慎到

慎到

慎到,約前370年—約前295年,也稱慎子,戰國趙國人(今河北邯鄲),法家人物。

“搖搖擺,搖搖擺,我們一起來搖擺,搖到花開又花敗。。。。。。”

清脆激越的歌聲響徹城中廣場。這是齊宣王爲了豐富稷(念“季”)下先生們的生活,特意請來的勁爆歌舞團。她們正盡情地賣唱着。

“有隻兔子跑過去。”突然有人大喊一聲。

“在哪呢?”

“不對,是一窩兔子!”

“——追呀!”

坐在最前排的齊宣王轉頭一看,嘩啦一聲,廣場上一下沒人了。

“不至於吧,不就幾隻兔子嘛!人家還在臺上表演呢,這也太沒觀衆素質了。咦,臺上的人呢——那個,慎先生,你在幹啥哩?”

“穿鞋呢。奶奶的,早上睡遲了,穿了拖鞋就出來。”

“你不會也去追野兔吧?”

“當然追。那是沒主的,誰抓到就是誰的。不像你,王宮裡一欄一欄的,無所謂,別人還不敢抓。當然,你要是送我百八十隻的,我就不去了。”

“你先跑!我也去穿鞋。”

選自慎到的《慎子》中“百人逐兔”的故事。這在法律學上是一個很有名的典故,說的是財物的所有權問題。就是當一個東西的所有權確定下來後,那它就專屬某個人,別人不能再亂拿;而所有權未定的話,則人人都可以去佔有它。

慎到小時候聰明好學,什麼書都看。除了法家,道家的思想也對他影響很大,尤其是後來在稷下學宮時道家的另一分派黃老學說。

不過,當時的慎到過得實在不安寧。

在慎到出生時,趙國把都城從中牟(這裡念“木”;今河南鶴壁,和列子老家今河南的中牟縣,不是同一地方)遷到邯鄲,已經快二十年了。慎到年輕時就一直呆在邯鄲,並經歷了邯鄲被魏國的龐涓圍困了整整一年、最後還被佔領的悲情歲月。值得慶幸的是,兩年後它又被歸還給趙國。

趙國從晉國分家出來後(魏、趙、韓三家分晉),近百年時間裡,基本上是配角的料。魏國老大哥就不說了,連國土比它小的韓國,都在申不害的改革下,成了雄主之一。而它只能跟着兩國吃點殘羹剩飯,動不動地還被魏國擠兌暴打。

可它自己還不檢點,還四處打仗。一會兒打齊,一會兒打秦,閒着沒事又大老遠跑去打鄭國,結果國力越打越衰落,所以最後都城纔會被佔領。

雖然邯鄲歸還了,但是趙國對魏國那個恨呀,開始和它死磕。當時魏國雖然被孫臏打得元氣大傷,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結果趙國沒討到好,還把牙磕了好幾個,丟了好些地盤。而秦、齊、燕趁機時不時地來打它,甚至連楚國也千里迢迢地跑來插一腳。真是風水輪流轉呀。

這樣一直到趙武靈王出現。這位後面還會介紹。他即位後,開始重整趙國,推行“胡服騎射”,使趙國前所未有地強盛,最終也成爲了戰國七雄之一。

不過在趙武靈王還沒現身前,慎到應該就離開了紛亂的趙國,到處遊歷。大約50歲時,他來到了齊國。

在齊國,他和孟子等人一起被齊宣王封爲上大夫(上大夫是很大的官爵;不過這裡可能是虛職,類似於教授),開始在稷下學宮講學,還收了不少弟子。

說說“稷下學宮”。沒有它,就沒有“百家爭鳴”,也就沒有這本書了。

稷下學宮設在齊國國都臨淄(念“資”),是齊桓公田午(不是春秋五霸的那個,是田氏齊國的第三任國君。田氏齊國後面會介紹)首建的,後來他兒子齊威王進行擴建,在他孫子齊宣王時達到最盛。

它是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舉辦的高等級學府,類似今天的清華、北大,是戰國時諸子百家雲集薈萃的中心,幾乎所有學派的人都有。

這些人每天不幹事,還拿着高工資,住着小別墅,就在裡面唾沫四濺、面紅耳赤地爭辯着。不過這一爭辯,倒爭出了個“百家爭鳴”,大大促進了古代學術文化的繁榮和發展,創造了中國燦爛的先秦文化。

看來吵架也是有好處的,就是要找對地方。

慎到來的時候,正是稷下學宮最鼎盛的時期。裡面各路神仙鬼怪雲集,每天都跟菜市場似的,進去說話你得靠吼,不然聽不見。所以,那兒方圓幾裡不見鳥畜、蝦蟹、跳蚤等(好吧,我誇張了)。

其實稷下學宮的設施還是非常好的。高門大屋,雕樑畫柱,規模相當宏偉,當年齊威王擴建的時候很下了本錢。另外,裡面有花有草有樹木,周圍還有假山和小湖,環境那是相當優美。就是內部人員嘈雜了點。

慎到就呆在這豪華的“菜市場”中,邊教學邊鑽研,結合道、法、儒、墨、陰陽等思想,研究出一套自己的法學思想理論,成爲法家的一個代表人物。

這一呆就是二十多年,直到齊宣王去世,他兒子齊湣(念“閩”)王即位。因爲齊湣王好大喜功,爲人傲慢,不聽勸諫,所以很多學宮裡的人漸漸都離開了。

慎到因此也離開了齊國,往西南而去,最後在山東菏澤一帶去世。

慎到的生平事蹟其實也少得可憐,甚至到了後代,還出現了三個慎子的不同版本(讓他說什麼好呢。連這都要搶!)。其實另兩個是墨子的徒弟禽慎子,和楚頃襄王的老師楚慎子。

慎到和幾個法家人物不同,他是由道入法的,而且沒有積極參與國家的改革變法,一生都在研究和講學,宣揚自己的法學理論。

不過慎到的名氣很大,比商鞅和申不害的都大。這個可能是跟他長期在“菜市場”有關,畢竟和誰都能混個臉熟。另外,他早期宣講的黃老學說,很合當時各派學者的胃口,所以得到高度認可。

慎到強調法學中的“勢”。

“勢”,主要指權力和威勢,主張要加強君主權威,認爲君主要有絕對的權勢,只有這樣,才能保證法律的執行。這讓當時還不是皇權時代、不能爲所欲爲的君主們很是開心。

但同時,慎到也指出,君主在做事時必須完全依法行事,在執法的過程中,要做到公平執法,一切都要以國家爲主。這是君主不開心的,不過卻是值得現在我們肯定的。

另外,慎到還提出了物品的分配權和所有權問題,以及“尚法不尚賢”的概念,就是要重法,不能只依靠仁德來管理國家。這也是不錯的。

還有,由於受道家的影響,他也主張因循自然,清靜而治。意思是在法治的基礎上,依照事物的本性,順其自然,法也必須遵循自然本性。

這個在現在叫人情,其實也可以接受。這裡的人情,不是走後門,託關係,而是法院在判決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酌情考慮,再進行量刑。

慎到著有《慎子》,原有41篇,現存7篇。

其中有一篇《威德》,裡面挺有意思的,可以看看,也算是湊點字數。不想看的可以直接翻頁。

用抓鬮或抽籤(也叫“摟”,第一聲)來分配財物,不是說抓鬮、抽籤是最公平的。而是借用這種相對公正的方法,讓那些分得好東西的人,不必對誰感恩戴德(當然你也可以說:感謝老天爺,感謝上帝,啊媽媽蜜之類的);讓那些分到壞東西的人,不能對別人抱怨懷恨(只能怪自己,運氣不好,上完廁所沒洗手等等),這樣來堵塞人們的各種不平和慾望。

所以,用火燒過的龜殼,占卜吉凶禍福,來確立公正的認識。

用沒做過手腳的秤,稱量物體輕重,來確立公正的標準。

用符合法律又你情我願的文書契約,來確立公正的信譽。

用刻度尺或捲尺測量物體的長短,來確立公正的審查準則。

用法令制度、禮儀典章的制定和執行,來確立公正的道義。

所有這些,都是爲了創建一個公平公正的環境,約束和減輕人性的私心和貪婪,讓人更加和諧相處,安心做事。

畢竟,這世界本來就沒有絕對的公平。爲什麼你長得比我帥?爲什麼你輕輕鬆鬆考100分、我滿頭大汗才60分?爲什麼你有迷人的桃花眼,而我卻是三角眼?

當然,除了要有相對平等的條件和競爭,同時,你也要比別人更刻苦,更努力。也許你沒他帥,也沒有桃花眼,但是你卻可能比他更有能力,更有成就,更受人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