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水泥工業協會

就在李愔的水泥督造院成立的第二天,一件很普通的事卻引起了不少人的關注。在長安最繁華的東西兩市,兩條主幹道竟然同時開始改造,而且施工的一方竟然是新成立的水泥督造院,不少人都知道樑王李愔被任命爲水泥督造使的事,所以一開始就有許多人關注着水泥督造院的一舉一動,沒想到李愔上任後竟然不務正業,放下水泥生產的正事不管,反而搶了工部的名頭開始修路?

有幾個監察御史看不過去,立刻上本彈劾李愔越權,不過卻被李世民給批了一頓,因爲李愔修路用的是水泥,而水泥督造使則掌管一切與水泥相關的事務,所以這並不算是越權。雖然這個理由勉強說的過去,但明眼人都能看的出來,這顯然是李世民在偏袒李愔,修路用的是水泥沒錯,但修路本是工部份內之事,李愔大可以只提供水泥,然後讓工部派人來修,根本用不着他的水泥督造院出面。

不過隨着兩條主幹道的修建,所有人的注意力都被道路本身所吸引,再也沒有人在意這路是誰修的了。因爲只要見過水泥路的人,都會被平整如鏡、堅硬如石的水泥路面所震撼,在大唐人的眼中,將一堆麪粉狀的水泥加沙石混在一起,然後倒在路上抹平後,過幾天就變成如石頭一樣,這簡直是太不可思議了。所以現在修路的時候,總有一羣好事之人跟着,趕都趕不走,甚至有不少人專程跑到東西兩市觀看。以東西兩市的人流量,現在長安幾乎所有人都知道了水泥這種神奇的東西,而且也知道發明水泥的人就是之前召開五王宴的樑王,一時間李愔之名再次成爲整個長安的焦點。

這天房玄齡剛下早朝,他正準備回中書省處理政務,卻沒想到被李世民叫住,非要拉着他一起去看李愔修的水泥路面。房玄齡身爲中書令,身上的事務繁多,本來是不想去的,但奈何李世民身邊的程咬金死拉硬拽,最後只能隨着他們一起去了。他們這些人都換上便服,除了李世民、程咬金和房玄齡自己外,還有李靖和長孫無忌,剛好兩文兩武再加一個皇帝。

一行五人來到東市,第一眼看到的就是一片繁忙的景象,整個東市的主幹道從中間被分成兩半,右邊已經鋪上了水泥,而且也完成了硬化,現在已經可以走人了。左邊那部分也正在施工,只見工匠用木板將路面隔成一個個長方形,然後將攪拌好的混凝土一點點倒進去,有工匠在裡面將表現抹平,不過幾刻鐘的時間,一段十幾米長的水泥路面就修好了,然後晾上一段時間,等表面差不多凝結後,就鋪上稻草等着陰乾。

“這速度也太快了吧,從六郎開始修路到現在,也不過十幾天的時間,怎麼一下子就將東市的主幹道修好了一半多?”李世民看着快速被水泥覆蓋的路面,有些遲疑不定的說道。

“陛下,其實這是樑王殿下在取巧!”房玄齡倒是看的明白,笑着指着那些修路的地方小聲說道,“陛下請看,那些工匠只不過是在原來的路面上鋪上水泥,因爲這條道路本來就是以磚石鋪地,相當的堅實,直接鋪上一層水泥就行了,但如果要新修一條路的話,就要先把路面平整夯實,然後才能鋪水泥,那時的速度可就慢的多了。”

“哈哈,這點朕倒沒有注意!”李世民仔細一看,果然如房玄齡所說,於是笑道。

李靖和程咬金則好奇的走到修好的路面上,先是用腳使勁跺了跺,發現和那天見到的水泥板幾乎一樣,現在修好的這半邊路已經開始使用了,路上的行人車輛很多,有不少人都如李靖和程咬金一樣,對腳下平整堅硬的水泥路面十分好奇,有些人甚至還彎下腰摸摸路面,幾乎和李世民他們初見水泥時的表現一模一樣。

“陛下,如果不是親眼見到的話,實在是想不到水泥路面還有這麼多的好處,如果全國都用水泥來築路,以後不但不用擔心雨水的沖刷,而且運送貨物的馬車在上面行駛時,速度可以跑的更快,而且還節省馬力,以老臣估計,如果以前一輛馬車一天可跑百里的話,那麼在水泥路上一天就能跑上三四百里,以後無論是運輸糧草還是兵馬,都要比以前快上數倍。”李靖也一臉興奮的回來稟報道,他們雖然是便服出巡,但身邊都有護衛將周圍的人隔開,所以倒也不怕有人聽見他們的對話。

“藥師所言不錯,水泥路如果修成,不但在軍事上有大用,而且可以加快各地物品流通,使得百業更加繁榮,百姓也更加富足,實在是一項利在千秋的壯舉!”李世民也是一臉感慨的說道,如果說之前他對大舉修路還有些疑慮的話,現在看到這已經修成的半條街後,他也立刻堅定了修路的信心,只不過他沒有發現,身後的長孫無忌卻是滿臉的陰晦。

李世民饒有興趣在水泥路上走了幾圈,又聽了聽周圍民衆的議論,發現討論的大部分都是關於水泥和李愔的事,其中關於李愔的傳言倒是引起了他的興趣。

李愔以前的混蛋樣子整個長安都知道,但從上次受傷失憶後,卻開始顯露出與衆不同的才華,極其具有傳奇色彩。所以有不少人傳言,說李愔身負兩朝皇家血脈,身份尊貴無比,所以得神仙看中,得以傳授天上的神術,所以纔開始變得如此不凡。而且傳言中還說的有證有據,比如說五王醉其實就是天上的仙釀,水泥就是傳說中大禹治水所用的息壤等等,反正一個比一個離譜,可越是離譜,百姓們越是喜歡聽。

對於這些傳言,李世民聽後是哈哈一笑,他可不信什麼神仙看中李愔的鬼話,如果真的有神仙看中他的兒子,那也應該是看上李恪纔對,無論從哪方面來看,以前李恪都要比李愔強上太多了。

不過有人誇獎自己的兒子,做爲父親李世民還是十分高興的,而且最近李愔也的確爭氣,表現出來的文才讓人震驚不說,又獻上水泥這種利國利民的奇物,而且還幫自己定下了滅遼之策,實在是讓他這個做父親的大長臉面,最近連楊妃臉上的笑容也多了起來。

在東市上轉了一會後,李世民幾人又殺到了李愔的水泥督造院。現在督造院的牌子已經掛上去了,門口站着兩個衙役,看起來倒也有模有樣。

李世民的侍衛上去一亮禁衛的牌子,衙役不敢攔着,立刻放行。不過還沒等他們進去,就看到有幾個小吏匆匆從裡面跑出來,懷裡好像還抱着東西。李世民等人也沒在意,徑直走到裡面的辦事大廳裡。

“殿下,商家每生產一噸水泥,就要交二十文的專利費,這是不是太少了些,按這個算的話,我們似乎一年收不到多少錢啊?”還沒等李世民進去,就聽見裡面有一個年輕的聲音高聲問道。

“呵呵,義府啊,你還是太低估水泥的產量了,全國馬上就要大修水泥路,這需要的水泥可不是一點半點,按我的估計,每年最少也要上百萬噸,而且等民間看到水泥的各種效果後,肯定會吸引不少民衆使用,他們纔是水泥使用的大戶,沒個幾百萬噸的產量,根本滿足不了全國的需求,這樣算下來,一年收了十萬貫的專利費,還是綽綽有餘的。”李愔語氣緩慢的說道,聲音顯得十分疲憊。

“可是這只是在市場達到最大時的產量,最開始幾年的需求量肯定達不到幾百萬噸,那麼開始幾年我們就達不到向陛下的保證的最低費用了。”年輕的聲音再次說道。

李世民聽到這裡臉上一愣,這倒是提醒了他,當初李愔爲了總攬水泥事務,曾經向他保證,每年最少上繳十萬貫的費用,聽他們談話的內容,這個費用好像就是從那個什麼‘專利費’裡來的。只是讓李世民聽不懂的是,那個‘噸’又是什麼,聽起來好像是用來計算水泥產量的?

“這個無妨,督造院下有那麼多的工匠,除了一些有能力的用來研究水泥的改進,其它大部分也可以用來生產水泥,用這些水泥銷售的利潤來補專利費的不足,說不定還能有所盈餘。”李愔顯得信心十足,看來他在這方面的確下了不少功夫。

“嗯,如此一來,倒也可行。”年輕的聲音沉吟了一下,接着似乎帶着苦笑再次說道,“殿下的計劃下官都理清了,理論上的確可行,不過對於那個‘水泥工業協會’,下官還是有些擔心,畢竟從古至今,可從來沒人這麼做過。”

“哈哈哈~,沒人做過纔好呢,我們就是要開創一種新型的模式,讓所有人都跟着我們這種模式走,以後無論是哪種行業,都要照抄水泥工業協會的運行方式,這可是一個千古留名的好機會,也是你義府兄出人頭地的好機會啊。”鏡頭拉進辦事大廳,李愔頂着兩個黑眼圈半躺在椅子上,一臉興奮的對李義府說。

這幾天他一邊要組織工匠修路,又要編寫水泥工業協會的辦事章程,白天忙不完晚上還要加班,好不容易把章程給搞定了。

其實李愔對水泥運營的想法很簡單,就是仿照後世的專利模式,由水泥督造院提供技術,吸引全國各地那些有實力的人出資建廠,然後他們每生產出來一噸水泥,李愔就要從中收取二十文做爲專利費。李愔代表着封建社會最強大的皇權,所以根本不怕別人賴帳。至於水泥工業協會,則是管理所有水泥生產廠商的一個半官方組織,主要是協調和處理各個水泥廠商遇到的困難和問題,而且每年還要在協會中召開廠商大會,商定下一年水泥在各地的價格,畢竟每個地方人力和物價都不相同,不可能統一定價,除非是把所有工廠都放在同一地區,不過這顯然不太現實。

今天李愔將李義府叫來向他解說了一下,畢竟這麼大的事他一個人肯定忙不過來,有李義府這麼一個好幫手不用實在有點浪費。但李義府做爲一個傳統士人,對於李愔的超前想法一時無法適應,讓李愔費了許多的口舌。

“可是……下官實在是沒什麼信心。”李義府仍然顯然底氣不足,經過這段時間的相處,李愔的脾氣已經被他摸了個通透,知道這位樑王殿下向來不拘小節,平時在他面前隨便一些更能獲得他的好感,所以李義府慢慢的也少了許多顧及。今天這事他實在沒有信心,以至於猶豫再三,卻也不用擔心李愔會因此怪罪。

“好了,事情就這麼說定了,以後你就是水泥工業協會的副會長,告示我已經讓人貼出去了,說不定明天就有人前來詢問,你好好準備一下。”看李義府還在猶豫,李愔乾脆直接強壓下來,大手一揮替他做了決定。

“大丈夫當有‘敢爲天下先’的勇氣,婆婆媽媽可不是我輩所爲?”李愔接着又鼓勵道。李義府卻在心中腹誹:你是老大說的倒輕巧,可具體幹活的還是我們這些小官吏啊!

“好!好一個‘敢爲天下先’!愔兒你果然不愧是朕的兒子,哈哈哈~”正在這時,在外面聽了好長時間的李世民高聲讚道,如果不是親耳聽到,他還真不敢相信自己的兒子竟然有如此魄力?

第253章 重操捕奴業第551章 呂萬的目標:美洲第116章 父皇,您手中拿着整個世界第106章 黃河幫,黃河王第510章 錫蘭的局勢第637章 苦惱的李恪第691章 皇宮的改革第116章 長安流言第386章 蕭氏與王氏第49章 天下王氏出太原第144章 李愔摟錢的本事第624章 天花之年第676章 消失的呂萬船隊第578章 熱情的尼科巴女子第115章 無事獻殷勤,非奸即盜第281章 說服楊暕第241章 二堂叔第47章 淵氏之謀第694章 五萬貫的天價第365章 店中的討論第277章 參觀道學院第74章 攻破安市城第70章 蕭文心來了第98章 李世民與三國第529章 香城與倭港第439章 林邑內亂(中)第579章 精舍外的漢僧第77章 李愔在地圖上畫了個圈第418章 搬遷第224章 李愔又“病”了第84章 與新羅人的衝突第118章 另立王妃?第280章 羊毛戰爭第516章 到達錫蘭第62章 敷面膜第505章 遭遇土人第272章 李世民吃醋第232章 武媚孃的心機第241章 二堂叔第395章 武媚娘進王府第103章 想殺人的感覺第202章 李承乾和李泰創造的奇蹟第112章 我們都是守法之人第646章 君士坦斯二世第343章 上海缺少一樣東西第212章 資本怪獸第28章 楊妃的當頭棒喝第16章 賺錢大殺器第596章 立下祖訓第373章 火炮登場第53章 王惜君的心計第46章 整合資金起建水泥廠第742章 駕崩第336章 楊暕去世第453章 收回鑄幣權第547章 偶遇第606章 第二條航線第142章 搶銀行?第33章 本王要吃鯨魚肉第225章 說服夢雪第200章 八百斤!第602章 瘟疫肆虐第56章 斥候小隊(上)第684章 美洲人的移民(上)第40章 金光閃閃的商路第618章 李恪的決定第187章 先過我大唐皇子這一關!第157章 程兄,你是不是我兄弟?第383章 水到渠成之時?第534章 平民生活第463章 蕭林的盤算第569章 食物匱乏的船隊第3章 捕奴船隊第235章 蠶桑業與新城第221章 爲什麼不做成罐頭?第7章 去小學讀書第744章 矛盾與衝突第342章 上海改革第378章 議和?開玩笑第167章 茶樓混戰第567章 幫上一把第464章 寒災第26章 長安本初子午線第307章 成婚之前第489章 去天竺吧!第40章 金光閃閃的商路第440章 林邑內亂(下)第340章 孫氏夫婦第245章 完美的佈局第36章 文心發火第375章 崑崙奴對陣倭軍第66章 蕭家來人第115章 無法拒絕的承諾第362章 坐等上門第53章 李永也想上戰場第556章 西突厥滅亡第457章 發展迅猛的臺灣第569章 食物匱乏的船隊第525章 採兒的急智第143章 軍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