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五章 三路兵馬

太史慈領兵走了,帶着他操練了許多年的冀州軍前往幽州,駐守鄴都的將領換成了焦觸。其實燕北還是偏心的,他擔心三弟燕東做不好守備幽州的事宜,故而才讓太史慈從軍都山開始向鮮卑草原進攻,否則最好的進攻地點實際上是幷州五原。

畢竟燕氏南下進攻的路從幽州取走了太多人才、兵力、財物,如今在幽州並沒有什麼拿得出手的戰將,兵倒是不少,可燕北十分清楚地知道,燕東並不會打仗。

倒是幷州的馬騰對燕北來說沒什麼好擔心的,畢竟馬氏是從涼州那種地方殺出來的,即使在幷州,馬騰身邊依舊有馬氏能征善戰的軍隊相助,這事並不需要讓燕北擔心。何況馬騰本身就是戰將,讓他做幷州牧爲的就是鎮守一地,只要太史慈從幽州出征,便能爲馬騰分擔足夠的壓力,後面的事就容易解決多了。

真正讓燕北思慮的事情是,他要不要親自領兵征討鮮卑。

想了想燕北還是放棄親自北征的想法,俗話說千金之子不坐垂堂,他的身份尊貴便不應輕易涉險,倒不是因爲久居廟堂讓他少了心中的血勇,只是如今在趙王宮才能最大程度上發揮他的作用,反之一旦他發生問題,整個燕氏便會輕易分崩離析,這是誰都不敢輕易嘗試的事。

燕北搖搖頭,嘆了口氣揉着燕桓的腦袋,“如果你這個小子再大一點就好了。”

燕桓再大一點,燕氏也不至於將一切都懸掛在他的肩膀上,到時候燕北也能有更多自由活動的機會。哪裡會像現在,所有重擔都壓在他的身上,絲毫不得輕鬆。

轉眼,當南方的戰報再送到燕北案頭時,便讓他狠狠地錯愕了一番。

“曹操去荊州了?”燕北揉着太陽穴不禁發愣,“前幾日馬超不還說在蘄縣外與曹軍血戰一場,想要返回北方,怎麼轉眼便讓曹操跑了?”

仔細翻閱戰報,讓燕北也不禁露出苦笑,曹操太聰明瞭,居然藉着這個機會乘船向西,剛好錯過張遼領兵向東的空檔。

拍拍手燕北站起身來笑了,就算曹操去荊州又能如何?如今荊州早已自顧不暇,等他的大軍從南陽打進襄陽,曹操還能往哪裡跑,難不成再跑去益州和劉備搭夥去?

跑吧!知道跑就好,至少知道跑便死不了,知道跑就說明心裡的那股氣已經弱了。對一個諸侯來說,尤其是與燕北爲敵的諸侯,最好的情況就是他知道跑,如果曹操不跑,想盡一切辦法與燕軍作戰倒還會讓燕北感到擔憂,畢竟一個一心取勝的曹操對燕北來說還是很大的麻煩。但如今曹操想着如何跑到別的地方,這就意味着他對燕北的威脅已經小很多了。

曹操跑去荊州,這可是件大事,這關係着豫州已盡數平定,潛在威脅的揚州也失去了與燕氏之敵接壤的土地,他們很難再聯合起來,不能聯合的揚州,於燕北看來什麼都不是。

燕北揮動大筆,轉眼便寫好了調令,派人送往南方。

“調張遼領軍入江夏,與荊州作戰;調田豫進入豫州,以樓船將軍兼領豫州刺史,負責輔佐徐州與荊州的戰事。”

徐州如今已沒什麼戰事,但燕北仍舊不敢對江東掉以輕心,畢竟孫氏雖然並未向他宣戰,卻也沒有向他表示臣服,這便意味着江東孫氏在等待時機,不論是等待時機向他投降還是等待時機向他宣戰,這都不是什麼好事,而這種時候燕氏最強大的水軍進駐大江,能起到最好的作用。

一面用水師封鎖荊南、一面用水師震懾江東。此時此刻,天底下沒有任何人的水軍能強過他的燕氏水軍!

到這種時候,燕北也不禁感慨起士燮的先見之明,早在去年便派出長子攜禮前來趙國,使交州獨立於中原諸侯紛爭之外,如今又站對了局面,深諳遠交近攻的道理,如今這份示好自然得到回報。

燕氏水軍封鎖大江,意味着他們也能夠與交州接壤,雙方在隨後便能互爲攻守,對抗荊州與益州。

在燕北面前攤開的輿圖上,他的手掌從東北拂過代表天下的地形圖,如今他的敵人盡數都在西南,剩下的不過是江東那種小地方罷了。

有田豫順流而下的支援,江東對徐晃來說不是什麼大問題。當然了,這種不是什麼大問題指的並非是南攻,而是說隔着大江據守不是什麼大問題,畢竟大江的天險是雙向的,此時此刻若讓徐晃去南下打江東,也必然有力不逮,不過孫氏若敢度過大江來打徐晃,燕北能保證他們吃不了兜着走。

燕氏戰場隨時切斷他們後路的風險可不是鬧着玩的。

曹操進入荊州,在燕北看來事情是有好有壞的,好的自然是燕氏的力量可以使用的更爲集中,只需要全力攻打荊州就夠了,有張遼在東,高覽、張頜、張繡在北,田豫的水師在南,三面合圍蠶食之下很容易將荊州的土地一口一口生吞活剝,劉表剩下的路便不多了。

但壞處也顯而易見,劉備、曹操、劉表三人在此時也必將會卸下相互之間過往所有紛爭,爲了生存齊力來對付他,三路諸侯力量集結到一起,可要比過去十幾個劉氏諸侯的反叛還要可怕。

過去這種聯合作戰其實都稱不上什麼讓人擔心的,畢竟從中分化合縱連橫並非什麼難事,但這三個人卻不一樣。劉表就不必說了,漢室宗親,再困難的時候都沒有倒向燕氏,如今身邊有了生力軍只怕更不可能;劉備雖然身份卑微,但許多年前就有一股天下大事捨我其誰的氣概,也正因如此才讓燕北高看,如今想要勸降他也不可能;唯一一個不姓劉的曹操,卻又是心智堅毅之輩,也很難改變他的想法。

“再傳信一封告知馬超,就說他的請求燕某準了,讓他帶着兵馬經由司州進入漢中吧,去發動羌氐進攻劉備!”8)

第三百三十五章 感同身受第一百二十三章 向大王賀喜第一百九十二章 破營第三十六章 定計庚渠第五十章 幽州有變第十二章 漢軍武備第一百零五章 世子拔奇第一百零三章 牆頭架弩第二百六十章 脊樑骨第五十二章 開疆闢土第三百三十一章 草料錢第七十五章 呂氏有女第六十五章 洛陽之議第七十八章 張燕遣使第三百零八章 南奔之意第二十九章 指日可待第一百三十八章 譙縣之戰 一第五十章 天下太平第一章 非我即敵第三十五章 神乎其技第十六章 人心易變第二百零五章 驢陣第十一章 且戰且退第一百章 良山大勝第七十二章 夜襲拔寨『訂閱最帥了』第一百零一章 決計私鑄第十三章 先禮後兵第四十二章 流離之人第三百一十八章 蟹島第四十三章 望彼思己第二百三十三章 汝南之戰 一第二百六十五章 三路兵馬第四十一章 虛僞與真第四十八章 護衛北上第六十九章 馬鞍雙蹬第六十三章 獵人獵物第八十九章 青石橋之戰 二第九十章 蟄伏於野第七十一章 一飲一啄第五章 價高者得第七章 拜見大司馬第八十二章 威風艦隊第八十九章 範縣之戰第二百六十九章 聯合抗敵第十二章 徐徐圖之第十章 黃天在上第二百九十八章 大殺四方第五十二章 左右爲難第三十四章 燕潘決鬥第四章 立輯校寺第一百零四章 龍蛇蟄地第二百二十七章 火第二十六章 僭越之象第三百零四章 曠日持久第一百九十章 裹席第十四章 孟起無禮第七十七章 衡量戰力第八章 應有之義第十一章 等我回來第六十五章 洛陽之議第二百七十九章 一觸即發第五十七章 驍牙成軍第一百二十三章 以武立命第六十八章 明修棧道第七十七章 潁川郭嘉第三百一十二章 興和五年第二百六十六章 入長沙第四十七章 攻其不備第三十七章 爭雄天下第六十五章 渡河夜戰第二百八十四章 跳第一百四十二章 譙縣之戰 五第六章 回來開船第九十四章 狹路相逢第一百一十二章 定計西攻第五十章 狼奔冢突第二十二章 無米之炊第五十七章 驍牙成軍第三十四章 子義遷居第八十九章 公路來使第一百二十五章 孤軍力戰第九十五章 宗室器物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堪設想第一百零五章 世子拔奇第一百五十章 圖個痛快第十二章 西遷東奔第二百九十二章 圍攻第一百二十章 不惜一戰第三十二章 威逼甄氏第六十八章 更待何時第五十五章 震天鑼鼓第四十一章 初平二年第一百二十二章 不堪設想第六十六章 田豫北走第四章 大河滔滔第四十八章 用兵一時第一章 開府假節第二十二章 向死而生第一百一十章 婚姻大事第一百二十六章 將軍萬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