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仙娥河畔

第288章 仙娥河畔

大風呼嘯,人喊馬嘶,隋軍越過長城,兵出燕山。

自離開漠南草原,進入茫茫大漠以後,崔澈便減緩了行軍速度,而麥鐵杖也主動請纓,幹起了老本行。

雖然崔澈對於麥鐵杖抱有更高的期望,但也不會讓他丟了特長。

無論是麥鐵杖能夠日行五百里的腳力,還是曾經被俘後,連殺二十名叛軍的彪悍戰鬥力,隋軍八萬步騎,沒有人比他更適合探路。

大漠東起大興安嶺,西達阿爾泰山脈,廣袤無垠。

此地雖是荒漠,遊牧條件惡劣,但由於存在豐富的地下水,也有些許草場零星分步,倒也足夠使奚人牧民們驅趕着牲畜追隨隋軍通過。

沿途更是不乏補水之地。

作爲嚮導,替崔澈引路的正是此前拋妻棄子,往幽州投奔他的都速六。

都速六是都藍可汗之弟,當然,這並不代表他們兄弟之間感情能有多深。

當初被都藍可汗擒殺的欽羽設同樣是沙鉢略可汗攝圖的子嗣。

能夠促使都速六拋卻妻兒、部落,毅然南奔,自然是有更大的利益在誘惑他。

大家都是沙鉢略可汗的血脈,這汗位,哥哥坐得,弟弟難道就摸不得!

在都藍可汗背棄隋朝以後,都速六便從中看到了契機。

當年崔澈可以擁立其兄爲汗,如今也能將自己扶上汗位。

“燕公,再向北,便是獨洛水,第二可汗(佗鉢可汗之子庵邏)在讓位於父汗(阿史那攝圖)之後,便是居住在了獨洛水,此前雍虞閭(都藍可汗)北遁,就是先去的獨洛水落腳。”

終於走出了茫茫大漠,都速六指着北方爲崔澈介紹道。

崔澈微微頷首。

他知道,獨洛水是漠北地區的核心地帶,後世蒙古國的首都烏蘭巴托,就在獨洛水的源頭區域,據此並不遠。

“可如今雍虞閭究竟逃去了何處?”

崔澈問道。

這也是出塞作戰的另一個難點,必須先找到敵人究竟在哪。

都速六啞然,他只能猜測道:

“既然玷厥(達頭)來援,雍虞閭或許是沿着獨洛水西進,往都斤山去了。”

都斤山便是後世的杭愛山,又稱燕然山,兩代漠北霸主,柔然、突厥的王庭皆設於此。

沙鉢略可汗攝圖南遷,依附隋朝以後,便由阿波可汗佔據,當初崔澈與莫何可汗、阿會魯蘇三人聯兵出塞,便是在都斤山下踏破突厥王庭。

這看上去是一個合理的去處,但崔澈心中存有猶疑。

崔澈自認爲如果他是都藍可汗,怎麼也不會選擇在都斤山交戰。

原因倒也簡單,都藍可汗退走這麼遠,不就是爲了能夠佔據主場優勢,他沒道理挑一個崔澈曾經去過,熟悉環境的地方。

崔澈暗自搖頭:

‘罷了,先往獨洛水暫歇,再向各處派遣哨騎,搜尋突厥的蹤跡。’

開皇十六年(公元596年)八月十九,在出塞以後,經過兩個多月的長途跋涉,隋軍終於抵達獨洛水。

此時,第一次跟隨崔澈出塞的幽州步卒們,早已經沒了起初的喜悅。

但好在抵達獨洛水後,崔澈下令就地休整,衆人也有了喘息之機。

只是崔澈也沒忘了安排警戒,如今正是將士們最鬆懈的時候,他自己就是搞襲營的行家,要是臨了栽在這件事上,屬實是說不過去。

安下營寨後,崔澈向四周派遣哨騎,搜索都藍可汗的下落。

與此同時,位於貝加爾湖以南,仙娥河以北的草原上,都藍可汗與達頭可汗的聯軍早已駐紮於此,等着崔澈尋來。

然而汗帳之中,達頭可汗卻有幾分疑慮,他問都藍可汗道:

“崔澈是否真的會越過仙娥河?”

仙娥河,便是後世的色楞格河,發源於都斤山脈北麓,由西南向東北注入貝加爾湖中段。

崔澈如今所在的獨洛水,便是仙娥河的上游源頭之一。

面對達頭可汗的疑問,都藍可汗篤定道:

“他一定會來!崔澈最重名聲,他此次受命北伐,勞師遠征,至今一無所獲,又怎會班師回朝!”

相對於從未與崔澈打過交道的達頭可汗,都藍可汗甚至可以自詡爲崔澈通。

他畏懼崔澈,正是因爲都藍可汗足夠了解崔澈。

也就是這份瞭解,讓他斷定崔澈不可能退兵。

而正駐紮在獨洛水南岸的崔澈也終於得知了都藍可汗的去向。

都藍可汗麾下,有人口數十萬,牲畜更是不計其數,這麼大規模的遷徙,又怎麼可能不留下半點痕跡。

在獨洛水休整了三日,崔澈果斷下令,全軍渡過獨洛河。

獨洛水上游曾東西走向,經過一處拐角,轉爲南北走向,匯入瀋水,也就是後世的鄂爾渾河。

瀋水發源於都斤山南麓,呈西南至東北的走向,與發源於都斤山北麓的仙娥河交匯,共同匯入貝加爾湖。

崔澈一路向北,沿着東突厥遷徙留下的蹤跡,一路接連渡過瀋水、仙娥河,也終於抵達了都藍可汗爲他準備的戰場。

隋軍在渡過仙娥河後,就地紮營,雙方的斥候早已經有過接觸,這表明如今他距離都藍可汗與達頭可汗的軍隊並不遠。

崔澈可不會給對方以逸待勞的機會,他一方面多布暗哨,加強戒備,不給對方襲營的機會,另一方面也讓將士們能夠養足精神,再與突厥交戰。

隋軍大營以北二十餘里,正是突厥得知隋軍渡河,而南下設立的營帳。

都藍可汗早已經分了部分兵力,由其子逾勤察統御,護衛着婦孺遷往都斤山脈以西。

只所以這樣安排,也是通過逾勤察的轉述,知道崔澈不會對他趕盡殺絕,送走了婦孺,此戰若是敗了,還可以東山再起。

況且如今有了達頭可汗的支援,合計有十三萬大軍,也足以應付此戰。

汗帳之中,又是達頭可汗提議道:

“如今隋軍遠來,立足未穩,我們正好可以襲其營壘,作爲試探,若成,則大事定矣,若敗,也無關痛癢。”

都藍可汗卻心存疑慮,他知道崔澈最慣用的便是襲營,不可能會不設防備。

(本章完)

第129章 初爲人父第390章 昭烈之事第500章 徐姓少年第15章 闔家再聚第230章 連取湖杭第425章 屯駐邙山第68章 太原王氏第568章 天子心意第567章 二郎從軍第330章 騎卒張楨第575章 重回幽州第257章 鉅鹿魏徵第590章 襲取武當第449章 太后有孕第294章 內外之爭第393章 暗結將領第39章 姑母有命第384章 分取各地第432章 洛陽易幟第32章 天子禪位第207章 意在江南第573章 目標敦煌第347章 變故突發第495章 燕王納妾第187章 初見藥師第269章 後發先至第247章 塞北來人第110章 奔襲歷城第160章 班師歸國第118章 選拔鹽兵第61章 恢復舊姓第183章 覬覦遼西(第四更)第55章 徵辟裴矩第290章 揣測心思(第五更)第24章 爲報君恩第64章 再別長安第135章 卸任歸朝第132章 131大索貌閱第369章 仁壽宮變(二)第146章 迴歸薊縣第477章 再生一計(4000)第43章 尉遲身死第329章 託付家事第458章 綁送晉陽第34章 剖明心跡第201章 初訪李府第408章 豆盧皇后第497章 孝心可嘉第307章 接任宗主好消息與壞消息第239章 再遇蘭陵第249章 孝悌崔郎第369章 仁壽宮變(二)第233章 奪取處州第569章 薛氏父子第387章 議論紛紛第60章 孝子賢孫第344章 驅使俘虜第485章 廢除酷法(3000)第419章 世子相求第504章 李家母女第562章 各方來客第16章 德彝同行第376章 三路出擊第577章 收取敦煌第501章 徐郎何來第318章 契丹歸附第157章 夜襲王庭第358章 意氣之爭第227章 自相殘殺第264章 尚月尼庵第563章 大燕開國第491章 正旦元會第354章 重逢劉方第331章 崔楊聚兵第499章 大戰將啓請假第511章 忠臣義士第448章 走漏消息第14章 妙容訪親第429章 弒主之人第480章 避暑王宮(3000)第453章 長孫夫人第551章 撤圍而去第468章 盤剝索賄第564章 各有封賞第592章 偷渡漢水第50章 摯友登門第581章 開平三年第292章 破敵之計第587章 下詔南征第192章 舅甥共話第251章 重義輕財第570章 崔澈教孫第595章 退守江陵第13章 辭親遠行第107章 相互攻訐第522章 和親之議第415章 裴家父子第26章 希望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