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3:分封制的變化

允熥坐在下面看着老師寫字,同時心裡感慨道:‘以後可不能再用老眼光看這個世界了。雖然我知道這個世界與第一世的世界並不一樣,但因爲社會發展程度相似,總是下意識用第一世的經驗來套這一世。以後一定記住,不能瞎套。’

允熥昨天晚上看到示威遊行、看過新聞後,對大明與所謂藩屬地的關係、大明的政治體制以及移民政策很好奇,不過憑藉新聞裡的那點兒介紹根本想不出來,於是先將此事放下,按照計劃拿出朱師躅家裡的歷史類書籍繼續瞭解歷史。

看到晚上11點,允熥放下書要洗漱睡覺,想起歷史老師囑咐預習的話,從書包裡拿出歷史課本,翻開第二章第二節,要大略將內容看一看,以備第二天老師上課時提問。

可是纔看了幾眼,允熥就滿臉驚訝之色。他第一世也是接受過九年義務教育的,當然知道第一世的歷史課本怎麼樣。其中近現代史的內容因爲與當代密切相關,內容很簡略,許多重要且影響巨大的事情,比如88年的‘物價闖關’都沒有提;這個世界的中原仍然是大明帝國統治,所以即使明初的歷史也會與當代密切相關,他以爲同樣只是大概說一說。

但課本內容卻與他的想象完全不同。這一節對於分封制的介紹非常詳細,從朱元璋於洪武三年分封諸王開始講,一直講到十年前藩屬地政策的最後一次變化,絲毫沒有隱瞞和避諱的內容。允熥用了半個小時將課本的這一章看了一遍,又想起還有一本叫做《歷史教材輔助》的書,又拿出來看對應這一節的內容,一直到凌晨1點纔看完。

允熥正感慨着,就見老師將那九個字寫完轉過頭看向學生,頓了頓又道:“老師知道有些同學對分封制度的變化比老師還清楚,但還是要認真聽老師講課。因爲老師會着重提到考試的重點內容,你們瞭解這段歷史的時候不會說哪點將來大考要考吧。”

下面傳來一陣低低的笑聲。教室裡一半學生是貴族出身,而且還是破落貴族。破落貴族沒什麼別的能吹,只能吹噓祖上的光輝事蹟,也會涉及一些分封制的事情,所以教室裡的貴族學生確實大多對分封制度比老師還清楚。

老師也笑了笑,之後開始講課。“大明帝國的分封制度,開始於復興歷3年,洪武三年。太祖皇帝冊封皇次子爲秦王,皇三子爲晉王,……,皇九子爲趙王,唯一的皇侄孫爲靖江王。後來又於11年、24年、25年、26年先後冊封其他皇子爲王。”

“太祖皇帝分封的原因,是因爲擔心武將造反,所以派皇子們駐守各地,協助皇帝保衛國家。但顯然,這一政策是有問題的。即使太祖皇帝冊封的藩王並不像漢代的藩王那樣擁有封地的全部權力,但也是一個不穩定因素。”

“這就導致了復興歷32年、建業元年的路謝之亂。路謝之亂的經過我們已經在上一節課中講過,如果齊王三護衛不是歸屬齊王管轄,那麼路遠根本不可能調動軍隊;燕煬王也不可能起兵呼應。”

聽到‘齊王’與‘燕厲王’這兩個詞,允熥微微一笑。朱棣死後,允熥下旨將他加封爲燕煬王。這可讓高煦與高熾高興壞了。‘煬’這個字當然不好,但以朱棣當年的作爲,允熥能承認他是親王已經很寬宏大量了,反正朱棣死時也不在中原,不給諡號也沒什麼影響。朱榑死後,允熥下旨緬懷他當了和尚以後的功績,完全將他當做了一個僧人,沒有追封爲親王當然也沒有諡號。所以當不得不提到他當王爺時的事情的時候只稱爲齊王。

“所以之後,昭帝逐漸廢除傳統中原地區的藩王,在復興歷72年、建業四十一年將周憲王(朱有燉)的繼子改封至海外後,傳統中原地區只剩下寧夏的慶王、甘州的肅王與成都的蜀王。這三個王爺因爲封地靠近邊境,所以並未改封。”

“同時,昭帝又在海外冊封了許多藩王。從建業元年開始,昭帝就在南洋、西北與東北地區冊封藩王,分別將岷王分封於緬甸、……。復興歷37年、建業六年底昭帝得知發現漢洲後,先將湘王改封爲商王,封地金川,之後……;……。到景帝去世前,除了印度與默獵加大陸以外,所有能加封的地方都封了藩王,以至於當時拂菻的卡斯蒂利亞與阿拉貢王國的國王查理五世說,全世界姓朱的國王比不姓朱的還多。”

“昭帝及其後的皇帝分封藩王與太祖完全不同,太祖只是虛封,而昭帝是實封。除王相府的官員外,藩王在自己的封地內擁有其他一切官員的任免權,擁有獨立的軍事指揮權,擁有不完整的外交權。當然,藩王仍然遵守按照當時並不見於明文,但所有藩王都知道的規定。”

“從表面上看起來,因爲藩王擁有的權力更大了,造反的可能性增加了,但一直到第一次社會革命前,並無任何藩王造反;確實有過藩王不聽從帝國中央政府的事情發生,但經過暗地裡的討價還價,中央與藩國總能達成一致意見,即使有時候十分勉強。”

“這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因爲:第一,藩王的封地距離中央政府所在地太遠了。距離越遠,造反成功推翻原皇帝的可能性越低,對於藩王來說越不合算,明智的藩王們只是採用抵制中央政府命令與增強對王相府控制這樣的手段來增加自己的權勢,不去想約等於零的當皇帝的可能性。”

“第二,藩國需要中央政府的支持。昭帝所加封藩王的地方都是非漢族聚集地,他要求每一位藩王在封地內努力推行對當地土著的同化政策,而且從中原遷移漢族人至藩國。第一代的藩王實力弱小無力反抗中央,當然不會造反;當第二代、第三代某些有野心的藩王估算自己造反的成功率時,就會忽然發現自己的封國雖然實力很強,但如果造反就會陷入很尷尬的境地。”

“這時同化進程尚未完成,封地內還有許多當地土著。以往這些土著之所以不反抗同化政策、不抵抗徵收稅賦,是因爲藩國之上有一個強大的宗主國,反抗不可能成功;但如果藩王造反,強大的宗主國消失,藩國的軍隊還要同宗主國的軍隊打仗無力在國內震懾他們,土著就不會再聽從藩國政府的命令,甚至造藩國的反。”

“同時,由於同化政策已經實行了許多年,封地內漢族與被同化的當地人也很多,如果廢除同化政策也會引起這些人的不滿,他們也不會再支持藩王。總而言之,一旦藩王造反,不僅無法動員藩國的全部力量,藩國內甚至會發生分裂,所以他們不會造反。”

“而中央這一階段也沒有撤藩。如果撤藩,由藩國承擔的事情就將由中央政府承擔。如果事情搞砸了導致土人大規模造反,不論是出大軍平叛,還是放棄藩國將當地漢人接回中原安置,花費都太大了,得不償失。所以歷代皇帝都沒有撤藩。”

“本來,如果沒有大規模社會變革的話,帝國中央政府與部分藩國會逐漸腐朽,對普通民衆的壓迫會越來越重,導致民間有人造反,帝國中央衰落,沒有腐朽的藩國會趁機出兵中原,圖謀成爲皇帝。”

“但工業革命改變了一切。有關工業革命的內容以後會細講,這節課就不多說了,總之,隨着生產力的飛速發展與政治、軍事體制的變革,使得大國與小國之間的國力差距成倍增加。在農業社會實力弱小的一方還有可能因爲軍隊高昂的士氣、天才的指揮等原因打敗實力強大的一方,但工業社會,實力強大的一方只會因爲成本高於收益主動撤退,不可能被弱小一方打敗。第一次社會革命又是基本平穩渡過,中原沒有發生大規模動盪,藩國絲毫沒有造反成功的可能,當然也不會造反。”

“可是,隨着第一次社會革命後工業進一步發展,卻逼得藩王不得不造反。在第一次社會革命後,貴族將資本家納入統治階級,儒生,哪怕是昭帝提倡的明禮派儒生也完全靠邊站了,貴族與資本家聯手控制國家。”

“他們聯手控制國家後,在中原對普通民衆極盡剝削,在藩國與外國大量傾銷商品,試圖摧毀藩國與外國的工業,要將全世界都變成像印度一樣的工業品傾銷地。藩國與外國的大多數人的利益都受到損害,對帝國中央非常不滿。在這種情形下,藩國與外國不得不改變同帝國中央的政策,反抗剝削。”

第1481章 天文學大發現——夜觀天文第549章 再見與玉佩第1749章 如何勸說阿方索同意水師助戰第708章 昀葉徐徐第1377章 妹第390章 兗州城上第1285章 兩個想要的技術第131章 三王齊至第476章 修路與提振第553章 初逛南北市第346章 後續處置與反應番外19:奇怪的問話第1320章 金融改革——爲什麼第904章 反游擊戰與中毒第973章 訓話第1350章 南洋風雨——援兵是怎麼來的第50章 老朱親口說要近期冊封皇太孫了第688章 藍帳和金帳第568章 命名與賞賜第822章 戰安南——得救第413章 歌謠與天上第1287章 西方課先生第1727章 格致院奇奇怪怪的東西第644章 精忠報國第937章 其它第1543章 印度之戰——包圍第657章 攻緬——江頭城第13章 初到兵部第1695章 什麼!允熥還有過這樣的想法!第931章 客棧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第987章 不得不應酬啊第1410章 接見——稅警第848章 終於有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第1012章 母女第286章 酒爲媒介第393章 徐州議事第537章 盤算與算數第1671章 局勢到底有多差第1089章 血色(一)第705章 大事件的開端第659章 攻緬——沐昂和那羅塔第1657章 巴布納——圍攻第25章 立儲之兆第594章 風潮第641章 李常問制第984章 願意打仗第977章 兩地第1385章 投獻案——秦鬆調查第1295章 比試騎馬與怒髮衝冠的方孝孺第1509章 菜市場與捉拿第686章 徹底湮滅的蒙古歷史第195章 新位置第863章 南定之戰結束了第762章 大案——採生折割(補昨日欠更)第369章 京城的反應第1184章 所有學校的變化第1447章 攻略之前第1555章 印度之戰——損失與建藩第809章 戰安南——探查第1282章 克拉維約東遊記(四)第1200章 殷商後裔?第1238章 真正的學校——五城學堂第1441章 對歐洲的謀劃—三個共和國的要求第1307章 張無忌第11章 文官反撲第426章 誰來查案第472章 賽兒第1702章 金家人的奇思妙想第931章 客棧發生意想不到的事情第1237章 真正的學校——開學第284章 獨眼狼第1706章 無心插柳柳成蔭第704章 晚會第1294章 蕭家的應對第802章 瓊州事末開始第1531章 產業第963章 鋼鐵廠第787章 大案——捉到(五千字章節)第985章 永王回京第756章 南巡——來到廣州第519章 變革杭州第1409章 接見——託兒所第1177章 演戲第309章 何福與宋晟第429章 甄選舍人第111章 朝鮮之事第373章 在東平州第650章 秦肅第82章 抓海盜第949章 兒子與非親生母親第903章 回京前的雜議第498章 任官第1141章 善後第1015章 壞消息一起來第1378章 禮物第809章 戰安南——探查第283章 南洋之事第293章 接見使臣第1478章 勠力同心第84章 講武堂——預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