,你們兩個應該知道吧。”

“這人的名聲朕都聽過,極其聰慧,人稱“陳五經”;又奉母至孝,之前杭州府縣先後舉薦,他都以母親年老奉養母親爲由拒絕徵召。”

“朕已決定,徵召他爲中書舍人,加東宮左庶子;並以其奉母至孝,派出吳王世子親自去請他出山,並且給予條件讓他奉養母親。”

“陛下!”練子寧、夏原吉和胡廣,以及此時也在他身邊的蘇友學等人都驚呼到。允熥對陳繼已經不是普通的厚待了,而是厚的不能再厚了。單說吳王世子朱文奎親自去請一事,現在可不是太祖皇帝剛起家的時候了,皇家之人珍貴無比,親王世子親自邀請已能類比於當年劉備的三顧茅廬。

就算陳繼真的不願爲官,他的母親也得逼他出來做官。胡廣他們都有些眼紅。

允熥做事主張能做到位的就一步做到位,陳繼此人身爲杭州當地人,又極其出色,允熥本來就不會因爲門戶之見而將他束之高閣;既然如此,不如極盡禮遇讓他不得不入朝爲官。

允熥繼續說道:“朕路過常州府時,還聽說一人,名叫陳濟,讀書過目不忘。現在朝廷仍在編纂《元史》,朕決意徵召其爲史館編修。”

“朕路過蘇州府時,聽聞蘇州有一人,名王璲,博聞強記,當地的鄉老曾經舉薦過他。朕決意同樣任命其爲史館編修。”

允熥一連任命了四人爲官,又對練子寧他們說道:“你們在杭州爲官,可有英才要舉薦給朕?”

練子寧說道:“陛下,錢塘縣教喻胡儼,南昌人,臣曾與之深談,覺察他很有本事,請陛下提拔。”

胡儼?允熥聽到這個名字、又確認了他的籍貫後,練子寧之後到底說了什麼他都沒聽,只是在心中想着:‘明史記載上永樂朝最受重用的十個大臣,最後一個終於被朕找到了。’

他待練子寧話說完後,馬上說道:“既然練卿舉薦,那麼當然是大才了。朕同樣徵召他爲中書舍人。”

允熥隨即讓金善草擬四份聖旨,經他檢查無誤後下發。其中一份直接交給杭州當地的警察,另外三份分別送至蘇州、常州。

允熥又對王喜說道:“你親自走一趟吳王府將文奎叫來,若是吳王或吳王妃詢問,就說朕有事要讓文奎做。”王喜領命而下。

胡廣此時忽然又問道:“陛下,在田賦上可否對浙北諸府寬鬆一些?”

“不可!”允熥斬釘截鐵的說道。他倒不是完全不願意給農民減負,但問題是以現在大明對農村的管理水平,根本無法保證降低農稅會讓農民得到實惠。

就好比歷史上滿清前期,玄燁下旨‘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取消了多餘人口的人頭稅,後來他又在自己六十大壽那一年宣佈分三年取消全國所有省份一年的賦稅。

但普通農民壓根兒不知道這兩件事,該這麼交稅還怎麼交稅,多交的錢自然被各級官員瓜分了。廣東有一個好官派人敲鑼打鼓去鄉下對農民宣傳不必交稅,引起廣東所有官員的記恨,他也被彈劾丟了官。

所以對於允熥來說,除非是徹底取消的稅賦比如攤丁入畝,或者某地遭了災,否則他絕不降低或者暫時取消某地的農稅。

“朕對於浙北士紳另有安排,以讓他們對大明忠心,不必削減農稅。”允熥又補充道。

雖然練子寧等人都對允熥補充的這句話半信半疑,但既然皇帝已經這樣說了,他們就只能聽從。

允熥自覺多數事情都已處置完畢,剩下的那一項他還要考慮,不會今日或明日就做,所以決定先放鬆一下。他對胡廣說道:“明日清出西湖一角,朕要看一看天下聞名的杭州西湖。”

胡廣毫無意外的答應道:“是,陛下。”

但張輔忽然想起了什麼,對允熥說道:“陛下,杭州城中,有一處比西湖更加值得遊覽。”

“噢,是什麼地方?”允熥好奇的問道。杭州應該沒有比西湖更加出名的地方吧。

“其實這個地方也在西湖附近,就是杭州嶽王廟。另外,棲霞嶺處有鄂王殿下的墳墓。”張輔說道。

第1114章 撒馬爾罕城之戰——前奏第397章 青州城(一)第189章 各地的反應第803章 還是瓊州第1544章 印度之戰——決心第1455章 如何勸說一個商人——當然是用錢砸他啦第470章 對聯第1357章 南洋風雨——新的地方第850章 總之效仿就對了第1524章 掛鉤終於掛上了第214章 論跡論心第307章 祖宗們第168章 海第1080章 最後的圍殲戰(三)第714章 安南占城第263章 酒與子弟第413章 歌謠與天上第952章 閒不下來第1272章 想要的教育第1174章 插入第864章 在廣州過年第338章 出嫁與江浙第15章 賜名朝鮮第1089章 血色(一)第930章 組建一支騎兵第233章 平衡和育人第179章 準備,出發第619章 約法三章第955章 來到乾清宮第1422章 朱贊儀的遺囑與十年前的詔書第934章 科學的開端——完結第954章 續婚姻第1300章 爲什麼要推行簡體字第897章 士兵很重要啊第103章 應酬第547章 再次清查第1480章 如何治理孟加拉第1357章 南洋風雨——新的地方第1708章 父親和新世子找舊世子幫忙第1555章 印度之戰——損失與建藩第1025章 卡拉維約東遊記(一)第423章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第1027章 攻城與守城第1545章 印度之戰——援兵第119章 兗州事件——問題第815章 戰安南——漂泊於水第687章 白帳第765章 做夢第1385章 投獻案——秦鬆調查第331章 改科舉與國子監第851章 忘了第557章 我來也第1667章 巴布納——結束第1535章 重見陽光第1816章 大結局(上)第451章 接見使者——朝鮮、扶桑、阿依努第1395章 結果第892章 來到安南第335章 去孝陵第468章 羅貫中的遺憾第47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麪館成爲了主要場景第1140章 臨危第1504章 蘇州驚變——決斷第1725章 着急的吉哈諾第791章 大案——真相(上)第1161章 事情第1440章 對歐洲的謀劃——番外1:四百年後的世界第1329章 漢洲攻略(三)第120章 拿人第546章 審問出來第1257章 說話囑咐第182章 匆匆返回第1042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沙迷查幹第187章 若干重大問題的決議第1138章 陳立傑第670章 攻緬——殺第238章 楊任來滬第990章 第二個目的第1081章 沒品與出乎預料第68章 四名太監第475章 疑慮與父親第1014章 用少林寺主持搞事情第1191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襲營第1327章 漢洲攻略(二)第1466章 新任命第1502章 蘇州驚變——李家的決斷第95章 一體納糧與攤丁入畝第1409章 接見——託兒所第1451章 孩子—解惑第244章 向父親求助第1298章 薛熙揚的任用(五千字章節)第1149章 談笑,之後轉折第20章 重陽節——續逛京城第640章 旅店偶然第1470章 大吵第135章 宣府第1190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登陸第1684章 會有多少人第281章 流放與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