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大局觀

以陸政東的年紀來看,閱歷方面應該遠遠不如自己,他哪來的這副舉重若輕的安然?

陸政東在上層有足夠的背景,可這不能完全成其爲理由,那樣的人他也見識過,可沒有一人擁有他那種智慧。

那個座談會從開始到他離場,始終以他談論的話題爲中心。不像從前那般,領導講話後,就各顧各的。在市真正上得了檯面的,形成一個圈,緊密圍繞在領導的周圍。

經濟資本圍繞權力資本,這是常態,當然實力達不到的,一般也都很有自知之明,不會往領導跟前去湊熱鬧,也就是在一邊眼巴巴的看着,談着些不鹹不淡的東西。

而陸政東和其他領導不一樣,那一天不管實力強弱,都照顧有加,實力強能夠體會得到他的看重,實力弱的也能兼顧到,在他的帶動下統統圍繞在他的身旁,思維也跟着他的話語跳躍,一會兒政治,一會兒經濟,一會兒宏觀,一會兒又回到了市。彷彿一切都盡在他的掌握之中。他好似緊緊掐住了衆人的政治經濟命運。那天,陸政東給他的感覺就是這樣。

陸政東發出一種很強烈的信號,他的到來就意味着安新改變的開始,而從那天的座談會開始,安新大發展的春天已經到來。

這不僅僅是說說而已,而是之前一年的實際行動證明了這一點。

能夠以而立之年成爲一重要工業城市的市長,這僅僅是有後臺是遠遠不夠的,而其前程更是用遠大來形容都顯極爲蒼白。

只是陸政東這樣年輕也是一個問題。就像自己的女兒一樣。能力什麼都夠。但資歷和經歷還是不夠,這是一大問題。

而且詹繼東得到省委江書記的支持,自然也不是泛泛之輩,誰壓過誰,其實還真是難講。

楊必忠想了好一會纔回答道:

“影響的因素太多,我也看不清,其實看不清這樣的事情不要緊,就一個辦法。從參與到這些手握重權的遊戲當中去,卻能夠與各個圈子都有所交集,在複雜的環境中游刃有餘,這其實就已經足夠了……”

楊必忠指點着楊思瑾,做大做強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西部大開發的號角一吹響,國內各地,特別是沿海那些嗅覺靈敏的資金充裕巨賈都紛紛有所動作起來。以改革開放二十年的發展歷程來看,這或許又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機遇。

安新看陸政東這樣子,極有可能成爲一個支點。楊必忠在得到西部大開發之後就馬上讓手下做了一些規劃,很快下面的人都拿出了好幾份發展方案。

怪不得這些年國有企業在與私營企業的叫陣中。始終處於下風,兩者工作效率,那輸得是的確不冤。

但真正要做大做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某些國企還有某些民營企業家,運氣好趕上了某個節點或者機會,企業賺了一大筆,於是就得意忘形叫嚷着我要如何如何把企業做大做強

楊必忠對於這樣的人嗤之以鼻,做大做強容易,但是做到有質量的做大做強難。

特別是在國內,企業要做到有質量的做大做強,那是相當的困難,這絕對不是嘴巴里叫囂兩句就可以的,絕對不是一個簡單的運做過程。

這涉及到一個長遠的規劃,而非簡單的弄點經營多樣化,做企業需要有激情,需要有膽識,但是不能無知,那些叫囂的企業家,不外乎就兩種人,一種是還未踏入上流門檻的爆發戶,一種就是和某些政*府官員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國有企業領導人,只會頭腦發熱拍拍腦袋,實際上卻是一知半解——反正企業也不是他的,錢也不是他的,只要企業看着大了,出名了提拔了,今後企業會如何,那和他不相干。

楊必忠想象的做大做強,那是要立足長遠,他是看到了機會,但是究竟用多少資金用於擴大規模和企業轉型升級,那是需要進行詳細論證的。但一個大前提就是不影響現在盈利比較好的部分的運行。

楊必忠生在解放前,經歷過國內的歷次運動,這樣的經歷讓他對於多變的政策總是有着深深的恐懼。

從解放到現在,特別是改革開放之後,有多少人身價暴漲,一夜鉅富?可又有多少人是因爲政有多少人因爲政策一夜之間傾家蕩產,輸得精光?

前者,大家知道的故事有很多。但是對於後者,知道得人不多,就算知道也不過唏噓幾句,沒有經歷的人是不會體會那種切膚之痛。

所以在進行這種關鍵性決策的時候,楊必忠很是小心謹慎吧。

他在安新還算是一號人物,但畢竟是民營企業,資產有限,越是在關鍵時刻越是不能白白的打水漂,就算是能拿下安新汽車也不能一下子就投入巨量資金,不然市裡的領導層面一有變動,說不定這筆資金就陷入了泥潭,再也拔不出來。

女兒畢竟年輕,做事衝勁足,看事情總是喜歡往好的方面想,對於風險的考慮就欠缺了些,這其實也正常,畢竟女兒不是他這樣的年紀,做事太過謹慎,所以對於女兒接班的事情他很清楚不能回着急,必選要對其長達數年的培養,這個時間至少得需要七八年,在經過艱苦的磨礪和接受風雨的洗禮之後,纔將他們真正推向前臺,那纔是時候。

兩個人最後定下了這件事的對策,既然有這樣的機會,對於安新汽車廠那也不能就這樣放手,做好該做的工作,但是也不急於出手,父女倆決定,由楊思瑾先試探試探,這樣不用他親自出面,到時候進退都留有餘地……

楊思瑾想了許久,還是覺得父親這樣做最保險,

陸政東對於安新汽車如何解決也已經有了一個通盤的考慮。

既然安新汽車要脫困。最好的辦法就是要讓其做大做強。成爲一個真正的汽車製造企業。汽車產業處於整個產業集羣的制高點。上下游企業之間,有業務往來的企業之間,會自發地排除地域障礙,合力構建出一個相對完備的產業集羣。做好了對於下游產業的帶動不言而喻。

而且稅收不會少,而最現實的就是能解決目前安新市最急需的就業問題。

在國企改制的大背景下,不管是招聘正式員工,還是那種不在編的合同工,臨時工。成百上千人的就業問題,其實也就是勾勾手指就能辦到的事兒。

這麼多員工的衣食住行問題,懂經濟學的都知道,數千名有一定消費能力的消費羣體,對各行的gdp增長,幾乎可以形成成倍的積聚效應。

這纔是陸政東最想要的。

年龔冉有一定的能力和實力,但是僅僅是她以及她代表的那些資本,還是不夠的。

由於有曾懷德和羅志林等人在設套,陸政東對於年龔冉也進行了大幅修正。年龔冉是一個選擇,但是並非是唯一的選擇。

安新汽車廠最好能夠有更多的人加入進來。最好的方式便是外來資本和安新本地一些有實力的企業聯合起來,這樣的聯合體在資金實力上更爲強大。纔有機會真正把安新汽車做大做強,而且可以利用本土實力排除不少阻力,這樣不管對於安新汽車的啓動和未來的長遠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誰能做到這一點,誰就是他的首選,這一點陸政東已經和趙一芒商量過,誰能做到這一點,誰的機會會更大。

不過安新本土的企業依然尚存疑慮,陸政東也清楚他們擔心什麼,忌憚什麼,於是在一次會上談了他對安新汽車廠改制的一些看法,陸政東講到安新汽車不能因爲改制而改制,而是要在改制之後讓其浴火重生,要作爲安新市今後一個重點發展產業方向的高度來考慮,要爲安新的發展貢獻更大的力量,歡迎更多有志於此的市內外企業和企業家參與進來,當然市裡也會全力在政策允許的範圍之內積極支持和扶持。

提升到產業高度就不是一個企業的問題,這實際上是對外發出的一個信號,政府將會大力支持其發展,而這也是事實上宣告貝萊汽車已經不是最主要的候選,而且這也是對安金山不點名的批評,這也表示關於安新汽車廠的爭論告一段落。

這在對手看來不過是陸政東爲了讓年龔冉入主安新汽車的又一個煙幕彈。

安金山看着陸政東的這番表現,心裡不由也很是有些不屑,陸政東就是喜歡玩這樣的把戲,把這事弄得轟轟烈烈的,實際上不過是爲年龔冉等人入主安新汽車造勢,但不管怎麼樣,這改變不了其本質,陸政東越是這樣,他心裡也就越踏實。

不過從另一方面講,安金山也感到了莫大的壓力,陸政東也是充分利用這事打擊他,讓下面的人感覺他就像草包一樣,這多少讓他也不是滋味,不過一想到陸政東最後可能遭遇的失敗,安金山也只有忍。

現在他最需要做的就是沉住氣,在某些特定的時候,什麼都不做,其實是最好的選擇。

陸政東其實把火力集中在安金山身上,並沒有擴大化,他很清楚,把一個人逼急了也許沒什麼,把一羣人逼急了,那就容易出大問題,所以既要打擊安金山又必須有度……

午後的陽光透過百葉窗,折射到辦公桌上,陸政東整個人都籠罩在一片光影斑駁之中,已經是五月了,五月也就意味着半年的工作要做一個小結,本就忙碌的陸政東比前一段時日又繁忙上了幾分。難得忙裡偷閒,獨自一人清淨這麼一小會兒整理着自己的一些想法。

可惜事與願違,這難得的一份清閒,也被一位不速之客的到訪破壞殆盡。

一襲正裝的楊思瑾,踏着優雅閒適的步伐,進了市長辦公室。

對於楊思瑾的到來陸政東並不感到意外,他相信他的講話之後一定會有人會找上門來,不管是楊思瑾還是張思瑾。不過是沒想到她來得這麼快。

楊思瑾陸政東倒是見過一面。是在剛剛過去的五四青年節會見安新市青年代表的時候。安俊義笑着在他耳邊嘀咕着說是楊必忠的女兒,而漂亮高挑的楊思瑾在一羣青年中間鶴立雞羣,他想不記住都難。

安俊義是深知他的心思的,所以當楊思瑾到來的時候都沒有阻攔。

“陸市長,打擾了。”

楊思瑾欠了欠身,微笑着和陸政東握了握手,同時介紹了自己的助手。

陸政東微笑着請楊思瑾把到沙發前坐下。

“鄧秘書,倒兩杯茶。”

還沒等陸政東吩咐完畢。小鄧便已捧着兩杯香茗走了進來。

wWW★Tтká n★CO

“請。”

陸政東做了個請的姿勢。

“謝謝。”

楊思瑾眼神一亮:

“陸市長,您的意思是?”

陸政東低眉思索了好一會兒,正聲道:

“這樣的想法非常不錯,汽車行業確實是一個很有發展前途的行業,不過想要進入這個行業,起*點必須要高,資金技術缺一不可,而且風險也不小,不知道你父親是一個什麼意思。”

“這是我個人的想法,至於我父親。他是支持我闖一闖。”

陸政東微微頷首,楊必忠的心思他自然能夠揣摩個八九不離十。楊必忠稱病自己不出面,讓楊思瑾前來就是打前站,進行必要的試探。

這也不難理解,楊必忠是上了歲數的人,做事四平八穩,很是謹慎,這樣的人雖然氣魄顯得略有不足,不過也不失爲一種處世之道,至少能夠保證企業不至於大起大落。

楊思瑾正想開口,陸政東卻揮了揮手,示意等他說完:

“你在汽車製造的方向上沒有選擇銷售量最大的小汽車和主要的貨車,這是明智的選擇,因爲這兩塊市場大,競爭也非常的激烈,而且對各方面的要求也更高。而且這在主要汽車產品上,國家的引導政策也是變化比較快。”

跨入新世紀,經過二十年的積累,很多先富起來的人們手裡的錢也越來越寬裕,小汽車就以一種跨世紀的姿態很快的進入很多家庭,汽車業巨大的增長點和利潤空間在此時突然顯現,火熱的汽車業因此也炒熱了人們的頭腦。大大小小的汽車企業樂得合不攏嘴,衆多其它企業更是看着眼紅耳熱。

在一段時間裡,小轎車幾乎被炒作成了全體國民、全市場領域的熱點,街頭巷尾,人們聊天的主題總少不了小轎車,而衆多市場投資方案分析和規劃中也總離不了汽車產業,車市的泡沫乃至虛胖讓很多經濟專家都無法冷靜下來,使汽車產業歸入了國內今後若干年內發展空間最大、利潤最豐厚的行業。這種背景下,一直低調的民營企業也進入了造車高潮,紛紛表態要追加多少多少投資、生產什麼什麼車型乃至衝到多少的產量、成爲國內的幾強云云。

造車如一場“全民運動”飛速蔓延,而這其中最具戲劇性的是不少其它行業知名企業紛紛計劃轉向汽車製造業。這主要集中在市場環境極度惡化的家電企業,在它們的眼中,相比本行業,造車的利潤簡直是天文數字;並且當時的“牛市”,讓它們覺得造車和賣車並不是件太複雜的事。

有個投身汽車行業的老闆有句名言:小轎車不過是兩個沙發四個輪子,誰都能造!

而後又頗有感慨地說:“造汽車真是不容易啊!”

反差之大,原因在於此時非彼時了,前者是其還沒拿到製造小轎車的準生證,後者這樣一場“造車大熱潮”的烈火可惜只燃燒了不到一年。接下來車市的雪崩爲其潑下了一盆的冷水,大多數的“外行們”爭先恐後全線撤退,被迫陷入其中的也只好“打落門牙嚥進肚”,結果是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這一格局邁進。

對於從零起步,從零發展這一模式殺入小轎車行業,說實話,陸政東是不報一丁點兒信心。

因爲事實上造乘用車有道玻璃門!

先從客觀方面說,取得一張身份證不容易,其次。引進一個車型不容易。如果審美有問題。那你的車就不招人待見,要是想玩“超級模仿秀”,還得揹着吃官司的風險。

再次,就是橫空出世的時機,得選個競爭對手都睡着了,惟獨消費者懷揣鉅款滿世界買車的時候。如果以上三點都具備了,那好,從客觀角度看。您可以造車了!

可是到了二十一世紀,還有這樣的好事麼?

其中不僅有資本上的問題,技術的問題,還有與政府交涉方面的問題。

除了這些,還有更重要的一點是國家的的引導政策年年在變。這類變動對大型汽車企業來說,問題並不大,但對於剛剛投身其中的民營資本而言,某些時候不吝於是滅頂之災。

所以,有人開玩笑的講,說要是想要進入汽車行業。不妨約上一些殺進裡面的民營企業家做個iq測試,然後再決定是否出山。如果真的iq不夠。那至少應該同時具備書福的狂人氣質,奇瑞的志氣、比亞迪的魄力、力帆的毅力、格林柯爾的“膽量”、奧克斯的“靈活”,全面提升一下eq。

這不是開玩笑,而是血淋淋的現實總結。

做企業需要膽魄,而且切入點很重要,特別是資金技術實力比之財大氣粗的國有企國有企業有不小差距的民營企業,在起步階段如何謀好開局,這一點尤爲重要。

楊思瑾的計劃書中雖然沒有明言,但肯定定位在某些特種車輛上,這樣的特種車輛大型企業看不上,相對來說出頭的機會就大,只要能夠做精,其市場的份額同樣不可小覷。

楊思瑾這樣的判斷還是能夠彰顯其眼光的,陸政東心裡暗道,楊必忠這個老狐狸倒是生了一個聰明的女兒,看樣子是後繼有人了。

可楊思瑾卻是不知道陸政東的心思,心裡有些沒底,靜靜的聽着陸政東的話:

“但即便如此,想要在這個行業中有所作爲,沒有強大的資金和技術實力做支撐,還是很困難的。

本來你們企業要做什麼,這完全是你們自主選擇的事情,不過既然涉及到安新汽車廠,我也就不能不談談我的看法。我之前已經講過,如果也接手的企業也就是搞點車輛裝配,那是一種極大的資源浪費,市裡希望能夠充分利用,接手安新汽車廠的企業是要能夠有一番作爲的,資金,專業的員工隊伍,這些都是需要考慮的,要做出一番大事出來,所以我希望有志於此的企業和企業家需要從長計議……”

汽車行業是個資金密集型行業,就算是楊必忠把全部身家壓在上面,其實也只能算是小菜一碟。

聽到陸政東這一番話,原本是信心十足的楊思瑾顯然有些受到打擊,陸政東看到她那樣子,又笑着道:

“我這也就是盡到一個政府部門負責人的義務,從政府角度講,我希望不敢是外來企業還是本地企業,大家越發展得好,我們是越高興,而不是相反……”

楊思瑾凝思了好一會,才微微擡起頭,語帶真誠地說道:

“我衷心感謝陸市長剛纔那番掏心窩子的話。陸市長是抱着對我們這些做企業負責任的態度,是拿我們這些幹企業的當朋友。”

陸政東知道楊思瑾也不是拍板的人,但他話裡的意思,楊思瑾自然會帶到楊必忠那裡,楊必忠肯定是知道他的意思——想要得到市政府的大力支持,那就必須要拿出資金技術方面更具體的東西……

楊思瑾來訪的事情陸政東很快就通報了趙一芒,年龔冉是否能夠與之搭上線,楊必忠是不是會想其他辦法,這就不是陸政東要操心的問題了,他要的就是一個結果:想要接手安新汽車廠的企業或者企業家必須要有像樣的資金和技術實力……

在楊思瑾等人主動登門之後,陸政東決定到省裡一趟。

本來作爲安新這樣的城市,很多事情可以直接報部委,而京城有趙一芒等人在操心,在正式運作起來之前,他可以不出面。

而省裡對安新市不會有什麼資金上的支持的,但是如果能夠得到省裡一些政策上的支持,並得到省裡主管經濟的領導的肯定,那也還是對此事有莫大的推動作用的,而且正如小舅所講,對於省裡的領導,該聯絡聯絡感情,也的聯絡聯絡。

陸政東到省城,主要是給省*長楊立峰彙報,當然他也不能越過分管領導秋副省長,這樣的事情越級彙報實在是沒必要。

陸政東在一個會場上見過邱副省長之後,趕緊直奔省政府,楊立峰馬上要出國考察,能夠抽出二十分鐘的時間給他彙報,已經是件很奢侈的事情了。

“政東啊,你這想法很不錯,汽車製造業對下游行業具有很大的帶動作用,很有大局觀,而且沒有隨波逐流,加入小轎車的行列。”

楊立峰輕輕敲了一下沙發繼續說道:

“小轎車的前景看着一片光明,不但是資金進入,而且地方政府都是大力支持,現在各地都在上馬小轎車項目。

國內就是如此,很多時候喜歡不顧自身條件一擁而上,而一哄而上的後果是很快就導致結果飽和過剩,於是又下馬。這樣的折騰勞民傷財,可這樣的教訓已經上演了很多次,但還是沒有任何改變,我擔心小轎車到時候又會出現鋼鐵和水泥一樣的狀況出現產能過剩的問題,但你沒去湊這個熱鬧,而是獨闢蹊徑,選擇了特種車輛行業。我認爲這是可行的,這是一個變廢爲寶的想法。”

陸政東道:

“安新汽車廠畢竟底子薄,想要去那樣的大市場分一杯羹實在太難了。也就只能避實就虛了,其實說實話,我這不是什麼大局觀,而是被現實逼出來的,安新這些年發展上不去,條件有限,我也就只有把能夠利用的利用上,這是苦辦法。真要是條件好點,我肯定在對接手安新汽車廠的要求上更高一點……”

楊立峰一聽不禁呵呵一笑:

“政東,你別叫苦,你是知道省裡的財政狀況,資金我是沒有任何辦法的,我最多也就是動動嘴皮子幫着安新宣傳推介推介。”

陸政東笑着道:

“省長的嘴也是很金貴的,能夠幫着宣傳宣傳,這可是大好事,我在這裡先謝謝省長了。只是省長,這樣的企業也該扶持扶持吧?”

兩個人因爲上次那筆財政資金的事情有了交情,關係拉近了一步,所以兩個人都顯得隨意一些,陸政東自然是不光讓楊省長口頭支持,至少也還是要一點政策的。

楊省長前段時間還讓他幫着度財政難關,陸政東就沒有要資金的打算,但政策他還是要的,他要的是獎勵政策。

省裡出臺了一個推進新型工業化專項引導資金作爲對這類企業的獎勵,但汽車以及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並未被未納入其中,陸政東此行的主要目的就是這個,陸政東見楊省長心情不錯也就提了出來:

“其實羊毛出在羊身上,這部分獎勵雖然是省財政上出,但這些企業發展起來給省裡上繳的財政也會增加,省裡到時候還有賺的,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未完待續。。)

第177章 柔情第24章 以己之長攻其所短第5章 越糜爛就越要有所爲第144章 找準位置第78章 沉澱第4章 意外?第79章 勸慰第53章 人事總是最敏感(二)第102章 適應新身份第1章 綿西上任第9章 相交相知第140章 亂花漸欲迷人眼第151章 非常事,非常手段(二)第156章 人事從來是敏感事(二)第27章 步步爲營第94章 責任重於泰山第1章 綿西上任第7章 被輕視了二第90章 副市長候選人?!第15章 陸氏新政第一波(二)第41章 做地頭蛇的滋味很爽!第26章 都聽你的第154章 借題發揮第66章 有你就有整個世界第54章 權衡第45章 袒露心扉(二)第125章 溝通第51章 分歧初現(二)第129章 初始第23章 絕非浪得虛名第5章 輕裝上陣第88章 令人心醉第1章 機關上任第177章 柔情第60章 誘人的餌料第88章 齊人之福第56章 第三雙眼睛第54章 濃情似火第86章 遇險第178章 一花獨放不是春(二)第90章 厚積薄發(二)第56章 渴望第183章 餘波第18章 撲朔迷離(二)第24章 代理省長第93章 野望第10章 財政廳長第197章 別意(三)第16章 拉近距離第47章 印象深刻第23章 楊雪惹麻煩第156章 利用第173章 新秘書第174章 自己人第93章 不敢置信第169章 陰招第51章 未雨綢繆第25章 釜底抽薪絕殺計一百四十九章 完全放開心胸第48章 低頭做事,擡頭看路第48章 對與錯第77章 被誤解了第8章 心思迥異第15章 鋒芒當閃緊要處第4章 謀人謀事(二)第18章 打破神話第22章 婚姻大事第76章 意外之喜第83章 不是冤家不聚頭第78章 誰套誰的話?第230章 緊急應對第16章 拉近距離第80章 天大的喜訊第5章 越糜爛就越要有所爲第59章 做大做強第17章 考察調研第170章 反擊第134章 敢伸手過來,就打手!第137章 武嵐之行第112章 對手出招第54章 最後考察第61章 巧路通幽第232章 艱難決定第159章 變化第16章 迎頭猛擊第58章 家家都有本難唸的經第62章 鬥智鬥勇第81章 天大的喜訊(二)第5章 敲山震虎第30章 峰迴路轉第38章 作用與反作用第121章 漣漪第8章 梅開二度第119章 聖女,剩女?第58章 理智節節敗退第2章 攪動一池深水(三)第17章 冒昧上門者第57章 分歧初現第86章 掛羊頭的考察團第8章 心思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