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孝寬之疾

第40章 孝寬之疾

崔澈在後方納妾,前線局勢也沒緊張到哪裡去。

七月,尉遲惇進軍武陟(河南焦作)與韋孝寬對峙於河陽,但局勢卻僵持起來,平叛大軍勢衆,尉遲惇不敢輕易動作,而韋孝寬也稱病,無法統一指揮各部,向朝廷請求派遣監軍。

消息傳回鄴城,崔達拏大喜過望,趕忙向尉遲迥進言,應該趁着敵軍主將患病不能理事的時機,催促前線作戰,一如爭奪徐州時,北周各軍趁吳明徹患病,完成對南陳軍隊的包圍。

然而尉遲迥卻並未聽從,崔達拏自感腹有良謀,卻不被主所用,垂頭喪氣的回到衙署。

崔澈正爲他處理後勤諸事,見堂兄頹喪,問其緣故,崔達拏於是大吐苦水,崔澈聽他說完才笑着解釋道:

“兄長焉知韋孝寬是真的病了?”

崔達拏聞言一愣,疑惑道:

“難不成韋孝寬是故意稱病,引我軍去攻?”

“堂兄又想岔了。”

崔澈搖頭解釋道:

“韋孝寬確實做好了應對我軍攻勢的準備,但他稱病並非是爲了誘敵,而是自保。

“此前其爲元帥,盡取江北之地,已是立下不世之功,如今若再平關東,豈不聞功高震主。

“所謂稱病請求監軍,以協調指揮各部,不過是找人分潤平叛之功,釋主疑心罷了。”

崔達拏這才恍然大悟,自古功大難賞,都是一個要命的問題,在物理層面上的要人性命。

楊堅剛坐上丞相之位,尚無大功於國,若是韋孝寬獨享平滅尉遲迥的功勞,崔達拏自覺若是楊堅,也是寢食難安。

於是立即去到總管府向尉遲迥告罪,尉遲迥清楚崔達拏的能耐,如今後勤事務井井有條,都是其堂弟崔澈在打理,這一次更不用多想,鐵定是崔澈爲其解惑。

尉遲迥稍作詢問,崔達拏也並未隱瞞,坦然告知。

這般聰慧的少年郎,着實招人喜歡,尉遲迥於是命人喚來崔澈,勉勵道:

“臨機兩陣之間,固然重要;供給後勤軍需,亦不能疏忽,有崔郎辛苦操持,前線軍士方能衣食無憂。

“還望崔郎繼續努力,事成之日,老夫願以熾繁相托,於長安招崔郎爲孫婿。”

崔澈聞言,喜不自勝,當下就叩頭拜道:

“澈本亡命之人,幸得總管收留,方有容身之處,本不敢再有奢望,然而錯蒙大父愛戴,以貴女相許,澈雖肝腦塗地,亦不能報大父之恩!”

婚事還沒成,澈哥兒便下拜認起了祖父,尉遲迥老懷大慰,就此將崔澈看作自家人,而澈哥兒也得以更進一步接觸機密。

出了總管府,回到馬車上,崔澈斂去笑容,面色更是凝重。

而長安城中,楊堅也爲領軍人選犯起了愁。

他先是找到了崔澈族兄,出身博陵第二房的崔仲方。

崔仲方與楊堅在少年時同是皇子伴讀,交情深厚,又頗識軍事,在楊堅看來,是可以託付重任之人。

然而崔仲方卻以宗族俱在關東爲由推辭。

楊堅於是又找到扶他上位的鄭譯、劉昉,二人也各有理由,藉故推辭。

如今局勢尚不明朗,前線兇險,沒有人願意前往。

楊堅眼看這三人推辭,更覺得崔澈小小年紀便敢往鄴城爲間,殊爲難得。

正值無人可用的時候,丞相府司錄高熲主動請纓,願往前線爲監軍。

高熲時年四十,本是高句麗人,祖上內遷,冒認爲渤海高氏,其父高賓曾爲獨孤信的幕僚,故而高熲又有獨孤熲的鮮卑名。

其人精明強幹,知兵事,多計謀,才能素爲楊堅所知,楊堅拜丞相後,立即派人徵召高熲,高熲欣然與人道:

‘願受丞相驅使,若大事不成,亦不懼滅族之禍。’

爲了登臨高位,連滅族之禍都不怕的人,又怎會畏懼前線兇險。

楊堅大感欣慰,當即以高熲爲監軍,奔赴前線。

不只是楊堅在鄴城佈下暗子,尉遲迥同樣在長安留有耳目,很快高熲出任監軍的消息傳到了鄴城。

高熲過往無甚功績,爲尉遲迥所輕,並未引起重視,楊堅能知曉他的才能,只因爲身爲獨孤家女婿,與依附獨孤氏的高熲曾有往來。

尉遲迥又怎麼可能清楚高熲的斤兩。

而崔澈也裝聾作啞沒有提醒。

沒錯,尉遲迥是給他畫了個餅,說是進了長安就把天左大皇后,如今被迫削髮爲尼的尉遲熾繁嫁他爲妻。

但澈哥兒也沒忘了自己的真實身份,又怎會爲了一個女子就爲他尉遲家拋頭顱,灑熱血,走上取死之道。

嘴上喊着大父,崔澈可沒真把尉遲迥當自己祖父看待。

他祖父名叫崔季舒,還在城外埋着呢。

高熲去往前線,崔澈便知道大戰一觸即發,而局勢果然不出他的預料。

韋孝寬的病隨着高熲前來,不藥而癒,開始搭設浮橋,準備渡過沁水與尉遲惇決戰。

尉遲惇在上游點起火船,試圖燒燬浮橋,高熲便命人制作土墩抵禦。

眼見無法摧毀浮橋,尉遲惇又臨時起意,計劃半渡而擊,於是命部衆稍稍後退。

韋孝寬卻抓住時機,命令各部火速渡河,而高熲在全軍渡河以後,更是燒斷浮橋,以示背水一戰的決心。

以尉遲惇之能,如何能夠與韋孝寬、高熲二人聯手相抗衡。

若是元帥與監軍爭權也就罷了,偏偏韋孝寬有心讓功,二人合作稱得上是親密無間。

此戰毫無意外,尉遲惇大敗於沁水,十萬步騎或死或逃,自己也狼狽逃回鄴城。

一時間河北人心惶惶,但好在青州總管尉遲勤引軍五萬,將從青州來援,稍稍穩定了局勢。

而在尉遲惇沁水兵敗的時候,七月二十六日,國丈司馬消難經過長期準備,成功誘殺鄖州總管府長史侯莫陳杲、鄖州刺史蔡澤等四十餘人後,舉兵反叛,響應尉遲迥。

楊堅聞知消息,盛怒不已,當初司馬消難背齊來投,就是楊堅之父楊忠前去接應,司馬消難於是與楊忠結拜爲兄弟。

這麼些年來,楊堅以一直以叔父之禮侍奉司馬消難,這份情誼最終在權力的誘惑面前一文不值。

楊堅於是以鄭州總管王宜爲元帥,率軍討伐司馬消難。

(本章完)

請假第490章 崔家兄弟第85章 相士納賄第216章 夜探敵營第160章 班師歸國第380章 出城約戰第473章 三部騎兵第462章 組建水師第536章 大興城陷第20章 抵達長安第166章 千牛備身(第一更)第322章 開皇之末第484章 軍隊整編第495章 燕王納妾第106章 少年秦瓊第271章 視察宮殿第242章 冬至朝見第253章 徐門新人第326章 回朝述職第200章 楊崔之會第135章 卸任歸朝第173章 大戰開啓今晚沒有,大家不要等第400章 兩軍僵持第121章 刺史韋藝第558章 禪讓詔書第212章 行軍長史第387章 議論紛紛第450章 苦衷難言第478章 功過相抵(4000)可能要多請兩天假第356章 以安其心第430章 金墉之戰(一)第493章 無忌嫁母第478章 功過相抵(4000)第65章 屠戮宇文第412章 遷都與否第563章 大燕開國第400章 兩軍僵持第214章 天子之怒第497章 孝心可嘉第86章 佳人邀見第438章 回師晉陽第554章 人事調令第233章 奪取處州第584章 東宮失竊第219章 楊廣隨軍第361章 奚族生亂第211章 江南叛亂第257章 鉅鹿魏徵第398章 激敵出戰第103章 縣令百吉第577章 收取敦煌第160章 班師歸國第39章 姑母有命第86章 佳人邀見第361章 奚族生亂第335章 奪取小城第86章 佳人邀見第185章 兒女親家第431章 金墉之戰(二)第554章 人事調令第380章 出城約戰第289章 讀史明智第58章 失意之人第540章 九錫之禮第171章 早做準備第353章 契丹軍隊第221章 夜渡長江第96章 名將殞命第66章 深夜來客第125章 禮輕意重第578章 倉促回京第583章 宮中餞行第359章 相約同行第106章 少年秦瓊第102章 精騎迎主第371章 士族來投第464章 起意南巡第84章 涼亭桂樹第410章 忠臣死節第513章 李淵定計(3000)第180章 房家驕子第37章 共誅國賊第563章 大燕開國第541章 兵出散關第160章 班師歸國第126章 文士來投第382章 鄴城之戰第190章 越府尋人第470章 世子立威第8章 周主滅佛第73章 如魚得水第225章 圍困無錫第284章 圍魏救趙第274章 越府相親第403章 屯兵嶺下第185章 兒女親家第560章 燕王三辭第571章 孤城難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