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五章 論功行賞

南陽的戰事結束了,這場因曹操攻荊州而起的戰事,證明了劉表對張繡部懷柔的做法正確,使荊州牧在州郡擁有更大的щww..lā張繡僅僅依靠南陽郡便擋住了曹操的進攻,儘管在戰爭之初的魯陽、雙縣、葉縣等地皆失於曹操之手,但張繡將兵馬集結於宛城,另遣部將胡車兒駐衡山西南的東武亭,曹軍圍宛城三十餘日難以攻下,正在戰事膠着時胡車兒領兵自腹背殺來,張繡亦率軍出城,於宛城下取得一勝。

曹軍本欲擊潰胡車兒後重圍宛城,卻聞司隸校尉沮授自關中起兵出虎牢,擔憂被截斷後路,遂率軍原路返回,僅留蕩寇將軍趙融駐軍魯陽。

沮授並未真的出兵擊兗,只是做出起兵的聲勢,他背後也還有一屁股事呢。涼州的局勢不好,單憑趙、陳二人難擋韓遂兵鋒,眼看着接近秋季草瘦馬肥,關中諸多將官皆向西走,駐紮京兆尹防備韓遂,河南尹並無能鎮住場面的大將,又何來進擊曹氏的膽氣。

郭嘉從益州回還鄴城,與他一同回來的還有張魯帶給皇帝的貢禮器物,比較佔據益州的劉璋,張魯顯然更喜歡朝廷一點,尤其喜歡對他沒有任何實質管轄權力的燕北,故而對郭嘉好生照料,甚至回來都胖了一圈。不過大司馬府下另一幕僚田豐便沒有這麼鬆快,幾乎忙得腳不沾地。

燕北命收天下農具於國都,測農具優劣的活計纔剛開始不足一季,便已有了收穫。孝武皇帝時推廣天下使用的三腳耬,因數次戰爭而接近遺失的播種農具被雁門郡一個莊姓人家帶來,僅用一頭駑馬一個人,一日便播種四百多畝;河東陳氏大戶向朝廷送來翻車渴烏,這東西最早是靈帝時宦官做出來取悅皇帝,潑灑洛陽街道的水車,後來宦官與士人廝殺時有逃難宦官至河東避難,做出翻版用來灌溉農田;除此之外,還有用於清除穀物中的穎殼、灰糠及癟粒的扇車等等,不一而足。

一時間,鄴都匯聚了全天下農事最精巧的器物,田豐負責與大司農孔融一同將這些農具記載成冊,以防將來丟失;同時也要在其中擇選出效率最高的農具,送往遼東、漁陽、渤海等地鐵監,統一製造以待將來廣散天下。

這是長久之計,而非一時之功,有些農具固然很好,但短時間內根本無法推廣天下。說三腳耬播種效率之高聞所未聞,可它需要一匹駑馬或一頭牛,即便現在發給百姓也無法使用。這還需要大司農拿出辦法,孔融畢竟過去在北海做過很長時間主官,對於農桑之事爛熟於心,他的想法是將牛馬分發至下方亭舍或鄉里,以一亭幾裡共用,只是這種思慮還不太成熟,尚需要在鄴都近畿施行,待可行後再報於朝廷。

有時擁有外部威脅未嘗不是一件好事,先前匈奴婦孺留滯鄴都西面時,朝中紛紛指責燕北殘暴,畢竟殺人不過頭點地,烏泱泱十萬人像趕牛羊過境般的情景對誰而言都足夠震撼與悲慼,讓朝中士大夫不難回想起他們過去被西涼兵押着從東都去西都再從西都走回來時的恐懼。

但這也僅僅持續了一段時間,沒過多久匈奴人都走了,鄴都也安靜下來四下裡到處是議論農事於工匠的上進之景。幽州牧燕東的捷報送至朝中贏得滿朝喝彩,接着扶余王與高句麗王便被押解至京,降王爵封縣侯,軟禁於京中。接着便是皇帝論功行賞,燕東以安東將軍領幽州牧,加封他兄長曾經的爵號薊侯;王義授驪州牧、汶侯、揚武將軍,以趙威孫、種輯爲其部下加偏將、裨將號;蹋頓、蘇僕延、成律歸在郭嘉與幷州燕北的傳信中被授予亭侯,開了異族王復領漢侯爵位的先河,同領亭侯的還有加偏將、裨將的牽招、田疇;張遼升驍騎將軍,田豫被升任樓船將軍,雖然整個北方只有遼東汶縣的一艘樓船。

樓船很大,但在海戰中並不沾光,因爲太高很容易被海風吹翻。汶縣也是在興平二年造出可載員三千的樓船後才發現這件事,正巧趕上皇帝東遷改元,便以樓船名‘興平’,一直停靠於汶縣港不曾使用,前些時候田豫還上表希望從沿海將這艘船送進渤海陽信港,用於今後南方大河作戰。

這是正規意義上劉協登基以來真正的開疆闢土,朝廷不吝賞賜官爵,加以燕氏舊將的推波助瀾,難得朝廷的意見如此統一,便造就了一戰朝廷多出一個州牧、十幾個侯爵、四個將軍部。

年底的俸祿,可有着去憂愁的!

這就讓朝野更加矚目農事,一連半月朝議都圍繞着城外農具、匠作的事情去議論,皇帝也整天派人去問孔融又有什麼新式農具,恨不得現在就統一打造分發百姓。

給百姓農具,是燕北的意思,在他看來現在雖然朝廷沒有餘財,但人力旺盛,徵發徭役像喝水那麼簡單,但凡能用人力來解決的問題便都不是問題,馴養驢子雖然並非短時間便能收見成效,但打製農具可以從伐木開始便不必多添花銷,宜早不宜晚。

早一季弄出大批量的農具,便可早一日發至百姓手中,就算國中現有千萬百姓,到底也是地廣人稀,有的是荒田,加緊耕種說不得三年之後賦稅便能有很大增長。

只是時不我待,曹操得到荊州的心願與日俱增,兵馬纔不過拉回兗州休整月餘,便緊跟着發動第二次徵荊之戰,兗州兵入潁川以蕩寇將軍趙融爲帥,發兩萬大軍集結魯陽向南陽宛城進發;豫州兵則集結於汝南,強迫江夏黃祖將兵馬調集至北方重兵把守。

本意是想拖延荊州南部兵馬難以支援南陽,可是偏偏,多方參戰了。

袁術敗亡後統治廬江的是其大將劉勳,與黃祖對峙許久,此時見曹氏威逼黃祖,當即提兵入江夏率軍參戰;孫策亦爲收復揚州與廬江郡展開廝殺。使袁紹在南方的壓力驟減,於是,爲了一雪前恥,袁紹率軍北上,親征渤海!

第八十三章 羨高皇帝第十三章 聲振屋瓦第二章 做些大事第六十章 主公原話第二十章 多事之秋第十四章 值得慶賀第六十一章 倒行逆施第一百零五章 泣涕橫流第一百二十三章 向大王賀喜第四十三章 膽大包天第七章 烏丸平叛第五十九章 亂世將至第十三章 潁川陳羣第五章 窮且益堅第十三章 潁川陳羣第四十七章 攻其不備第五十二章 敗軍斬將第五十八章 虎傷人意第四十二章 流離之人第五十七章 熹平石刻第二十二章 尊漢攘夷第三百一十二章 興和五年第四十三章 徵人未還第五十七章 熹平石刻第六十三章 借道鮮卑第三十八章 獻於將軍第十一章 等我回來第七十五章 呂氏有女第二十四章 以金鋪路第十五章 分軍渡河第四十五章 祖宗的血第四十七章 攻其不備第六十一章 天下至寶第二百三十一章 記下來第八十章 四患五政第六十章 井中屍首第六章 殺郭公則第三十八章 以助聲勢第八章 不懼一戰第八十一章 顏良文丑第三十七章 勇者得前第七十六章 劉備借兵第三十二章 搭建浮橋第九十六章 黑山之亂第二百九十九章 漠南紛爭第六十二章 莫提吾名第八十七章 吏民之苦第一百一十六章 事真事假第三十七章 另起爐竈第七章 馬首是瞻第六十七章 戰火將燃第八章 曹操徵徐第一百四十六章 益州之亂第十五章 一個不留第一百一十八章 軍中校尉第七十四章 大破五鹿第二十九章 聞聲見人第二十二章 無米之炊第三十章 邴原泣學第一百零四章 龍蛇蟄地第六章 鐘鳴鼎食第六十八章 南聯黑山第六十九章 初臨封地第二百二十一章 別回頭第三十九章 心神不寧第二百零一章 會水第一百零四章 襲破邊防第一百零六章 陰差陽錯第一百七十章 命不久矣第三章 受人恩惠第一百零一章 決計私鑄第二十二章 何人敢動第二十二章 尊漢攘夷第二百一十八章 八萬第二十二章 燕北贈驢第六十七章 王於興師第一百五十三章 寨門廝殺第一百九十四章 暴怒第二百四十四章 撕破臉面第一百五十六章 何不速降第三十九章 州府議事第三百章 大快人心第九十四章 青石橋之戰 完第八十四章 讓他一馬第十九章 應當應份第三十七章 金樽與共第七十九章 將士聚飲第八十六章 夜戰五阮第一百九十五章 去蔡陽二百零六章 十七畝地第一百一十一章 冬夜寂寒第一百一十三章 調兵西南第四十七章 摧枯拉朽第一百八十五章 關變第三百三十二章 瀛洲第二百四十二章 傷寒第六十七章 鮮卑素利第一百一十章 棄關而走第二百七十章 過不去的第二十六章 天造地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