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頗

廉頗

廉頗,生卒年不詳,可能比藺相如、白起小些。嬴姓,廉氏,名頗,戰國趙國人(一說山西太原,一說山西運城)。

天上飄着鵝毛大雪。

廉頗一哆嗦。奶奶的,剛纔還好好的天,怎麼下起了大雪?我也夠矬,昨晚忘看黃曆了,偏偏挑今天脫光衣服去請罪;不脫光又覺得不夠誠意。算了,忍一忍吧,還好背上有這捆荊條,多少擋點風。

走出院門,下人迎了上來:“爺,今天去哪兒燒烤?”

“我先把你烤了!去藺府。”

到了藺府。

藺相如迎面來個大熊抱:“哎喲,小廉,這麼客氣,親自給我送柴火;我家還有不少呢。”

廉頗一把推開他:“這不是柴火,這是荊條。”

“荊條更好,更硬更耐燒。哎喲,這我更不好意思了。來人,趕緊把它搬後院去。”

“不是呀,這個不是送給你的。”

“哈,我明白了。哎喲,我太高興了,難得小廉去燒烤會叫我。我去準備準備。”

廉頗都快哭了:“大哥,你讓我把話說完好嗎?是這樣的。之前我不懂事,老看你不順眼,沒事就挑你刺,對你吐口水,扔菜頭,還到處說你腳臭。我知道錯了,今天是來讓你揍的——你別這麼個笑咪咪,看得我心裡更沒底——不過,大哥,那個咱先說好,別打臉行不,下手能輕點更好。”

“哎喲,小廉,看你說的,我怎麼捨得打你呢?打在你身,疼在我心。你別發顫嘛。趙國就是因爲有我們兩個,才挺立在強秦前頭。有你我兩大金剛在,任他白起也無奈。不說了,咱哥倆去喝兩口,再結成生死之交如何。不過,我最近手頭有點緊。。。。。。”

(廉頗心裡活動:我比他年輕又強壯,就這麼定了生死,太虧了吧!等等,重點的好像不是這個——)

選自《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這就是著名的“負荊請罪”;好吧,具體情景和我編的有出入。

廉頗的早年情況不明,只聽說他從小就很猛,練就了一身高超的武藝。長大後,他也去參了軍,因爲勇猛善戰,漸漸升到了高級軍官。

之後,就發生了樂毅聯合五國、攻打齊國的事。

趙國因爲沒吃飽,第二年,又派廉頗帶隊,深入齊國繼續攻打。這是廉頗首次在史記中出頭,結果大出風頭(藺相如還在場外伸頭等待,呆會才能上場)。

所謂破鼓萬人捶,不捶白不捶。廉頗死命捶齊國,把靠近趙國的齊地捶了好多回來。當時的趙惠文王開心得要命,馬上封廉頗爲上卿。廉頗也因此開始在諸侯中顯名。哈哈,有資本得瑟了。

這之後,就是藺相如上場,然後完璧歸趙,還得到了上大夫的獎品。不過此時兩人還不是很熟,也沒啥可衝突的。

接下來的幾年,秦昭王懷着怨念,派白起攻打趙國。廉頗在野戰上不是白起對手,但守城卻有一套。他以退爲進,以守爲攻,在丟了幾座城後,終於遏止住秦軍的攻勢。秦昭王不得已,只好請趙惠文王去澠池喝茶。

趙惠文王不敢去,廉頗和藺相如就鼓勵他,給他打氣。在把趙惠文王送到邊界時,廉頗還說,有鑑於楚懷王的前車,大王只管去,三十天不回來,我們就重新立個王,斷了秦國綁票勒索的念頭。

趙惠文王心裡罵呀,你這是斷我的念頭呀。

幸好澠池之會有藺相如拼着再死一次的狠勁,最後得以圓滿完成。藺相如的職位也跟坐火箭似的,嗖的就飛到廉頗頭頂轉呀轉。

把廉頗氣得。要不是老子帶兵在邊界上壓陣,以秦昭王那翻臉不認人、比牛皮還牛的皮帶,哦,不是,是比牛皮還牛的臉皮,你姓藺的小子還想活着走出澠池!好了,現在沒我什麼事,還踩到我頭上那個那個的。老子跟你沒完!

沒完的結果,就是負荊請罪。

這裡再次說明下。現在的很多漫畫呀、書籍插圖呀什麼的,把負荊請罪時的廉頗,畫成滿頭白髮的糟老頭,是錯誤的。當時廉頗還不到四十呢(廉頗:奶奶的,我有那麼顯老嗎?)。至於戲曲裡的白髮白鬍子,那算是一種戲劇特有的表現手法,會誇張些,倒勉強可以理解。人家曹操都不吭聲呢:我臉有那麼白嗎!

請罪完,藺相如和顯老的廉頗從不熟,到較勁,再到生死之交哥倆好,趙國也進入了強盛的時期。當然,只是相對其它諸侯國,不跟秦國比。

秦國也沒空比,它正歡天喜地地打着楚國。在白起把楚郢都撬了之後,秦國又把主力拉回來,不過主要的是針對魏國和韓國。在這兩個苦命的傢伙被打得欲仙欲死時,也就是負荊請罪的第九個年頭,秦昭王又嘗試着去攻打趙國,但都被廉頗和趙奢給打回去了。

再四年後,趙惠文王撒手人世,趙孝成王繼位。這一年,也是范雎被封爲相國的那一年。

這個趙孝成王,是趙國的倒數第三個君主,比他老爹趙惠文王差的可不是一兩條街(不過值得他安慰的是,他的後面兩代比他還要差)。因爲剛繼位時他年紀小,所以年少輕狂,又貪,又倔,不聽勸(連藺相如的也不聽),這才導致長平之戰被坑了四十五萬的趙軍,也使趙國從此一蹶不振。不過長平之戰後,他的銳氣被挫了,這纔開始醒悟,並重用廉頗,使趙國免於馬上被滅。

要不怎麼說,人哪,要撞幾次牆,掉幾回茅坑,才懂得繞道。

在趙孝成王上位的第四年,白起將上黨郡切割分離出去。韓國已經蔫了,就順手把上黨郡送給秦國:拿去吧,歐巴!不過上黨郡的郡守馮亭挺硬氣,不肯,轉頭把上黨郡要送給趙國。

趙孝成王高興得不得了,這麼大的餡餅,不撿白不撿。於是他不顧藺相如和廉頗的苦苦相勸,立刻派平原君去接管上黨,又派廉頗去長平接應(長平在上黨的東南方不遠,是軍事要地,也是當時秦國通往上黨和趙國國都邯鄲,最近的必經之地)。

平原君開心地去了。但廉頗知道,跟秦國搶肉吃,就得準備好捱打的份。於是他一到長平,就大修營寨堡壘,準備固守。

秦將王齕果然氣勢洶洶來報復,並很快佔領了上黨,把平原君趕跑。接着他又來打長平,但在廉頗這邊碰了壁。三番五次都打不動後,秦昭王氣不過,又讓范雎想了一計。就是讓人到趙國散佈流言說,廉頗是孬種,慫貨,沒啥好怕的,秦國怕的是高大上的趙括。

趙孝成王小年輕,脾氣衝,又求勝心切,早不滿廉頗當縮頭烏龜,於是讓趙括上場。從此,趙括就一臉悲苦地被嵌在了歷史的嘲笑名單上。

看在他可憐的份上,給他點鏡頭吧。他是趙奢的兒子,從小熟讀兵書,聰明絕頂,自認爲“天下莫能當”(白起勉強算對手)。連他老爹跟他談論戰陣兵法,都難不倒他。

但知子莫若父,趙奢知道他沒有實戰經驗。你光在家裡嘚(念“得”,第一聲)嘚嘚說得好聽,一上場就歇菜,有毛用。要知道,能當得上名將,哪個不是要身經百戰,在鬼門關爬幾趟的。所以臨死前,他特意告誡老婆,不要讓這小子隨隨便便去帶兵。

可趙孝成王不聽。於是趙括老媽就說,要是這臭小子打輸了,先說好了,可不關我的事哦。哪有這麼當媽的!後來還把這事登在初中語文課本上,搞得衆人皆知。

所以,死讀書,讀死書,是不行的。

好了,趙括一到長平,就稀里嘩啦把廉頗修得半死的營壘全拆了,準備攻打小毛毛王齕。而廉頗一邊吐血,一邊回邯鄲。

之後就是長平之戰。簡單評價下,它在本冊出現的頻率不是一般的高。

長平之戰是春秋戰國時期持續最久、規模最大、最慘烈的戰爭,也是中國古代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其雙方共投入人數近百萬,傷亡超過六十萬,在整個中國戰爭史上,都能排得上號的。

它標誌着戰國時代行將結束,天下統一的趨勢已基本定局。

因爲它的規模大和重要意義,甚至有人認爲,在整個春秋戰國中,只有兩場戰爭,一個是晉陽之戰(晉國的智氏、趙氏、韓氏、魏氏的兼併戰,最後三家滅智氏分晉;它標誌着春秋時代即將結束,戰國時代即將開始),另一個就是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後,趙孝成王終於不再張狂無腦,他重新重用廉頗(此時藺相如可能已死)。

第二年(這年秦始皇出生),秦國把趙國邯鄲圍住。廉頗爲守將,死命抵住,秦國攻打了三年,愣是沒打下。最後,在魏國信陵君“竊符救趙”和楚國春申君的幫助下,一起把秦國打跑,救了趙國。同年十月,白起被賜劍自殺。

之後,已經年老的廉頗(此時真的老了)繼續戰鬥。六年後,燕國的燕王喜以爲趙國的壯丁都死在長平,遺孤大多還沒成年,只剩老少爺們,就趁火打劫來打趙國。結果被廉頗反打到燕國都城,直到燕王喜求和了才退兵。廉頗也因此被封爲信平君。

又六年後,趙孝成王去世,兒子趙悼襄王一繼位,就聽信寵臣郭開(也是個奸臣,之後還要害李牧)的讒言,立刻解除了廉頗職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呀)。此時廉頗正在魏國邊界守防,氣得他把來替換的將官打跑,然後跑去魏國。

不過當時魏國的魏安釐(這裡念“西”)王疑心重,不敢重用他。廉頗在魏國住了幾年,一直無所事事。期間,趙悼襄王又想任用他,但是被郭開再次糊弄,說廉頗飯很能吃,也能上馬提刀,就是老愛往廁所跑。結果事情就黃了。

這也是“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典故,後人常用來表達雄心壯志卻不被賞識的感慨。

後來,廉頗又被楚國請去爲將,但他一直心繫趙國,希望有朝一日再被召回,爲國效力。最後他抑鬱而終,死在楚國的壽春(今安徽壽縣)。

做爲一位名將,廉頗驍勇善戰,功勳卓著,尤其善於防守,對當年趙國的存亡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深明大義、忠誠愛國的美德,勇於改過、真誠率直的性格,以及皓首雄心、老當益壯的情懷。

也因爲他的這種胸懷坦蕩、赤心爲國的高尚品德,有後人評他爲“德聖”。而他和藺相如的故事也家喻戶曉,流傳得很廣,尤其是他的負荊請罪,常被後人活靈活現地運用。

比如也學他背幾根竹條子,當然不是去找藺相如,而是在街頭鬧市,求老婆回家的,求女友原諒的,甚至求被打賺錢的,都有。

另外,關於廉頗的小吃,也有一個,叫一簍油水餃,是河北邯鄲的風味小吃。原來叫一口油,據說是當年廉頗路過時,吃了一口,大叫:好,一咬一口油。於是就流傳下來了。聽說吃時滿口留香,滿嘴流油。

好吧,只是聽說,本人沒吃過。等等,好像哪裡出錯了;這是在寫歷史書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