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4章 遣將出徵

現在大明朝廷的效率還是比較高的,現在又是農閒時節,所以到二十日的時候,京城四十八衛中要調動的二十個衛就已經完全準備好可以出了。其他調動的六個衛,在京城附近的揚州衛、和州衛等也都差不多準備好了。

允熥決定讓曹震統帥京城諸衛所的兵先出,一路上還可以順便帶上和州衛、鳳陽中衛和留守中衛到徐州。

統兵大將允熥已經選定了曹震不會再變化,底下的武將允熥覺得這些指揮使也足夠了,並且還有幾個王爺派出去,也差不多了。

不過中低層武將允熥可是塞了不少人,都是講武堂的學生,哪怕是安排不進軍隊當千、百戶,在指揮部當個擺設,允熥也要他們去。

另外,允熥還把兩個人塞入了這支平叛的軍隊。

其中之一是常升的長子常繼宗。常升的母親常母臨死之前囑咐允熥一定要給常家機會鍛鍊常繼宗。常升雖然很心疼自己的長子,不過他母親臨死之前囑咐他若是有機會一定讓常繼宗去打仗,同時常升自己也有其他的兒子,所以他還是在這次平叛軍開始組織之後就和允熥說了這件事情,讓常繼宗進入了軍隊歷練。

其二個被塞進軍隊的就是藍珍了。藍珍作爲年輕一代的大明武將中最有潛力的人之一,雖然曾經指揮過數萬大軍追擊蒙古人,但是那次是已經咬定了對方的位置,草原上的地形又不存在隱藏的可能,所以只能顯示出藍珍某些方面的才能,還不能確定藍珍是不是真正的大將。所以允熥讓他在曹震身邊學習。

另外常升被允熥派出去到鳳陽主管大軍的後勤。允熥還是覺得自己母親的孃家兄弟還是有些用處比較好。

至於另一個很重要的親戚,也就是他的岳父薛寧,允熥也曾經考慮過要不要讓他去打仗,不過熙瑤自己推辭了,允熥也就不考慮了。

不過也不是沒有人提出異議。允熥的弟弟允熞,在得知了允熥讓濟燁等人帶兵去打仗之後的第二天就找到允熥說道:“皇兄,爲什麼不讓我去帶兵打仗?”

允熥說道:“你年紀還小呢,好好在學堂裡再學習幾年,皇兄放你去打仗。”

允熞說道:“皇兄,我可不小了,都十五了,按照皇家的慣例已經加冠了。”

允熥說道:“男子二十成年,雖然按照宗室的規矩大家加冠比百姓早些,但是你就是未成年,不能去打仗。”

“並且,你連成婚都沒有,也沒有孩子,若是有什麼三長兩短,我怎麼和父親交待!”

允熥其實不讓允熞上戰場的原因,一是覺得允熞只喜歡武藝,不管是馬上功夫還是地上功夫,但是不喜歡兵略。那他就只能當一個帶兵衝鋒的人,那就是有可能陣亡的。

允熥可不能讓自己的親兄弟在沒有孩子的時候就陣亡。真要是允熞現在死在了戰場上,一定會有許多關於允熥的風言風語出現,對於允熥想要維持的儒家思想中好的一面也會有困擾。

最終雖然允熞還是不願意,但是還是隻能悶悶不樂的回去了。

另外一個變化就是九月十九日的時候高煦突然就燒了,據說是晚上喝酒喝多了,睡覺的時候從牀上翻下來肚子朝下接着睡着涼了,然後就燒了。

允熥自然不能讓生病的高煦去打仗的。允熥在親**問了高煦之後就免除了高煦去打仗的事情。高煦本人還表現的很遺憾,一個勁的抓着允熥的手說道:“皇兄,等我病好了就馬上去打仗!這可是我好不容易撈到的打仗機會。”

允熥當然是說道:“好好好,皇兄給你留着機會,只要你病好了,就讓你去打仗。”

但是從高陽王府出來以後,允熥卻在思索:‘高煦到底是不是故意病了?’

‘高煦的病來的太突然了,也太奇怪了,雖然從邏輯上說的通,但是我總覺得不太對勁。’

允熥隨後找到秦鬆,讓他對高陽王府進行一些調查,名目是調查‘是不是王府內有人暗害朱高煦。’不過秦松明白了允熥的實際意思。

二十一日上午在京城的北郊舉行了送將出徵的儀式。允熥對於繁瑣的儀式沒有什麼好感,尤其是與打仗過關的儀式。歷史已經證明,在軍隊中搞太多花裡胡哨的東西反而會削弱軍隊的戰鬥力。

所以允熥把除了奉天殿內授節鉞還有造廟宜社之禮這兩個以外的禮節都簡化了,所以今日一早就可以完成禮節讓曹震出征了。

不過在允熥正與曹震說着什麼的時候,一個看起來像是信使的人衝到臺附近,然後好像是在向附近的人說着什麼。

然後這個人又把允熥的侍衛李波叫了過去。然後李波走上臺,輕聲對允熥說道:“陛下,山東急報,濟南在十四日被成逆奪取。”

允熥然後對曹震說道:“曹震,剛剛得到的消息,濟南在十四日被成逆奪取了。”

曹震對此並不驚訝。他馬上說道:“陛下,濟南城在十四日已經淪陷,東平州多半也撐不過十八日。兗州城雖然魯王三衛基本完好,但是臣也不認爲他們能守城太久。”

“臣率領大軍北上,最少是得十幾天才能把人都帶到徐州。那個時候估計兗州、濟寧早已丟失,所以臣以爲還是穩妥一些,以兗州丟失爲前提爲好。”

但是允熥對兗州城的信心遠遠過了曹震的想象。允熥說道:“曹將軍,兗州城一定不會丟的!就以兗州城未失制定計劃!”

曹震雖然對於允熥的信心很不以爲然,但是面上是絲毫不敢露的,只是低頭答應了。

不過在曹震正式帶兵出征以後,曹震還是決定:從這兩個角度都制定計劃,不能只制定以兗州城未失情況下的計劃。

三天以後的二十四日,一騎飛奔入了大明的京城,之後在城中依然是飛奔而過,一直到高陽郡王府前,馬上的人才下了馬,然後馬上問看門的人道:“高陽郡王殿下可在府內?”

第1702章 金家人的奇思妙想第1288章 傳授兩門技術的緣故和西學課(六千字章節)第990章 第二個目的第666章 攻緬——投降第1326章 南洋風雨——事情與軍費第749章 高棣花陳(求訂閱)第1170章 調查第1731章 兒子要走了很傷心第1243章 真正的學校——爲何只招勳貴第176章 南海人家第438章 功高莫過救駕第54章 前半段徐家第762章 大案——採生折割(補昨日欠更)第1182章 錦衣衛的消息與想法第345章 去年的事情今年終於有個結果了第1073章 決戰——後撤第1225章 查處完畢第6章 尋找後宮支持者第97章 憐子如何不丈夫第1704章 絕對不正常第1522章 回賜第372章 燕周浙第1435章 如何團結第1484章 天文學大發現——第一個投身科學第790章 大案——最後的審問第968章 教育子女第512章 軍中與繼續整頓第362章 撤退第1404章 醫生的名字與偉大的豌豆第1402章 大樣本雙盲對照實驗法第805章 臨高韓第763章 李家子弟第395章 燕軍人第1678章 親人,好久不見啦第1374章 日心說第202章 小說家第1122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告一段落第520章 初到永明第1377章 妹第459章 朱橞宋王第1049章 最終決戰——夜襲?第199章 四輔官第473章 親子第1412章 接見——建築與雕塑第1147章 如同,如果第1196章 教中的安排與自己的想法第308章 封第889章 撒土士楊王靖韓色第425章 建業元年的臘月第221章 三年守孝第506章 派出所和下一步第120章 拿人第864章 在廣州過年第474章 第三次第1233章 去講武堂的路上第163章 新人第90章 除夕宴第385章 與平叛有關第971章 年輕人第1154章 被喚醒的噩夢第759章 南巡——相關之事第199章 四輔官第427章 高煦與滲水第243章 朝鮮的討論第331章 改科舉與國子監第1448章 印度攻略—提出第1508章 蘇州驚變——結束第878章 胡朝的末日——束手就擒第371章 打虎親兄弟第1205章 外交無小事——事情的經過上第1191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襲營第1377章 妹第1004章 面對危險的局勢第1120章 撒馬爾罕城後續——白帳與藍帳第1511章 驚訝的敏兒第111章 朝鮮之事第1526章 剝奪股份第1733章 海盜們第156章 兩家第332章 國子監與從北而來第751章 南巡——宣商人面見第217章 爲何讀書第1681章 束手就擒第1116章 撒馬爾罕城之戰——預想面對失敗的選擇第1373章 重力第987章 不得不應酬啊第1402章 大樣本雙盲對照實驗法第1193章 第一次地理大發現——決定第232章 收侍衛和考證第984章 願意打仗第196章 新問題第575章 回 道第1183章 軍事改革——開端:文職武職第450章 得知意圖東侵第1015章 壞消息一起來第138章 戰——兩邊第710章 議封與過節第1203章 外交無小事,麼?番外20:祭拜長陵第96章 爺孫相處——第二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