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九十八章 皇后勁敵,頗有內秀

臘八過後的一日,恰好是東安胡同侍郎府劉太夫人的壽辰,因着不是整生,劉家並沒大設一連數日的盛宴,只是邀請了親朋故交在正日一天宴慶,來客卻也不少,才一大早,便是車馬盈門,侍郎府長長的一排大紅燈籠上壽字熠然,朱絛流蘇旋轉飛揚,衚衕裡爆竹聲聲,濃郁的硝煙味緩和了幾分冬季的躁冷,使得長長一條衚衕遍佈喧譁。

劉家原本也是東明世家,曾經出過三、五任六部尚書,縱使眼下不及陳、秦兩家顯赫,也能算得錦陽京的中等世宦。

縱使如此,當楚王妃的車與拐進時,也引起一陣鬨動——劉府當家老爺眼下僅只是個戶部侍郎,怎麼驚動了堂堂親王妃賀壽?

直到女眷們看着王妃與長房的三少奶奶挽着手親親熱熱地走遠,纔有不少恍然大悟——險些忘記這位三少奶奶是王妃閨閣舊友,應是爲着這麼一層關係,王妃纔來湊興。

三少奶奶正是彭瀾,這位當初被好友們取笑“只愛美人”的姑娘倒底還是嫁了人。

但鮮少人知彭瀾的姻緣定得甚是倉促,實因那時國喪過後,秦相眼看皇后能力不足在後宮又勢單力薄,意圖讓幾家交好之族的閨女選入後宮輔助皇后,彭向作爲秦相親信,就是首屈一指。

彭向雖是秦相門生,但本身個性甚爲清正,更曉得皇后是個什麼脾性,秦相固然是要爲皇后選擢助益,皇后卻未必領情,好好的女兒送入後宮面臨的許是險象環生步步艱難,彭向只好找了藉口推拒,謊稱先帝崩前,本已爲女兒議親,雖因國喪耽擱,但不好背信。

秦相頗有些不滿,尤其是見彭向選擇的姻親竟是與陳相府交好的劉家,這不滿就更添一分,眼下秦、彭的關係已經疏遠,彭向便被排擠出了監察院。

其實彭瀾的祖母與劉太夫人也是手帕交,而劉太夫人與陳太夫人更是多年故舊。

是以,當得知楚王妃登門,正與陳太夫人閒話的老壽星便很有些憂慮——陳家內部矛盾雖不爲旁人熟知,做爲知交的劉太夫人卻曉得幾分,而王妃孃家妹子因爲慈安宮賜婚,不得不嫁給陳家的“浪蕩子”一事更不是秘密,世人多以爲衛國公府是因懿旨而無可奈何,這也是明擺着的,陳六郎鬧出那等荒唐事,哪配得上公府嫡女,劉太夫人實在擔心楚王妃來意不善。

便是陳太夫人都有幾分尷尬,作爲相府老太君,她親自參與了算計挑唆的事,難免有些心虛。

她不是陳參議與太后生母,要論血緣,與陳參議更要親近,但誰讓家族出了個太后呢,自然是要以這個女兒與天子外孫的利益爲重,因此陳太夫人堅決地站在太后陣營唯命是從,反而對陳參議比較疏遠。

六郎的婚事她根本就不操心,也不計較長房與衛國公府將來是友是仇,不過這時在別家府上與楚王妃狹路相逢,到底是尊卑有別,雖她長着兩輩,楚王妃若給她難堪,她也只好受着。

但兩位老夫人顯然白擔心一場,旖景非但沒給她們難堪,甚至十分尊敬,堅持行禮拜壽,又謙讓了主位,一直笑意莞莞地陪着說話逗趣,不多時,便沒再“煩擾”長者,免得讓人不自在,而是與同齡的年輕媳婦去別處說話,當然,一直是由彭瀾主陪。

還有韋十一娘與卓念瑜,兩人自然也是座上賓——彭瀾嫁的雖不是承嗣子,僅是長房行三,可相比前頭兩位兄長皆爲恩蔭得職,她家夫君是首屆恩科的進士,眼下在翰林院供職,將來也屬前程似錦,因而她這個三少奶奶在家族中還是佔些地位,自是有權邀上幾個閨閣好友,更不說韋十一孃家的顧於問眼下是名符其實的天子近臣,就連秦相都忌憚幾分,劉家自是不會反對邀請這樣的嘉賓。

四個知己在一處說話,韋十一娘先就拍了拍胸口:“我這是爲阿瀾鬆一口氣,且以爲阿景不會給陳家人好臉色。”

“阿景纔不會那麼糊塗,換作是你,今日我可不敢邀。”彭瀾打趣道:“事已至此,便是爲了六娘將來着想,阿景也不會與陳家人結仇,再者,咱們未必看不出來?陳夫人倒是真心重視這門親事,她的人品有目共睹,不是個難相與的婆母。”

話題不可必免的涉及橫在當中的簡氏——依大隆禮俗,新婦未曾回門這婚事便不算告定,簡氏新婚當晚就懸了樑,自然算不得陳家婦,她的喪儀都是簡家操辦,更不可能記名陳家族譜,六娘若是嫁入陳家,仍是六郎原配,不算繼室。

但因爲之前有這麼一樁晦氣事,多少都是遺憾,這也是清貴門第不願與陳家聯姻的原因之一。

“簡家行事也太過了些,雖然陳家是有過錯,但聽說簡家幾個郎君眼下見着陳六郎就忍不住動手,我家安郎上回在路上,就親眼瞧見過一回,陳六郎也不還手,更加不會還口,當真有些可憐。”卓念瑜說道。

她們幾個並不知道簡氏懸樑還有內情,簡家並非沒有過失,但世事就是如此,再是佔理的一方,倘若太過不依不饒,世人反而可能會同情原本理虧者。

對於這事,旖景並不願過多議論,因爲無論如何,一條鮮活的生命以如此慘烈的方式終結,難免讓人惋惜。

卻聽韋十一娘說道:“還有一事,你們有所不知,簡氏懸樑之後,也不知是誰誇讚她剛烈,簡家有女如此說明門風正派,簡家人竟然當真引以爲傲,他們二房有個女兒,只比簡氏小着一歲,那時也在議親,本是想着嫁去南城徐家,已經是換了庚帖,結果簡氏出事後,因爲有了那些傳言,二房自認爲有了好名聲,便瞧不上徐家,想讓女兒攀高,主動求上了寧遠伯府,想促成與伯府長房嫡出三公子的姻緣。”

旖景是知道寧遠伯府的,他們也算衛國公府舊部,不由驚訝:“伯府三郎不是因爲年幼時墜馬,行動有些不便?”

韋十一娘重重頷首:“可不是,故而簡家才覺得大有成算,因他們找的是我孃家族中一個長輩去說合,這事我倒知道詳細,結果呀,伯夫人拒絕了,說簡家女兒這等剛烈,萬一將來受了委屈,二話不說又再鬧出不甘受辱懸樑觸壁的事,怎麼得了,他們惹不起這等門風剛烈的人家,還是找個溫柔敦厚的兒媳纔好。”

旖景:……

越發同情簡氏,她那樣的性情皆是家人縱容才致如此,可她死後,家人卻不思己過,一昧還想借着她的死後名聲圖利,安慧曾說簡氏兄嫂對她都甚是疏冷,只怕簡家真沒有爲她這般剛烈惋惜抱憾的人。

別人用言辭辱沒,大可還諸其身,卻這般輕易就付出生命,這種事情實在不值得提倡,那些盛讚簡氏剛烈的人,未知事情倘若發生在他們身上,有沒有自絕生路的烈性。

“你們可與陳家三娘相熟?”旖景及時終止了簡氏的話題。

剛纔在正廳,旖景就留意到坐在陳三太太下首的幾個少女,其中年齡最長者,生得窈窕高挑,標準的鵝蛋臉,眉若弦月,眼含秋水,美中不足是鼻樑稍嫌低闊,但氣質嫺靜舉止得儀,看人時眼光靈動,應當不是刻板的性情,經陳太夫人一引薦,這位果然就是三娘。

她從前與陳家人並不交好,三娘雖是嫡出,她父親卻是庶子,與旖景不屬同個交際圈,兩人別說熟識,話都不曾說過一句,旖景對她簡直就是一無所知。

相比起來,韋十一娘就交遊廣闊了,她連連頷首:“我熟的我熟的,別看陳三娘是庶支,性情很有些清傲,但並不似皇后那般,倒有些像阿柳,與她熟識了,並不覺得多難相處,她這樣的性情,註定是個話少的,心裡頭卻明白,阿景怎麼突然問起她,甭管是你夫家還是孃家,都沒與她年齡相當的郎君。”

因着陳三娘青春已大,眼下除了服,這還是除服後首回和家人赴宴,韋十一娘下意識就聯想到旖景是因婚事過問,彭瀾顯然是聽家中長輩提過陳三孃的事,笑着說道:“十一娘與阿瑜聽着就好,莫要張揚,陳氏三娘最晚也就是來年三月,待六郎娶親之後就會入宮。”

十一娘下意識地捂嘴,半響卟哧一笑。

шшш •тt kǎn •C 〇

她這態度當然引起了另三人的好奇,都瞪着她。

十一娘捂腰:“這下皇后娘娘可有麻煩了,十個她也比不過這位的心計。”

旖景暗歎,十一娘還是略顯單純,這後宮的爭鬥可不僅靠心計,關鍵是帝心,眼下這位天子可不是重情的人,在他心裡,萬事皆用權位大局衡量,皇后再不濟,還有個顯赫的孃家,有他們這幫“外敵”未清,天子又怎會輕易捨棄秦家,固然,陳家與秦家旗鼓相當,但陳家到底是天子外家,就算沒有陳三娘,天子和陳家仍舊息息相關,不比得秦家,倘若皇后不保,維繫君臣的紐帶就算不會立即斷裂,也會被拉長拉遠最終斷裂。

光是太后,陳三孃的靠山還不夠堅厚,與皇后勝負難分。

但既然這女子是個內秀的,那麼應當明白她要在後宮立足需要的絕非敵人而是盟友,皇后與秦家折騰得越是厲害,陳三娘就越是會珍惜一切助力,不大可能牴觸旖景的主動交好。

酒宴之後,照例要聚在一處賞戲,旖景因爲身份有別,被固執的劉太夫人堅持留在了主席共坐,這便有了機會與陳太夫人更多閒話,但她當然能掌握火候,並不打算通過一回交際就能與陳家女眷“情投意合”,除了同六娘將來的婆母陳夫人稍顯親近外,對待其餘也就是客氣溫和,標準的應酬禮儀。

這反而讓陳太夫人漸漸覺得舒坦自在,心說這位楚王妃年紀輕輕,出身也顯貴,倒並不難相與,很有幾分世家名門的風度,人家還是勳貴出身,比起皇后這位正宗的名門閨秀來強出不知多少番。

想到皇后,陳太夫人不由暗撇嘴角,一眼瞧見三孫女端端正正的坐姿,一派嫺雅溫婉,又露出個滿意的笑容,一時卻又想到親生的幾個孫女沒入太后青眼,又有些不甘,正巧聽見王妃與長媳親親熱熱的談笑,陳太夫人再想蘇氏六娘,據說也是個端方大度的才女,又覺便宜了長房,哪曾預料一番挑唆下來,衛國公府非但沒有怨恨上長房,反而真有了互好的勢頭——楚王妃今日的態度足以說明。

老夫人坐在那處,心情越更復雜以致心神不寧,別說臺子上的唱的半句不曾入耳,到了後來,便是劉太夫人與她說話也不及迴應了。

第五百六十三章 順勢而行,錦瑟“立功”第七百三十五章 當衆揭發,子若強辯第兩百四十四章 悔在當初,癡心錯付第兩百九十六章 奪秒赴險,爭分勸諫第三百零九章 才生同情,襲擊又至第一百四十三章 一個許諾,兩世糾纏第六百八十三章 又生對策,婚事仍懸第四百八十七章 共遊燈河,敞開心扉第四百七十三章 候府闔牆,縱容之禍第六百五十九章 偷襲得手,反被威脅第四百五十九章 不甘受辱,偏遇輕視第六百五十章 再潛西樑,關鍵一步第四百一十七章 挑事生非?遠遠不算第六百六十一章 金元遭疑,預料之中第一百零九章 遠道歸人,骨*圓第七百六十八章 窮途末路,拼死一搏第五百一十三章 各有謀劃,歪打正着第三百五十六章 改制在即,誰將作亂第四百七十五章 違逆“慈母”,教訓頑劣第兩百八十七章 疑似遣散,同生共死第兩百六十四章 福禍相依,生死與共第三百九十三章 良策蠢策?各有見解第四百零六章 西郊“巧遇”,夫妻“密謀”第五百五十一章 再恕一回,轉頭了結第五百三十二章 怎能無悔?叩請和親第七百三十五章 當衆揭發,子若強辯第六百九十七章 三大收穫,混亂局勢第七百六十九章 辛未事變,久醞即發第四百三十二章 不甘吃虧,直言分家第五百九十四章 徹底摧毀,一筆勾銷第兩百九十八章 細察人心,溫言勸服第四百零二章 兩個棄權,一個請賞第兩百零八章 各人城府,深淺不一第五百零八章 暴死真相,惡母狠子第七百七十四章 兵犯皇城,死仇兄弟第兩百二十一章 有人中計,有人隱忍第三百九十章 冬雨之死,神秘“青雀”第三百三十八章 依偎之間,細數疑惑第兩百五十四 驚人隱情,滔天惡行第三百七十四章 家庭會議,挑破隱密第三百一十章 一語成讖,前路未明第三百六十二章 面見殷氏,得證實情第四百四十七章 表妹“企圖”,原因仰慕第七百五十七章 你本無心,唯求自保第一百零六章 漸近重陽,途中歸人第五百五十八章 時日無多,大變在即第兩百七十九章 各生毒計,搶奪先機第三百一十一章 離間之計,黃雀之謀第七百四十一章 “反旗”高舉,開誠佈公第一百六十九章 真相大白,盛怒難捺第四百二十八章 虞洲定親,舅父入京第三百八十八章 死不瞑目,突有“生機”第兩百零五章 又是宮宴,暗涌潮生第七百零八章 決斷不易,步步相逼第七百一十三章 添妝之賀,秦氏試探第六百六十三章 又再中計,連連告負第二十六章 賜名之喜,責罰之恨第五百九十九章 人逢悲痛,脫胎換骨第一百三十七章 前塵新世,一般哀涼第六百五十八章 調“虎”離山,火燒“虎穴 ”第三百四十六章 各有離間,高低顯然第十一章 當年學堂,驚見舊跡第七百三十九章 撥亂反正,太后施令第六百九十一章 黃氏“錯識”,張大不蠢第兩百六十七章 如此悍婦,華北獨一第六百一十四章 暫時“和諧”,苦無良策第五百一十一章 最高長輩,登門問罪第兩百九十一章 “死而復生”,無奈示好第七百二十八章 舊怨在心,扭曲人生第兩百四十九章 隱情不淺,世子出場第三百八十四章 強辭奪辯,委實傲奴第七百二十一章 三朝回門,有藥可救第一百七十一章 多年怨恨,一朝暴發第六百六十二章 聲東擊西,虛實難辨第兩百五十五章 世子絕斷,直面陰謀第七百六十八章 窮途末路,拼死一搏第五百章 恩封確實,將有險關第四十五章 爲尋外援,夜探妓坊第一百三十四章 看似退路,委實陷井第三百八十二章 鬧市刺殺,孤閣纏綿第一百零三章 皇子妖嬈,世子護美第一百七十六章 一口咬定,眉氏陷害第兩百九十四章 尚未實施,便有變故第四百六十六章 “攻守”調換,挑撥露餡第兩百一十九章 羊脂魚佩,或有內情第四百四十八章 小別重逢,情意綿綿第五百五十九章 機密外泄,決意廢儲第三百章 虛虛實實,真真假假第六百五十八章 調“虎”離山,火燒“虎穴 ”第六百零三章 惶懼劫數,再應當年第六百三十一章 旁觀者清,精明國相第三百七十章 仗勢欺人,欺得徹底第三百一十二章 兵禍消彌,風平浪靜第六百九十章 張氏利氏,連袂出場第三百六十六章 皇子審案,世子旁觀第七百四十章 臨朝監政,死仇重逢第一百二十章 你之哀傷,我之遺憾第一百三十五章 衆叛親離,千人唾棄第一百零七章 失而復得,完壁歸趙第兩百零一章 遠人才歸,又將外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