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選拔鹽兵

第118章 選拔鹽兵

開皇四年(584年)正月十九,清晨,東陽城外。

昨日趕工搭建的臨時校場內,人馬喧囂。

馬是崔澈帶來的,用於選拔能騎馬的優秀人才。

只是看着他們一個個灰頭土臉的摔下馬來,澈哥兒也放棄了。

仔細想想也是,一羣常年在田裡耕種的農民,又上哪去學騎馬。

自己麾下那三千騎,還是練了好幾年,纔有如今的水平。

算了,步卒就步卒吧,真要再組建一支騎兵部隊,開銷也不小。

如果不是在白道之戰中俘獲大量牲畜,有行臺尚書令楊廣、兵部尚書李雄大開方便之門,崔澈哪能爲博陵騎卒搭配一人雙馬。

鹽兵選拔標準正如崔澈昨日所說,就是檢驗力氣,崔澈從府庫了調來一批強弓,又派遣了二十名吏員擔任考官,將一萬三千名鹽工平均分配給他們檢驗。

能夠拉滿一石弓,也無需射得準,便能入選。

能開兩石弓,將由崔澈親自提拔爲鹽兵軍官。

可別小看了這個標準,古人以30斤爲鈞,四鈞爲石,一石弓便是120斤的拉力,兩石弓則是足足240斤。

《梁書》、《南史》吹噓羊侃用二十石的大弓,騎在馬上也能開六石弓,過於駭人聽聞。

如今軍中步卒通用一石弓,騎卒通用八斗弓。

當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是這個規格,勇力絕倫的將領們另算。

也有不增反減的,崔澈當初射傷攝圖,用的便是六鬥騎弓,到了今年,年歲稍長,力氣也大了些,才換的八斗騎弓。

週三郎不會騎馬,但他是獵戶出身,自認爲開兩石弓,謀個軍官應該不是難事。

可看了一眼不遠處試弓的消瘦年輕人,見他鉚足了勁才堪堪將弓拉開,卻弄了滿頭大汗,更別說是拉滿,週三郎不得不收起了輕視之心。

那消瘦的年輕人放下弓,抱怨道:

“這弓我真能拉滿,只是喝了數月的粥,身子乏力而已。”

卻沒人理會他的抱怨,沒拉滿就是沒拉滿,達不到標準就得老老實實去當鹽工。

消瘦年輕人垂頭喪氣的離開了校場。

週三郎顧不得爲年輕人惋惜,聽見考官呼喊自己的名字,他趕忙上前,領了一石弓,深呼吸後,用力將弓拉至滿月。

“不錯。”

吏員點頭,隨即在週三郎的名字上畫了個圈,又道:

“再試試二石弓。”

週三郎依言更換了二石弓,他調節好呼吸,使出渾身的勁,終於將弓拉滿。

“可以了!”

吏員提示道,又向身旁的差役吩咐道:

“帶他去靶場。”

週三郎聞言,趕緊卸力,向吏員道過一聲謝,便隨着差役向靶場走去。

崔澈就站在靶場。

“可會射箭?或是舞刀弄槍?”

崔澈問道。

“回稟總管,小民願意試射。”

週三郎回答道。

“一石還是二石?”

崔澈追問道。

週三郎自信道:

“二石弓!”

崔澈聞言雙目一亮,笑道:

“好!給他二石弓,十支箭。”

能開二石弓,只能說明有一股子蠻力,與能用二石弓射中目標,這是兩個概念。

週三郎持弓的手略微顫抖,他知道今天是改變命運的機會,若能得總管青睞,自有大好前程。

興許是過於緊張,第一支箭就脫了靶。

崔澈也看到了他雙手顫抖,提醒道:

“集中精神,莫要多想,你已經拉開了兩石弓,能在軍中任職,無非是職位高低而已。”

週三郎將所謂大好前程全拋在了腦後,他心靜如水,眼中只有箭靶。

接連九次拉弦、鬆弦,遠處的箭靶也釘上了九支羽箭。

“好!好箭法!你恐怕不是務農爲生?”

崔澈好奇道。

週三郎恭敬答道:

“回稟總管,小民以前是個獵戶。”

崔澈感嘆道:

“難怪有這麼好的射術,你叫什麼名字?”

“小民週三郎。”

“三郎的名字可配不得這麼好的箭法。”

崔澈笑道。

週三郎心中一動,趕緊躬身道:

“還請總管賜名。”

崔澈稍作沉吟,才說道:

“前樑有善射之將,名爲羊侃,今日我爲伱取名周侃,如何?”

週三郎不知道羊侃是誰,但他清楚,總管爲自己賜名,他再也不是那個卑微的獵戶週三郎,而是能被青州總管記在心中的鹽兵軍官周侃。

周侃趕忙跪謝,崔澈將他扶起,轉頭對裴秀道:

“裴參軍,你且記錄,由周侃統領第四營。”

鹽兵團共設校尉一人,由崔澈自己兼任,分爲營、隊、夥、什四級。

十人爲一什,五什爲一夥,三夥爲一隊,五隊爲一營,每營750人,合計共有四營。

第一營由秦瓊統率,第二營、第三營交給了從博陵調來的兩名騎卒,王慶與張恆。

雖說是私相授受,但好歹把第四營主官的人選公開選拔,也不算吃相難看。

“總管爲我賜名,又有提攜之恩,此恩此情,侃永記在心,沒齒難忘!”

周侃激動地哭拜道。

崔澈再次將他扶起,好生寬慰了幾句,才讓他先下去休息。

周侃離開靶場的時候,正巧望見一人打馬而來,瞧着眼熟得很,卻沒有想起究竟是誰。

來人正是趙文,好在他昨日故意塗了滿面灰塵,纔沒讓人給認出來。

趙文來到崔澈身邊,輕聲道:

“家主,人快到東陽城了。”

崔澈聞言頷首,他將選拔剩餘隊、夥、什三級軍官之事交給了裴秀與秦瓊,自己則帶了些親隨,同趙文前去迎人。

東陽城外涼亭,崔澈舉目眺望,只見遠方塵土飛揚,不久就有十餘騎奔馳而來。

“朔州一別,終與劉兄再會,劉兄別來無恙!”

來人離得近了,崔澈走出涼亭,爽朗笑道。

今日他來接的並不是楊麗華等人,她們還要過些時日才能抵達,而是楊堅爲他派來的總管府司馬劉方。

劉方年約四旬,其父是東魏大將劉豐,就是跟東魏名將慕容紹宗在潁川城下同坐一艘船的那個倒黴蛋。

北齊滅亡後,劉方仕周,跟隨韋孝寬平定尉遲迥之亂,又在白道之戰中,與崔澈一起跟隨李充夜襲突厥大營。

還有

(本章完)

第384章 分取各地第506章 兵臨城下第366章 君臣訣別第124章 食鹽入關第517章 心存死志(516章新婚之夜正在審覈)第510章 軍民譁變第117章 爲民解惑第445章 試探心意第158章 威望之隆第76章 突厥消息第173章 大戰開啓抱歉,今天要再請一次假第112章 總管人選第544章 大將獻城第290章 揣測心思(第五更)第165章 崔澈相婿第55章 徵辟裴矩第503章 李家二郎第95章 天子賜婚第321章 契丹親衛第171章 早做準備第438章 回師晉陽第46章 鋃鐺入獄第491章 正旦元會第88章 私兵國有第535章 重回關中第427章 搜尋蹤跡請假一天第365章 夫妻同心第5章 封家六子第119章 接風洗塵第109章 狗急跳牆第270章 行宮落成第610章 約定舉義第278章 入宮辭行第350章 全據遼東第344章 驅使俘虜第165章 崔澈相婿第494章 含飴弄孫第278章 入宮辭行第338章 陰差陽錯第532章 重遇舊人第528章 兵出隴關第51章 崔府夜話第576章 體驗生活第216章 夜探敵營第81章 皇家尼寺第269章 後發先至第252章 君臣離心第211章 江南叛亂第374章 清河崔氏第128章 南北之事第599章 荊南將士第356章 以安其心第364章 兩封文書第206章 塞外消息第349章 事後處置第385章 渡河北上第509章 攻心爲上第561章 受禪讓詔第419章 世子相求第349章 事後處置第366章 君臣訣別第588章 兵發南陽第600章 江陵城防第444章 王府相婿第207章 意在江南第205章 儲位之議第464章 起意南巡第126章 文士來投第355章 朝廷忌憚第297章 姐妹和睦第348章 奪取遼東第435章 消磨耐心第12章 少年詠鵝第81章 皇家尼寺第57章 楊廣相求第491章 正旦元會第125章 禮輕意重第80章 前線覓功可能要多請兩天假第417章 晉陽重逢第362章 各方反應第529章 夜宿清水第189章 駕部次官第620章 爭相獻媚第163章 兒女之事第151章 援軍將至第282章 李景稱病第270章 行宮落成第313章 西遼河畔第94章 突厥分裂第98章 新婦奉茶第459章 汾水之魚第519章 南渡渭水第281章 重回幽州(第六更)第616章 兵臨成都第482章 寬赦爲民第608章 拖延時間第331章 崔楊聚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