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出祁山

陳倉之戰經束後,魏明皇帝曹睿重獎立下赫赫戰功的郝昭。曹睿下詔嘉許郝昭的善守,賜爵關內侯。這個封侯入相在當時是非常大的獎勵,不是一般立軍功的將領可以受到的獎勵。這也說明曹睿對郝昭的認同。而曹睿正準備再次重用郝昭的時侯,郝昭卻不幸染重病,不治身亡了。

郝昭的死對於魏國來說應該還是一個非常大的損失。三國演義裡描述郝昭爲文武全才,那我們就應該問問,是這樣嗎?

我看不能完全說對!

從整個陳倉戰役打完,我們可以發現,郝昭從未與任何知名武將交過手。這至少說明他的武藝沒有顯示出來。而陳倉戰役一役我覺得只能說明他的管理、執行能力很強,對守城的兵法運用很熟練,並未看出謀略。

這只是一個粗淺的看法,查詢有關的書籍後,似乎改變了我的一些看法。畢竟漢朝離我們一千多年的歷史,這一二兩千歷史的發生是我們現在對當時的很多問題有了許多偏見和誤導。比說這個文武全才的問題。

我們現在對文武全才的理解便是又能打,又有聰明,又有謀略。這種人我認爲只會出現在電影中,你可以看到劉德華或者成龍會有這般的表現。那麼古代所謂的文武全才應該理解爲在軍政各方面有所表現的人。在戰場上能謂的能武應該是有一呼百應的感染力,能夠率領自己的軍隊取勝,而不是自己衝上前去砍殺敵人。如果屬於一有戰爭自己便第一個衝上去的如項羽這樣的人,只能定性於一介莽夫。他的單P能力的確超強,但只限於打打武林風。

從這個方面理解,覺得郝昭完全配的上稱之爲文武全才。你看啊,陳倉之戰是以不到二千人馬去對抗數萬大軍,如果主將沒有一定的威信和能力,那幫士兵早投降或者兵變了,誰會爲一個沒有威信的人賣命去當炮灰呢?

除了說到郝昭爲文武全才,我們似乎還更應該看中他的另外一點,便是忠誠,對魏國的忠誠。

諸葛亮大軍壓進,曾派郝昭的好友去勸降郝昭,好話歹話說了一大堆,就是不見郝昭有鬆口的跡象,而且態度十分強硬。說出了“我識卿耳,箭不識也”的話,對於自己的同鄉來說這是一口非常絕情的話,但對於魏國來說,對於自己的家族榮譽,對於跟隨自己的士兵的榮譽,這個卻是必須這樣做的。

郝昭死後,寫了份遺書,沒有去跟魏國皇帝討價還價,自己立了什麼什麼樣的功勞,希望皇帝如何如何善待自己的家人,沒有,都沒有!郝昭的遺書非常有個性,就是希望自己死了後以後薄葬。“厚葬無益於死者也。汝必斂以時服”。這樣的胸懷有多少人有,這樣的品德如何不讓跟隨自己出生入死的士兵心服口服。

郝昭的死,對於魏國來說是一種損失。

他活着,戰勝了,是他的英勇!

他活着,戰敗了,不是他無能,是對手太強大了!

在郝昭死後,諸葛亮得知消息這樣評價道:“前有

嘉卒,後有昭亡。實天不亡我大漢也。”把他和郭嘉的地位放在一起,雖然不一定翔實,但我想起碼說明這個人在當時的用處還算不小。

郭嘉在曹操身邊數次幫曹操立下汗馬勞功,如果沒有郭嘉,曹操統一北方的夢想至少要後推數年。當時曹操決定北伐時,只有郭嘉是贊成的,而且幫助曹操分析的頭頭是道,這樣曹操纔有北伐的決心。赤壁之戰之後,曹操大哭道:若郭奉孝在此,我怎麼可能有這樣的慘敗?這也就說明郭嘉在曹操軍中的地位是無人能及的。

而此時諸葛亮拿郝昭與郭嘉對比,足可以看出郝昭現在在魏國當中也是份量極重的人物。也可能在諸葛亮認爲,若不是郝昭這次的北伐都可能會成功了。當然,這個純屬猜測,如有雷同,實屬巧合。我們從諸葛亮的言語中可以感覺的到的是諸葛亮對郝昭的敬佩,而不是敵意。正所謂英雄惜英雄,如果說一個讓敵方將領感到難以打敗的將領是一個有能力的將領,那麼一個讓敵方將領感到敬佩的將領必定是個有能力有品德的優秀的將領。

像這樣一位有能力,有品德的優秀的將領致敬!

郝昭死後,諸葛亮不會無緣無故地發出這樣的感概。他必定會針鋒相對地提出新的策略。這個策略便是第三次北伐。

經過一段時間休整後,諸葛亮吸取了前一次北伐糧草不夠的經驗,屯積足夠的糧食後,率軍中將領魏延、吳懿,姜維、王平、廖化、高翔、張翼、張嶷、關興、張苞、等起兵北伐,李嚴都督糧草。諸葛亮這次所率領的將領和前幾一次幾乎一模一樣,這也是蜀國現在最強的陣容了。

大軍還未入祁山時,軍中傳來噩號,子龍將軍因病去逝。諸葛亮痛惜不已。現在正是伐魏最好時節,此戰定要有斬獲,戰爭還未開始先損一員大將。而且蜀國正是人才缺乏之時,看看諸葛亮現在所率的陣容豈能和當年劉備所率陣容相提並論。蜀中無大將,廖化做先鋒,此言非虛。如今那個所謂的五虎上將徹底煙消雲散,這讓諸葛亮如何應對?

開弓沒有回頭箭,大軍已出發,怎麼能因爲一位老將軍的病逝而終止呢?

諸葛亮大軍繼續開進,同年,諸葛亮命大將魏延,副將陳式攻武都,陰平二郡.。魏將郭淮領兵救援,而此時天才郝昭已死,諸葛亮放心大膽的強攻,並親自率兵與郭淮對抗。

而郭淮雖然後魏國時期名帥,但他深知,這個時侯和諸葛亮打野地戰,難免要吃虧,而自己的軍力也不足,如果硬要開戰,可能會被諸葛亮吃掉。基於全盤考慮後,郭淮放棄了武都,陰平二郡。諸葛亮大軍入住。

這便是第三次北伐。這也是諸葛亮所有北伐之中打的最漂亮的北伐,所謂的武都大捷便是此次。

這場戰爭一開始,諸葛亮便奪取兩郡,應該是一個好的先兆。但諸葛亮壓取兩郡後卻沒有再繼續進攻了,而是搬兵回朝。一向以北伐中原,匡扶漢室爲目標的諸葛亮爲什麼突然收兵了呢?要知道當時諸葛亮奪取兩郡可是非常順利的,郭淮甚至都沒有同諸葛亮開戰便非常識趣撤退了。

我想解釋清楚一點便可以理解這個問題了。那就是諸葛亮到了第二次第三次北伐以後,已經沒有進攻魏國的激情了。因爲他知道,這個

時代是一個靠實力說話的時代。蜀國的全部家當就擺在那裡,原先以爲曹魏政權是靠坑蒙拐騙來的,是不可能長久的。而自己的政權是大漢王朝幾百年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是天賜。但是這樣的觀點,隨着一次一次戰爭已經讓諸葛亮改變了。

第一次北伐可以理解了用人失誤,並不代表雙方真的有多大的差距。但第二次北伐以後諸葛亮也明白了蜀國與魏國的差距實在是太大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將領,一個小的可憐的郡城,蜀國全部軍力壓上去都無法取得,這仗怎麼打?

而且蜀國的地勢本來就是用來防守的,那麼爲什麼諸葛亮要在易守難攻的地形去進攻呢?以守爲攻!

也就是說北伐的真正目的還是防守!

這些明白後,許多諸葛亮在北伐時做出的事情就都比較容易理解了。諸葛亮也看出了曹魏並非一仗可以打下的國家,一味地強攻只可能讓自己成爲強弩之末,只會加速蜀國的滅亡。如果不打呢,雙方的實力差距會越來越大。諸葛亮實際上從掌權後一直生活在一種非常憔悴,焦慮的生活之中的。

這也就解釋了,爲什麼武都大捷之後,諸葛亮會留下兵馬鎮守,提前返回了成都。因爲打下去只會讓這樣的勝利成果化爲烏有。下面要作的事便是守,而不是盲目的出擊,等待時機再進攻。

諸葛亮留下一部分兵馬時,留誰爲主帥呢?一般的人都會認爲留魏延呀!武都,陰平二郡可是北伐重要的關隘,這兩個關隘好不容易取得肯定不能丟的,是出祁山必經之地。若今後還要進攻祁山這兩個地方據爲已有後便爲自己的下一次北伐掃清一些障礙。而魏延呢,則是現在蜀國陣營之中難得的驍勇善戰的猛將了。而且少有謀略,當劉備奪漢中時就是派魏延鎮守漢中的,漢中如此重要的大在城魏延都能鎮守,爲什麼諸葛亮不能派魏延鎮守一個小小的關隘呢?

依我之言:兩方面,首先,魏延是諸葛亮不太喜歡的將領,就是不太信任的那種將領,劉備信任他,委以重任。但是諸葛亮不同。當然這只是次要的,如果諸葛亮不信任,爲何重要的戰役都是魏延當先鋒呢?

其次,現在的魏延也不再是劉備時期的魏延,那個時期的魏延,沒有立過多少戰功,自然就不會那麼囂張。但現在心態不同了,魏延是蜀國中拿的出臺面的將軍了,沒有唯一。此時的姜維都還沒成氣侯。

因爲魏延的逐漸自大,而對諸葛亮在外交路線上的真實策略並沒有真正的理解,所以諸葛亮是不會派魏延鎮守此二郡的。如果魏延掌兵權鎮守二郡,會不會貪功冒進呢?要知道他的對手可是狡猾無比的司馬懿,而且一旦發動戰爭,蜀國的糧草又不源源不斷地運出,而蜀國的地勢又無法保證糧草能順利運出。所以派魏延鎮守此二郡,就像當年派關羽鎮守荊州一樣,論能力是沒問題,就怕頭腦發熱。關羽頭腦發熱,丟了荊州,這個還好,必竟荊州沒有落到曹操手裡去,而且劉備還有益州的地盤。如果魏延腦一發熱,蜀國危矣。

說到這裡,說到魏延,說到他的囂張,我們不得不提做爲後蜀國時期唯一拿的出手的將領,他是怎麼死的?他的死到底有什麼沒有解開的迷底呢?

明天我們繼續魏延之死!

(本章完)

名將張頜鬼才軍師二出祁山第七章 平定後方一戰總結第五章 大勢已去一戰總結漢中之難李嚴之迷第七章 平定後方四出祁山流星隕落第七章 平定後方流星隕落續計收姜維第七章 平定後方三出祁山孫權的崛起周瑜之功帝王之路英雄末路第四章 天災人禍空城計之孔明篇英雄末路兵出祁山五兵出祁山一魏延之死五出祁山孫權稱帝流星隕落鬼才軍師流星隕落續周瑜之功第五章 大勢已去第三章 鬼斧神工空城計之趙雲篇君臣之誤兵出祁山之二空城計之孔明篇第六章 順利接班兵出祁山之二孫權的崛起第一章 大勢所趨第七章 平定後方第一章 大勢所趨孫權的崛起君臣之誤孫權稱帝鬼才軍師兵出祁山之二還原真相空城計之趙雲篇歷史淵源魏延之死帝王之路兵出祁山一周瑜之功君臣之誤流星隕落歷史淵源空城計之孔明篇空城計之趙雲篇空城計之趙雲篇還原真相第二章 軍師出山周瑜之功第七章 平定後方流星隕落續第六章 順利接班第四章 天災人禍姜維功過二二出祁山第五章 大勢已去周瑜之功空城計之孔明篇死了都要戰五出祁山空城計之趙雲篇周瑜之功第四章 天災人禍名將張頜兵出祁山一歷史淵源流星隕落續第四章 天災人禍神鬼居士二出祁山鬼才軍師三出祁山鬼才軍師魏延之死二出祁山續兵出祁山四兵出祁山三周瑜之功帝王之路兵出祁山一第三章 鬼斧神工二出祁山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