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零九章 中棒友好靠日本,中日友好靠棒棒

劉文緊了緊自己身上的皮衣,在內衛部隊的簇擁護衛下登上了釜山港的碼頭。

他的職務早就是文教部侍郎,在陳漢官場也可說得上是一個角色,可他這次來安東是擔負有皇命的。

半個月後就是朝鮮的先王后金氏的四十歲大壽了。

劉文現在充當的是一個賓客的角色。

自從朝鮮亡國,金氏就離開了漢城,也沒有返回清風居住,而是帶着僕人來到了釜山,一直避居於釜山的金井山麓,與梵魚寺比鄰而居。

安東政府常年派出兵力給金井山站崗。沒有辦法,朝鮮滅亡之後,其上其下孕育着一股暗中涌動的反抗浪潮,雖然這股力量不是很大,但也是反抗組織不是?金氏是朝鮮最後的君王李祘的正妃,而李祘已經被陳漢正式定下廟號正宗,諡號武烈大王,在朝鮮民間是很有些影響力的。

因爲在滿清入侵朝鮮之際,李祘一直‘奮鬥’在第一線的,而且‘死’在戰場中——對民間是如此宣傳的。總不能說是打敗了仗,生不見人死不見屍吧?

金氏作爲李祘的遺孀,如果她被說動了,站到了南京的對立面,那對於陳漢吞併朝鮮的大業可很是有阻礙。

索性這些年金氏一直很安分守己。

一直在金井山隱居不出。

今年適逢金氏的四十歲大壽,金氏作爲朝鮮安定局面的’維穩重心人物’,尤其是有着王妃的待遇,他男人都武烈大王了,金氏自然也是正牌的,被陳漢承認的王妃。

所以南京派出劉文來‘慰問’,規格是高了一些,但也不是全然不着調。

何況劉文也需要出來避一避風頭,誰都知道他這一輩子就道眼下這個地步了。文教部大當家的位置,怎麼輪也輪不到他的頭上,雖然他能掌握着一部分實權,比如說劃分的越發細緻的新聞總署、出版署等。但越是如此,劉文的‘仕途’天花板就越穩固。同時他頭上皇室的招牌就越顯眼,越明亮。

人家劉文是已經蹦躂到頭了,可人家早十幾年前就蹦躂到頭了,人家在文教部埋頭奮鬥了二十年啊。下一任文教部老大不管是誰,都不能忽視了他這個大山頭。

人家這副手當得,正牌一把手都必須要重視。

且今年可是承天二十年啊,內閣大長老是要退入資政院了,資政院的大boss歸位,也可以視爲國家資政院正式成立的標誌。雖然柳德昭的權利會大大的縮水,但比之宋王那退的徹徹底底,總是要好的。

京城裡有消息說,宋王本來也靜極思動,準備謀求那資政院裡的頭把交椅的,結果他的兒女親家——嶽文海立刻就被人實名舉報說在其任職順天府尹的期間,有以權謀私之嫌疑。

南京那潭水,深的很呢。

跟着柳德昭一同退下來的還有一批二三品的大員,這些人或是去職退休,或是被調換到了次要職位。前者都一個個眼巴巴的看着資政院的位置,後者則期望着能瘦子裡頭挑將軍,選出一個壯實的。

這事兒,劉文這個頭上戴着一個‘皇’字的帝王親信,是有能力動動嘴的。

更別說他的弟弟劉武,幾十年了,是一直都跟在皇帝的身邊、左右。放到前清,那都是正一品領侍衛內大臣。

劉家二兄弟的官職都不是絕對的一流,但是他們對皇帝的影響力,卻絕對是一流。

劉武是真的離不開身,劉文就索性領個差事,躲出來幾日。

內閣大佬的事兒,他是插不上話,現在廷議也很正規的,但就下面的事兒,每天就都能有官職差不多的大員書信禮物送到。劉文不能不躲開了!

二月的釜山港,春寒料峭,但是春風已至,萬物蕭瑟、草木凋零的一幕就將遠去了。不過與日漸放暖的氣候相比,釜山港區大羣的日本人被一些所謂的港區監督處的‘棒棒’們監督着修建碼頭棧橋、倉庫以及公路的場景就顯得不是那麼美妙了。

朝鮮被陳漢一口吞下去了後,朝鮮與日本的交流隨之是不斷加熱,不斷高升。不說釜山港本來就是日本北方最主要的對外進出入貿易口岸,就說中日之間的貿易協定,雙方那是全面的貿易伙伴關係啊。

而朝鮮距離日本比之山東、江南更近,尤其是日本的北部,而日本所需的很多東西,朝鮮半島也真真的有大量生產。

比如說朝鮮的棉花、糧食,現在則新加了煤炭和鋼鐵。

是以,按照中日兩國的外交協定,釜山港作爲中方全面開放的貿易港口之一,日本商人有權在當地購地、定居、經商。與天津港不同,天津港屬於‘半開放’的貿易港口,日本人在華享受‘全面開放’權益的港口,北方只有釜山港,南方則是上海港。

所以這釜山港匯聚了很多的日本商人,還有日本勞力。

要按理說,朝鮮已經被中國吞併了,朝鮮與日本再大的仇恨經過一二百年時光的‘稀釋’,也該黯淡了很多很多。可事實卻是,近十年來,朝鮮人和日本人之間的矛盾是越發的尖銳了。

因爲在安東和樂浪二省,由於礦產和工業的發展,民間缺乏勞動力,便就近引入了一定量數量的日本勞工。

說真的,窮的一塌糊塗的日本人是很老實的,棒棒們也不至於都窮兇極惡,以至於搞得兩地族羣對立態勢嚴重。可這當中攔不住有個內地移民不是?這裡頭有個國安不是?

於是一些關於日本侵朝時候的那啥啥,就被放了出來,而且是加量加料版的。

然後兩邊的情緒和行爲就逐漸的激烈起來。

這矛盾一多,衝突都多了起來。積少成多,聚沙成塔,兩邊的矛盾就越發的不可調和了。

以至於到現在,朝鮮人提起日本來就罵聲不絕,日本人更恨朝鮮人恨得牙根發癢。雖然被朝鮮棒棒們拿着‘管理條例’和雜七雜八的規則教訓的日本人只是整個日本族羣的很小很小一丁點,但民族情緒這玩意兒是有共性的,是可以傳播、流動的。

更何況,日本北方之前的那些年趕上大饑荒,不知道有多少人跑去了南面,那是日本全國性的流動,這日本的‘東北人’到了哪裡,那就有可能將那股敵視朝鮮人的情緒帶到哪兒。

但是安東、樂浪的地方官府,還就是喜歡收攏一些棒棒當狗腿子,這些人下手狠毒,長着一張狗臉,便是父老鄉親,也說翻臉就翻臉。

用朝鮮棒棒當監工,華人作爲監督,日本人幹活——在不知不覺中,朝鮮半島已經形成了如此慣例。

日本人雖然恨極了朝鮮人,可他們對中國的態度真的很友善。因爲中國給他們的工作機會,在中國幹活的工錢可比日本高多了。

而且中國人普遍很友善,比朝鮮人,以及歸化的日本人,對待日本人態度友善多了。

在朝鮮的歸化日裔也有那麼一些。

因爲挺身隊的總基地都從遼東轉移到了安東。

作爲歸化的日裔來說,這挺身隊就是他們的孃家人啊。當然是,挺身隊到了哪裡,日裔羣體也儘可能的跟到哪裡。

所以,最近幾年,遼東的日裔已經少多了。很多歸化的日裔都跑去了朝鮮半島。

而朝鮮人對於一樣有着紅本本的日裔,態度依舊是敵視。他們可不認爲歸化的日裔就不是日本人了。

這些人的膽量還相當大,當着挺身隊的面,也分寸不讓。

這也是因爲他們已經試探出了挺身隊的‘能量’。

這些人被軍規軍紀束縛着,那怎麼可能打殺他們呢?

他們又不是在造反?

日本人動起來後,造反的就是他們了。

但是在挺身隊大規模的進入朝鮮半島之初,這些朝鮮人可一個個噤若寒蟬。

陳漢對他們說,這也是‘自己人’的隊伍。

但朝鮮人才不會輕易相信呢,他們一面如臨大敵,對挺身隊戒備深重,一面又通過當地官員向挺身隊送來了不少豬羊慰勞,同時探聽風色。

反正,看那個時候朝鮮人的慫樣,是絕對讓人想不到朝鮮棒棒如今的兇悍野蠻的。

是挺身隊‘日復一日’的表現讓朝鮮人放棄了警惕心,國防軍在朝鮮是重點駐紮,很少直接下到鄉鎮的,倒是挺身隊會被下到鎮子裡駐紮。雖然人數往往不會太多,可能就一個小隊【五十人】。

陳漢的地方官府經常動用挺身隊,完全是拿他們當警察在用,而後者在事件處理中,那時公正公平,不偏不徇。朝鮮人最初是驚詫莫名的,後來就習以爲常了。

而按理說,這些朝鮮人應該感激挺身隊吧。結果不是,朝鮮人對挺身隊和外來的日本勞工,那態度是差不離。

反倒是陳漢的地方官府,很是給挺身隊和日裔勞工撐了幾次腰,最嚴重的一次,一次勞教了五十多朝鮮棒棒監工。

但朝鮮人不知道是不敢恨中國人,還是真的恨不起來,面對官府是表現的越發馴服,可對日本人是表現的更加敵視。

陳鳴這些年一直沒有放鬆對朝鮮兩省的注視。

但是看着看着,他自己都有些啼笑皆非。對於朝鮮地區現今的社會情況,陳鳴只是想起了一句前世的笑話:中韓友好靠日本,中日友好靠棒棒。

如今的朝鮮地區社會局勢,是不是有些令人啼笑皆非呢?

但是在今後的歲月中,這種現象還會長時間持續下去。因爲朝鮮半島太缺乏勞動力了。

內地在向朝鮮持續的輸出了二三百萬移民之後,就停止了對朝的大規模輸血。而朝鮮半島在戰爭結束後的人口或許只剩下了不足五百萬,但四百萬人總是有的吧?

加上二三百萬華人移民,加上這些年他們自行的繁衍生息,朝鮮地區的總人口別說是六百萬,八百萬也該有了。

但事實是,現今的朝鮮兩省總人口就只有500萬。

因爲陳漢在持續的將漢人遷入朝鮮半島的同時,也在大規模的,不惜成本的將朝鮮人向外遷移出去。

不管是東北還是外東北,不管是南明州還是北美,亦或是遙遠的西西伯利亞、蒙古,四五百萬戰後殘存的朝鮮人,至少有一半被遷移出了他們時代生存的祖居之地。

然後打散、分離,一點點的塞入一個個不同的城市。

而漢地的人口在分離出了二三百萬後,讓朝鮮的漢朝人口族羣比例達到了1:1,也到了一定的極限。

中國兩萬萬人口,看似非常衆多,可事實上這些年的和平日子裡,漢地的人口總數量還依舊保持在兩億這個並沒有增長的水準線上。

對南洋、對南明州、對北美,對東北、對西北的大遷移,讓漢地的人口不停地失血。

在內閣第三任任期的最後一年,也就是承天十五年的時候,內閣就正式做出了決定,東北已經不再大規模的,政府牽頭的,遷入移民了。

眼下第四任內閣的任期也即將結束,或許內閣還會出臺新的移民限制。南洋,南明州?誰也說不準。

在朝的日裔到底還是少數人羣,就算相當比例的日裔都集中在了朝鮮,在朝鮮的總人口比例中也只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

是以,在朝鮮地區的人種民族比例轉變當中,日裔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他們更大的作用就是作爲一根刺,無時無刻不在的去刺激朝鮮人,讓日朝之間的民族矛盾一直處在某種高昂的態勢下。

如此也可以轉移中朝矛盾的視線,轉移‘內部’矛盾。

當日朝矛盾取代中朝矛盾成爲了朝鮮地區最尖銳的社會矛盾的時候,這在很大程度上能有利於中國吞併、消化朝鮮。

當然,如此‘心態’,陳鳴只是在心裡頭自個想過,而並沒有用嘴巴講述出來。

陳漢朝中的上層人物,知道陳鳴有段時間把日本視爲大敵的人,可沒有幾個的。

而至於漢朝人口比例1:1的情況下,朝鮮地區的人口走向是否會朝減漢增,50%的人口基數,兩者幾乎相等的人口數量,能否保證漢人最終在朝鮮人的老巢裡壓倒朝鮮人?

陳鳴覺得這不需要去懷疑。

有着政府在政策上帶着偏向的扶持,有着大華夏的向心力、吸引力,有着清風金氏和驪興閔氏這些榜樣,漢人用不了太長的時間,在人口上就會超越朝鮮族的。

原時空位面裡,很多國家的人口比例已經用事實證明了這一點。

而且朝鮮一族的上層豪門,如今已經用實際行動表明了自己脫離朝鮮族的態度。

清風金氏的方法是‘自毀長城’,而驪興閔氏這個興旺不下於清風金氏的家族,採取的法子卻是尋根問祖。

驪興閔氏可一直在叫嚷着自己是漢人。他們的祖宗是是孔子的弟子閔損(子騫),世居山東。高麗時期,閔損後代閔稱道以使臣身份渡海,後來定居在驪興,成爲朝鮮及韓國閔氏的始祖。而閔氏在朝鮮僅有驪興閔氏一門,這也是一個證據。

在朝鮮,所有姓閔的人,那都是來自同一個祖宗,來自同一個家族。

閔損是漢人,閔損後代的後人當然也是漢人,閔損後代的後人的後人,那也是漢人!

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爲世界指明方向——後記3 尼古拉二世第一百四十一章 賞賜第四百八十二章 清軍要跑第八百零五章 怎麼一下子就都反了?第二百九十七章 奔頭第五百二十章 帶路黨第一千一百零五十一章 誰能“笑到最後”?第九百七十七章 歷史小插曲第八百一十九章 承天十二年第九十八章 笑的燦爛第一百五十七章 古怪第四百六十章 乾隆死了第五百八十八章 收穫喜人第一百三十七章 慌神了第七百二十章 宰肥羊,補財政第一千零三十六章 落後就要捱打!第七百二十章 宰肥羊,補財政第二百二十四章 傳朕的旨意第五百五十章 大閱第八百六十章 皇帝起家的老部隊!第二百七十六章 士氣第一百三十四章 戰陝兵第二百七十章 這才叫真知兵第三百二十五章 下鄉工作隊第一百八十九章 人性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四國秘密同盟第九十三章 戰爭再來第四百十一章 要的是狗,不是人第五百六十四章 窮途末路第四百零七章 鐵騎衝鋒第八百章 這些該死的中國人!第六百四十九章 中國最大的危機第七百三十七章 又到一年童子營第七百三十一章 萬國來賀第八百一十七章 位面之子,氣運之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野戰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最大的勇氣與最小的勝利!第四百八十九章 恐懼的嘉慶第二百八十一章 中路對決第三百八十七章 狠打韃子的臉第九百九十八章 拿破崙的花樣作死第三十九章 石破天驚第六百六十七章 變天第一百三十七章 慌神了第六百零五章 印度白奴第七百四十四章 二百萬,再加一份人情第七百八十六章 一口吃了個大胖子第一百七十章 乾隆的怕第八百三十二章 俄軍計劃第一百九十五章 一報還一報第一百七十四章 混在江南第四百一十三章 ‘太子牌’唐僧肉第一千零九十七章 立場決定觀點,'屁股'決定'腦袋'第一千一百零三十一章 沙皇永遠也回不來了第四百五十五章 這一仗打的好爽!第八百二十一章 弱小者的悲哀,弱小者的委屈第三百零九章 慈不掌兵第七百零一章 皇后的擔心第四百六十二章 不似英主!第一千一百零一十四章 時代的大進步第八百二十五章 軍火採購第一百三十四章 戰陝兵第五百四十四章 文武之爭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俄羅斯的態度!第七百九十一章 人是怎麼作死的第八十五章 淚珠都要掉下來了第八百零五章 怎麼一下子就都反了?第三百七十四章 出入境管理條例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第五百九十四章 出朕之口,入你之耳第三百三十一章 閱兵第四百二十七章 乾隆爺的奴才第二百三十六章 都是不爭氣的奴才第八百五十一章 朕就死在這裡!!!第九百七十一章 陳鳴被‘打臉’第三百五十九章 撲火的飛蛾第一千一百零四十章 戰爭不可複製第九百四十六章 揭陽王的擔心第三百零四章 稱公稱王第十五章 陳崗將歸第一百九十六章 釣魚第五百四十五章 這可是一場戰爭!第三十一章 一波剛平,一波又起!第一百三十五章 打雞血第九百九十章 羨慕嫉妒恨!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資政院搞事——官員罷免權!第一千零一百一十九章 世界的認可……第八百二十三章 重點在西邊!第二百八十二章 火星撞地球第八百二十章 復仇的烈火第九十三章 戰爭再來第二百三十一章 冒天下之大不韙第二百二十二章 必須叫南京第六章 陳惠請客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圖林斯克戰鬥第一百二十一章 軍屬村第九百六十五章 狂熱的民族分子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天堂’第七百一十七章 資本力量的覺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