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稚子擇師

第21章 稚子擇師

崔仲方當然有資格心存傲氣,他十五歲便被宇文泰看中,命與諸子同學,楊堅也在其中,二人自小交情深厚。

天子宇文邕着手滅齊時,崔仲方進獻二十條計策,使宇文邕大爲驚奇,又說降四城,因功被任命爲儀同,晉爵范陽縣侯。

如今在家侍奉父母,是因爲他昨日受任行軍長史,過兩日便得往淮南,輔佐郯國公王軌。

崔宣猷在正廳接待了崔澈三人,一如崔仲方的態度,崔宣猷對裴秀、封德彝不加理會,只問崔澈過往經歷,沿途見聞。

崔澈能得他看中,展示親切,那是看在其祖父崔季舒的面子。

身爲堂堂九命的開府儀同大將軍、小司徒,在崔宣猷面前哪有裴秀、封德彝說話的份。

崔澈對此心知肚明,他也沒有爲裴秀、封德彝找話題,而是恭敬又得體的回答了崔宣猷的諸多問題,再將自己此前寫下的《詠鵝》、《辭母》呈給崔宣猷過目。

“這兩首詩皆是你所作?”

看罷,崔宣猷疑惑道。

崔澈臉不紅,心不跳,回答道:

“皆小侄有感而發。”

一旁的裴秀見崔澈遭人質疑,便不樂意了,渾然忘了此前他也有過這般疑問,便學着妙容插嘴爲崔澈解釋《詠鵝》一詩的由來。

崔宣猷一聲長嘆,對崔仲方感慨道:

“天若假年,倡我族文運者,必澈也!”

博陵崔氏作爲頂級門閥中的後起之秀,宗族人物之盛,不讓於其餘幾家,但德業文章之隆,卻稍遜幾分。

崔仲方聽父親如此讚歎,趕緊接過那兩首詩來看,默誦過後,看待崔澈的目光也滿含驚歎。

雖然崔宣猷父子與崔澈分屬第二房、第三房,各房之間,或許暗地裡會有爭鬥,但絕不會打壓族中後進,真要有這樣的風氣,博陵崔氏也不會有今天的地位。

畢竟將來崔澈真的有所成就,都是在爲宗族郡望添磚加瓦,受益的不僅是第三房,而是整個崔氏子弟。

如崔季舒,自小而孤,卻能在十七歲官拜定州主薄,換在後世,相當於進入省級領導班子,可不就是靠了全族一起爲他揚名。

況且崔澈雖有詩才,但崔宣猷之子崔仲方更有謀略,相較而言,軍國大事遠勝於舞文弄墨。

受到崔宣猷的稱讚,崔澈躬身一禮,答道:

“叔父讚譽,澈本不敢當,卻也願以此爲激勵,誠心向學,光耀門楣!”

“好!正該有如此壯志!”

崔宣猷大聲叫好道。

隨即又讓人喚來孫兒崔民燾、崔民滌、崔民令以及孫女崔令珪,讓四人向崔澈行禮,口稱叔父。

這四人年紀最小的崔令珪都已經十五歲,向一個七歲少年行子侄禮,都感覺彆扭,但祖父平日在家中積威甚重,不敢違背,於是紛紛恭敬行禮。

崔宣猷又提議道:

“澈兒莫不如就住在此處!”

“多謝叔父美意,然小侄此行是爲求學,非是投親,平日與同窗往來,或有打擾,澈雖不能日夜向叔父請教學問,但也會時常登門,以求叔父教誨。”

崔澈誠懇道。

崔宣猷亦不以爲忤,催促家僕趕快準備膳食,自是要設宴款待三人。

由於崔澈等人年紀尚小,便也沒有準備舞樂,席間多有考校,崔澈一一對答如流,更讓崔宣猷滿意。

封德彝全程作了陪襯,幾乎沒有存在感,但他也清楚,初次見面,就被當做子侄輩熱情接待,那必須得是真的子侄,自己年才九歲,與崔宣猷又不是同族出身,又怎會被另眼相待。

今日拜訪,不過是在崔宣猷父子心中留個印象,日後隨崔澈走動多了,關係自然能夠熟絡。

三人吃飽喝足,天色也黑了下來,當即提出告辭。

被崔仲方禮送出府,崔澈三人作揖與其告別。

在府外等候的奴僕們也已經在附近用過了飯食,簇擁着三人回到客棧歇息。

翌日清晨,才用過早膳,張武便將牙行商人找了過來,帶崔澈與封德彝選購宅子,至於裴秀,他不用,他已經越好了與崔澈同住。

雖說居長安,大不易,但這樣的難處顯然與崔澈無關,想着將來要在此長住,崔澈買下一座五進院落,封德彝也買了一間三進的宅子。

當場付了賬,貨款兩清,一衆奴僕便將行禮分別搬至新宅。

崔澈與封德彝的新家相距不遠,就在一條道上,臨別之際,封德彝詢問崔澈是否要與自己一同拜在李德林門下,崔澈婉拒,只說自己還需再考慮一番。

封德彝此番西行,便是打了求學李德林的主意。

李德林是崔澈老鄉,都是博陵安平人,其人該博墳典,陰陽緯候,無不通涉,曾任北齊中書侍郎。

北周天子宇文邕對李德林仰慕已久,入鄴城後,特意命人往其府邸宣旨慰問,稱:

‘平齊之利,唯在於爾。’

這讓感慨‘不喜得荊州,喜得蒯異度耳’的曹丞相直呼內行。

崔澈對李德林的瞭解,更多是與其子李百藥共著《北齊書》。

李德林隨駕遷居長安,封德彝欲求李德林爲師,無非是看重其受天子喜愛,但崔澈卻清楚,這位一統北方的雄主餘壽不多,辛苦往長安遊學,自然得要尋個人脈廣一點的老師。

崔澈一番挑來選去,便將目光放在了另一位大儒徐文遠的身上。

徐文遠名曠,字文遠,以字行於世,他父親本是南樑秘書郎,母親是梁元帝蕭繹之女安昌公主,江陵陷落後,許文遠與其兄徐休被擄至長安。

因家貧無以自給,其兄徐休以賣書爲業,徐文遠便在其兄書鋪中自學,可謂是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氏傳》,爲一時之最。

崔澈屬意投拜在他的門下,也是爲了自己將來人脈,史載楊素嫡長子楊玄感,以及八柱國之一,魏國公李弼的曾孫李密等皆從其受學。

當然,如今只有楊玄感一人,李密還差幾年纔會出生。

這位李密並非寫《陳情表》的李密,而是隋末瓦崗寨的李密。

求推薦票。

(本章完)

第583章 宮中餞行第67章 重回晉陽第230章 連取湖杭第585章 中秋攬月第63章 楊堅建隋第539章 李淵爲將第419章 世子相求第71章 一喜一憂第467章 謀身之法第523章 其人性情第314章 與敵僵持第202章 田螺姑娘第241章 滕王之死第553章 李府奔喪第585章 中秋攬月第123章 巡視灘田第173章 大戰開啓第262章 母子離別第616章 兵臨成都第391章 重返幷州第112章 總管人選第401章 襲取險隘第331章 崔楊聚兵第490章 崔家兄弟第382章 鄴城之戰第304章 重組騎兵第209章 市店之爭第312章 三部酋長第279章 突厥來使第123章 巡視灘田第289章 讀史明智第220章 渡江安排第69章 晉王設宴第41章 吃瓜羣衆今晚沒有,大家不要等第124章 食鹽入關第368章 仁壽宮變第92章 可汗夜遁第566章 來來往往第477章 再生一計(4000)第150章 突厥東征第119章 接風洗塵第622章 班師回朝第388章 棄軍而走第243章 入宮哭訴第231章 突破浙江第414章 聯姻薛氏第592章 偷渡漢水第81章 皇家尼寺第474章 途經代州第493章 無忌嫁母第188章 兵部尚書第263章 建造行宮第555章 益州長史第482章 寬赦爲民第227章 自相殘殺好消息與壞消息第55章 徵辟裴矩第174章 博陵三崔第605章 繼領水軍第220章 渡江安排第218章 兄弟重逢第451章 出兵隨州第366章 君臣訣別第458章 綁送晉陽第113章 人中的盧第548章 小試牛刀第281章 重回幽州(第六更)第457章 徹查案件第160章 班師歸國第15章 闔家再聚第73章 如魚得水第599章 荊南將士第390章 昭烈之事第529章 夜宿清水第580章 不顧西域第551章 撤圍而去第75章 雕版印刷第581章 開平三年第166章 千牛備身(第一更)第511章 忠臣義士第250章 回饋宗族第114章 新徵幕僚第618章 父子合謀第244章 祖母病故第7章 離鄴歸鄉(4000)第398章 激敵出戰第46章 鋃鐺入獄第53章 記事參軍第158章 威望之隆第605章 繼領水軍第152章 弱落之戰第44章 提攜後進第10章 少年出遊第587章 下詔南征第25章 竇府家宴第6章 夜不能寐第465章 越府報喪第51章 崔府夜話第103章 縣令百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