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儀

張儀

張儀,約前370年—前309年,戰國魏國人(今山西萬榮),連橫人物。

咸陽翠花酒店的門口,張儀和楚國使者滿身酒氣地左擁右抱走出來。

“今兒個真呀真高興,咸陽二鍋頭最帶勁。哈哈哈哈。”

“好詩,好詩。相爺你吟得一手好詩。”

“那是。我張儀文韜武略,詩詞歌賦,坑蒙拐騙,不是,是能言善辯,哪樣不精通。打的!”

“爺,這年代沒的士。而且我們不有豪華專車嗎?來,您老慢點上。”

“哦,我穿越了?看來,喝酒還是有好處的,能讓人天馬行空,穿越古今——唉喲!”

二十多天後,相府門前,楚國使者跺着腳來回不停地走着。

“這都快一個月了,怎麼還沒好呀!可急死我了。大王那邊又死命催,三天兩頭就來問那六百里地。可人家是堂堂秦國相爺,怎麼能讓人帶病上崗呢?對了,之前我好像聽他說坑騙什麼的。是我耳鳴聽錯了嗎?沒道理呀,這馬車才一米高,怎麼掉下去就斷了三根肋骨呢——難道相爺天生缺鈣!”

選自《史記•張儀列傳》,是說張儀用假摔騙楚懷王,類似今天的碰瓷,當然本質有所不同。

張儀,據說他祖上是十八竿子纔打得到的魏國貴族,自然到了他這代,早已窮得叮噹響。

年輕時,他也曾想自習成才,但一直沒什麼長進。30多歲時,他離開老家,來到雲夢山跟隨鬼谷子學習。

據云夢山學校檔案記載,因爲家裡窮,衣服過於破爛不好看,張儀就經常隨手拿(!)別人的衣服穿,還不還。這給他造成了很大惡名,纔有了以後被吊打的慘痛經歷。

畢業後,他跑去楚國找工作,但是沒人沒關係,得不到任用,只能混跡於各王公大夫家混吃混喝。一次,他又在當時楚國的大官昭陽公家裡蹭飯,不知哪個害人精幹的,昭陽公的一塊玉丟了。鑑於以前的劣跡,大家一致認爲是張儀乾的,把他打得遍體鱗傷。

傷好後,他離開楚國去了秦國(楚國你給我記着,老子還會回來的!)。在秦國,他最終憑“三寸不爛之舌”,得到秦惠王的賞識,開始了他人見人怕、花見花敗的忽悠生涯。

這時,張儀已經40多歲了。他先找我們的老熟人魏惠王忽悠,三下兩下把之前被秦國的商鞅和公孫衍搶得差不多的魏國河西之地,全部忽悠過來。

這讓他名聲大噪,一下被提升爲秦國相國,順帶還把原來的相國公孫衍給趕到魏國去。從此,兩人成了冤家死對頭。

三年後張儀又來忽悠魏惠王,使秦、魏、韓三家結成聯盟。於是歷史上第一次“連橫”產生了。

其實,張儀的連橫近鄰、近交遠攻的策略,對當時還不夠強大的秦國,是一種很好的策略路線。而在後期,隨着秦國的繼續強大,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才能得以更好的使用。

這一次,張儀還忽悠到魏國的相國當,把當時的相國惠施給趕跑了。然後惠施也加入了張儀的仇人行列。

其實張儀在搞連橫前,公孫衍已經在魏國開始搞合縱。但是由於這次張儀的破壞,以及楚、齊的不滿,很快第一個合縱就瓦解了。

不過,又三年後,魏惠王臨死前難得清醒了一下,把張儀逐走,任命公孫衍當相國,開始了第二次合縱。而張儀回到秦國後,繼續滋潤地當着秦國的相國。

兩年後,張儀忽悠完老子又忽悠兒子,打上了魏惠王兒子魏襄王的主意,併成功地勸說魏國又一次退出合縱。再一年後,他還和司馬錯一起,率軍滅了蜀國和巴國。

好吧,等等再忽悠。休息一下,休息一下。

先說說司馬錯。他也是個了不得的人物,而且是司馬遷的八世祖(那個,輩分自己算)。他極有軍事才能,雖然說不過張儀,但是軍政謀略卻甩張儀好幾條街。他一生征戰無數,爲秦國立下了赫赫戰功。另外,建議先攻伐巴蜀、再圖謀中原的策略,就是他力排張儀、最早提出來的。

再簡單說說蜀國和巴國。國都被滅了,再不說就真的沒了。

今天的巴蜀是同一地名,但在春秋戰國時,它們是兩個不同地方。蜀國在西邊的成都平原,而巴國在東邊的重慶地區。

蜀國是和齊、魯同一時間被分封爲國的,但蜀人早在黃帝時就有了。它的文化相當燦爛,不過包括風俗、生活習慣等,都和中原完全不同,甚至連人好像也長得不一樣。那裡出土的著名的“三星堆遺址”中的青銅立人像,方臉、凸眼、招風耳,讓人一度以爲是外星人呢。

它一直很穩定,最出名的人物叫杜宇,就是化做杜鵑的那位,也叫望帝,是蜀國分封后的第一個國君。後來就有唐代李商隱寫的著名詩句“望帝春心託杜鵑”,很美。另外,船棺的葬身方式也是它獨有的。

而巴國就沒那麼好命了。巴人比蜀人更早生活在當地,文化也一樣燦爛,也是和蜀國同一時間被封國的。只不過它就在楚國旁邊,所以後來時不時地就和楚國幹架。幹來幹去,終於惹到楚國文人宋玉,“下里巴人”、“下里巴人”地死命罵,最後把這原是兩首歌曲的曲名,愣是罵成了罵人的話(好吧,按現在的語義,下里巴人其實不是罵人的,是比喻通俗的文學藝術)。

而巴國和蜀國更是死對頭,據說現在兩地區的人還彼此不服誰呢。它是最早採食茶葉的,不過不喝汁,只吃渣,和外國人最早吃茶葉的方式一樣,還加了蜜什麼的,很甜很好吃,常做爲貢品獻給周朝。另外,它的葬埋方式也比較獨特,是用懸棺來安葬的。

當時,因爲各種不爽,兩國正打得你死我活。旁邊的苴(這裡念“茶”)國也遭了殃,於是找秦國幫忙。秦國一看,肉都送到嘴邊了,竟有這種好事;大口一張,把三國都滅了。

據說,因爲巴蜀路難走,難於上青天。爲了滅蜀國,秦國想了個點子,送當時的蜀王五頭聽說能拉金子便便的便金石牛。可把蜀王樂壞了,他就派人千辛萬苦開了一條八百里的山路,直達秦國,把大石牛拉回家。然後,秦軍也順着這條路過來了。然後就沒然後了。

好了,繼續忽悠。

估計老忽悠魏國沒什麼勁,再加上之前被冤枉的深仇舊恨,在秦國的第十五個年頭時,張儀又跑去楚國,開始忽悠當時的楚懷王。其實張儀的目的,是爲了幫秦國消化剛侵佔不久的巴蜀之地,不至於消化不良鬧肚子,同時也爲了破壞當時楚國和齊國的聯盟合縱。

當時楚懷王還很高興,熱情款待了張儀。張儀騙楚懷王說,只要楚國能和齊國斷絕關係,就送六百里的土地給他。楚懷王開心得要死,馬上和齊國解除盟約,之後還嫌不夠絕,又派人跑到齊國境內,往死裡罵齊宣王,把人家的祖宗十八代都給繞進去。

氣得齊宣王鬍子揪了好幾把下來,就和楚國徹底斷交了。等楚、齊完全撕破臉,真絕了,張儀這才晃晃悠悠地告訴楚懷王,你們聽錯了,是六裡地不是六百里。

輪到楚懷王揪鬍子。他發動全國軍隊來打秦國,結果還是被打敗,還失去了西北的很多地盤。

兩年後,爲了秦國的利益,張儀又來到楚國。雖然一到就被記仇的楚懷王關了起來,但他通過楚懷王后宮愛姬鄭袖,又成功地涮了楚懷王一把,不僅被放出來,還接着被熱情款待,還歡送而去。爲此,屈原差點沒和楚懷王翻了臉。

之後,張儀在回秦國時,又拐去韓、齊、趙、燕,把公孫衍辛辛苦苦快搞出來的第三次合縱,全給破壞得唏哩嘩啦了,這纔開開心心地回秦國。

不過樂極生悲,他還沒走到咸陽,秦惠王就壽期已盡了。新任的秦武王仁義道德,從小就對張儀的“坑蒙拐騙”十分反感,馬上解除了他的職務。

不得已,張儀只好回到老家魏國。第二年,他就去世了。

張儀寫有《張子》一書,共10篇,已失傳。

評價一下張儀吧。

其實,張儀是個非常傑出的人才。他憑藉雄辯的口才,採取連橫策略,利用各國的貪婪和心懷鬼胎,運用過人的謀略和外交手段,縱橫捭闔,馳騁政壇,爲秦國的霸業和未來的統一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做爲一個縱橫家,他的所作所爲無可厚非。

畢竟,在和平年代或對待友好實在的國家,國與國之間應該誠信共處,這不僅事關國家的信譽和利益,也是一個大國應有的風範。

但是,如果在紛爭年代或對別有企圖又死不悔改的國家,還跟人家交心交底,促膝談心,只能說明你太傻太天真,被賣了都不知道。

活該被坑(我好像又說錯什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