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行宮落成

第270章 行宮落成

開皇十五年(公元595年)三月初一,房玄齡等人尚在途中,崔澈跟隨楊堅的車駕卻已經先一步回到了大興。

此次東巡,楊堅又一次見識了關東的富庶,在車駕駛入潼關以後,於二月二十七日,下詔收繳天下兵器,民間敢有私鑄兵器之人,將會治以重罪。

曾經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陽的秦始皇對此直呼內行。

只是楊堅並沒有鑄金人,那是人家爾朱榮喜歡乾的事情,並且楊堅還開了一個小口子:關中與邊疆地區不在收繳之列。

邊民需要抵禦外敵,防備劫掠,必須得是武德充沛,自然不能收繳他們的兵器。

而爲關中破例,卻惹得關東、江南百姓滿腹怨言。

民不患寡,而患不均。

沒錯,隋朝承襲北周,吞併天下的過程中,關中百姓出了大力。

楊堅以關中爲重,這是天下人都心知肚明的事情,但這般直白的表現出對關東、江南之人的不信任,誰又能咽得下這口氣。

關中過去輝煌,可現在是個什麼境況,三天兩頭鬧旱災,當皇帝的都得帶着文武百官時不時就要跑去關東避饑荒。

如今供養這大隋繁盛的,是關東、江南的百姓,是他們在爲這個朝廷輸血。

楊堅這樣的做法,無疑是涼了衆人之心。

此詔頒行天下以後,如趙穆、王當萬、董敬、房彥謙等人,更是堅定了輔佐崔澈成就大業的想法。

堂堂丈夫,豈能屈當二等公民,這大隋,只是關中人的大隋。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

三月初三,崔澈往民部任職的前一日,房玄齡帶着衆人終於抵達了大興。

崔澈在向崔昭容拜禮後,置其餘家眷於不顧,當衆牽着房玄齡的手,與他言談甚歡。

房玄齡將竇建德喚來身邊,向崔澈介紹道:

“這位是東陽人竇建德,此前來安平投奔明公,房某自作主張將他帶來了大興。”

然而崔澈遠比房玄齡更瞭解竇建德。

俗語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可是實際上,成王敗寇纔是現實。

竇建德因義氣得以成事,也因義氣而敗亡,但無可否認,拋開軍事才能不談,竇建德確實是個做大事的人。

大街上人多眼雜,崔澈只是與竇建德微微頷首,寒暄了幾句,勉勵他用心做事,將來自有前程。

進得燕國府,崔澈與房玄齡來到他們平日裡議事的偏僻廂房。

房玄齡憤慨道:

“天子富有四海,爲萬民君父,怎能存有偏頗之心,將關東之人視作賊寇來防備!”

在來大興的路上,房玄齡不僅耳聞了收繳兵器的詔令,甚至還親身體驗了一回。

途經潼關的時候,他隨身攜帶的佩劍都被人給收羅走了,也難怪沒有了旁人,房玄齡就迫不及待與崔澈傾訴。

他介意的並非是一柄佩劍,而是這份屈辱。

崔澈沏了一碗茶,遞向房玄齡,勸說道道:

“喝杯茶,先消消氣。”

等房玄齡接過茶杯,崔澈這才笑道:

“一紙詔令,固然能盡收天下兵器,但失去的可是萬民之心。”

聽得這話,房玄齡轉怒爲喜。

其實以他的才智,又怎麼想不到這一層,房玄齡之所以向崔澈抱怨,無非是想借此表現出自己對楊堅的不滿,以及要跟隨崔澈創業的決心。

當天夜裡,崔澈在爲明日前往民部當差做着準備,宮裡卻有宦官前來知會,原來是仁壽宮耗時三年,終於落成。

宦官爲楊堅傳話,讓崔澈不急於往民部任職,先去岐州查驗。

崔澈應下使命,他悄無聲息的將一個錢袋遞給了宦官,宦官眉開眼笑,又提醒道:

“燕公此次是與齊公(高熲)同行,還望早做準備。”

崔澈謝過宦官的好意,將他禮送出府,隨即又將房玄齡喚來,一同來到廂房的還有剛剛安置下來的竇建德。

“聖人命我往岐州一行,視察仁壽宮,家裡的事情,就全都交給玄齡你來處置,等我回來大興,再向朝廷舉薦,爲玄齡謀求官職。”

崔澈承諾道。

房玄齡欣然應諾,三年都能等,莫非這十天半月就熬不過去了。

等房玄齡走後,崔澈隨即又看向竇建德,說道:

“我在安平縣的時候,就經常聽說你的事蹟。

“你平素勤儉節約,卻能仗義疏財,這些都是我喜愛的品德。

“今夜將伱喚來,便是希望你能與我一同去往岐州,也可以趁此機會增進彼此的瞭解。

“若是覺得與我志趣不能相投,崔某絕不爲難,自當賜金將你放還。”

竇建德聞言,感動道:

“我家世代務農,而明公累世簪纓,建德何德何能,竟受明公如此看重,又怎敢棄主而去。”

崔澈拍着他的肩膀,勉勵道:

“大丈夫不問出身,所賴君子見機,達人知命。

“你好生爲我做事,將來我必爲你求得官爵,也讓你的子孫後代,能夠出自簪纓之家。”

崔澈如今當然不可能與竇建德交心,故而也只是說爲他求得官爵,而不是賞賜官爵。

竇建德聞言大喜,他這麼多年的辛勤付出,可不就是爲了這句達人知命。

毋庸置疑,崔澈便是天底下有數的極爲達人之一,這一點,從楊堅派遣崔澈與高熲一同視察仁壽宮,便能窺見一二。

在楊堅的眼裡,崔澈與高熲身份等同。

大家都是國公、上柱國,區別在於高熲爲相,但崔澈也是民部尚書,這要擱在漢朝,大小也是位計相。

翌日清晨,崔澈便匆匆忙忙入宮向楊堅辭行,高熲此時也正在殿中。

楊堅叮囑二人仔細視察,眼見夏季將近,再過些時日,楊堅就要北巡岐州,往仁壽宮避暑,到時候等住進去了再發現存在問題,性質可就嚴重了。

無論是查驗的崔澈、高熲,還是督造仁壽宮的楊素,三人都逃不開責罰。

崔澈與高熲躬身應命,隨後請辭,一同離開大殿。

二人並肩行走在宮城當中,在距離廣陽門不遠的時候,高熲突然說道:

“邳公(蘇威)彈劾太子,想必是由燕公唆使。”

下一章在十二點前,凌晨還有

(本章完)

第25章 竇府家宴第579章 天竺夫人第209章 市店之爭第544章 大將獻城第387章 議論紛紛第191章 徐門三傑新章節被屏蔽了第460章 護寺僧兵第312章 三部酋長第451章 出兵隨州第453章 長孫夫人第446章 東隋馬政第164章 重回書院第193章 再往長安第378章 攻佔魏州第334章 調兵遣將第237章 崔澈歸朝第55章 徵辟裴矩第306章 雙喜臨門第480章 避暑王宮(3000)第281章 重回幽州(第六更)第135章 卸任歸朝第227章 自相殘殺第577章 收取敦煌第348章 奪取遼東第597章 壯士斷腕第62章 裴秀來京第419章 世子相求第495章 燕王納妾第566章 來來往往新章在審覈第423章 連成一片第135章 卸任歸朝第595章 退守江陵第293章 時機已現第382章 鄴城之戰第577章 收取敦煌第156章 重整旗鼓第388章 棄軍而走第575章 重回幽州第560章 燕王三辭第281章 重回幽州(第六更)第241章 滕王之死第97章 結髮夫妻第391章 重返幷州第462章 組建水師第606章 鎮守巴東第377章 忠義難全第265章 別院夜話第54章 再見德彝第513章 李淵定計(3000)第483章 發放撫卹第414章 聯姻薛氏第155章 可汗殞命第397章 陣前斬將第330章 騎卒張楨第441章 重設商稅第264章 尚月尼庵第279章 突厥來使第317章 不問前罪第183章 覬覦遼西(第四更)第136章 任於何處第334章 調兵遣將第622章 班師回朝第405章 高壁鏖戰第249章 孝悌崔郎第205章 儲位之議第610章 約定舉義第134章 高家父子第596章 封鎖江面第574章 天子出巡第34章 剖明心跡第310章 各方來使第74章 懲治罪惡第514章 接見二郎第440章 宮闈穢事第45章 賞功罰罪第434章 東線戰起第315章 搶奪隋羊第402章 奪取城池第102章 精騎迎主第139章 范陽盧氏第290章 揣測心思(第五更)第223章 聚兵無錫第114章 新徵幕僚第433章 幼子爲質第180章 房家驕子第278章 入宮辭行第590章 襲取武當第177章 貴妃入彀第344章 驅使俘虜新章在審覈第572章 少年慕艾第503章 李家二郎第102章 精騎迎主第115章 重返青州第364章 兩封文書第459章 汾水之魚第38章 大戰將起第203章 崔澈嫁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