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 塞外消息

第206章 塞外消息

崔澈擔心被酒色所傷,幾次下定決心要戒酒,卻礙於交際應酬,每每又破了戒。

到底還是權勢不夠,否則就算是光明正大往酒裡摻水,旁人也不敢生有怨言。

時隔七年回到晉陽,說實話,楊廣對幷州的治理,有目共睹,崔澈與他對飲的時候,一番恭維,也不全是假話。

至少現在的楊廣,所作所爲,確實像是一位賢王。

也不外乎楊堅最終會選擇他承襲大統。

馬後炮誰都會,但要是不知道歷史的發展,只怕都會如楊堅一般,被他矇蔽。

夜色漸深,崔澈與楊廣別過,回到了自家宅院。

這才宅子還是當年他作爲幷州總管府長史時購置的。

房彥謙、房玄齡父子已經在家中廂房等候。

孔穎達徑直去了大興,往吏部報道,接受考覈,其餘幕僚都被崔澈留在了幽州等地,僅僅將房彥謙、房玄齡父子喚來身邊聽用,作爲自己的謀主。

側室們暫時還留在薊縣,穆邪利與宇文芳是去年六月中旬懷上的身孕,距離產期也只剩了一個多月,崔澈索性讓其餘妾室暫時陪伴她們,等誕下了嬰孩,再回大興團聚。

而崔昭容她們一行人,則是走水路,由黃河逆流而上,再從潼關走廣通渠入大興。

祖母封老夫人年事已高,乘舟而行總比馬車顛簸要好。

別無外人,房彥謙、房玄齡見到崔澈,躬身稱呼主公,向其拜禮。

崔澈露出燦爛笑容,將他們父子二人扶起,與房彥謙寒暄幾句後,便不由自主地看向房玄齡。

十二歲的房玄齡正值長身高的年紀,與去年年末分別時相比,感覺又長高了一些。

崔澈邀二人入座,便聽房彥謙彙報起了幽州與塞外諸事,崔澈已經離任,卻半點也沒有放下青、幽二州,甚至可以算作是常駐大興的二州實際總管。

其中,崔澈尤其在意高句麗的情報。

去年阿會魯蘇曾對崔澈提起,高句麗聯絡其共掠遼西,如今終於得知確切消息,高句麗王高湯病逝,其子高元即位。

新君繼位,政權不穩,短時間內不會妄動兵戈,不過崔澈卻也不敢輕視高句麗。

氣候的變化,無疑會深刻影響國家的興衰,明朝滅亡,其自身定然存在諸多問題,但也不能忽略了經歷小冰期,導致糧食減產,饑荒遍地的影響。

隋朝趕上了一個好時節,正如竺可楨先生在《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中指出,從東漢時期開始,經歷了持續近六百年的寒冷期後,氣溫從北魏末年開始逐漸回升。

到如今也終於步入溫暖期。

雖然這一次溫暖期的高峰要等到唐朝,例如唐高宗在位期間,有三年長安冬季都無冰雪。

但現在的氣候無論如何也比南北朝時期渤海被封凍,長江能結冰,要更爲暖和。

隋朝受益於此,經過楊堅的勵精圖治,國力日盛。

而東北方向的萬里之國高句麗同樣是氣候回暖的受益者。

崔澈多方打聽,也驗證了耿鐵華先生在《中國高句麗史》以及楊秀祖先生在《高句麗戰爭史研究》之中的考證:

高句麗完全有能力爆兵六十萬。

若不是有這份國力,高句麗又怎敢覬覦遼西。

當然了,隋朝滅陳只動用五十二萬大軍,並不等於原先佔據北方與蜀地的隋朝,就只有這麼多的軍隊,總得留下部分兵力,守衛後方。

崔澈之所以對高句麗上心,也是擔心自己將來佔據河北、青州等地,南下爭奪天下,高句麗人會在他背後捅刀子。

雖然現在考慮這些爲時尚早,但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多瞭解些高句麗,總不會有錯。

翌日,大興送來急報,西突厥隱有異動,欲犯蘭州(治子城縣,今甘肅蘭州)。

突厥大可汗沙鉢略可汗攝圖勢大時,如今的西突厥、西部突厥與隋朝關係親密,長孫晟屢次出使,也藉機發展了不少內線。

雖然不至於向冷戰時期,英國情報機構對蘇聯單向透明,但也總是能把消息及時送到大興。

楊堅隨即在晉王府召集親近大臣,如右僕射蘇威、納言楊素、吏部尚書牛弘、兵部尚書崔澈以及賀若弼、韓擒虎等人悉數到場。

“突厥犯邊,衆卿以爲,可使何人爲將。”

楊堅話音剛落,賀若弼便毛遂自薦道:

“微臣願領一軍,阻敵於外,爲陛下分憂!”

楊堅卻沉吟不語,他從頭到尾,都沒想過再讓賀若弼領軍。

賀若弼是一員大將不假,但其自恃功高,行事驕橫,甚至常以宰相自許,若再使其立下殊勳,豈不是要自稱天子了。

哪像自己的好女婿崔澈,始終秉持謙虛謹慎的態度,這樣的人,纔是國家的棟樑之臣。

況且賀若弼與留守大興的高熲友善,若使其領軍入關,總有些不放心。

還不等楊堅想好推辭之詞,另一名大將韓擒虎出列,與賀若弼爭當領軍大將。

楊堅又看向楊素、崔澈,所謂五大名將,也只有史萬歲級別不夠,未能與會。

賀若弼、韓擒虎關係惡劣,有如仇讎。

楊素、崔澈顯然都不想參與到這一場爭鬥。

況且此次領軍西行,其實也只是防備突厥,若突厥沒有南下,便是徒勞無功。

賀若弼與韓擒虎爭執不下,楊堅大喝一聲:

“夠了!”

二人才安靜下來。

楊堅於是挨個詢問衆人看法,問二人誰可爲將。

蘇威、牛弘推說自己是文臣,不諳軍事,不敢妄議,但請楊堅聖心獨裁。

楊堅又問向楊素,楊素慣會揣摩上意,此前賀若弼自薦時,他分明瞧見了楊堅的眉頭幾乎微不可察地皺了一下。

詢問衆人看法,也只是不想由自己在賀若弼與韓擒虎之中做出選擇,使得賀若弼生怨,畢竟兩人的關係擺在這裡。

必須得是被人說服,最終才捨棄賀若弼,選擇韓擒虎。

想明白這些,楊素進言道:

“此前壽光公因罪,未加爵邑,臣以爲不如就使壽光公爲將,若立下功勳,也可賞賜官爵,更能向天下人彰顯陛下的寬仁。”

還有兩章

(本章完)

第184章 不知前路第498章 好心錯事請假一天第150章 突厥東征第49章 婚姻之言第127章 入幕之賓第134章 高家父子第609章 假戲真做第154章 大興獻俘第7章 離鄴歸鄉(4000)第464章 起意南巡第124章 食鹽入關第599章 荊南將士第320章 贖買婦孺第623章 再往邙山第257章 鉅鹿魏徵第419章 世子相求第555章 益州長史第324章 書信往來第161章 刎頸之交第274章 越府相親第549章 混爲一‘潭’第78章 同姓聯結第143章 漁陽設伏第506章 兵臨城下第571章 孤城難守第199章 武官升遷第408章 豆盧皇后第506章 兵臨城下第350章 全據遼東第487章 彥卿爲使(3000)第297章 姐妹和睦第545章 恢復爵位第232章 分兵討賊第24章 爲報君恩第489章 契丹之行網吧裡寫狀態有點差,今天先兩更吧第190章 越府尋人第486章 程郎求親第173章 大戰開啓第606章 鎮守巴東第137章 出鎮幽州第130章 總管外巡第543章 鳳縣生變第91章 作戰計劃第307章 接任宗主第161章 刎頸之交第255章 減免賦稅第558章 禪讓詔書第47章 獻策平陳第520章 恩師留書第592章 偷渡漢水第20章 抵達長安第390章 昭烈之事第295章 家事國事第193章 再往長安第385章 渡河北上第432章 洛陽易幟第374章 清河崔氏第412章 遷都與否第581章 開平三年第570章 崔澈教孫第396章 諸將爭先第131章 設立義倉第420章 目標河南第209章 市店之爭第413章 汾陰薛氏第515章 議定婚事第261章 秀外慧中第34章 剖明心跡第550章 亂軍之際第340章 改變想法第258章 崔澈助學第357章 咬金投軍第118章 選拔鹽兵第356章 以安其心第263章 建造行宮第559章 自比貞婦第225章 圍困無錫第153章 揮師西進第413章 汾陰薛氏第216章 夜探敵營第332章 心懷憂慮第327章 故地重遊第360章 來使催促第150章 突厥東征第532章 重遇舊人第576章 體驗生活第192章 舅甥共話第387章 議論紛紛第406章 將士譁變第484章 軍隊整編第164章 重回書院第49章 婚姻之言第424章 虛虛實實第83章 太子設宴第369章 仁壽宮變(二)第298章 震懾北疆第325章 欲求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