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一章 又來貴客,平樂心動

因爲擔心着安然的事,旖景這晚睡得不甚安穩,早起晨省之後,便回房又睡了一陣回籠覺,直到午時才醒,神色反而有些睏倦的怏怏,幾個丫鬟看在眼裡便知午後是不該再睡了,否則晚上又得失眠,於是都陪坐在宴息處圍着熏籠說趣話,陪主子打發午後的閒睱時光。

這麼熱鬧了一陣,旖景才覺得滿身的乏意消散了些,正打算先讓胡旋去榮禧堂問問老王妃有沒午憩,要去陪祖母說一說話,哪知就有祝嬤嬤反而陪着康王妃來了關睢苑。

原來是康王妃趁着今日天色放晴,來問老王妃安,先頭陪着說了好一陣話,問起旖景,老王妃便讓祝嬤嬤陪着來了。

旖景連忙請了康王妃在炕上坐,丫鬟們早把熏籠撤了出去,奉上茶點。

“不知王妃今日駕臨,該去迎候的,是我失禮。”旖景很過意不去。

“不妨事,是我來得突然。”康王妃一如既往地和氣,品了品茶,讚了幾句加了蘭蕙的茶味香郁,說着都是些家常閒話,卻似乎是要長坐的勢頭。

旖景便領悟過來康王妃是有要緊話說,把屋子裡侍候的丫鬟都差遣出去。

果然康王妃就笑着說道:“有一件事,是關於平樂,得煩勞阿景廢一廢心。”並不急着往下說,康王妃似乎也在斟酌語句,捧着茶又微微抿了兩口,擡眸看了看旖景帶笑洗耳恭聽,這才放了茶碗,拉了旖景的手:“我就平樂一個女兒,王爺打小疼她疼得沒邊兒,驕縱得倒比幾個男孩兒還要淘氣,那時她年齡小,爭強好勝性子急躁,也不知做出多少任性逞強的事兒,世人都道她跋扈,便連我孃家幾個侄女都對她敬而遠之,我也知道外人議論的那些話,也勸着王爺莫要再驕寵着平樂無法無天,可不頂用。”

旖景打小就聽了不少平樂的劣跡,諸如蠻橫惡毒等等評價,可她與平樂結交下來,雖也感覺到了平樂的諮意枉爲、愛憎分明,卻也深知平樂直率,旁人沒有惹她是萬不會無端挑釁,就算整治報復也都在明面,不比得有些貴女的擅長勾心鬥角、冷嘲熱諷,不過世人偏偏注重表面的“親善”,認爲纔是大家閨秀的風範,好比平樂這樣實屬異類,自是會惹來不少閒話。

其實平樂這人甚是重義,只要真讓她看重結交的好友,當遇煩難之處平樂都會打抱不平。

可惜世人都信風言風語,只以爲平樂惡毒,貴女們也不願與她交善,平樂實在沒幾個知己。

要說來傳揚最廣使平樂飽受詬病一事便是她曾毒打庶妹,頭上一直扣着頂跋扈不睦的罪名,卻似乎無人“記得”康王另一個庶女出嫁後被婆母刁難、妾室欺侮,因爲那家婆母也是宗室出身,又瞧不上受聖上冷落的康王,康王妃前去交涉反而受了冷諷,說什麼本看不上王府庶女,若非康王妃說服了太后出面決不會讓兒子娶庶女進門,嘲笑康王府的女兒嫁不出去,強逼着人接納。

那時節康王府地位實在尷尬,聖上與太后一直忌防着這位先帝的長子,康王府的子女姻緣大多有些坎坷,就算康王世子娶妻,也沒有顯貴望族願意把女兒嫁去做世子妃,康王世子妃出身不算太高,只是個普通世家女子。

而這一位庶女因爲才華不俗、溫婉貞靜,倒讓太后喜歡,因此便讓嚴家出面保了回媒,爲她找了門勳貴伯府的姻緣,哪知興盛伯不敢得罪嚴家一口應承,伯夫人卻耿耿於懷。

最後還是平樂爲庶姐打抱不平,尋了個由頭把姐夫堵在外頭教訓了一頓,又殺上門去硬逼着把妾室發賣,一鞭子抽在庶姐夫家的大堂門檻上,衝着那惡毒婆母一番警告:“別看康王府不受聖上就信重就敢欺逼我康王府的女兒,想要寵妾滅妻,掂掂自己的骨頭幾斤幾兩,若我再知姐姐受到半點刁難委屈,哼,伯夫人今後可別出門,才能確保長命百歲。”

那伯夫人也是宗室所出,卻並非王爺、郡王之女,被平樂這麼一嚇,又打聽得太后知情卻沒責罰平樂跋扈,纔再不敢苛待兒媳。

世人議論起來,卻都沒人稱讚平樂護姐,反而一片指責,說她果然跋扈。

又因爲那些年康王府受天家冷落忌憚,有的貴女便對平樂冷嘲熱諷,平樂哪是能忍的,被她潑茶、抽鞭子、打臉的“名門淑女”不在少數,人家是勾心鬥角佔嘴巴便宜平樂卻直接動手,她的惡名就這麼傳得街知巷聞。

平樂之所以與旖景交好,一來是因爲她景仰大長公主,另外也是因爲旖景從不曾學着那些貴女冷眼小看康王府。

又說這時,旖景聽出康王妃話裡意思,似乎是有關平樂的姻緣,心思又是一動。

她想起上元節那日太后對平樂也比以往關注,康王妃是太后的侄女,比起旁人與太后更是親近,或許太后對她交了些底?

卻並沒急着打探,只是笑着說道:“我也早有疑惑,並不是說覺得二姐姐性情不好,不過與王妃相差太大,原來都是王爺慣出來的。”

康王妃溫婉賢良、知書達理,更難得的是通達明智,太后當年讓她嫁給康王並非沒有監視的用意,按理康王會疏遠忌防着嚴家人,可這些年來,康王與康王妃卻是琴瑟和諧,好比上回金逆謀亂,若非康王這些年被康王妃規勸性情大轉,*住了慾望引誘,只怕就會引滅頂之災,又哪能像如今與天家芥蒂消彌,任宗人令掌宗室族務。

眼下勳貴世家可還敢輕看康王府?

旖景以爲憑康王妃之智,決不是無可奈何才讓平樂養成這樣的性情,爲世所不容。

康王妃輕輕一笑,眼角斜舒:“我也不瞞阿景,平樂是我唯一的女兒,我是不忍讓她受苦,就算打小用禮法規矩約束着她貞靜柔婉,從前康王府那樣的境地,她在姻緣上也不會平順,女子這一生最無憂的時光或許就在閨閣時候,我也不想太拘束了她,總歸是希望她能得個真心愛重的良人,能識得平樂的好纔會幸福美滿,一昧地隱忍,終究是會苦了她,我與王爺不怕她受世人詬病,也不願她那般委屈,想着若平樂真沒有那樣的緣分,就算終身不嫁,我與王爺也都會疼愛她。”

這話倒讓旖景吃驚,可想到平樂那個庶姐,是真溫柔敦厚的,結果出嫁後不也被夫家挑剔,倒有些理解康王妃的心思,感慨平樂當真好命,得了一雙超脫世俗真心疼愛她的父母。

眼下大多貴族豪門,不乏疼愛子女者,可相比家族名望與富貴權勢,到底要居於次位,子女姻緣首先是要顧及家族利益,美滿幸福並非首重,若養着個被人詬病的女兒嫁不出去,更被望族視爲奇恥大辱,多少閨譽有損的女子,不是落得個長住庵堂就是暴病夭折,康王夫妻因不想讓平樂委屈,有心養成平樂諮意而爲的性情,雖也曉得婚事上頭艱難,卻也不願平樂隱忍受苦,若無真心愛重平樂願意摒棄禮俗之人,寧願女兒不嫁。

當然這也是因爲平樂始終是宗室女兒,有郡主的封號也有封地食邑,就算不嫁將來也有立足之地,不怕康王夫婦逝世後無處安身。

他們這般苦心打算一意爲平樂着想,全不顧世俗禮制,實爲不含雜質的愛女之心。

“姻緣一事,我與王爺都全憑平樂心意,只要她看中的人德品無差,我與王爺並不注重門第,無論是平民百姓還是寒門子弟都無妨礙,只這些年來,平樂卻沒有看中之人,不怕阿景笑話,她那性情,既不喜唯唯喏喏全無主見的男子,又更厭煩口是心非表面儒雅實則拘於世俗的所謂君子,而平樂的性情,也實在不適合詩書世宦之家……”康王妃長嘆了一聲:“前些日子我問她對婚事上可有考量,她才說了實話,稱最近常向阿景的先生魏郎請教棋藝,倒覺得魏先生雖然也是士人,卻沒有那些虛僞世俗之見。”

旖景明白了,看來平樂姐姐已動芳心,康王妃這纔想通過她與虞渢從中撮合這事。

“我不知魏先生的意思,另又顧忌着他是詩書望族出身,魏家百年世家,只怕不容平樂。”康王妃有些爲難。

旖景卻也不好說篤定的話,她雖然看出魏淵對平樂十分欣賞,出自真心而非客套,但魏先生一貫不拘世俗,對姻緣一事尤爲超脫,也說不定對平樂有沒有那般心思,只說魏家的情形:“魏先生父母早喪,只有一個長姐遠嫁湘州,因他自幼就是不羈性情,卻纔華出衆,是被魏鴻儒拘在身邊教管,當年因爲入仕之事與魏鴻儒起了爭執,遊學在外多年,我是聽世子曾經說過,魏鴻儒也操心着先生的婚事,無奈魏先生不願奉族中長輩的意願……魏鴻儒並非俗人,或者不會聽信流言蜚語執有偏見,魏先生又極有主見,若他真對二姐姐有心,必然能說服族中長輩,王妃既然開了口,我會轉告世子,讓他得空先探探先生的意願。”

康王妃很滿意:“我也知道這事多少有些不合禮規,也只有阿景與遠揚不在意,願意一助,不過姻緣之事不能勉強,若魏先生只當平樂是知己,也莫強求。”

涉及姻緣,一般是先與家中長輩商議,鮮少有人先顧及小輩意願,康王妃是看旖景不像那些貴女,毫不在乎平樂的聲名,樂意與平樂真心交好,想必也不是拘泥禮規的人,才提出這樣的事。

旖景順着這個話題,說起太后:“上元那日見娘娘打量二姐姐的目光似乎頗帶考較,還以爲太后是要替二姐姐指門良緣呢,後來太后又特意詔見安然,倒讓我忐忑了一場。”

康王妃本就聰慧,曉得旖景是感覺到了蹊蹺,笑着說道:“今日原是想順便給老王妃道句恭喜,又想到聖旨未頒,纔沒冒昧,世子妃可也是聽說了太后要恩封‘嫺順’郡主的事?”見旖景微笑頷首,康王妃又是一笑:“太后到底還是喜歡貞靜恭順的女孩兒,我家平樂就是塊爆炭,太后瞧着她都頭疼。”

這話瞧着沒說什麼,卻似乎透露出太后已經“放棄”平樂,有意安然,旖景微微蹙眉。

也是,太后若不對康王妃有所意透,康王妃也不會在這時提說平樂的姻緣,平樂是郡主,不可能避開宗人府與天家就定下婚事,太后若還考慮着平樂,康王妃今日就不會來關睢苑。

這似乎也說明康王妃當真知道里頭的事。

旖景難免焦灼起來,卻也不好追問,陪着康王妃又聊了些家常閒話,直到康王妃告辭,旖景送她出關睢苑登車,才得了一句話。

“不瞞阿景,太后也煩惱過平樂的婚事,說她那般不知收斂的性子不爲大隆世俗認同,也責怪我太過驕縱了些,便是換作西樑,雖對女兒家不講究貞靜,反而喜歡英豪闊量,這般跋扈任性卻也太過,當年送嫁藍珠公主的儀仗禮隊,就來了兩個慶氏嫡女,騎術真是了得的,性格耿直略顯張揚,雖不像藍珠公主喜歡我大隆的琴棋書畫,卻也不會動輒就揮鞭子打人,便是那樣,先帝欲讓大隆勳貴娶慶氏女兒,也讓人避之不及,太后還打趣道,就算讓平樂嫁去西樑望族,只怕也會被人挑剔。”

這一番話無疑便是提點了,太后是有意讓宗室女兒與西樑慶氏聯姻!

第七百六十九章 辛未事變,久醞即發第六百九十八章 皇后勁敵,頗有內秀第兩百二十九章 春暖來遲,人心早急第一百七十一章 多年怨恨,一朝暴發第兩百四十一章 兩心相許,早在當時第五百三十章 晨微露面,皇子醉臥第五百六十八章 操縱變局,金蟬脫殼第兩百八十章 一人醉死,一人遇刺第四百零三章 仗義執言,誰真誰假第四百一十五章 朗星明月,各憑手段第三百二十一章 楚王府裡,已有暗涌第一百二十二章 據實相告,哭笑不得第七百一十三章 添妝之賀,秦氏試探第兩百零七章 貴女之間,涇渭不明第六百八十六章 以死相逼,妥協不難第三百七十三章 扭曲人生,詭異心態第兩百二十章 不知不覺,已有行動第六百三十七章 自作聰明,子若入陷第五百五十五章 掌家主婦,恩威並施第四百四十八章 小別重逢,情意綿綿第兩百六十章 陰霾驟生,有客遠來第一百三十八章 虞洲來訪,對坐閒談第六百三十二章 侍女本份,潛入大京第八十二章 逼迫之辭,徹底否定第兩百零二章 御史還朝,兩相鬥法第六百一十六章 等着應招,不妨見面第五百章 恩封確實,將有險關第七百二十九章 還未揚眉,又再屈膝第兩百九十八章 細察人心,溫言勸服第四百九十一章 小嫚如願,謝琦謀財第六百六十四章 城禁解除,永別西樑第五百七十章 虞棟陷獄,皇子索恩第九十七章 蛇蠍比之,尚有不足第兩百五十章 爭分奪妙,不及辭別第五百二十四章 早通款曲,樂陽之謀第一百八十六章 不謀而合,雙管齊下第四百七十五章 違逆“慈母”,教訓頑劣第六百八十六章 以死相逼,妥協不難第六百五十九章 偷襲得手,反被威脅第一百六十九章 真相大白,盛怒難捺第五十六章 虞洲獻計,勢不罷休第六百零四章 帝崩無詔,唯一見證第三百八十一章 聯宗族親,原來是你第一百九十九章 歸來錦陽,婚前教育第五百四十六章 陳謀濫計,並不稀見第三百五十四章 隱伏殺意,真相將明第七百二十章 小嫚“復寵”,六娘出閨第六百二十三章 奇葩皇后,令人歎服第三百九十章 冬雨之死,神秘“青雀”第一百九十章 要論禍根,無非絕情第六百八十七章 不在情深,只望互利第五百五十四章 歸人在途,又遇故舊第六百三十三章 有望滲入,確定關鍵第六十一章 拋磚引玉,奇恥大辱第五十五章 將軍護女,痛責莽子第七十二章 依偎之間,兒女情長第六百一十八章 無顏自認,當真悲憤第四百六十九章 犧牲小我,顧全大家第五百九十二章 恩斷情絕,同日赴死第四百七十章 終是難免,成人笑談第三百一十八章 原無嫌隙,兩心契合第四百三十八章 忽有轉機,柳暗花明第一百一十三章 諸美小聚,惡兆傳開第三百零八章 漸揭真相,所謂慈母第兩百九十二章 關鍵一步,聖旨忽降第三百六十三章 鄭村死者,隴西歸人第兩百四十一章 兩心相許,早在當時第一百五十七章 諸美比才,結交新友第兩百三十九章 東宮有喜,聖上賜恩第六百八十九章 鳳陽來人,刁難候府第兩百六十八章 心絃幽寂,爲一人吟第七百七十四章 兵犯皇城,死仇兄弟第五十一章 畫中因緣,項圈易主第三百八十一章 聯宗族親,原來是你第三百四十三章 香河來人,青州寄信第五百零七章 諸子弒母?人倫悲劇第八十二章 逼迫之辭,徹底否定第三百七十五章 風向直轉,將有良妾第一百四十七章 得罪惡人,禍之根源第一百七十四章 又生命案,二爺休妻第五百四十八章 珠胎暗結,動手清算第一百四十五章 母女爭執,風波漸釀第四百章 將來弟婦,眼下判者第六百九十一章 黃氏“錯識”,張大不蠢第七百一十章 顯王示意,子若跪地第六百九十六章 不速之客,嬋娟“見鬼”第六百二十一章 盡在籌謀,世子心計第四百二十三章 秋意漸涼,男女秋月第五百五十八章 時日無多,大變在即第五十六章 虞洲獻計,勢不罷休第五十二章 情竇初開,驚變頓生第兩百六十二章 他鄉遇故,才知音訊第四十九章 溫言安慰,巧救臘梅第六百八十五章 隱瞞後着,暫且袖手第五百九十二章 恩斷情絕,同日赴死第四十九章 溫言安慰,巧救臘梅第七百四十五章 不幸病重,太后歹意第三百三十五章 狹隘狠毒,虞棟夫妻第六百六十九章 如意算盤,遭遇雷霹第三百四十三章 香河來人,青州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