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9章 薛氏父子

第569章 薛氏父子

只不過重逢的老友無暇敘舊,在接風宴後,麥鐵杖便急着讓趙文向各州校尉發去命令,讓他們動員當地府兵,與他沿途匯合。

趙文來得這麼着急,也正是爲了這件事,他讓自己的隨從向各州送去文書,語重心長的對麥鐵杖道:

“宿公,此戰是大燕開國第一戰,以衆凌寡,許勝不許敗,宿公萬萬不可掉以輕心,重蹈”

趙文向周圍望了一眼,見李世民不在附近,也沒有別的外人,於是繼續道:

“重蹈李淵的覆轍。”

說罷,二人相視而笑。

實際上,崔澈麾下的將領,大多是瞧不上李淵的,畢竟李淵死得憋屈,更是崔澈起兵以來,麾下將領遭遇的第一場敗仗。

此前蘇定方、尉遲敬德遭遇啓民部的伏擊,固然損失慘重,但也能夠反敗爲勝,蘇定方更是陣斬啓民可汗之子。

趙文初來天水,是麥鐵杖將他迎進了城,但就在次日,則是由他將麥鐵杖送出了城。

麥鐵杖認爲氣候已經回暖,軍情刻不容緩,需要馬上出兵,趙文對此自然不會有異議,麥鐵杖坐鎮天水數月,肯定要比自己更瞭解具體情況。

開平元年(公元609年)二月十六日,清晨,在趙文的眺望中,麥鐵杖率領着秦州府兵向北而去。

蘭州校尉薛舉早已經是摩拳擦掌,等待多時。

金城郡如今已經改名了蘭州,不變的,還是薛氏在當地的影響力。

此前薛舉跟隨李淵攻打張掖,先登的金城府兵因爲突然的鳴金收兵而損失慘重。

但在早早得知這一戰將由麥鐵杖爲主將,薛舉重燃鬥志。

衆所周知,麥鐵杖是當朝天子的愛將,那尉遲敬德就是因爲他的推薦,而被崔澈超額提拔。

誰又不想成爲第二個尉遲敬德,尤其是薛舉,他自詡驍勇善戰,不弱於人,便想借着這次機會,能夠受到麥鐵杖的賞識。

爲此,他甚至將十六歲的兒子薛仁杲也招進了軍中。

實際上,薛舉並不知道,他早就入了崔澈的眼,並非是他在第一次圍攻張掖城時,先登城頭的英勇表現。

而是他造就了原時空中,李世民軍旅生涯的唯一一場敗仗,而且還是慘敗。

在唐朝初建之時,薛舉領兵侵犯,李世民爲行軍元帥,統領八名總管,四萬精銳前往迎戰。

據史書記載是李世民突發瘧疾,臥牀不起,只能把軍務交給長史劉文靜,司馬殷開山來處置,結果二人不聽李世民的告誡,冒然出擊,導致唐軍在淺水原大敗。

四萬精銳,死者十之五六,損失超過兩萬人。

而原本病懨懨的李世民,竟然奇蹟般的痊癒了,快馬加鞭,逃回了長安。

不過薛舉也在這一戰中用光了自己的運氣,在他準備乘勝進攻長安的時候,一病不起,就此與世長辭。

哪怕史書明文記載是殷開山、劉文靜的過錯,但不妨礙許多人將淺水原之戰與渭水之盟並列,認爲是李世民人生中的巨大恥辱。

當然,這兩份恥辱,最後也被他親手洗刷。

但對於無比關注李世民的大燕天子來說,他又怎麼會忘了薛舉這號人物。

麥鐵杖領兵北上,沿途各州府兵紛紛加入其中。

薛舉、薛仁杲父子也很快引起了麥鐵杖的注意。

此番再徵張掖,麥鐵杖不可能不去深入瞭解李淵征討張掖的具體過程,自然也是知道薛舉是名勇將。

而薛舉之子薛仁杲雖然年僅十六歲,但身材魁梧雄壯,驍勇更勝其父,在蘭州當地享有盛名。

在派遣軍中勇士,試探過薛仁杲的身手後,麥鐵杖不由讚道:

“果然是虎父無犬子。”

相較於李世民這種早慧近乎妖孽的少年,麥鐵杖還是更喜歡薛仁杲這樣的猛士。

薛仁杲剛剛纔在較量中勝了一仗,正是少年人氣盛的時候,被麥鐵杖誇讚後,他挑釁地看了一眼不遠處的李世民。

這位寸功未立,年僅十一歲就繼承了父親爵位的唐國公,也的確夠拉仇恨。

李世民並沒有理睬薛仁杲,雖然他也不知道自己爲何,就是厭惡這對父子,但母親竇氏的悉心教導,使他擁有勳貴子弟應有的教養。

誇讚過薛仁杲後,麥鐵杖看向新近前來與自己匯合的蘭州校尉薛舉:

“老夫早就聽說薛校尉驍勇冠於隴右,不知此戰,是否還願意爲我率部先登?”

薛舉此次就是衝着麥鐵杖來的,又怎麼會推辭,他當即應道:

“固所願也,不敢請耳!

“末將曾追隨先唐公討伐陰世師,先唐公折戟張掖城下,末將深以爲恨,朝思暮想,便是要攻陷張掖,以慰先唐公在天之靈。”

麥鐵杖聞言笑道:

“果然是有情有義之人。”

一旁的李世民明知道薛舉此話,並非肺腑之言,但也心中一暖。

他此番隨軍,甚至沒有除孝,便是要矢志爲父報仇。

在麥鐵杖匯合各州府兵,繼續向張掖進發的同時,遠在南方的楊廣也得知了崔澈建國的消息。

他不僅大罵崔澈爲國賊,楊諒、楊顥父子更是被楊廣逐出了皇籍。

楊廣認爲就是楊諒兄弟鬩牆,纔給了崔澈崛起的機會。

他雖然不承認楊顥的天子之位,將其斥爲僞帝,但對楊顥禪位於崔澈的做法,同樣懷揣着極大的不滿。

無論如何,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對於崔澈稱帝的行爲,楊廣自然不能視而不見,他下令淮南、漢東、襄陽等地府兵動員。

但終究只是侷限在邊境小規模摩擦。

在這一刻,楊廣在蘇威、宇文述等親信大臣的勸說下,保持了理智,在沒有充分準備的情況,決計不渡河北伐。

正如此前所料,宇文述在開春以後,就已經被楊廣恢復了爵位,與蘇威一同典選舉,選拔人才。

宇文述在江都重獲重用,但他留在蜀地的兒子宇文士及卻已經秘密與燕朝探子取得了聯繫,向崔澈送去了投誠的書信,在信中表示,願意爲崔澈作爲內應。

一如現在的隋朝御史大夫裴蘊,之於當初的南陳。

電腦已經寄過去修了,所以這幾天都得在網吧碼字。

(本章完)

第326章 回朝述職第130章 總管外巡第313章 西遼河畔第106章 少年秦瓊第189章 駕部次官第50章 摯友登門第179章 雙姝同名第484章 軍隊整編第132章 131大索貌閱第552章 水淹陽平第502章 進抵蒲州第133章 光州刺史第270章 行宮落成第339章 入城爲使第28章 雄主崩殂第145章 舊地重遊第248章 妄人妄語第122章 均分其利第70章 擊鼓鳴冤第222章 投江而死第326章 回朝述職第215章 重瞳快腿第147章 冊立新汗第98章 新婦奉茶第307章 接任宗主第20章 抵達長安第84章 涼亭桂樹第140章 選送貢士第15章 闔家再聚第286章 分兵而行第65章 屠戮宇文第321章 契丹親衛第62章 裴秀來京第180章 房家驕子第153章 揮師西進第485章 廢除酷法(3000)第160章 班師歸國第95章 天子賜婚第268章 蘇威來訪第298章 震懾北疆第286章 分兵而行第1章 邊疆牧童第85章 相士納賄第116章 野心勃勃第464章 起意南巡第303章 廢立儲君第576章 體驗生活第374章 清河崔氏第222章 投江而死第150章 突厥東征第176章 花落誰家第384章 分取各地第565章 地方分權第208章 表親來投第611章 攻陷江陵第386章 四州舉義第475章 重返漠南第87章 姻緣已定第127章 入幕之賓第599章 荊南將士第397章 陣前斬將第541章 兵出散關第607章 天時地利第275章 荊州總管第446章 東隋馬政第205章 儲位之議第520章 恩師留書第492章 入府慰問第390章 昭烈之事第327章 故地重遊第315章 搶奪隋羊第596章 封鎖江面第600章 江陵城防第432章 洛陽易幟第573章 目標敦煌第45章 賞功罰罪第327章 故地重遊第384章 分取各地第466章 鋪張浪費第308章 造訪東宮第562章 各方來客第339章 入城爲使第591章 探察消息第357章 咬金投軍第277章 恩同父子第15章 闔家再聚第289章 讀史明智第606章 鎮守巴東第550章 亂軍之際第62章 裴秀來京第245章 奪情與否第392章 休整與否第147章 冊立新汗第141章 劉焯師徒第276章 行軍總管第546章 謀定水淹第559章 自比貞婦第599章 荊南將士今晚沒有第155章 可汗殞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