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1章 首次拜祭英靈廟

思齊起來以後,允熥又去另外一位肖像功臣廟的漠北之戰的人——陳興的畫像和牌位面前。

陳興是允熥最初的兩個侍衛之一,在允熥心中的地位與衆不同。其實以陳興最後的功勞,雖然也算救駕,但是他的犧牲並沒有保證允熥一定脫離危險,本來是夠不上肖像功臣廟的。

但是在允熥的堅持下,陳興還是入了功臣廟。雖然最後沒能配享太廟,不過,‘將來等我故去了,一定讓你配享我的廟宇。’允熥想着。

允熥拉着文垣的手說道:“文垣,這位是你父親當年的侍衛,與你表舅楊峰是朕最初的兩位侍衛。四年多以前的徵漠北之戰的時候,爲了掩護父親,被蒙古人擊殺了。”

“他也是朕最初的親信之一,當年……”

文垣雖然已經會說話了,但是並不能理解允熥這些話的意思。允熥當然也知道他不會理解,但是他還是要說,因爲他想讓文垣記住:

“大明的江山,是由武將和士兵們捨生忘死打下來並且守護的,雖然他們的目的並不都是爲我大明盡忠,一開始太祖剛剛起兵的時候是爲了抱團活下去,現在則多半是爲了升官發財,但是判斷一個人,一定要論跡不論心,不管他們懷着怎樣的目的,既然爲大明流血了,都要記住他們。”

之後允熥帶着文垣在功臣廟中四處拜祭,不時還介紹一下某個人的生平履歷,重點是大明的開國幾位功臣和歷次討伐蒙古戰死的人。雖然文垣懵懵懂懂,可允熥還是堅持不懈的介紹着。他相信,總會有些作用的,讓文垣記得大明的江山是由他們打下來並且守護的。

出了功臣廟之後,允熥吩咐黃路:“等一會兒回到了乾清宮之後,記得提醒朕在書架旁刻上:每年正月帶着太子拜祭功臣廟和英靈廟。”

黃路應諾。

接下來允熥帶着思齊和敏兒又前往了城中的英靈廟。

與功臣廟相比,英靈廟是一個更爲大衆的祭奠爲大明捐軀之人的地方,所有不夠入功臣廟的都會在這裡供奉上牌位。允熥是在繼位以後設立的這裡,一開始是爲了紀念徵漠北之戰陣亡的人,後來所有能夠收集到了爲大明捐軀之人的牌位都在廟內安置,由京城的城隍廟主持定期拜祭。

允熥來到這裡的時候,雖然今日並不是城隍廟定期拜祭的日子,但是在這裡祭祀的人卻並不少。現在廟裡供奉的牌位很多,尤其是京衛中人的牌位更多,很多有家人牌位供奉在這裡的人都會來拜祭。

允熥來了,侍衛們自然要開始驅趕人羣清場,不過被允熥拉住說道:“只驅趕主殿的人就行了,都是爲我大明犧牲之人的家屬,客氣一點。”

侍衛們應諾,然後走進殿裡溫和地驅趕主殿的人。也沒有人不配合,大家聽說了是陛下來祭拜,都忙讓出了主殿。

允熥走進殿裡的時候四周還響起了一陣驚呼之聲,無數人跪倒在地,同時議論着陛下竟然真的親自來祭拜英靈廟了!

“陛下把爲大明戰死的普通士兵都記在心裡,還給發撫卹,還讓兒子承襲職位,當家的,你在地下,也可以安心了。”一個手裡拿着一些祭品的婦人抹着眼淚說道。

允熥不知殿外人們的議論聲,他認真的看着面前由技藝最精湛的工匠雕刻的、普通大明士兵的雕像,拜了四拜,上了一炷香,又和文垣說了什麼,讓他也拜了四拜、上了一炷香,然後走出英靈廟。

他走出來的時候,忽然外面有一處發生了一些騷動,侍衛們頓時緊張起來,在場侍衛功夫最高的宋青書馬上撥開人羣走了過去。

宋青書走到騷動的地方的時候,見到是幾個壯碩的婦人和半大孩子追打着兩個書生模樣的人,也不知是爲何。

宋青書馬上上前阻止。幾個婦人見到他身穿侍衛服飾,也不敢造次,只能停了手。

宋青書問道:“到底是爲何?你們爲什麼要追打這兩個書生?”

其中一個婦人說道:“這位大人,他剛纔說我家當家的壞話。”

宋青書更加迷惑:人家好好地幹嘛對你家人出言不遜?

另外一個半大孩子大概是讀過書,說話有條理,上前給宋青書解釋起來。原來這兩個書生模樣的人今日路過這裡,見到允熥來親自拜祭3,有些不忿的說道:“不過是幾個丘八,還親自拜祭,陛下真是……”

不料他話還沒有說完就被一旁的人聽到,然後這幾個婦人和半大孩子就上來打他們兩個。

宋青書知道了事情的經過,又詢問了這兩個被打的人幾句話,重新返回允熥身邊,和允熥說了此事。

“這兩個被打的人是今年赴京趕考的書生,過年出來散散心,正好路遇這裡。”宋青書最後補充道。

允熥冷笑了一聲,說道:“傳朕的口諭到禮部,剝奪他們兩個的舉人功名,並且不許他們二人再參加科舉、入國子監。”

然後允熥就沒再注意這兩個人,轉身走了。

……

……

兩個書生當場就知道了自己的下場,允熥說話聲音雖然不大,但是侍衛們都能聽清,之後在場的人也都知道了,兩個書生自然也知道了。

他們二人本來正坐在路旁互相驗看着傷,就聽到了自己的悲慘結局,頓時頹然下來。剛纔還氣呼呼的看着他們的人也不生氣了,大笑着走了。

其中一個人哭了起來:“家裡爲了供養我讀書已經費盡了家財,好不容易去年考上了舉人有了官府的補貼家裡鬆快了些,但是現在又沒有了!都是你麥國則,你要不說那句話就沒事了。”

麥國則雖然沒有哭出來,但是臉色也是陰沉的可怕:“艾素你就別埋怨我了,我怎麼知道隨口一句話就惹來這麼大的禍事。”

艾素抱着手嗚嗚的哭,過了好一會兒麥國則說道:“哭,哭有什麼用?別在這裡丟人現眼了,先回客棧去,再商量其它。”

艾素一邊哭着一邊說道:“還能有什麼辦法?難道去皇宮門口哭訴求陛下赦免不成?”

麥國則說道:“那有屁用。但是不管如何,絕不能回鄉,回鄉一定會被族人打死的。實在不成就留在京城。京城人口衆多,只要會說官話一般也不會查路引,恰好咱們兩個苦學過官話,留在京城混碗飯吃總可以。”

“若是實在不行,還可以去上滬闖蕩,當個賬房總可以吧。”

第101章 玻璃第266章 又一名先生第62章 二十八日第1677章 與明國決一死戰第1810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大事需要三代人第253章 第一堂課第1681章 束手就擒第49章 宮廷內外的陰謀——半面館半皇宮第681章 侄戚嬸妹第692章 西南雜談第1448章 印度攻略—提出第650章 秦肅第483章 沿着舊航路第933章 科學的開端續第984章 願意打仗第1223章 軍事改革——廢很久以前就想廢的人(下)第686章 徹底湮滅的蒙古歷史第1663章 巴布納——跟隨薩爾哈的理由第1021章 **主義第1063章 決戰——全寧衛第784章 大案——抄檢高家第1182章 錦衣衛的消息與想法第102章 考試第228章 文學泰斗第135章 宣府第1412章 接見——建築與雕塑第880章 是急是緩第625章 體育第12章 兩個爆點第229章 民間輿論第1098章 遺書第661章 攻緬——人口和規劃第541章 繼續召見第689章 金帳汗與維齊爾第1133章 卡教秦尾甘第1690章 艱難的婚配與當年的盟約第400章 齊王女第1050章 最終決戰——鐵籠子第758章 南巡——風景第1721章 商議攻打埃及 正式開始了第436章 終於完全結束第694章 滇緬的詢問第408章 德州之戰(四)第10章 後續發酵第752章 南巡——隨軍商人第681章 侄戚嬸妹第1528章 暢想與請求第17章 重陽節——提議軍校第899章 慶功宴——減罪一次的勳章第1320章 金融改革——爲什麼第690章 去元取蒙古第885章 巫蠱問案——讓人發瘋的話語第208章 用方第189章 各地的反應第二五零章 兄妹出宮第1450章 印度攻略——軍費第1504章 蘇州驚變——決斷第660章 攻緬——破阿瓦城與傷員第1191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襲營第958章 拜祭第1453章 孩子—教育一第554章 絲綢與糧食第1237章 真正的學校——開學第524章 收糧借地第757章 南巡——廣東事第344章 人選與目的第1061章 決戰——阻攔第1706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188章 喪第619章 約法三章第437章 宣府城外的獵戶第1381章 徵兆第646章 衛徽第635章 冒險的商人第二百章 定西域王第1523章 朕之想法與諸位愛卿均不同第306章 元宵第969章 計算第24章 重陽節——最後:藍常密會第37章 從戶部到兵部第429章 甄選舍人第885章 巫蠱問案——讓人發瘋的話語第1348章 南洋風雨——結果第1533章 不同人的回答第502章 五城兵馬司第1303章 婚禮宴席現場第1218章 軍事改革——開始第1462章 爵位改革與教徒的反應第416章 定性與尋人第1788章 工業時代——法典第1450章 印度攻略——軍費第1707章 世子,世子第558章 從松江到杭州第985章 永王回京第31章 寶鈔戰爭——立軍令狀第251章 讀書第938章 黎澄第230章 正統與大廚第225章 皇家學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