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1章 改任

齊泰愣了一下,說道:“那,李仁,陛下是想讓他來接替冬輔官之職?”齊泰仗着自己和允熥關係近問出了這個問題。

允熥說道:“李仁擔任吏部尚書。”

“之前路謝之亂的時候山東布政使殉國,朕之後任命了悊江布政使接任,現在悊江布政使仍然空缺。朕打算任命練子寧爲悊江布政使。”

“陛下,這是……”齊泰說道。

“你以爲,朕坐在高臺之上,就看不到練卿與你之間的針鋒相對了?”

允熥嘆了口氣說道:“練卿這人,當然很有才能,可是有些獨斷,若是與皇爺爺在的時候一樣凡事由朕親自處理還好,現在有你們幾個輔官,他一定會和你們幾個有矛盾。”

“兩個文輔官之中你資歷較淺,自然是會和你矛盾較多了。”

其實允熥也知道,練子寧與齊泰的矛盾較多,不僅僅是因爲齊泰資歷淺、練子寧獨斷,更是因爲齊泰也是允熥的親信。

對於練子寧來說,暴昭不過是冢中枯骨,雖然現在允熥還比較信任他,可是他畢竟不是允熥的親信,年紀又大了在朝中也沒多少時日了,沒必要針對:兩個武輔官更加沒有必要針對了,雙方的權責基本上沒有重疊,就是想針對也不好針對。

而齊泰既年紀還輕,又是允熥的親信,練子寧若是想讓自己的地位更進一步,成爲允熥之下的文官第一人,就必須排除齊泰。練子寧自己未必想的這樣明白,但是他的做法就是這樣做的。練子寧爲了這個目標自覺不自覺的和許多人都有矛盾。

當然這也有他恃才傲物的緣故。可是不管如何,允熥都不能放任他繼續這樣下去了。

外放外地,讓練子寧冷靜冷靜,對允熥穩步推進自己的改革都有好處,對他本人也未必是壞事。

唯一的問題就是練子寧有可能對允熥失望,不過允熥也有準備。允熥馬上就會當面交給他三個重任,以防他覺得自己被變相流放了。

允熥繼續說道:“你空下來的冬輔官,朕會任命解縉接替。他的《元史》也重新編寫到列傳部分了,之前又主編了《太祖實錄》,也算是勞苦功高。可是因爲這些都與之前的平叛無關,也沒法給他升官。所以朕任命他爲冬輔官,加詹事府詹事銜,算是對他辛苦的酬勞。”

“可是,陛下,解縉仍然在主編《元史》,恐怕沒有多少時候來處理政事。”齊泰說道。

“夏原吉、蘇友學、楊士奇等中書舍人可以代勞。之前朕不是就讓他們帶票擬過奏摺麼。況且,”允熥擡起頭看向貢院的方向,繼續說道:“會試馬上就要舉行了,今年的進士?馬上就要出來了。”歷史上建文二年這一屆的人才,允熥怎麼可能會忘記。

齊泰當然不知道歷史上建文二年這一屆出了許多優秀人才,不過他見到允熥望向貢院,心中暗想:‘今年的這些考生之中,有陛下十分看好的人才?是之前陛下出宮碰到的麼?也不知是什麼樣的人。’

至於這個人能不能考上進士,齊泰絲毫不擔心。雖然一般情況下皇帝不會直接插手會試,可是若想欽點某個人爲貢士考官也不敢不聽。之後的殿試更不可能不過。

允熥要吩咐的已經吩咐完了,把分給齊泰的奏摺遞給他,自己則轉過頭對王喜說道:“召練子寧過來。”

自己則前往了另外一間屋子。

不一會兒練子寧趕到這間屋子,對允熥行禮說道:“臣練子寧見過陛下。”

允熥說道:“練卿免禮。”

練子寧站起來,問道:“陛下,召臣過來何事?”

“朕有個重任要交給你。”允熥說道:“去年處置了江浙五府的枉法官員之後,朕細細查訪,覺得江浙一帶問題很甚多,聽說當地還頗多將官田私自納爲私田之事,需要徹底整治一番。”

“朕欲任命你爲悊江布政使,查治這些事情。並且爲了方便你查治,朕任命你兼任悊江按察使,整治悊江。”

“是,陛下。”不管他心裡怎麼想的,既然陛下這樣以命令的語氣和他說話,練子寧就不能不接受。

只是接受了以後練子寧心中卻不由得想到:‘陛下這真的僅僅是覺得我適合整頓悊江,而完全與和齊泰的矛盾無關麼?’他和齊泰的矛盾,他不認爲陛下看不出來。只不過他問心無愧,沒有絲毫是因爲私心與齊泰鬧矛盾,所以並不怕被看出來。

也不知允熥看沒看出來練子寧心中在想什麼,反正他繼續按照自己的想法說道:“還有一件事,也要你多費心。”

“年前的時候杭州府來奏摺,吳王府已經建成。吳王今年也已經二十四歲了,朕不能不讓他就封。可是,所以你在杭州,時時注意吳王。”

允熥話說的半遮半掩,不過練子寧自認爲聽明白了:‘吳王身爲陛下的長兄,隨便打發到某個地方爲王可不行,必須是好地方纔能顯示出允熥對長兄的恭敬;可是陛下又有些擔心吳王有不該有的心思,所以讓我時時注意。’

練子寧馬上意識到了自己責任重大,也不懷疑允熥是變相流放他了,躬身說道:“臣知曉。”

不過練子寧理解錯了,雖然是允熥故意讓他理解錯的。允熥並不擔心允炆有不該有的心思,他擔心的是悊江有人利用允炆。允炆如果被當人利用,他到時候處置不處置都是問題,所以不如從一開始就防範起來。

他都有些後悔把允炆冊封到杭州了,可是無故改封又不好,只能先這樣了。

並且,允熥附耳到練子寧耳邊又說了另外一件事情:“……,明白了麼?”

練子寧此時的表情更加高興,躬身說道:“臣定會讓陛下到時候滿意。”

練子寧下去以後,允熥又召見了李仁。李仁一向表現的寵辱不驚,知道自己被改任爲吏部尚書也只是淡淡的躬身行禮。

不過,允熥注意到他出門的時候腳尖磕到了門檻。

第234章 事前準備不敢懈怠第775章 醒來第917章 如何正確理解出題人的意思(四千多字章節)第1712章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第1475章 恭賀第376章 兩地的變故(二)第1793章 選定張學熙第352章 得知真相第1753章 一個人的日記——面對奧斯曼帝國的海軍第1216章 家話第887章 奸細案的波折第254章 新書畫與舊古董第456章 再至沙州第300章 抱琴與朱模第1225章 查處完畢第240章 蛛絲馬跡和蓋棺定論第1241章 真正的學校——宗室子弟爲何去五城學堂第1222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之前就想廢的人(中)第18章 重陽節——寶鈔之一第157章 郡主第519章 變革杭州第680章 三清第821章 戰安南——斷後第1686章 總督府第1141章 善後第504章 黃淮奏報第978章 迎接拜訪第213章 發福利第309章 何福與宋晟第1561章 印度之戰——驚喜第1729章 命名與敏兒的直覺第1191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襲營第1303章 婚禮宴席現場上一章的序號寫錯了,應該是871章第1261章 格致監與再見羅貫中第420章 回京之前第909章 禮儀完全忘在一邊第633章 出門第47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麪館成爲了主要場景第673章 經緯西南——奴婢和佛教第1338章 南洋風雨——分析第898章 慶功宴(一)第300章 抱琴與朱模第33章 寶鈔戰爭——應天府衙第687章 白帳第724章 講武堂和蒙古人第1392章 引出方法的話第840章 升龍第1400章 點評與《古文尚書》第1664章 巴布納——第一聲大笑第1809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關東第156章 兩家第1368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六)第576章 封賞第47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麪館成爲了主要場景第1522章 回賜第1423章 一個偉人的陰影徹底結束第914章 後宮都是聰明人第305章 見水師副將第1727章 格致院奇奇怪怪的東西第1352章 南洋風雨——第三個法子第1082章 歡呼勝利!第383章 徐家與文官第1230章 第一站周王府第1078章 最後的圍殲戰(一)第1398章 李案的定罪第1759章 開羅——爲什麼第1101章 戰烏魯木齊——終了第879章 視察軍醫所第1085章 最強男人對話——放心早了第1802章 宗教婚禮與留親第511章 再吩咐與見駕第895章 我來也前傳(祝書友們正旦快樂!)第649章 糧典婿第320章 內宮貪腐案(四)第1203章 外交無小事,麼?第727章 帖木兒的反應——猜測與返回第1285章 兩個想要的技術第858章 南定——巧合的人物第57章 ……陰謀——一波第一第二折第564章 吳王府第1180章 婚禮的次序第848章 終於有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第502章 五城兵馬司第178章 祭祖第92章 講武堂——最後的準備第66章 看摺子的技巧第148章 卡廷第1753章 一個人的日記——面對奧斯曼帝國的海軍第127章 兗州事件——道教第1733章 海盜們第659章 攻緬——沐昂和那羅塔第1422章 朱贊儀的遺囑與十年前的詔書第621章 艱難的訓練第1171章 繼續調查第249章 烏龍第827章 戰安南——反應第583章 親人第1178章 安排第1256章 婚禮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