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故事

女人們就是這樣,說起這些閒話十分熱心,大家便又從小王掌櫃說到了縣城裡的幾個大戶人家,其中就包括趙典史家。寧婉在一旁聽着,知道這些傳言有真有假,倒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因此更是隻聽不說。而大姑她們幾個只當她不認得這些人而已。

寧婉心裡突然一動,就說:“我前些日子去虎臺縣,聽人講了一個故事,也很有意思,不知你們聽過沒有。”

大家便笑,“你講了我們聽聽。”

寧婉就說:“聽說是虎臺縣外不外遠的一個村子,家家都種麥子,日子過得不錯。”然後就自己笑道:“竟像梨樹村呢!”

大姑就說:“這一帶全是種麥子的,未必是我們村的。”

寧婉其實就是想把喜姐將來的故事講出來,讓大姑她們聽了心生警惕,因此才一個勁兒地往梨樹村上引,現在就說:“雖然不知道究竟是哪裡的,但未必離得遠。”

然後就講了起來,“這個村子裡有一戶人家,雖然是農戶,但是日子過得倒也富足,家裡兩個兒子一個女兒,兒子都娶了親,只剩下一個小女兒,又能幹長得又美,家裡愛如珍寶,早早備下了嫁妝。”

大姑家的嫂子就笑着說:“倒是與我們家一樣的人口呢。”

寧婉就又說了下去,“有一天下了大雨,一個外鄉小夥子從村裡路過,便借住到這家躲雨。雨天無事便在一處說話,這家的小女兒見小夥子長得俊俏,行事又大方,便有了幾分心思,偏巧那小夥子雨停之後沒幾天又來了,原來他也對這家的女兒上了心思。”

“一來二去的便請了媒人來說親,道那小夥子家原是南邊的,因父母雙亡到北邊來尋親,親沒有尋到,卻也不打算再回去,就在不遠處的雙臺鎮安下了家。現在父母的孝期已滿,正好娶親。”

大姑便已經聽懂了,“這親事可有什麼不對?”

“正是!”寧婉便點頭說:“這家人家見小夥子樣樣都是好的,也去了雙臺鎮看了小夥子新置的房子,便應下親事。又因小夥子一人在這裡,家裡連個打點衣裳飯食的人都沒有,急着娶親,便允了在兩個月內辦好親事。”

“親事急忙辦了,這家的小女兒嫁過去沒多久就發現夫婿不大對勁兒,白日裡也不見他做什麼營生,隔上些日子有幾個人找上門去,小夥子便與他們黑夜裡出門,不定幾日纔回來,也不說做了什麼,家裡的錢卻是不缺的。”

大家便都猜測,“敢情是個賊?或者是強盜?”

“不錯,正是個賊。他們一夥人在關內被官府通緝,便逃到了遼東,分頭住了下來,平日並不往來,但是過日子總是要有用度的,因此便也會聚起來做一樁案子得了錢收手,再沒錢時還是要再做的。”

大姑便嘆道:“這家的女兒可真是落到火坑裡了!”

大嫂也問:“那可怎麼辦?”

寧婉就說:“先前也不是十分肯定,這女兒雖然覺得不合常理,但還暗自往好處猜測,也許是做些偏門的小生意什麼的。過了兩年有一次聽了那些人在一處喝醉了露出話來,才知道被騙了。又不敢大張旗鼓地說,只得想法子悄悄告訴了孃家人。孃家既不能將女兒留在火坑裡,也不敢直接報了官,只怕得罪了惡人,一時竟十分地爲難。”

大姑便急忙道:“那也總要想法子把女兒接回來!”

當年喜姐遇人不淑,大姑正是想盡法子把她接了回來,若非如此,那夥賊人被拿住時,喜姐兒也免不了被當成賊人家眷被拘到縣衙裡,甚至還會一起流放多倫。

因此寧婉便又說:“可就是將人接了回來,這女兒一生也毀得差不多了,再嫁竟十分地艱難。”

“那是自然的,”大姑說:“出一家門再進一家門,哪裡能容易?”

寧婉嫁到趙家後聽趙太太講過女德女戒之類,又知道原來朝廷還會給守節的女子旌表,但是她原本出身農家,倒也不似從小習過女四書的人,並不覺得再嫁就是不對,但是再嫁比起一嫁難得多,這總歸是事實。

就似喜姐兒,只是運氣不好被人騙了,總不成年輕輕地便在孃家守着,且將來父母老了又怎麼辦呢?自然是要再嫁出去的,可是再想嫁到良人有多難她可是親眼看着的。大家都是女子,自然明白,便都感慨起來,“這嫁娶之事,一定要將對方家裡細細訪個明白纔好!”

大姑就向幾個小輩說:“尤其是女兒家,更是要慎重!你們年紀小,有些事看不透,總要爹孃看準了纔好,可不能自做主張反倒被騙了!”尤其重重看了喜姐和寧婉,她們便都趕緊點了頭。

大嫂二嫂又好奇地追問:“後來那賊怎麼樣了?”

“那賊自然被人捉了,又將關內的案子也翻了出來,判了流刑送到了多倫臺站效力去了。”當年那夥賊自喟手段高超,竟到了虎臺縣裡徐老知府家中行竊,大大地丟了錢縣令的面子,付捕頭也因捕賊不利,期限內未能破案被打了幾次板子。最後還是瘸子將軍帶人設下了誘餌將他們一網打盡,正好多倫臺站一直缺人,便送去充軍。

眼下離喜姐兒的親事還早着呢,甚至那幾個賊此時也未必到遼東呢,但是寧婉先把這段事當閒話講了出來,爲的就是給大姑提個醒兒,將來喜姐兒再不至於出嫁沒幾年就回了孃家。

寧婉說了故事,大家又說了些旁的,直到姑父回了家,便各自回房安睡。

寧婉與喜姐兒住在一處,吹了燈,又說:“其實嫁在本村也滿好的,免得像我大姑和大姐似的,回一次孃家要走上一天的路。”原來喜嫁回孃家後,大姑與自己幫她謀算再嫁時曾遺憾過,當年梨樹裡有一個少年對喜姐十分喜愛,且那家人也願意將喜姐娶回去,還請了人來探口風,只是喜姐兒說因是一個村子裡的便沒看上眼,若是當初喜姐兒就嫁在村裡,那家的日子過得還不錯的。

不料喜姐笑了一聲說:“婉兒,你將來必不能嫁到你們家的村子吧!我聽我娘說要在我們村裡幫你說一門親呢。”

寧婉一直在想喜姐的親事,再沒想到她竟拐到自己身上,一時竟真不知說什麼好了。三家村年青人不多,自已又是想將全家搬走的,果真從沒想過要嫁在三家村裡。

黑暗中,喜姐就又笑了,“人家都說‘男當下配,女望高門。’女兒家自然要向上嫁的,你不嫁在三家村是對的。就是我娘和賢姐姐、清姐姐也不是嫁得更好嗎?我還聽我娘說,當年三家村裡也有想娶我娘和兩個表姐的,只是她們都不願意嫁你們本村人。”

寧婉從沒想到這一節,再想想自家在三家村裡果然沒有姻親,除了寧家二房和三房之外,就是有親戚關係的也很遠了,原來先前寧家大房在三家村裡一直受到排擠也有這個原因?因此一時竟想呆住了。

喜姐只當她被自己問住了,反來開導她,“婉兒,我們兩個論人品論才幹論相貌,不比縣城裡富貴人家的女兒差,將來自然不能嫁給本村裡的農家漢子,就算不嫁到縣城裡,也要嫁到鎮子上去!”

寧婉卻沒想這麼遠,只得吱唔了一聲,“不管嫁到哪兒,人品是第一位的。”

喜姐就想到了她剛纔講的故事,“世上哪有那麼多賊呢?不過是百年難遇的而已,總不成因爲出了一個賊,就再不嫁外鄉人了!”

寧婉不知應該再說什麼,她總算明白當年喜姐怎麼就被人騙了。但是好在大姑對自己的話還是聽了進去的,因此也不與喜姐爭辯,“老一輩不是都說小心沒有過迂的嗎?我們也不過閒話兒,早些睡吧。”

畢竟在別人家中,第二日寧婉一早就醒來了,見大姑正和麪準備炸麻花兒,便也過去幫忙。大姑趕緊把她趕回去,“這身衣裳經不起揉搓,廚房裡又是油又是灰的,千萬別弄髒了,你去跟喜姐兒說話兒。”

寧婉就說:“我正想學做麻花兒呢。”梨樹村種麥,家家常吃麪食,大姑嫁到了這裡,也做得一手好麪點。尤其是這炸麻花兒,十分地香酥可口,寧婉一向最喜歡吃的,她也真心想向大姑學呢。

大姑見她果真想學,便道:“那你換一件喜姐的舊衣裳再來。”

寧婉回房找喜姐借了舊衣裳穿了,再到竈間,大姑就教她,“這面是用一半酵面一半面粉合起來的,裡面加了油、大鹼、雞蛋、白糖,要用力地揉,揉得十分均勻才行。”

“剛剛你們還沒起來時,我就把面下成一個個劑子,然後都搓成細長的條,上面刷了油,用油布蓋着餳好。”

“現在燒了油鍋,看油有了七成熱,就可以麻花放進去炸了。”說着,拿起兩根搓好的長條面,將它們搓得更細更長,並搓上勁兒,然後兩根並在一起,這兩根長條面就像搓繩一般繞到了一處,然後大姑就將這根面繩折成三折,再擰上勁兒成了一根麻花兒。說着好像很複雜,其實就是幾下子,麻花便做成了,然後投到了油鍋裡。

雪白的麻花進了油鍋便慢慢膨脹起來,顏色也變了,直到變成金紅色,這時候大姑就用笊籬撈出來放在一旁的盆中,遞給寧婉,“你嚐嚐。”

寧婉揪下一塊,也不顧燙放到口中,吸着氣吃了下去,“真酥!真香!真甜!”

這時大姑早又做了一個麻花放到鍋裡炸着,“你也試試,做壞了也不怕,大姑再重新把面揉好。”

什麼事都是看着容易做起來難,在大姑手中十分聽話的面到了寧婉這裡就不老實起來,細長的面斷了兩次,兩根又不肯合在一處,還好有大姑幫忙重新擺弄一回,終也成了一個麻花進了油鍋,炸好了竟也似模似樣。

再做了幾個,畢竟熟能生巧,寧婉便能做出與大姑差不多的麻花了。

大姑就說:“我們自家做沒有那麼多油,因此慢慢一個個做一個個炸,大戶人家的廚房裡是要燒一大鍋油的,一次炸十幾二十幾根麻花,那時手腳就要快了,否則有下油鍋時間差太多,有的焦了有的還沒熟呢。”

寧婉就笑,“我現在的手藝只能一個個地炸了。”

“多練練就好了,”大姑就又告訴她,“這是酥麻花,還有脆麻花,那樣的話就要多放酵面少放油,別的都一樣,炸出來是脆的,也很好吃。還可以在麻花上面沾了芝麻再炸芝麻麻花,多放雞蛋做蛋酥麻花,聽說還有面點師能將豆沙餡放在麻花的面中,炸成帶餡的麻花呢。”

早飯自然就是麻花,大姑又用黃瓜雞蛋做了湯,大家吃着香噴噴的麻花,再喝一碗湯,寧婉就贊,“這早飯真好吃,我回家了也炸了給娘嚐嚐。”

大姑就說:“你娘有你,可真是享福了!”又似有意無意地看了一眼喜姐兒。

寧婉趕緊說:“我家裡人少,上面又沒有兄嫂,我自然就要多幹點活兒了。”

正說着,兩個嫂子回來了,原來她們一大早去虎臺縣裡買東西去了。昨日在大姐夫家裡吃了飯,今天大姑一定是要招待爹和自己的,早飯吃的雖然好,但卻不算正式的飯菜。

果然大姑看了兒媳婦買回來的東西,點了點頭,向寧婉說:“上次我回孃家,吃了你包的排骨餃子,回來就向她們說有多好吃,今個兒也讓你嚐嚐大姑烙的三鮮鍋貼。”

“那爹和我就有口福了。”寧婉笑着,心裡卻突然覺得大姑真好強,一大早起來炸麻花,中午又要烙鍋貼,似乎在告訴自己她也會做很多好吃的!

爹過了一會兒纔回來,原來他比寧婉起的還早,但開城門時就進了虎臺縣,把山貨送了重新折回了梨樹村。

午飯自然是在大姑家吃的,卻把大姐夫一家都請了過來,只有萬婆婆要幫忙照顧小孫子與坐月子的大姐留在家中了。

第108章 畫謎第320章 剛強第239章 逍遙第127章 堅定第160章 羨慕第192章 馬車第195章 眼界第78章 上樑第136章 求親第157章 心結第273章 巧燕第238章 見解第142章 作坊第27章 回禮第268章 丈夫第293章 嘴硬第89章 炒麪聘禮第215章 接人聰明第42章 端午第340章 發呆第202章 議論第34章 管帳第275章 功勞第271章 知趣第218章 狐狸第275章 功勞第303章 惻隱第81章 撕扯第318章 致奠第64章 毛豆第64章 毛豆第262章 俗氣第212章 小聚第145章 眼光第82章 對錯第164章 幫忙第45章 送親第258章 大哭第100章 草珠第63章 魚片第235章 心安第143章 實情第164章 幫忙第118章 作主第271章 知趣第199章 趕路第92章 秧歌第145章 眼光第244章 捷報第309章 好玩第94章 投奔第132章 暴利第266章 遞鋪第142章 作坊第73章 鍋貼第330章 探聽第36章 桿秤第189章 底氣第84章 乾親第279章 請客第153章 無關第116章 貂皮第219章 很久第86章 傢俱第57章 和解第213章 相配第347章 怒斥第108章 畫謎第94章 投奔第122章 婉拒第57章 和解第341章 出首第40章 信心第186章 開朗第160章 羨慕第340章 發呆第62章 拼布第140章 招贅第105章 禮數第205章 年華第331章 失蹤第104章 鋪面第280章 擋道第108章 畫謎第59章 我來第57章 和解第181章 敬茶第336章 領情第168章 反對第132章 暴利第337章 不敢第130章 辦法第340章 發呆第210章 盆景第310章 夢魘第52章 土坯第217章 選擇第76章 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