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之難

諸葛亮留下兵馬後,自己回到了成都,大擺慶功宴。可是魏國皇帝會這樣善罷甘休嗎?當然不會了。自己的城池莫名其妙地被蜀國吞掉兩個,而且自己的大軍居然沒有敢同諸葛亮開戰就撤回了,曹睿當然會認爲這是個奇恥大辱。

在經過一系列的佈置後,曹睿認爲洗刷恥辱的時機到了。建興八年,也就是公元二三零年,在諸葛亮還沉浸在武都大捷的興奮之時,曹睿發動全國主力大軍。兵分四路對蜀國進行圍繳。這四路大軍也是由當是魏國的幾位名將率領,可是說這次魏國對蜀國的圍繳可不像諸葛亮的北伐那樣打打佔點小便宜就算了。從他們的陣容便可以看出,他們是動真格的,這一次一定要收回失地,一定要將蜀國打疼,打怕,讓他們再也不敢入侵魏國領土。

第一路大軍由大將軍曹真獨率一支軍隊出子午道從北面南鄭。

第二路大軍則由司馬懿獨率一支軍隊溯漢水西進,從東直逼南鄭,準備與曹真會於漢中。

第三路大軍張頜出斜谷道直逼陽平關,由西攻漢中,和曹、司馬兩路形成三面夾攻的形勢;

漢中是當年劉備稱王的地方,也是劉備稱帝前的一個重要戰略要地,地產富饒,是諸葛亮北伐的重要支撐點。曹睿的這一招應該就是想打掉蜀國的前線命脈,一旦漢中有難,蜀國數十年內也休想再提北伐。

第四路大軍,則由魏國老將費曜、郭淮則取道羌地直攻武都、陰平。

這一路大軍看起來和另外三路大軍有點脫節。實際上目的也是非常明確。按照魏國的理論應該是武都,陰平本是魏國的地盤,被你諸葛亮僥倖奪取,既然我曹睿像蜀國宣了戰,首先打掉你的重要戰略要地,這是必須的,讓你再沒有能力,沒有膽量與我交戰。另外呢,吃了我的給我吐出來,拿了我的給我還回來,這武都,陰平這塊肥肉想要養肥你們蜀國,免談!

四路大軍同時開拔,蜀國的命運危在一線。面對來勢洶洶的魏軍,諸葛亮還是表現出來一個成熟軍事家應該有的風采。記得當年,曹操號稱八十萬大軍南下,準備吞掉東吳,結果消息剛傳來,東吳方面鬧鬧的沸沸揚揚,請戰的,不戰的,搖旗吶喊着要投降的,整個行宮變成了菜市場。內部意見不統一,這是很麻煩的事。

但是在蜀國方面就沒有這麼多的不統一。其實蜀國內部的各路政權,還是爲了自己的利益處於一個極端矛盾的狀態,但是呢,在對外的問題上,除了後來出的那個譙周基本上還是非常統一的。他們的矛盾是各自利益的矛盾,而不會涉及到國家戰略方面。

得不說,這是蜀國之幸,也是諸葛亮之幸。但東吳方面則不是,他們個人之間是沒有太大矛盾的,但是爲了自己的前途,這個事就很難說清了。所以說東吳方面是看似團結,其實不團結。而蜀國是看似不團結,在國家大義上還是非常團結。

當然這也可能是因爲諸葛亮的威望太高,壓的住場面,那些想投降的人根本不敢反抗,比如說譙周在諸葛亮執政時就是一個看天象的,就像現在中央氣象臺的報幕員,沒有權力摻合國家政治事件的。

但諸葛亮死後,姜維沒辦法壓住他,所以就一張嘴賣了一個國。而當年的孫權卻沒有這麼高的威望,他根本壓不住江東那些文人士子,江南財團。而且投降與請戰的代表人物卻是他的兩託孤重臣。也爲難孫權了。

諸葛亮面對來勢洶洶的魏國,自己屯兵於成固、赤阪以待子午、漢水兩路魏軍;實際上諸葛亮自己還是非常有自信的,親率大軍,抵擋曹真,司馬懿的兩路大軍。論個人能力來看,這個曹真應該說是實力平平,如果諸葛亮與曹真率兵對抗的,曹真肯定不是諸葛亮的對手。但現在曹真的背後還有一路大軍便是司馬懿的大軍。這個司馬懿可要比曹真狡猾的多,諸葛亮想要同進抵擋兩路大軍的進攻的確是壓力不少。而且蜀國內部還沒有像郝昭那樣優秀的守城軍官。

張頜的大軍直取陽平關,但陽平關地勢險惡,留守部分兵力足以抵抗張頜大軍。所以這一路大軍成功機率是最小的,也諸葛亮最放心的一路。

而最後一路大軍。就是費曜、郭淮所率領的大軍。這一路大軍可是來者不善,他們可是來討還被蜀國奪取的兩座城池的,其他幾路大軍,即使打敗也無所謂,至少是震懾是蜀國,拖累了蜀國的發展。蜀國這樣的國家可經不住拖的,不像魏國,丟兩座城如九牛一毛,除了面子上不好看也沒什麼大不了的。蜀國經濟底子本來薄,再拖一下,不用戰,拖都得拖死。

因此這一路大軍,諸葛亮派出了蜀國最精銳的將領魏延率兵抵抗。劉備時期,只要有分兵的任務就是交給關羽,而諸葛亮時期這樣的大任務便會交給魏延,至少說明魏延在這方面還是相當可靠和有能力的。而此方面,姜維卻很少露面。說實話,諸葛亮在對姜維還是過多的偏坦了,也難怪魏延會不服氣。

而爲了以防萬一,諸葛亮也是急召駐守永安的李嚴率本部二萬人馬北上進駐漢中,以保漢中無憂。從這個舉措可以看出,諸葛亮其實對此次戰爭還是非常擔心的,否則也不會讓李嚴率兵北上,李嚴是鎮守永安以防孫權的。這個時期李嚴的作用和當年關羽的作用相似的,都是防守孫權的。將李嚴大軍拖至漢中,實際上永安基本就空了,但這個時侯,孫權是絕對不可能像當年一樣背後捅刀的。

當年,關羽冒然出兵發動襄樊戰爭,孫權偷襲荊州應該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內心想收回荊州。另一個原因是害怕蜀國的做大,因爲

當時蜀國發展太快了,益州這麼大塊肥肉說吞就吞了,讓孫權有點恐懼。但現在不一樣了,蜀國已經是黃昏的太陽,沒有光芒了,如果這時侯捅一刀,蜀國就亡了,那麼孫權就得單獨面對曹魏的進攻,孫權扛的住嗎?

雖然我們從史書上還找不到資料證明,諸葛亮調李嚴北上之時曾找孫權談過聯合抗魏,但實際上兩邊的當家人都是聰明而成熟的政治家,這樣的事兩個人秘而不宣足夠了,大家心有靈犀,沒必要廢話。

諸葛亮的整個佈署基本就完成了。可以說諸葛亮從內心也來看也是非常害怕魏國的這樣進攻的,所以他的排兵都是舉全國兵力防守的。

我們從三國演義上的故事情節看,寫的非常有趣。說諸葛亮在帳前軍事會議上安排:命廖化和張疑率二千人馬,沿漢中佈防抵擋司馬懿的十萬大軍。三國演義裡將曹睿的其他三路大軍基本上寫沒了,他只提到了司馬懿。廖化接到任務大吃一驚,說道如果我等有錯,丞相要殺便是,何必讓我們去戰場上受死呢?

諸葛亮一聽,哈哈大笑說道:你們儘管佈署好了,我算準了魏國大軍將至,將會下很大的雨,到時,魏國的馬車,糧草根本不能前進,到時司馬懿自然會退。

然後廖化二人頓時醒悟,心裡嘀咕道聽丞相一席話令我茅舍頓開。然後就高高興興地領命去了。你看這不又是在神化諸葛亮嗎?還是那個比方,天氣預報都沒有那麼肯定的東西,諸葛亮就能肯定。萬一不下雨怎麼辦?即使下雨,魏軍就地紮營,等雨停再走,這一打過來,你二千人馬不是喂肉都賺少嗎?

三國演義又說了,那是黴雨季節,會長期下雨。可它總停的一天吧?何況,司馬懿這些人都是白癡?他們不知道幾月份會是什麼季節?司馬懿這個人可以飽讀詩書的,論政治能力,軍事能力不會比諸葛亮差的。

所以說三國演義的這個故事編撰的還是不客觀。但結論一是致的。據《三國志》中《魏延傳》,《先主傳》,《華歆傳》等資料記載,此次魏國大軍出征後,蜀中連降三十日暴雨,魏國軍隊無法前進,只能撤退了。所以對於這個天氣問題,我們只能說運氣而已,從古到今,無論什麼季節,很少見連續下三十天的雨。這情節如果在諸葛亮嘴裡肯定是:天佑我大漢了!哈哈哈!看什麼情節在什麼人嘴裡定是別有一番滋味。

在曹睿看來,除了無奈,便是無奈!

那麼曹睿這一次的戰爭沒有成形,是因爲天時不對,可能對曹睿自身也是一個打擊。可諸葛亮肯定不這麼認爲了,天佑大漢嘛!正所謂,大難不死,必有後福。於再經過兩年的休養後諸葛亮再次決定起兵北伐。這便是諸葛亮真正的第四次北伐。而整個諸葛亮的北伐戰役中,除了第一次北伐是突然襲擊達到祁山和這次北伐到達過祁山,其它幾次都是沒有真正抵達祁山的,那麼這一次北伐又是怎麼一回事呢?明天我們繼續四出祁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