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

商鞅

商鞅,約前395年—前338年,姬姓,公孫氏,叫公孫鞅,也叫衛鞅,後來被秦王封於商地,所以後人叫商鞅。戰國衛國人(今河南安陽),法家人物。

秦國國都咸陽的市場上,圍了一大堆人,中間有個官差在大聲地喊着。

“我再宣佈一遍。誰把市場南門的那根木頭,扛到那邊的北門,就給他五十金。官府決不食言!”

衆人七嘴八舌,紛紛搖頭。

“我信你個鬼!”

“誰信誰挨錘!”

“就是,騙誰呢!那木頭那麼細,我這老胳膊老腿的,都能拎着跑幾個來回呢。那可是五十金呀,不是五十銅,夠我活後半輩子的!”

這時,大毛擠了進來,有人一把拉住他。

“大毛,天上掉餡餅了!只要把那根木頭,搬到那邊的北門,就能得五十金呢!趕緊去吧。”

大毛一撇嘴:“你們又想騙我。你們怎麼不去呢?”

“我們都拿了,真的。再說了,你這麼聰明,怎麼騙得了你呢!快去吧。”

說得好像也是哈。大毛噌噌噌跑上去,拎起木頭,沒兩下就跑到了北門。

官差一看:“好,這位大兄弟過來,這五十金歸你了!”

。。。。。。

場外一片寂靜。

“老哥,你要幹什麼?”

“別拉我,我要去撞牆!我的後半輩子呀——對了,剛剛拼命催大毛去扛木頭的人呢!”

選自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商君列傳》。這就是商鞅的“徙木立信”。

商鞅和李悝一樣,都是衛國人。不過,他祖上可要闊氣得多,他是早期衛國國君的後代,所以他也叫衛鞅,以國名爲姓。只是後來他這一支宗族衰落了,到了他已經只是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

早年,他讀過很多書,並深受李悝等人的法家思想的影響。因爲當時衛國名存實亡,沒什麼奔頭,他就跑到魏國去,在魏國相國公叔痤(念“搓”,第二聲;說人很矬的“矬”字,也是這個讀音)家做事。

這公叔痤名字有點怪,但眼光很獨到。他看出商鞅是個人才,就向當時的頭頭魏惠王推薦。但剛即位沒多久、正意氣風發的魏惠王沒理會。

期間,商鞅還遇到雜家祖師爺屍子,併成爲好友,向他學習了不少知識。因爲在魏國也得不到重用,於是他又跑到秦國。

當時,相對於中原各國來說,秦國就是山旮旯(念“gā lá”)裡的土著國。它在春秋起始才被封侯賜國,經過一百來年的慘淡經營,倒是意外地風光過一次。那時秦穆公重用了百里奚、蹇(念“簡”)叔等人,讓它一下成了諸侯大國之一,還讓自己登上了春秋五霸之位。

但從那唯一一次之後,二百五十多年裡,它就一直半死不活的。中原打得不亦樂乎,它那邊泡都沒冒一個,還在前段時間被魏國的吳起打得不要不要的。不管經濟軍事,還是禮儀習俗,它都和中原差了好幾條街。

比如人家吃肉醬它還在吃肉塊,人家用筷子它還用手抓,人家禮數繁瑣約束到腳趾頭,它竟然還男女混居(好吧,其實我更想去秦國;另外,肉醬比肉塊難做又耗功還好吃,所以有優越感)。

於是,時任國君的秦孝公爲了國家強大,也爲了不讓別國笑話,到處招賢募士。

但是,當時平民想見君主,雖然沒有後來見皇帝那樣勢如登天,也並不容易。要麼有名聲身份,比如隱士、智者什麼的,要麼有獨特見解或策略,再經人舉薦,才能被召見。不是隨便什麼人,擡腳就可以串門的。

所以,後來見過皇帝的普通人,都是有吹噓一輩子的資格的。想想老了,往村口竹椅一躺:想當年,老子和皇帝怎麼怎麼着。。。。。。連村口的水都能倒流。

至於商鞅,據說他和秦孝公的寵臣景監(真正基友)相識,通過景監推薦,才終於見到秦孝公。在和秦國的一些老古董保守派對噴後,他最終獲得秦孝公認可,得到任用,開始進行變法改革。

不過在改革開始前,商鞅先搞了個“徙木立信”。

就是在市場的南門,豎一根老太爺都搬得動的木頭,然後宣佈:誰把它扛到北門,就給誰一大筆錢。大家都不相信。有個二愣子比較愣,就去搬了,結果真的得到一大坨錢,搞得那些沒去搬的人捶胸頓足,拿頭撞牆。

這種做法,是讓老百姓相信了政 府的承諾,這樣新出的法令才得以施行,改革也才得以開展。不過這招是從吳起那兒學來的。

之後的近二十年中,商鞅一邊改革,一邊親自帶兵打魏國,搶回了一大部分五十多年前被吳起佔去的河西之地(當時吳起已死了二十多年了)。爲此,秦孝公賜了商於(這裡念“迂”)之地給商鞅,並賜號“商君”。

君,是當時一種爵位,和現在的意思有點不同,是諸侯國內僅次於國君的最高爵位,如後來的孟嘗君、信陵君等。上篇衛國國君稱君,是自降身份。

但是在改革變法中,商鞅曾得罪過太子駟(念“四”)的老師,因那老師犯錯把人家鼻子給割了。在秦孝公去世、太子即位後(即秦惠王),那位老師就捂着缺少的部位跳出來,以謀反的罪名誣告商鞅並追捕他。最後,商鞅被抓住,還被處以車裂。

不過,商鞅雖然被害,但新法並沒有被廢除,這才使秦國不像其它國家那樣,中斷改革進程和成果,以後才得以統一中國。

商鞅總共進行了兩次改革。

政治上,他主張依法治國,並制定法律,全民普法,改革戶籍制度,實行什伍連坐法,廢除世襲,設立縣制;經濟上,頒佈《墾草令》,重農抑商,鼓勵百姓開墾,統一長度、體積、重量的計量;軍事上,重戰尚武,明令軍法,按功分賞。等等。

商鞅變法使秦國的經濟得到大力發展,軍隊勢力全面加強,成爲了戰國中後期最富裕強大的國家。並且比起其它國家的變法,商鞅變法更全面,更徹底,他爲秦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爲中國後來兩千多年乃至現在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商鞅在治國中,注重“法”。

法就是法律、法制。商鞅特別重視法律的制定和執行,他不僅制定了很多法令條文,還經常親自去現場查看執行的過程,並以此對法律條文進行修改完善。

但也必須指出,商鞅制定的法律太過嚴酷。除了什伍連坐法外,還有輕罪重罰、重罪夷族等,就是犯點小錯都要割鼻子、砍手腳的,引起了諸多的民怨和私恨。

其中的什伍連坐法,就是把全國老百姓統一編制,規定五家爲伍,十家爲什,不能隨便搬遷,互相監督,一人犯罪,其他人也要跟着受刑。這個做法在西周時期就有了,但到了秦國商鞅時最嚴厲。

在當時,它對穩定人口和國家對百姓的控制,以及國家的稅收等,是有一定的作用。但是,它的缺點也一目瞭然,它過於殘忍和嚴厲,讓老百姓人人自危、怨恨難平。至於現在,它更是不符合現代的社會現狀和法制精神。

另外,商鞅還規定了要隨身攜帶身份證(當時叫照身帖)的法令,不然不能借宿或出關等。而他自己,就因爲不敢出示身份證,在被追捕潛逃時而無法出關,最後被抓。

商鞅著有《商君書》,又叫《商子》,共29篇,現存24篇。

法家也有派別。在韓非子之前,法家分三派。

一派以商鞅爲首,強調“法”,即法律與規章制度。一派以申不害爲首,強調“術”,即政治權術。一派以慎到爲首,強調“勢”,即權力與威勢。

它們看似不同,但其實都是以法治的理念爲基礎,只是在治理的方法和手段上各有不同的觀點。

而到了韓非子時,他把這三派融合在一起,才使法家的思想得以全面的概括和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