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九章 撥亂反正,太后施令

貴爲九五至尊屈膝,跪的雖是親長,可畢竟是當着朝臣命婦的面,太后就先變了顏色,秦家針對蘇、楚兩府她可以漠然旁觀,卻又牽涉上了陳家與貴妃,貴妃甚至還懷有龍子,秦氏族黨居心可謂險惡,太后恨不能在今日就將皇后廢位賜死、問罪秦氏闔族。

但天子這一跪,太后到底不忍,想到兒子舉步維艱的處境,眼下遠遠還不是與秦家翻臉的時候,便就起身,面向太皇太后,一聲“母后”的輕喚,雙目泛紅,已是勸諫的語氣。

得念在帝后到底是一場夫妻,天子又如此“重情”的份上,寬恕這一回呀。

可見,太后也不相信一系列事件皆是秦夫人內宅女流在後主謀。

當然,天子都跪下了,底下那些或坐或跽或侍立一旁的人自然都得緊隨跪地,殿堂裡難免一陣騷動。

儘管部分人真心不是要爲皇后和秦家求情,但浩浩蕩蕩這麼一跪,越發讓太皇太后感覺到了逼迫之意。

可天子不惜把先帝也搬了出來,太皇太后不得不有所顧及。

大婚於今,皇后才總算切身體會了一把天子的結髮“恩義”,但她這時的心情怎麼說不上慶幸就是了,是以完全忽視天子當衆“示愛”,內心裡只有悲慟滿懷。

她就要失去母親了,除了祖母之外,又將失去一個時時處處都替她打算的人,可怎麼就到了這般境地?明明她位及皇后,母儀天下,非但不能將仇人置於死地,甚至還連累了母親擔責,以一己性命,保她繼續尊崇。

果然會有尊崇麼?在世人眼中,累得母親喪命的中宮,不過就是一個懦弱之徒、無能之輩。

可是天子卻也放任把所有責任推給母親擔當,爲了繼續保留秦家爲他效命,假惺惺地上演這一幕“夫妻情重”!

皇后這時清醒無比,悲痛欲絕漲得雙目澀厲,淚眼模糊中,她卻無比清晰地看牢天子的側面,多麼冷酷無情。

而她又聽見高高在上唯一安坐的太皇太后明知故問的冷聲質詢:“皇后,哀家問你,今日之事是否果然與你無關?”

這是要讓她親手把母親送上斷頭臺呀!

皇后的拳頭直抵堅硬的青磚。

放屁!與母親有什麼干係,都是天子主謀!你們有本事,讓天子爲那娼妓之子償命,有本事就把天子賜死,爲楚王妃與蘇家泄憤!

大逆不道的衝動在皇后周身血脈裡橫衝直撞。

可是她的手卻被秦夫人握在手中,暖暖包容,母親目光堅決又慈悲,這麼看過來——娘娘,不能糊塗,你要好好的,我就沒有遺憾,否則,死難瞑目。

皇后重重喘息,嗓子裡灼痛像被烙得發紅的利匕來回切割出來,一股子腥甜衝喉而出。

什麼是字字泣血。

“娘娘,臣妾確爲無辜。”驕傲的肩脊匍匐下去,淚水滴入青磚,瞬間卻被森沉吞噬。

太皇太后冷笑,擡眸間,看向殿外一片漸鬱的霞色。

天子是鐵心要保秦氏一門奸侫,既然如此……

“哀家就信皇后一回。”太皇太后揮揮敞袖:“聖上平身吧,諸位也都歸座。”

“諸位”自然是不包括已然認罪的秦夫人以及諸如采薇、秦子若等人。

“陸尚書,事發經過你一直耳聞目睹,皇后生母區氏已然認罪,稱一切皆爲她主謀,據現場罪證與一應口供,是否還有可疑之處?”太皇太后待天子落座,依然主持大局。

疑點當然不少,比如秦夫人是怎麼避過皇后收買宮婢,那采薇爲何企圖讓蘇氏三娘作供,就算認錯了人,驀然出現在案發現場的貴婦又是哪個?陸尚書當然不信罪魁只有秦夫人一個,但太皇太后既然“信過”皇后無辜,那麼說明希望此案便以秦夫人“自首”終結,身爲朝臣,陸尚書哪裡還有異議,當然要稱“確鑿無疑”。

“哀家今日所言,在場史官務必細聽,擇關鍵錄史。”太皇太后發號施令,完全不顧天子這個九五至尊一國之主:“早前流光亭,就發生後宮與命婦妄顧尊卑禮法之行,原本無涉朝政,但既然多少牽涉大皇子被害案,那麼哀家今日就當着朝臣之面一併處決。”

“張選侍無狀,不敬宗室王妃,又有隱瞞出身以庶亂嫡之罪,賜廷杖之罰,廢除選侍品階,發役庭爲奴。”雖未直接賜死,可數十廷杖下去,嬌滴滴的女子哪捱得住,又立即發往苦役處,其實就是死刑。

“御史之妻李氏,妄布謠言毀及宗室,跋扈逾禮,更犯國法,除其誥命,貶爲庶人,依律處廷杖之罰,並由宗人府嚴審,勢必深究背後可有人主使!”一輪刑罰,一輪刑逼,李氏又萬萬沒有膽量再把皇后、秦府供出,她也怕是要死在宗人府難見天日了。

太皇太后自然看也沒看一聲短促的哀嚎後,就被內侍掩嘴拖出正殿的李氏。

接下來的話,就更讓在場衆人心驚!

“李氏不過內宅女流,緣何得知御史聞風彈劾細節,有人指使是一方面,怕是也少不得孫御史泄露政務之故,御史上諫密摺,唯君帝能察,孫御史難逃瀆職泄密之罪,當與李氏同罪,罷官待察!”

太皇太后處治後宮以及命婦還算合理,卻完全不顧天子意下直接罷免朝官,在場諸多翰林,除了蘇明以外,大多悚然變色。

天子再難保持沉默:“皇祖母,楚王妃被擄一事鬧得衆說紛芸,便是市坊之民也有諸多議論,李氏有所耳聞並不奇罕……”不是天子要保區區御史,皆因必須遏制太皇太后當衆干政。

“哀家正好藉着今日,只作一回聲明,從前種種,百姓無知並不爲過,但有將來,誰再陷構楚王妃失貞有損皇室聲譽,便即散佈流言、心懷叵測!”太皇太后打斷天子的話:“戚家堂決非罪逆,早歸順朝廷,之所以未公,而是需以之爲眼線將前朝餘孽一網打盡!楚王妃被餘孽布陷擄掠確爲事實,但王府親兵護衛得力以致罪寇並未得逞。”

這話一出,便是當事人旖景都大覺訝異,她身邊,虞渢卻仍正襟在座,雲淡風清像是早有所料一般。

“蓋因戚氏打探,有顯貴當日竟也欲陷王妃不利,哀家知情不免驚怒,正是爲了察明真相,揪出幕後真兇,才讓王妃隱匿一時。”

這麼一來,王妃壓根就沒有身陷賊手。

“可兇犯好本事,哀家授令楚王察了近兩載,也就只有蛛絲馬跡。”

蛛絲馬跡四字尤其引人品咂——是誰希望楚王妃橫死而不能安返?簡直昭然若揭,誰家女兒處心積慮想取而代之?

又聽太皇太后說道:“雖無罪證確鑿,但王妃也不能總是不見天日,是以,當楚王奉哀家之令清剿餘孽,才借戚家堂投誠之名讓王妃安返,事實上王妃那一年間,根本就在楚地王府別苑靜養。”

這話當然對天子震動最顯,幾乎把持不住!

什麼意思,太皇太后是懷疑他是想對楚王妃不利?這從何說起,雖說他也有擄掠蘇妃在手要脅蘇、楚兩府助他登位的打算,可並沒有找到時機,他甚至不知楚王妃當時身在何處!

但太皇太后顯然不打算聽皇帝分辯,更不容他辯駁的機會,只且冷笑:“王妃安返,朝廷公示天下,是爲戚家堂所救,而戚家堂雖爲餘孽,卻早有臣服之心,可是!依然不免有人散佈謠言,指罪戚家堂罪大惡極,意在讓王妃聲譽有損,所圖爲何,聖上應當也能想明白了吧。”

天子噎在寶座上,面色有如鍋底。

他徹底“明白”過來,這就是一個圈套,太皇太后早就佈下,爲的就是把他徹底架空。

眼下太皇太后這番開誠佈公,無疑便將蘇、楚兩府牢牢籠絡,他上當了!

太皇太后之所以在楚王妃一事上曖昧猶豫,就是引他痛下殺手,徹底與蘇、楚兩府反目成仇!

太皇太后想幹嘛?難不成是要當女帝不成?!

“有誰意欲謀害楚王妃性命,不遂,事後又再詆譭陷構,哀家勢必細究,因無確鑿,暫時不公詳細。”太皇太后壓根不理會天子這時的情緒,緊接說到:“但有一事,哀家原本想的是私下提警,好讓那心懷不軌者知恥而羞,但既然今日已經把實情公佈,這一樁事便就當衆理論,也免得事後再有人不分是非黑白顛倒。”

太皇太后說完這話略微一頓,旁人猶可,已經渾身冰涼的秦子若頓覺一座泰山壓頂的死沉。

子若姑娘的預感是不錯的。

因爲太皇太后接下來就是針對她:“區氏,我聽說,你在楚太妃面前誇口,稱多虧秦相力挽狂瀾,才保住王妃不被追究?而據此爲由,想讓楚太妃請旨,納了秦子若爲楚王側妃?”

這話說得,純粹就是字字飢諷了。

很明顯,太皇太后一番開誠佈公,說明楚王妃“被擄”一事原爲子虛烏有,慈安宮心知肚明蘇妃“清白無辜”,一切不過故布迷局,就等着有人露出狐狸尾巴,秦家居然自稱“力挽狂瀾”?真是笑掉人大牙也不足形容的滑稽。

秦夫人本就身處死境,拼卻性命才保住皇后脫罪,這時還哪有餘力爲子若轉寰?只是匍匐,羞愧得擡不起頭來。

“看你這模樣,也知道是謊話揭穿,自知理虧了。”太皇太后冷冷一哂:“秦氏七娘本是世家閨秀,哀家當年也多有讚譽,原本以她的出身,勉強也能當得楚王側妃。”

雖是爲妾,但楚王到底是天家信重的宗室,身份尊貴不說,又是才德兼俱,風華正茂,正妃是大長公主嫡親孫女,公候嫡出,就算秦子若是名門閨秀,屈居其下也是理所應當,可妙在“勉強”二字,顯然是有意再踩秦氏一腳。

“諸多命婦女眷也都知道哀家,本身就不耐煩東明時候那些森嚴拘束,遏制本性的教條,歷來,也不覺閨閣女子就當壓抑本心,楚王才品俱優,京中多少閨秀仰慕傾倒,秦子若因而折服倒也不算有傷聲名。”太皇太后說到這裡,語氣攸然冷厲:“但這世間任是如何,也不能違備禮法,之於姻緣,兩情相投無傷大雅,但也需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不能放縱苟合,更休論,秦氏只因一廂情願,違備家族禮教,被楚王一拒再拒而不知羞恥,竟自甘侍妾鬧得除族驅家!”

“區氏也出身名門,又是相府嫡長主婦,對女兒缺乏管教,不思悔過,竟然還爲此挑唆欺瞞,簡直就是恬不知恥!秦子若倒願爲侍妾,‘可惜’的是楚王妃安然歸來,侍妾都沒了資格,倘若知恥,自請求去也罷,難道區氏還不能護女兒安身得庇?可笑呀,竟然背後使絆,還往自家臉上貼金,眼看楚太妃心軟,居然顛倒黑白謊話連篇,就爲了給女兒爭取妾位!”

太皇太后顯然是對秦家恨之入骨,說話再不留情:“就算相府言而無信,自甘聲名狼藉,欲把秦子若接返入籍,我皇家宗室也不容這等口是心非德行敗壞之族的女兒得享品階。”

儘管事情從太皇太后當衆揭露大皇子非嫡之時,秦子若自知“側妃”無望,更休提母親已擔死罪之後,但直到此時此境,竟聞太皇太后毫不避忌當衆揭露,那悲憤與怨尤,諸多羞愧,洪水般地當頭捲來,因爲生母擔責才鬆懈的腰骨,又瞬時僵硬,一時怒膽無邊,那血紅的眼竟然擡了起來,直逼太皇太后。

太皇太后壓根沒留意秦子若的神情,卻點了虞渢的名:“遠揚,哀家問你,你可願容秦子若爲側室?”

第一百四十八章 姨娘眉氏,一反常態第兩百章 所謂慈母,蹊蹺內情第七百一十五章 轉折一日,忽爲側妃第四百七十一章 更改計劃,點醒祖母第三百三十五章 狹隘狠毒,虞棟夫妻第七百二十一章 三朝回門,有藥可救第六百六十六章 久別重逢,但享靜好第兩百三十七章 儲君無能,實爲隱患第四百六十五章 興師問罪,虎狼之心第一百一十二章 靈山之約,依時發生第兩百三十六章 或有紕漏,不及詳察第一百七十八章 莫如當初,愛恨無涉第四百八十三章 太后意動,大不尋常第兩百零四章 置於漩渦,豈可獨善第兩百八十章 一人醉死,一人遇刺第三百九十一章 呂氏婆媳,朱氏祖孫第九十一章 勝負委實,定於最初第兩百三十四章 戲已開演,各歸各位第五百八十一章 掀發殺戮,舅母問責第六百二十六章 不是舊怨,實爲至交第一百三十三章 步步緊逼,欲揭真相第七百一十九章 大廈將傾,厚聘富嫁第一百四十九章 未雨籌謀,實難料定第三百六十五章 欲聯三方,挑明陰謀第一百二十八章 世子疾愈,引人半疑第兩百三十七章 儲君無能,實爲隱患第五百二十六章 衆芳比才,昭顯風範第一百六十六章 必死無疑,絕不饒恕第一百五十四章 又是一年,芳林宴開第六百八十五章 隱瞞後着,暫且袖手第十三章 細紵有跡,花簪無蹤第一百六十七章 化險爲夷,漸入死地第三百三十四章 纔剛新婚,便要爭寵第四百八十五章 姑嫂情誼,無端挑釁第六百六十五章 歸來故國,杜宇斷舊第三百二十一章 楚王府裡,已有暗涌第四十二章 巴掌甜棗,俱都給之第四十六章 洞悉人心,竭力爭取第一百六十八章 唯願灑脫,無奈世事第四百四十九章 言醒江漢,江薇婚事第五百六十八章 操縱變局,金蟬脫殼第六百九十一章 黃氏“錯識”,張大不蠢第四百三十四章 如意算盤,實在精明第三百六十六章 皇子審案,世子旁觀第三百五十九章 化險爲夷,線索聯成第三百二十二章 時日太慢,婚期太遠第兩百九十八章 細察人心,溫言勸服第六百四十九章 以你之死,引發衝突第四百九十七章 脫離掌控,怎生收場第五十四章 略微挑撥,小小報復第九十二章 誰是棋子,誰是棋手第五十七章 無法疏遠,難捨關切第四百一十二章 皇子相助,美人知恩第兩百五十三章 病也及時,死也及時第十章 先發制人,小勝一局第兩百零六章 廖氏阿晴,暗中助力第五百一十六章 太后訓言,秦妃居喪第六百八十四章 忽生變故,傳言四起第十四章 疑惑乍起,變故悄然第三百八十一章 聯宗族親,原來是你第四百一十五章 朗星明月,各憑手段第五百八十八章 摁捺不住,毒計釀成第八十四章 兩個舊友,一段血仇第兩百八十二章 籌資賑災,悍婦下場第一百九十三章 世上之事,原難兩全第三百二十章 兄妹密談,蹊蹺遺言第兩百零八章 各人城府,深淺不一第六百八十章 “頑劣”六郎,新婦投繯第五百九十六章 暗中舊情,福王審案第六百一十二章 實情相告,夏柯恍悟第七十六章 美色誘惑,郎心浮躁第四百七十五章 違逆“慈母”,教訓頑劣第三十五章 心腹既有,着手計劃第一百一十九章 一碟香瓜,萬千愧意第七十四章 水蓮庵裡,委實風流第五百零二章 分析局勢,險惡難避第一百九十九章 歸來錦陽,婚前教育第四百二十六章 原來如此,風塵“俠女”第三百三十四章 纔剛新婚,便要爭寵第一百二十七章 侍婢易主,共赴宴席第四百四十二章 有情無情,不棄當棄第七百五十九章 江薇“拜師”,遼王示誠第兩百八十七章 疑似遣散,同生共死第二十六章 賜名之喜,責罰之恨第六百九十七章 三大收穫,混亂局勢第三百七十九章 敲山震虎,杜絕陰謀第三百九十八章 深不可測,無奈折腰第五百二十七章 比棋招親,突降豔福第七百六十七章 分吞北原,暗下協定第六十五章 各懷心思,只待風起第六百章 臨別之遺,除夕時察第五百二十四章 早通款曲,樂陽之謀第七百一十九章 大廈將傾,厚聘富嫁第兩百四十一章 兩心相許,早在當時第六百六十五章 歸來故國,杜宇斷舊第五百六十九章 奸細入宮,“雲雀”現形第五十五章 將軍護女,痛責莽子第五百一十二章 恭順示好,化險爲夷第四十六章 洞悉人心,竭力爭取第五百五十六章 大變之前,引燃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