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6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賢彩

“那就等到了天津再說,妹妹不急。”昀芷笑着答應一句。

這時有下人來報,說晚膳已經預備好了。允熥與昀芷也不再說話,起身前去用膳。

用晚膳的時候,允熥見到了賢彩。允熥看了她幾眼,見她她眼睛紅紅的,也不說話,只是低頭吃飯。旁人見狀也不好與她說什麼,只有和她要好的昀芷低聲說了幾句話,但賢彩也只是輕聲答應幾句,沒有多說,昀芷只能住了口。她很快吃完了飯,離開餐桌返回自己今晚的歇息之處。

也不知是有意是無意,雖然裝飾完全不同,但分給她的屋子分明就是多年前她所住的閨房。賢彩走進屋子前在外牆邊蹲下身,伸手摸了一下牆角,臉上忽然浮現出笑容,彷彿想起了什麼十分有趣的事情,但表情很快又暗淡下來。“逝去的時光,再也回不去了。”她輕聲說了一句,站了起來。身後的侍女對她的動作十分不解,但並未說什麼。

她走進屋子,在牀沿坐下,回想今日見到自己父親的情形。想到十多年不見,父親的雙鬢已經斑白,眼睛也變得有些渾濁,忍不住眼眶又有些溼潤。但她剛開始回想,侍女忽然走進來,聲音有些顫抖也有些驚奇的通報道:“夫人,皇上想要見你。”

“請陛下進來。”賢彩對於允熥前來見她並不驚訝,但對於他這時就來有些不解,但也不能將大明的皇帝拒之門外,忙一邊擦擦眼角,一邊吩咐道。

允熥很快走了進來,見到正在穿外衣的賢彩,笑着說道:“咱們是堂兄妹,是一家人,見面不必非要穿的十分齊整。而且你身爲郡主,豈能自己做這樣的事情,應當讓侍女服侍你纔對。”

“妹妹在西南翻山越嶺前往某個部族的時候,只能自己一人穿衣吃飯,都習慣了。”賢彩將外衣穿好,說道。

“這可不一樣。爲兄若是微服出巡,也不會帶着宦官或宮女,穿衣自然也是自己穿;但在宮裡就由着下人服侍。現下又不是你在西南翻山越嶺,就應當由下人服侍穿衣。”允熥道。

“妹妹怕被服侍習慣了,以後再在偏遠地方行走不習慣。”賢彩說了一句,馬上轉換話題:“皇兄,今日來找妹妹,有何事?”

“一來,是想問一問七叔現下的情形如何。”允熥也直截了當的說起了自己的目的。“當年七叔虐待駐地附近百姓,還引發了路謝之亂,我當然對他沒有好印象。但畢竟事情已經過去了將近二十年,再大的怨恨也淡了,何況這十九年來七叔在青州的所作所爲已經挽回了他自己過去的名聲,我早已不怨恨他了。”

“七叔這些年一直住在佛寺裡,平素也不吃肉,年紀又大了,身體未必受得了,所以我關心他現下如何。自然,雖然我已不再怨恨他,但關心他也不僅僅是出於親情,而是因爲他身體健康的活着有用。”

允熥的話非常誠實,一點不虛假。賢彩不是小女孩了,在西南的十九年經歷也讓她見識過人心有多險惡,允熥一味唱高調、強調親情可打動不了她,還不如說實話,至少賢彩即使聽了不高興,也不會胡說一通糊弄他。

“父親的身體還好,看起來十分康健,頭上雖然多了許多白頭髮,但對於他這個年歲的老人來說也十分正常。”賢彩回答道。

“這就好。”允熥鬆了口氣。朱榑作爲整個大明幾乎人人都知曉的‘皇族和尚’,每日做善事的和尚,只要他仍活着,仍每日做善事,對提升整個中原的百姓對宗室的印象有極大好處,也對他統治大明有好處,這樣的人活的時間越長越好。

而且,允熥又看向賢彩:原齊王一脈,也不僅僅是朱榑一人活着對大明有好處,賢彩現下在西南川、滇、桂、粵、湘等省份和越藩的名聲不次於媽祖在東南沿海,而且因爲她宗室出身經歷又十分離奇,名聲甚至比媽祖更響亮。賢彩活着,對穩固大明西南地區的統治也很有好處。‘說起來,雖然齊王一脈鬧出了開國以來的頭一次武將叛變造反,但因此卻又出了這兩個對穩固統治用處極大的人;再加上此戰得勝徹底穩固了我的皇位,也不知當初的路謝之亂對朝廷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了。’允熥想着。

“皇兄在想什麼?”賢彩忽然又道。

“雖然七叔身體瞧着還算健康,但他畢竟年紀大了,還是不比年輕時候,飲食更精細一些更好。”允熥道。“此事你不必費心,自有青州官府照看。我今日來找你,還有另一件事。我就是想問一問,西南的蠻夷部族現下如何,可都安分;對朝廷的態度如何。”

“皇兄,”賢彩忽然正色說道:“稱呼他們爲蠻夷並不妥當。他們並非是向大明稱臣的番國,而是被朝廷任命的官員。雖是世襲的土官,但也是大明官員,他們治下的子民也是大明百姓。用蠻夷這個詞稱呼他們可不好。我瞧着皇兄之前有一次說起過的‘少數民族’這個詞就不錯,適合用來稱呼他們。”

“他們畢竟與一般的大明官員不同,治下的子民也與大明百姓不同。不過你說的也有道理,稱呼他們爲蠻夷確實不妥,但稱爲少數民族也不好,具體改叫什麼,再議,再議。”允熥說道。聽了賢彩的話,他確實覺得對番國的蠻夷與大明統治的蠻夷用不同的辭彙來稱呼更好些,但他對於‘少數民族’這四個詞過敏,決定另起一個稱呼。一時又想不到,只能回去後告訴翰林院的人,讓他們集思廣益了。

第747章 出巡兩廣——安南人的反應第907章 意圖不明的人第202章 小說家第70章 寶鈔戰爭——應天府誤事第370章 統帥平叛之人第1105章 伊吾慶功宴——開始賞賜第1290章 誰中了舉人第728章 對安南的決定第1359章 爲什麼對爪哇島這樣處置第282章 年前第1383章 事情第1464章 光榮第846章 安南士紳(二)第23章 重陽節——其他人的心思第1511章 驚訝的敏兒第374章 遣將出徵第1章 混亂的穿越者第1262章 羅家的本子第1419章 加封與解釋第1162章 蒙古謀劃——吩咐第424章 驚動第1261章 格致監與再見羅貫中第1431章 與卡斯蒂利亞談判——考慮第555章 廢舉人和印度數第1518章 叛徒原來是自家人第1482章 天文學大發現——再觀天文第178章 祭祖第46章 再至麪館第636章 各方折衝第1498章 蘇州驚變——造反第754章 南巡——移民第1781章 格致院視察——激動的文垣與談論引力第652章 岷王——過兵第1531章 產業第228章 文學泰斗第997章 撒馬爾罕城的決策——提前開始第742章 準備與再去講武堂第243章 朝鮮的討論第225章 皇家學堂第315章 齊夜話第525章 促商二旨第697章 永問第197章 爲帝初上朝第72章 人力資源最大化第309章 何福與宋晟第424章 驚動第1356章 南洋風雨——滿者伯夷國的結局第1498章 蘇州驚變——造反第1252章 農業改革——試點第1298章 薛熙揚的任用(五千字章節)第580章 正派國舅第1547章 印度之戰——雙方的準備第776章 解惑(一)第421章 浮現第1148章 佛教爭端第470章 對聯第798章 廣州人的反應續第1461章 常家的想法第602章 開張大吉第1470章 大吵第94章 講武堂——第一堂課第396章 濟、青第970章 數理化基礎第792章 大案——真相(下)第1083章 最強男人對話(一)第433章 二次抓捕第1361章 流淚的樹番外11:帝國政治制度——縮水的皇帝與養老的議會悼念金庸第1043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兵力比第1230章 第一站周王府第797章 廣州人的反應第1336章 南洋風雨——左相前來第486章 惦記第574章 後續的決定番外10:挑刺的報紙第989章 繼續接見番國番外20:祭拜長陵第1679章 攻打德里城第229章 民間輿論第1542章 印度之戰——孟加拉人的謀劃第1054章 最終決戰——猛獸夜襲第1709章 驚天霹靂第452章 接見使者——南洋、西洋第576章 封賞第124章 兗州事件——線索第1102章 伊吾之戰完全結束該封賞了第398章 青州城(二)第1418章 蕭卓說第1395章 結果第1801章 天下佛教大會第966章 大家過年快樂第1745章 他老婆也不一般吶第1670章 有所忽略的分析第952章 閒不下來第1212章 在人市第1206章 外交無小事——事情的經過下第868章 反應第406章 德州之戰——預料不到的意外第383章 徐家與文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