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4章 所有學校的變化

“文職武官?”梅殷疑惑地詢問:“陛下,何爲文職武官?”

“文職武官,即是所辦的差事爲文官的差事,但屬於武官,上朝穿戴武將的朝服,與文官屬於不同編制,一般不得由文官轉任文職武官,也不得由文職武官轉任文官。梅卿,兵部的官員就屬於文職武官。”

“文職武官戰時負責押運、調派糧草等,在軍中做統計等事物。不過他們與武將又有所不同,即使是官階最低的文職武官,也不用親自帶兵上陣殺敵,所以也不用穿鎧甲。朕打算讓人爲他們單獨設計一套在軍中的服飾。”

“此外,……”允熥解釋道。

梅殷等人面面相覷。他們雖然聽了允熥進行的解釋,但仍然不覺得設立文職武官有多大意義。這些改爲文職武官的人所做的差事與之前沒什麼區別,頂多就是禁止去其他衙門爲官。可依照梅殷等人這些年的經驗,允熥繼位後設立的那些低階官職的人也基本不存在去其他衙門爲官的可能,最少要到正六品的主事一級纔有可能調任,影響並不大。

衆位官員私底下討論一會兒,最後還是由擔任兵部尚書的梅殷出言:“陛下,臣等,難以察覺陛下此舉的英名之處。”

‘你當然察覺不了,因爲僅僅這一個舉措確實沒多大意義,得與後面進行的配套改革一起看纔有用處。’允熥心裡想着。

不過這番話他當然不會與在場的人說,也不會現在就告訴他們後續改革的章程,即使這些人都是他的親信。因爲他的後續改革的影響會很大,而且時機還不成熟。只有到之前的幾步都走完後,他纔會將整個完整的改革方案拿出來。

“梅卿,朕以爲,此舉能夠降低設立監軍後對軍隊不好的影響。”允熥說道。

“陛下這是打算設立監軍?”暴昭問道。

“朕不會設立監軍,但會設立與監軍由類似之處的職位。”允熥回答。

允熥的這個回答讓在場的官員有些糊塗,但他們都認爲自己明白了允熥的意思:設立監軍的同時對這一差事的權力進行調整。

“臣等無異議。”又與其他人討論過後,梅殷代表衆文官說道。

允熥又看向武將們,徐暉祖忙回答:“臣等也無異議。”

“既然如此,陳繼,”允熥吩咐道:“你擬寫聖旨,於今日下發。”

“是,陛下。”陳繼答應一聲。

“金善,俞周文。”頓了頓,讓他們消化了一下這個消息,允熥又叫人。

“陛下。”他們二人忙答應。

“國子監與講武堂可是大明培養文武人才的重要之地,你們二人不能輕忽。”

“是,陛下,臣謹記陛下教誨。”

“朕對你們這兩所學校在年後也會有所變革,先告訴你們一聲,你們也可告知給學生,讓他們有所準備。”

“請陛下明示。”

“古時之君子,均學習六藝,以上輔君王、下撫百姓。朕決意在講武堂與國子監的課程中添加六藝之學習。”

“國子監爲培養文官和文職武官之地,現下並不教授樂、射、御,從年後開學起要教授起來,朕會派出宮中或教坊司的樂人教授他們聲樂,派出軍中精擅射箭之人教授他們射箭;上古三代之時沒有馬鞍與馬鐙,是以人難以騎馬,只能駕車,現下人多騎馬少有人駕車,朕決定以騎代御,派出騎兵教授他們騎馬。”

“現下已經是臘月,地方上入學國子監的秀才都已選出,就不改了;從下一次入學起,地方推舉上來的秀才必須爲身體健康之人,病弱之人不得選拔上來。若是哪位地方官連續兩年推薦上來的秀才都是體弱多病之人,這位地方官的考評降一等。”

“對於講武堂,現下教授射、騎、書、禮,並不教授樂、數。從明年開學起,朕也會派出先生教授這兩門課程。”

“講武堂學生入學的規矩不會變化,但定下另外一條章程,若是某地推薦來的學生在考試中的平均名次連續三屆最差,當地都司的武將考評同樣降一等。”

“朕也會在皇家學堂增設樂這一課。”允熥又道。皇家學堂從一開始就是朝着將所有皇族子弟培養成文武雙全之人的目標努力,雖然最後培養出來的大多數都雙不全,但課程是全面的,只缺聲樂這一門課。

“是,陛下。臣遵旨。”金善與俞周文馬上說道。允熥新訂的規矩是非常正確的,誰敢說三代時期經過孔聖人親自肯定的君子六藝是錯誤的?不應該學?何況他們打心眼裡也覺得應該學,所以馬上答應。

‘只是,我怎麼覺得,不太對勁呢?’金善卻在心中想着。

“上古三代,以至秦漢,甚至隋唐之時,天子與百官衆卿還都會學習聲樂舞蹈,在宮中舉行宴飲之時常常跳舞奏樂,朝鮮國至今仍有國君與百官跳舞奏樂之風俗,傳承中華上古遺風。我大明身爲泱泱大國,豈能落後於番邦小國?”

“從明年正月初一的宴飲開始,衆卿家須得在宴飲上奏樂,朕也會親自爲舞者彈奏樂曲。若是不會奏樂的,必須上臺跳舞。”允熥又吩咐道。

“陛下,這,使百官跳舞,是否有些不成體統?”暴昭表示了異議。他不反對奏樂,但他不會用任何一種樂器,按照允熥定下的標準必須上臺跳舞。所以反對跳舞。

“暴愛卿,當年孔子在魯國爲官,可曾經因與國君一起跳舞奏樂而認爲不成體統?”允熥反問。

暴昭一下子就被問住了,張嘴結舌不知說什麼好。其它不願意跳舞奏樂的人見此也不敢再出言反對。大家心裡在紛紛琢磨:‘有沒有什麼樂器是十幾天就能學會的?’

允熥看錶情就知道他們在想什麼,不過也沒有對此說什麼,又談論了幾件小事,讓他們退下了。

“小盧,你去坤寧宮,告訴皇后,等過完年開學後朕也要在女子學堂增加新的課程,如同君子六藝這般的。”

“之後,傳自東面返回的使者來覲見朕。”

第315章 齊夜話第927章 選擇這麼一間屋子接見他們兩個的緣故第1731章 兒子要走了很傷心第57章 ……陰謀——一波第一第二折第1508章 蘇州驚變——結束第884章 巫蠱問案(一)第877章 胡朝的末路——誓言第1175章 意外中的意外第989章 繼續接見番國第776章 解惑(一)第610章 媒妁之言和鍾粹夜話第742章 準備與再去講武堂第395章 燕軍人第1474章 下旨第904章 反游擊戰與中毒第763章 李家子弟第654章 岷王——舞蹈第1169章 經濟與科學第641章 李常問制第1158章 計策與旗幟第173章 張彥方第733章 征伐安南——未來國君第216章 梅殷夫婦第1810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大事需要三代人第986章 抱怨的目的何在第725章 探望和兩蒙古人第1431章 與卡斯蒂利亞談判——考慮第325章 兩個皇帝的心思第883章 百姓和各方的議論第464章 前高後允第1753章 一個人的日記——面對奧斯曼帝國的海軍第373章 在東平州第932章 科學的開端第651章 岷州第603章 杭州與西安第434章 對於他們的處置第111章 朝鮮之事第1803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漢洲局勢第746章 出巡兩廣——啓程第1485章 天文學大發現——周偉三定律(五千字章節)第736章 扶桑武士與西方後裔第257章 從頭到尾第480章 懈怠彈劾第1064章 決戰——決戰第16章 首抄詩詞第352章 得知真相第80章 下基層上第742章 準備與再去講武堂第1157章 追與逃第1053章 最終決戰——打架第76章 走進科學第312章 舉賢令與開始第1512章 供詞第12章 兩個爆點第1801章 天下佛教大會第1304章 徐家的‘危機’第679章 唵嘛呢叭咪吽第1043章 最終決戰前的間隙——兵力比第1174章 插入第136章 襲擊將至第1424章 西方的新來客第1800章 護衛統領與拜見朱榑第907章 意圖不明的人第1654章 巴布納——阿洪國第1738章 出人預料的變化第733章 征伐安南——未來國君第1464章 光榮第1070章 決戰——槍斃第1230章 第一站周王府第965章 工業第219章 技術發明第1206章 外交無小事——事情的經過下第831章 多邦城——阮勳第1388章 會面三件事第1665章 巴布納——伏擊第1774章 文坻第二事——三浦友臻第30章 寶鈔戰爭——計算的投入第1270章 兒女第1755章 開羅——潛入第87章 講武堂——地理課先生第825章 戰安南——爭論番外11:帝國政治制度——縮水的皇帝與養老的議會第1066章 決戰——開始第892章 來到安南第530章 找誰商量第951章 任官第1209章 賢才第188章 喪第1338章 南洋風雨——分析第256章 多疑第957章 接連故去第1422章 朱贊儀的遺囑與十年前的詔書第1809章 沿着二十年前的道路——關東第678章 岷寧第971章 年輕人第286章 酒爲媒介第1679章 攻打德里城第1139章 拼殺與首次上陣第1725章 着急的吉哈諾第455章 答應和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