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2章 類比

允熥頓時更加生氣,大聲說道:“卓敬,陳性善,你們真是朕的好臣子!以爲朕就不會廷杖不成!來人,將他們二人拖出去,打三十大板!”

“陛下,萬萬不可!”楊任馬上出列道:“陛下,雖然卓尚書與陳輔官言辭多有不妥,但當衆施以廷杖之刑,臣以爲太嚴厲了些。還請陛下三思。”

“陛下,臣也以爲,對卓尚書與陳輔官的處置太過嚴厲,還請陛下三思。”練子寧和齊泰也說道。

適才卓敬勸解的時候他們都沒有同時出言勸解。卓敬已經年過六旬,其實應當告老還鄉了。只是卓敬身體還康健,允熥也願意他留在朝中輔佐自己,他就這樣一直爲官到現在。可卓敬本人其實有些有些厭倦朝堂紛爭,想要告老了。所以他不在意替陳性善出言勸解的後果,大不了就是回老家罷了。

可沒想到允熥竟然要打卓敬的板子。卓敬今年已經六十五了,身體再康健,也豈能和年輕人相比?就算只是隨便打打,既不着實打也不用心打,也可能一命嗚呼。這種情況下,練子寧等人就不能默不作聲了,紛紛出列勸道。

“陛下,臣也以爲,……”在場的其他官員也紛紛勸阻。今日能夠打卓敬和陳性善的板子,明日就能打別人的板子,爲了自己不被打板子,他們也要努力勸解。

可允熥見到這麼多人勸解更加生氣,冷着臉抿着嘴脣也不說話,就看着殿外的侍衛走進來,擡起頭又看了允熥一眼,隨即摘下陳性善與卓敬的冠帶,將他們向外拖去。有大臣下意識想要阻攔,但身子纔剛剛動了動就又縮了回去。就算是練子寧、齊泰和楊任三人也不敢擋。眼看着他們二人就要被拖出大殿。

可就在此時,“陛下,臣向陛下請求,念在卓尚書與陳輔官乃是初犯,赦免了他們這次的責罰。”武將那邊忽然有一人出列說道。

“是藍珍,他爲什麼要爲惟恭兄和復初求情?”楊任有些驚訝。剛剛陳性善的話明明將藍思齊也罵進去了。

“原來如此。”練子寧卻已經明白了他爲什麼要求情。陛下納廣靈郡主爲妃嬪,同樣會有損樑國公府的聲譽,爲了挽回,藍珍就只能替罵藍思齊的人求情了。只是,‘藍珍心裡應當不會好受吧。’練子寧又想着。

藍珍心裡當然不會好受。昨天下午在要納藍思齊爲妃嬪的消息被四輔官和舍人們知道後,允熥雖然還沒想好如何與藍珍說,但也馬上宣藍珍入宮,親自將此事告訴了他。

藍珍的第一反應是不敢相信;在允熥又重複了一遍後,他終於相信,但馬上沉默起來。

藍珍當然不願自己的侄女成爲允熥的妃嬪之一。從考慮藍思齊本人的以後來講,從關心她的角度考慮,嫁給一個年紀比她大十七歲、有正妻有其他妃嬪的皇帝,將來的生活未必是幸福的。她現在是允熥身邊最年輕的女人,最受寵愛,但等她年紀大了,會有更多更年輕漂亮的女人成爲皇帝的妃嬪,還能像現在這樣麼?

從家族的角度考慮,一個非皇后的侄女在皇帝身邊,對已經幾乎位居人臣之頂的藍家來說未必會帶來好處;而且因爲這種近似於不倫之戀的事情還會讓家族的名聲受損,得不償失。

但允熥已經和他說了,他能怎麼樣?敢拒絕麼?可他也不願答應,只能沉默。

之後允熥見他沉默,也不願逼迫與他,本想讓藍思齊過來和他說話,卻又傳來她病倒了的消息無法見面說話,只能讓他回去。藍珍回去以後仍然不願相信這一事實,但最後也只能相信,而且開始琢磨如何彌補受損的聲譽,這纔有了剛纔替陳性善與卓敬求情之事。

見到藍珍求情,允熥按捺住火氣,又想了想,出言道:“停下!”

正拽着陳性善和卓敬的幾名侍衛馬上停下,低頭等候允熥的口諭。

“卓尚書,陳輔官,朕念在你們乃是初犯,免去你們的廷杖。但朕不能不對你們施以懲戒。卓敬,朕貶你爲工部侍郎;陳性善,朕貶你爲從三品太僕寺少卿。三日內將差事交接完畢,去工部與太僕寺衙門赴任。”允熥定下了最後的處置。

“謝陛下恩典。”卓敬說道。

“臣領旨。”陳性善行禮道。

“退朝!”允熥親自說了這兩個字,轉身離開大殿。

“今日真是好險!”待衆官員從奉天殿內走出,練子寧感嘆道:“若不是樑國公出言求情,惟恭兄,復初,你們必定會被打板子了。惟恭兄你今年已年過六旬,如何經受得起三十大板。”

“陛下要打我板子也就罷了,竟然也要打惟恭兄的板子,真是大大的不該!”陳性善出言道。

“復初,你快少說兩句吧。”楊任又小聲說道:“這裡還是宮裡,若是被陛下聽去了,可不得了。”

“我所言豈有不對之處!如何怕被旁人聽去!若是陛下聽去了我說的話,即使對我施以廷杖,即使將我貶到天涯海角,若是陛下能幡然醒悟,也是好事。”陳性善又道。

“哎!”聽到這話,楊任也只能嘆口氣了。陳性善就是認死理,這在認的‘死理’與皇帝的想法一樣的時候當然是好事,但遇到這種認的‘死理’與皇帝的想法完全不同的時候就是壞事了。

他們又說了幾句話,已經走出了皇城,來到奉天門外。五人都沒有去辦差的想法,又走了幾步找到一家酒樓,要了酒菜又聊了起來。

“昨日我曾說,‘大明確實越來越強,稱得上是國泰民安。可陛下也越來越獨斷。而且陛下又’。當時這句話我並未說完,現在我告訴你們我要說的話:而且陛下又越來越像漢武帝了,莫非真的等到發生巫蠱之亂,修建歸來望思之臺之時纔出言勸諫不成!”

“復初!”另外四人又同時叫道,語帶驚慌。

第946章 初入市井第163章 新人第1525章 見面第1752章 炮灰第1278章 練子寧的新差事第672章 經緯西南——兩個番國第1087章 謊言的目的第721章 不約而同的目的——預備第911章 必須不能守寡(補昨日欠更)第1773章 對崑崙奴的緣故與文坻一二三事第1731章 兒子要走了很傷心第1233章 去講武堂的路上第1073章 決戰——後撤第90章 除夕宴第1145章 接見宗喀巴(二)第1799章 文垣的北巡第1235章 沒有時間只能快說了第83章 告一段落第327章 在講武堂聽到兩事第1017章 帖木兒的演講第1412章 接見——建築與雕塑第1336章 南洋風雨——左相前來第1011章 更加焦急第823章 戰安南——救第1317章 金融改革——唐伯鶴的意見第227章 帖木兒和生孩子第848章 終於有一件值得高興的事情第1563章 巴布納——爲什麼第902章 太着急了第274章 軍校改革第521章 如何治理永明第1115章 撒馬爾罕城之戰——鼓舞第611章 馬匹與徐第1145章 接見宗喀巴(二)第1297章 殿頭殿尾周農中間番外1:四百年後的世界第1159章 供述與返回第620章 課程與世蔭第462章 馬六甲海峽兩岸第966章 大家過年快樂第176章 南海人家第532章 縣試第257章 從頭到尾第575章 回 道第889章 撒土士楊王靖韓色第1307章 張無忌第778章 身邊人和採生折割案的進展第547章 再次清查第1036章 決心番外5:分封制的變化三第903章 回京前的雜議第1125章 傅安(二)第222章 軍醫系統第1802章 宗教婚禮與留親第1505章 蘇州驚變——轉折第1519章 發現第909章 禮儀完全忘在一邊第72章 人力資源最大化第1321章 金融改革——長遠利益第181章 安頓第275章 改革與枉法第33章 寶鈔戰爭——應天府衙第793章 大案——延後第313章 花英與徐家第294章 四國使臣第548章 高科技產業園區第730章 對安南的正式決定第628章 李家和兵部第1325章 漢洲攻略(一)第938章 黎澄第68章 四名太監第1213章 來頭第569章 扶桑船隊第25章 立儲之兆第105章 殉葬第1552章 印度之戰——陰影第667章 攻緬——受卓蒲勃第1519章 發現第168章 海第823章 戰安南——救第1032章 最慘烈的一戰——守住了第50章 老朱親口說要近期冊封皇太孫了第208章 用方第9章 謹身殿大討論——結尾第1793章 選定張學熙第1539章 答應第1485章 天文學大發現——周偉三定律(五千字章節)第262章 醫學進步第1403章 偷屍體第1183章 軍事改革——開端:文職武職第1677章 與明國決一死戰第132章 挖人第1367章 黃頭髮的人又來了第1466章 新任命第1194章 封號與糧食第1766章 氣數已盡第1671章 局勢到底有多差番外10:挑刺的報紙第1143章 懸賞第11章 文官反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