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爲民解惑

第117章 爲民解惑

週三郎原是歷城縣百姓,因黃河決堤,被沖毀了家園,不得已只能往縣城覓食。

起初官府施粥,大鐵鍋裡飄了幾片樹葉,放了少許的米,幾乎就是一鍋清水,別說填飽肚子,就連塞牙縫都不夠。

週三郎到現在還記得前任縣令當衆抹淚,說府庫空虛,實在沒了餘糧,說他對不住歷城百姓。

衆人見他情真意切,便也信了,沒有去鬧。

期間不斷有人因爲飢餓倒下,沒有再站起來,最終淪爲他人肚中的充飢之物。

人相食三個字,從來不是遙不可及的傳說。

週三郎至今還記得那一天,是去年的深秋,如今的青州總管,當時的慰撫大使崔澈帶了數千騎兵來到歷城,從那名抹淚哭訴府庫空虛的縣令家中搜出粟米近千石。

前任縣令及其爪牙被當衆砍頭的當天,憤怒的歷城百姓求其屍首,分食其肉。

有了崔使君,衆人終於能喝上濃粥,也再沒有人餓死。

崔使君來時,帶來了三百萬石粟米,走時兩袖清風,只帶走了燕榮,爲青州百姓除一巨害。

試問四州百姓,誰又不對他感恩戴德。

週三郎至今都記得,崔使君回京之時,歷城百姓夾道哭送的場景。

只是當時怎麼也想不到,這位青天大老爺居然還會回到青州任職。

‘我定要向崔總管告發歷城縣令強徵丁壯之事!’

週三郎暗下決心道。

朝廷推行均田制,人人有田分,說是招募,誰又真的願意放了田地不要,來做這勞什子的鹽工。

不獨是歷城縣,其餘各縣都是同樣的情況,流民之中的丁壯被州縣強徵,發來了東陽城。

東陽城外,人頭濟濟,都是活人,不是崔澈當初砍下的頭顱。

一萬三千名招募來的鹽工在臨時搭設的高臺下,等候崔澈來爲他們做主,這些人幾乎都是非自願,被強徵而來。

在萬衆期待中,十五歲的青州總管崔澈登上了高臺。

登臺演說也不是第一次了,崔澈全然沒有怯場之意,他注視着臺下歡呼雷動的上萬鹽工,清了清嗓子,露出燦爛的笑容,衝衆人親切喊道:

“讓大家久等了,諸位別來無恙!”

親隨們將崔澈的問候傳揚開來,臺下鹽工們聞言驚愕不已。

青州總管在向我們問候致意?平時就連縣令都不拿正眼去瞧他們這羣泥腿子,這可是青州總管呀!當今聖人的駙馬,出身博陵崔氏,這樣的人物居然與他們親切問候。

短暫的沉寂過後,是更加熱烈的歡呼。

“今日將諸位召來,是聖人命崔某組織民衆開墾灘田,曬制海鹽,崔某獨力難支,故需仰仗諸位。”

崔澈話音剛落,就見人羣中有人在喊道:

“若無崔總管賑濟,我趙七一家五口早就沒了性命,崔總管待我恩重如山,莫說是開田曬鹽,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我趙七絕也不皺一下眉頭。”

定睛一看,那趙七正是崔澈的親隨,兒時書童趙文。

“沒錯!趙家哥兒說得好!我王五雖然沒讀過書,但也知道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何況是救命之恩,若不思回報,與禽獸何異!”

崔澈麾下又一名親隨擠在人羣中高聲附和道。

漸漸地高喊着要報恩的人越來越多,連週三郎也忘了初衷,嚷嚷着要隨崔澈開田製鹽。

崔澈舉手示意衆人安靜,這才繼續道:

“崔某此前受任慰撫大使,施粥救民乃是本分,又何需諸位回報!”

人羣中的趙文一唱一和道:

“大人說是本分,但天下間又有多少官員能像崔大人一般克己奉公,一心爲民!能有崔大人主政青州,是我們青州百姓之福!”

雖說趙文用他那定州博陵腔自詡是青州人,未免過於荒誕,但鹽工們也沒有覺得怪異。

前些年先是北周滅齊,又是尉遲迥之亂,多有河北人因爲兵禍逃來青州。

崔澈面露慚愧之色,擺手道:

“這位趙七兄弟的盛譽,崔某可不敢當,崔某所求,不過心安而已,今日將諸位聚齊,並非是讓大家爲了報恩才隨我開田製鹽。

“崔某離京之前,爲鹽工向聖人請求年餉,聖人體恤鹽工不易,準了崔某所請,今日崔某就是要告知諸位此事。

“聖人有詔,鹽工每人每年能得粟米3石,免除夫妻賦稅、租調、徭役,每日由官府提供三餐。

“崔某將在諸位之中選拔鹽兵三千人,但凡入選者,每年能得粟米6石,其餘一概與鹽工等同!”

說罷,臺下就嗡嗡聲四起,好似一大羣蒼蠅在振翅。

化名王五的崔澈親隨王德大聲問道:

“崔總管!你方纔說免夫妻租調,也就是說官府還是會爲我家分田?”

王德這句話問到了衆人的心坎,一人3石的年餉,在自己由官府供應餐食的情況下,哪怕免除了賦稅徭役,也只能勉強養家,只有當了鹽兵,一人6石的年餉,纔能有富餘。

若是官府還給自己家裡分田,且不收租調,也就是田租、戶調,那可別自己耕田划算多了。

其實楊堅願意給出這麼豐厚的條件,也是被崔澈說描述的鹽利所吸引。

十萬畝產出的千萬斛,遠超國內所需。

但食鹽這種硬通貨是不愁銷路的,無論是賣往突厥、南陳、吐谷渾、高句麗,都能爲朝廷帶來大筆收入。

崔澈聞言笑道:

“田自然是要分,但不是給你,你做了鹽工,哪有時間打理農田!是分給伱的妻子,授予露天四十畝,不收田租、戶調,地裡產出多少,都是你們自己的!”

臺下又爆發出一陣呼喚。

王德突然說道:

“崔總管,可我,可我還未娶妻!”

“那就快些去尋個婆娘!難不成還要我給你作媒!”

崔澈的話引得臺下鬨笑不已。

在這般豐厚的待遇下,再也沒有了鹽工想着告發縣令強徵,反而慶幸自己被選入其中,若更進一步,成了鹽兵,收入更豐。

“崔總管,敢問選拔鹽兵是什麼標準?”

這一次終於不再是崔澈安排的託與他一唱一和,週三郎大聲問道。

“無非是檢驗諸位力氣,能騎馬者,優先入選,有心之人可早做準備,明日辰時,就在此間,由崔某親自選拔。”

崔澈回答道。

(本章完)

第514章 接見二郎第614章 襲佔二郡第386章 四州舉義第529章 夜宿清水第313章 西遼河畔第418章 擄人東出第86章 佳人邀見第253章 徐門新人第166章 千牛備身(第一更)第216章 夜探敵營第618章 父子合謀第131章 設立義倉第179章 雙姝同名第36章 天元駕崩第180章 房家驕子第313章 西遼河畔第406章 將士譁變第102章 精騎迎主第231章 突破浙江第208章 表親來投第599章 荊南將士第158章 威望之隆第208章 表親來投第497章 孝心可嘉第221章 夜渡長江第602章 九江太守第510章 軍民譁變第320章 贖買婦孺第92章 可汗夜遁第310章 各方來使第364章 兩封文書第492章 入府慰問第499章 大戰將啓第500章 徐姓少年第441章 重設商稅第123章 巡視灘田第195章 元宵夜會第538章 恢復漕運第512章 勸降忠臣第385章 渡河北上第35章 避難關東第492章 入府慰問第600章 江陵城防起晚了,下一章在十二點第444章 王府相婿第482章 寬赦爲民第443章 三省六部第504章 李家母女第16章 德彝同行第299章 遼東之敗今晚沒有,大家不要等第283章 便宜行事第130章 總管外巡第310章 各方來使第338章 陰差陽錯第205章 儲位之議第622章 班師回朝第511章 忠臣義士第36章 天元駕崩第204章 舊人之心第304章 重組騎兵第585章 中秋攬月第212章 行軍長史第446章 東隋馬政第390章 昭烈之事第193章 再往長安第621章 歪曲事實第530章 難捨慈母第400章 兩軍僵持第58章 失意之人第232章 分兵討賊第220章 渡江安排第394章 陣前敘話第386章 四州舉義今天沒有,大家不要等。請假一天第326章 回朝述職第243章 入宮哭訴第524章 羣衆力量第16章 德彝同行第192章 舅甥共話第496章 家中之事第55章 徵辟裴矩第323章 仁壽元年可能要多請兩天假第512章 勸降忠臣第303章 廢立儲君第235章 誘敵之計第2章 時來運轉第316章 初生牛犢第109章 狗急跳牆第203章 崔澈嫁女第21章 稚子擇師第212章 行軍長史第447章 東窗事發第96章 名將殞命第530章 難捨慈母第119章 接風洗塵第279章 突厥來使第32章 天子禪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