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2章 朱棣在南洋

巨港城外,以一個大約二十歲左右的年輕人爲首的數十名華服之人站在碼頭上,好像是在等候着什麼人一般。一個年輕的小宦官有些緊張的和爲首之人說了些什麼,但是爲首之人卻只是擺擺手。

過了許久,一隻龐大的船隊出現在了遠方的地平線上,又過了一會兒,船隻行駛到了港口處。

一個年紀大約四十歲的人當先從船上走了下來,年輕人馬上迎上去,行禮說道:“見過四哥。”

朱棣笑着把他扶起來,說道:“咱們兄弟,何必這樣多禮?況且你也是一國之君。”

朱模笑道:“不管怎麼,四哥都是四哥。”

這時兩個看起來和朱模年紀差不多的人走了過來,分別說道:“見過二十一叔。”

朱模笑道:“高煦,賢烶,你們也來了。”

朱高煦笑道:“二十一叔,我們不來這裡,去哪?”

幾人寒暄一陣,又與前來迎接的其它諸人行禮,一行人前往蘇王宮。

待與這些人又寒暄一陣後,朱棣藉口路途勞頓讓他們退下,但是之後他卻並未去休息,而是來到了議事廳,與朱模等人商談起來。

“今日那個一身戎裝、站在首位的,是花英?”朱棣問道。

“是。”朱模答道。

“那右手邊第一個,穿着一身很像是僧人之服的那人,就是當地的右相?”朱棣又問。

“對。此人名叫蘇科達利,取了一個漢名爲蘇達方。”朱模回答。

“這個人,是個什麼背景?好像,不是很難對付。”朱棣問道。

“四哥,你可不要看他一身肥肉、又面相和善就覺得他軟弱易欺。這人其實頗狠,對待敵人從來不手軟。”朱模說道。

“他們家是原來三佛齊國的四大家族之一,家中世代有人在軍中爲將,還包攬了從印度到大明的茶葉生意,家資鉅富。”

他說到這裡,見朱棣嘴角好像有一絲譏笑之意,忙說道:“四哥,你可不要以爲南洋一帶就是窮困之地。這裡富裕的很!”

“南洋之地,氣候炎熱一年並無四季之分,人當然很不舒服,但這也讓這裡的莊稼長得極快,稻米可以一年三熟。”

“什麼!稻米一年三熟?”朱高煦驚訝的說道。他也不是不食五穀之人,知道就是廣東一帶一年也不過兩熟。

“確實如此。這裡不光稻米長得快,什麼作物長得都快,並且還不需要怎麼侍弄。唯一的問題就是這裡的大米不怎麼好吃,不如京城附近的大米。但對於普通百姓而言,纔不會在乎好不好吃。”朱模說道。

朱棣此時也聳然動容。糧食可以一年三熟,這可是大明國內無論如何達不到的。此時他有些理解允熥爲什麼要派人佔領南洋了。南洋可絕對不是自己之前以爲的窮山惡水之地。

“只不過或許是因爲他們想養活自己太容易了,種子撒下去不必管就可以長出糧食,即使糧食絕收去樹林中採些野果也足以充飢,所以當地人都很懶散,什麼都不願意做。剛纔四哥走過來的時候應該見到了不少在城中閒逛或者躺在角落的人?這裡的土人十之八九都是這樣過日子。”

“這個蘇家,是當地少有的勤快人,加上這裡物產豐富,又處於從印度到大明的中間地方,積累下了大量的財富。據我估計,至少相當於數百萬貫錢。前一陣子滿者伯夷的軍隊打過來,他們家雖然損失可一些產業,但是仍然鉅富。”

剛纔朱棣從碼頭走過來的時候,就見到很多當地人無所事事的閒逛或躺在角落。他還以爲只是少數人,但聽朱模這麼一說,原來當地大多數人都是這麼過日子。

朱棣心想:‘這樣富饒的地方,竟然被這麼一羣懶散的人佔據,真的是太浪費了。’

之後他說道:“就算他們家再有錢又如何?現在這裡的軍隊不都是咱們大明的人?找個藉口抄了他蘇家就好。”

“萬萬不可!四哥,當地人崇信佛教,並且極爲虔誠,而這蘇家歷代的先祖多有老了以後去寺廟出家的,因爲他們家資鉅富資助寺廟,所以當地大寺的管事之人都有他們家的人。”

“我好不容易纔安撫了當地的佛教,若是抄了他們的家恐怕僧人們都會鬧起來。那就大亂了。”朱模說道。

朱棣在過來之前對當地的情況也有所瞭解,知道南洋之地宗教影響很大,雖然不太理解,但也不會輕舉妄動。

“但是,這麼有錢的人放着不去動,總覺得不甘心。”朱棣說道。

“四哥,若是要動蘇家,倒也不是不行。慢慢清除他們家在寺廟的影響,然後找個藉口抄了他們家也沒什麼。只是現在大明在此立足未穩,施進卿等早年搬過來的漢人能不能相信還不好說,新從兩廣遷徙過來的人也不多,所以還需要倚重蘇家這樣的當地大家族。”朱模說道。

朱棣自然也懂這個道理,說道:“我也知道。我和高煦不會輕舉妄動的。只是照你這麼說,寺廟更加不能動了?”

“四哥,當地的大家族等以後立足穩了可以動,但寺廟萬萬不能動!四哥可以懲治某個不服從的僧人或者寺廟,但是絕對不能公開沒收寺廟的產業,當地的百姓會羣起反對的。他們甚至反對大明佛教的一些教義,要不是有大軍鎮守,恐怕我這個蘇王已經被他們推翻了。”朱模說道。

“有這麼嚴重?當地的百姓不怕死麼?”朱棣疑惑。

“哎,四哥,高煦,我和你們說你們也不會相信,等過幾天他們再鬧事了你們看看就知道了。”朱模無奈的說道。

朱棣和朱高煦都更加疑惑,不過既然朱模這樣說了,他們姑且也就信了。但是這更加堅定了他們對付佛教的決心。若是這裡的佛教影響和大明內地一樣也就罷了,就算全國都是信徒也無妨;但佛教威望如此之高,他們一定會堅決對付。‘不能容許不聽話的寺廟存在。’父子二人同時想着。

第1769章 李莎兒的請求第1670章 有所忽略的分析第815章 戰安南——漂泊於水第89章 識時務的名將第773章 大案——生路在哪第345章 去年的事情今年終於有個結果了第534章 多方的關注第755章 南巡——不要色目人!(五千字章節)第606章 棘手的公主第1351章 漢洲攻略(十四)第1302章 簡化字最後第1366章 岱璇第366章 收攏第1386章 合二爲一第479章 科舉(完)第385章 與平叛有關第1721章 商議攻打埃及 正式開始了第363章 哀嚎第258章 車軌第1003章 在吐魯番第378章 兩地的變故(四)第1765章 允熥與文坻的對話第1529章 小武則天第1732章 奪回我們的財富第1370章 吉哈諾與克拉維約的對話(上)第1476章 結束第499章 兵藩第615章 奉先殿三年祭第999章 來自撒馬爾罕城的決策——蒙古炮灰?第1728章 無數大學生的心裡陰影。祝書友們端午節快樂!第314章 何榮與齊家第707章 安南使者第305章 見水師副將第715章 攀登新高峰第453章 接見使者——西北第128章 家書與離開兗州第1530章 醃菜指揮使第828章 多邦城——調兵第985章 永王回京第1078章 最後的圍殲戰(一)第983章 獲得了人民羣衆的支持第173章 張彥方第348章 鄉試與文會第903章 回京前的雜議第1547章 印度之戰——雙方的準備第380章 囑咐大臣第733章 征伐安南——未來國君第1159章 供述與返回第569章 扶桑船隊第1561章 印度之戰——驚喜第1431章 與卡斯蒂利亞談判——考慮第153章 慶功第1196章 教中的安排與自己的想法第1016章 伊吾城下大戰將臨第257章 從頭到尾第1021章 **主義第151章 在蒙古人崛起的地方第140章 戰——死戰第311章 楊栽第171章 上朝第1289章 應天鄉試第937章 其它第1298章 薛熙揚的任用(五千字章節)第1091章 血色——血債必須用鮮血來償還第834章 多邦城——想啊想第139章 戰——血戰第97章 憐子如何不丈夫第1261章 格致監與再見羅貫中第1219章 軍事改革——五合一第1516章 抓人第1772章 最終定論第395章 燕軍人第1354章 南洋風雨——各自的想法第747章 出巡兩廣——安南人的反應第1668章 還是讓你們人精的腦袋去想吧第1131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絲綢之路北線的意義第207章 ‘西征’與‘東征’第1235章 沒有時間只能快說了第294章 四國使臣第559章 入城第494章 對番國與會試放榜第1474章 下旨第1268章 科舉漏洞第201章 定年號第825章 戰安南——爭論第912章 對戰程朱理學(一)第523章 南洋西域第1526章 剝奪股份第1101章 戰烏魯木齊——終了第161章 祖制番外12:政府、政黨與辯論第194章 初議分封——官制和朱贊儀第217章 爲何讀書第131章 三王齊至第369章 京城的反應第1068章 決戰——百夷衛上陣第546章 審問出來第730章 對安南的正式決定第1043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兵力比第285章 意圖去平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