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胥史

允熥返回的時候本來心情不錯:雖然貢院的環境不太好,但是包括普通差役在內的所有監考之人都很盡職盡責,允熥對此很滿意。

可是馬車開出去沒多久允熥的心情就被破壞殆盡。他本來掀起車簾隨意的向大街上看着,忽然見到了一家商戶門口幾個看起來像是乞丐模樣的人趴在地上,好像還唱着什麼。

商戶的老闆愁眉苦臉的走出來,似乎和他們說了些什麼,又把一個小搭搭遞給他們。爲首的乞丐顛了顛,把搭搭扔在地上,又唱起來。一個身着五城兵馬司差役衣服的人就從商戶的門口走過,可是卻好像沒看見這嘛事一般。

允熥心情馬上就變差了,不過表面上沒怎麼顯露,一直到馬車行駛到了西華門、自己下車之後,他才問李波等侍衛:“現在京城的乞丐這麼猖狂麼?”

有人對允熥這沒頭沒腦的一句話感覺很奇怪,不過李波不會。李波在護衛允熥的時候耳聽六路、眼觀八方,也注意到了允熥說的這件事情。

他聽了允熥的話,斟酌着說道:“陛下,這些乞丐大多都沒有親人,除了一條命也沒什麼在乎的,這樣在商戶門口唱唱蓮花落,怎麼也不夠流放或者殺頭,所以絲毫不怕。”

“要是普通民戶,主家發了狠把他們打一頓,他們也沒辦法;可是這些商戶開門做生意,總不能隨意打人,就算讓應天府、兩個附郭縣或者五城兵馬司的差役把他們抓進牢裡面關幾天,這些乞丐也不怕:大牢裡總不能餓死他們,得管飯,對於這些乞丐來說比起在大街上也差不了多少。”

“可是一旦這些乞丐出來了,就會變本加厲的在你家門口搗亂讓你做不了生意。這樣誰家都受不了。到最後商戶們也只能花錢消災了。”

“一直讓差役們把他們關在大牢裡不行麼?”允熥又問。

“陛下,雖說維持街面上的治安也是差役們的工作之一,可是這樣的事情畢竟是小事,應天府、兩個附郭縣、五城兵馬司的官員也顧及不到,所以他們會懈怠一些,一般都不管;若是讓他們管一管,這些商戶也不是毫無代價的。”李波知道,自己這番話出口之後,京城的差役恐怕也要倒黴一批了,甚至官員也會被拿下幾個:可是他不敢說假話,只能挑着不算太嚴重的事情說了說。

“恐怕不只是懈怠一些的事情吧,京城的黑惡勢力,比如乞丐的‘大骨’,街面上的地痞流氓,都和這些京城的差役有勾結吧。官員是流水的,差役可都是鐵打的。”允熥自言自語說道。不過這句話並未讓李波等人聽到。

允熥又對李波他們說道:“剛纔朕與你們所說的事情,不許和其他人說。”

李波等人應諾。他們雖然是京城人,但是軍戶和民戶是兩個系統,他們和這些差役可沒有關係,纔不會冒着丟官去職的風險透露。

……

……

允熥回到乾清宮,四輔官見到他回來,也不會問他剛纔到底去幹了何處,只是將他們已經票擬完畢的奏摺遞上去。

允熥之後的一下午就在批答奏摺中渡過了。

到了該下班的時候,今天也沒有什麼大事,允熥也不會留他們,讓他們按時下班。

依照論資排輩,解縉身爲冬輔官,又是最近剛剛爲輔官,最後一個與允熥行禮告別。

允熥卻忽然想起了什麼,對解縉說道:“解愛卿,最近《元史》編寫的如何了?”

解縉說道:“陛下,當年宋學士編寫的《元史》雖然有些粗疏,不過大體上還算全面,所以臣重訂《元史》還算順利,本紀與列傳已經編寫到了元末,志、表尚未重修。”

允熥其實很想通過修史把蒙元排除出華夏的歷史朝代之一。理由也好找:歷朝歷代,即使是帶有鮮卑胡族血統的李唐也不曾將全國的百姓分別對待,可是蒙元就明目張膽的劃分四等人,這豈是自認爲了華夏之國?

但是,朱元璋時期修訂的《元史》已經承認了蒙元爲華夏的一個朝代,允熥可以修訂朱元璋的很多政策,但是直接完全違背還是不行,所以允熥能做的只能是在修訂《元史》的時候讓解縉把蒙元乾的那些爛事都寫上去。

允熥這時問道:“前一陣子是在重編察罕帖木兒、擴廓帖木兒列傳?”

“是。”解縉答道。

“朕聽說,擴廓帖木兒所出生的地方河難,有傳言說擴廓帖木兒的父親是漢人,並非是蒙古人?這是真是假?”允熥對這個問題有些好奇。

“陛下,此乃流言而已。臣仔細查詢了元代的各類記載,最終確定秦憨王妃、與元河難王擴廓帖木兒之父爲元太尉賽因赤答忽,蒙古伯也臺氏,是確鑿無疑的蒙古人。只不過其祖上在蒙古蒙哥大汗平定河難之後就一直居住在河難,爲了方便改姓王氏。”

“反倒是其母家族佛兒乃蠻氏,爲原居於西域的色目人,並非是蒙古人。即使是因爲擴廓帖木兒是察罕帖木兒的養子,不算他爲蒙古人,也應該算作是色目人,而非漢人。”

“原來如此。”允熥說道。他忽然想起來朱尚烈的眼睛好像不是純黑色,而是棕色,確實是典型的混血特徵。

允熥又思量了一下,說道:“既然如此,就恢復秦憨王妃伯也臺氏的姓氏,重新爲其撰寫傳記。”

“是,陛下。”解縉躬身答應。

允熥又詳細瞭解了一下現在《元史》的編纂情況,嘉獎瞭解縉一番,讓他下去了。

此時已經快要天黑,但允熥卻並未前往後宮,而是又把自己的侍衛叫了過來,吩咐了幾句話,又讓王喜去坤寧宮傳信今晚在乾清宮用飯,自己留在乾清宮拿出本書看了起來。

過不多時,一個年歲看起來不到三十歲、長相頗爲俊朗、身穿一身世襲武將服飾的人走了進來,見到允熥躬身說道:“臣薛熙揚見過陛下。”

第1730章 大明也要準備起來了第499章 兵藩第834章 多邦城——想啊想第981章 本第366章 收攏第854章 南定——未都城第1184章 所有學校的變化番外6:體育課的重要性第110章 見藍珍第1468章 我喜歡誰?我喜歡你!第11章 文官反撲第938章 黎澄第887章 奸細案的波折第223章 讀書之苦與文采飛揚第1373章 重力第677章 送東西和邸報第1109章 伊吾慶功宴——爲什麼厚賞第519章 變革杭州第1008章 額爾齊斯河與甘州第552章 人選和人員到齊第1395章 結果第34章 寶鈔戰爭——間隙第1742章 賞賜與求賞第945章 在兩衛所第1714章 王妃第1104章 慶功宴——其它外番第1244章 真正的學校——學生會第830章 多邦城——上直衛第36章 祖孫相處——第一次第518章 爲什麼第192章 初議分封——叫三王第1673章 三日後第1709章 驚天霹靂第209章 超長的朝會第1051章 最終決戰——前第1718章 下一步的鋪墊與孟加拉的“終結”第690章 去元取蒙古第1268章 科舉漏洞第169章 怎樣開海第729章 軍械準備第710章 議封與過節第818章 戰安南——登陸第673章 經緯西南——奴婢和佛教第652章 岷王——過兵第1169章 經濟與科學番外16:緩過來的原因第284章 獨眼狼第264章 路遇第1246章 真正的學校——分數與副校長第698章 說湘王第1428章 重要的事第1077章 決戰——烈士斷腕第1077章 決戰——烈士斷腕第688章 藍帳和金帳第1792章 敏兒的選擇第861章 南定——不惜任何代價攻城啦第563章 杭州商戶第1292章 蕭涌和昀蘊的心思第360章 發兵濟南第308章 封第292章 過年了第568章 命名與賞賜第278章 相第953章 婚姻第1293章 壓力和解決辦法第107章 成親第530章 找誰商量第356章 齊王府後續第1452章 孩子—教育二第441章 北巡——扶桑第616章 齊步走第586章 五皇子第1401章 格致監河南分監監正925章 殿試的題目第1012章 母女第751章 南巡——宣商人面見第859章 南定——糧草大營的對戰第1329章 漢洲攻略(三)第1688章 商議與後患第1805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印度的用處第775章 醒來第1689章 回到京城第1050章 最終決戰——鐵籠子第1746章 一條通道第566章 回京宣旨第940章 隊列與方陣第1342章 南洋風雨——不怕風險第14章 允炆和藹,允熥發威第352章 得知真相第206章 目的第672章 經緯西南——兩個番國第194章 初議分封——官制和朱贊儀第1798章 蒸汽機車與再觀察第1098章 遺書第690章 去元取蒙古第1059章 最終決戰——僧人營第169章 怎樣開海第1497章 蘇州驚變——蕭家談話第67章 濟州島養馬第1029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危急的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