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福氣

正說着話,靖海王府備下了酒宴,寧婉便藉着要換衣服爲由回客房見鐵石,果然他亦心有靈犀地回來換衣服,告訴自己,“靖海王有意讓世子與我們家聯姻,我以槐花兒要嫁回遼東推了。”

“我也這樣說的,”寧婉就又道:“直接回絕不好,便又答應幫世子在京城說一門親。”

鐵石聽了點點頭,“你的主意不錯。靖海王爲本朝唯一一位異姓王,當初朝廷加封王位時亦有許多無奈,而靖海王心裡也有心結,因此兩邊一向不大和睦。如果真能促成靖海王世子與京城高門聯姻,其實對朝廷於閩地都有好處。”

“雖然嫁一個女子過來不能改變什麼,但是畢竟兩邊從此便能多了來往,先前的縫隙說不定也能彌補彌補呢。”寧婉便又笑道:“只是大道理雖然如此,但是幫着說親,還是要以小兩口將來能過好爲上的。”

“那是自然,我們心疼自己的女兒,自也不能害了別人家的女兒。”

“是以靖海王府這邊的情形我總要如實告訴那邊的。”寧婉卻又降低了聲音問:“你說靖海王會不會爲此對我們心生不快?”

“不快定然是不快,但靖海王能成大事,就是因爲他特別能包容,明白我們的心思後也應該想通吧。”

靖海王是雄才大略之海上霸主,當然不會爲這麼一點小事生氣,接着的宴上也不提親事,只向盧夫人一笑道:“我先前聽人說盧將軍怕媳婦兒,只當是有人故意壞盧將軍名聲,如今才知道果然不錯!”

先前寧婉還曾爲這樣的話傷心過,現在她卻根本不在意,福了一福笑着回道:“我們家本是鄉下人,是以不大懂貴人們的規矩。至於說鐵石怕我,那可是無稽之談。”心裡卻暗自嘲笑,靖海王姬妾無數,如今年過五旬也只有世子一個,弱孫兩個,就算外面的傳言不假,他果真還有私生子,子嗣依舊夠不上昌盛,更何況子孫生母都是低賤之人,沒有大家都看中的嫡子,真沒有什麼資格嘲笑鐵石和自己。

靖海王瞧出盧夫人不以爲然,就揮手笑道:“我這一次請你們來,其實還有一件極重要的事情,盧夫人既然能當家做主,不妨也聽聽。”

“自蒼州建城駐軍後,閩地海防有如鐵桶一般,倭人莫敢前來爭鋒,因此近來已經向北去了,我才接了消息得知他們前些日子竟佔了寧州,然後自大江入海口逆流而上,一直打到內陸二百多裡,攻下了一座縣城,算起來如今倭人恐怕還沒有自內陸退回來。”

“我想請盧將軍移師北上,將寧州自倭人手中奪下,在江口攔截倭人,”靖海王便問:“盧將軍以爲如何?”

寧婉遽然聽了如此消息不禁大吃了一驚,倭人竟然猖狂至此!先前在遼東,她甚至不大清楚倭冠屢犯沿海之事,到了京城雖然聽了些傳言,但也覺得不過是癬疥之疾,不至於動搖朝廷根本,後來到了閩地,才知道倭人之禍,遠甚於她所想像,對當地百姓爲害極大,現在竟到了上岸攻城掠地的程度。

在閩地兩年,大家對倭人的恨早已經超出了夷人。平心而論,夷人雖然也會南下殘害朝廷百姓,但那是夷人首領被中原的豐富特產迷惑,生了搶掠之心,尋常夷人百姓也不過盲目從命。兩邊停戰時,大家多半都能相安無事。而來犯的倭人呢?聽說他們並非出於官府派兵,而就是生性惡毒,到了中原,燒殺搶奪,比夷人還要毒辣。且夷人與我朝的邊境,上千年來其實並無明確界線,爲此起了事端尚有可爭之處,唯倭人與朝廷隔着茫茫大海,本無仇怨,卻欺負上來,是可忍孰不可忍!

“打過去,將進入內陸的倭人全部圍殲!”寧婉差一點就要喊出來,但還是在最後的時候管住了自己。

打仗不是憑着一時義氣的事,尤其沿海的情勢極爲複雜。

之所以靖海王能成爲本朝唯一的異姓王,當初也是朝廷的權宜之計,當初若非靖海王穩住了閩地,東南之地情形如何很難說。但是自靖海王得封之後,朝中多有非議,而靖海王亦將閩地與朝中獨立起來,隱隱有不臣之心。鐵石在靖海王手下,若只在閩地抗倭,畢竟是遵從皇命,若是出了閩地,卻又不同了。當年鐵石什麼都沒有做尚且被按了一大堆的罪名,現在如果帶兵出閩還不知會怎麼樣呢!

朝廷方面暫且不說,靖海王如今詢問鐵石似乎要他拿主意,可真將兵馬放出閩地,於他也是第一次,是不是會擔心兵馬一去不回吧?寧婉一向知道,鐵石雖然在閩地會力以赴地抗倭,但以他的本意其實是爲了百姓而不是全完爲了靖海王。在鐵石的心中,他還是朝廷的臣子而非靖海王的下屬。

是以靖海王便生了聯姻之意。唯有盧家與靖海王府的利益完全捆綁在一起,靖海王才能徹底放心鐵石。

寧婉想到這裡,心裡亂七八糟的,又恨倭人,又恨朝廷不勵精圖治,倭人爲亂已經幾十年了,怎麼就不能在沿海一帶好好練兵呢!閩地交給靖海王了,那江南呢?難不成眼見着那天下最富裕繁華之地也要受到荼毒嗎?

現在鐵石身在閩地,處於這爲難之地,且還夾了自家女兒的親事!瞧着他端坐不語,寧婉纔要勸他回去斟酌一番,可鐵石已經開口道:“行軍打仗最重要的就是時機,倭人既然敢逆江而上,便是認定朝廷無力禦敵,閩地也不會出兵,如今我們正要火速前往寧州,能將倭人如數堵在江口,讓他們難逃天網!”

靖海王就問道:“我們若是出兵,朝廷會如何呢?”

“寧州距閩地遠近於京城,估計我們擊敗倭人後消息才能入京,那時我們已經帶兵回閩,便是說什麼也無所謂了。”

靖海王又道-:“可寧州我們若自倭人手中得來,就直接放棄了?”所謂圖窮匕現,這纔是靖海王的本意,他先前打倭人,便將閩地佔了,又硬討了靖海王的封號,如今出兵出船,想來也不願意白出。

不想盧鐵石想也沒想地說:“給倭人一個深刻的教訓,比得了寧州更重要!”

寧婉再沒想到鐵石會說出這樣的話來,聽起來似乎不切實際,但她越想越覺得這正是最誠懇的話。靖海王在閩地威望極高,可是尋常的百姓並不知道他其實與朝廷面和神離,假使朝廷與靖海王發生了戰爭,百姓們站在哪邊還真難說。畢竟朝廷一統天下已經百餘年了,只說科舉吧,閩地人就是現在也一樣參與,當年虎臺縣的錢縣令就是閩人呢,而寧州應該更難以接受靖海王的統治。狠狠地教訓倭人,不只讓他們從心裡懼怕靖海王,也能得到極好的名聲,這其實很重要。

靖海王怔了一怔便道:“盧兄弟,你英雄了得,戰功卓著,可朝廷又如何待你?難道就沒想過像爲兄一般稱霸一方?如果我們結成姻親,一南一北,再得到幾處如寧州、青州之地——”他便將手向裡一揮,“退則足以自保,進則可以席捲天下!”

原來傳言中靖海王有野心並不假,他現在甚至勸鐵石也如同他一般,可是鐵石是不會答應的,寧婉可以肯定。他們夫妻閒話時,對皇上亦多有不滿,但卻從沒有想過背叛家國。

鐵石這時也看向媳婦,一直瞧到她澄清的眼底,便轉向靖海王道:“我們夫妻皆非有雄心壯志之人,更是看不得生靈塗炭,唯願意護住我朝百姓安居樂業,卻不想在中原大地上引起戰爭。”

寧婉也道:“我雖是女流,可在遼東曾親歷了夷人南下之苦,到了閩地又見了倭人之惡。有時想起朝廷也恨他們無能不公,但不論是什麼原因打仗,最可憐的都是我們的百姓呀!”

靖海王便一聲長嘆,“賢伉儷所言不錯,且人各有志,不能勉強。既然如此,寧州等地之事我們也不必伸手,無過即有功,只近日令各部加強防衛,管好閩地便可。今日良辰,我們將那些事情放在一旁,好好吃酒就是。”

得到消息立即招他們過來的是靖海王,現在他放下了,可是誰能有心情吃酒?

鐵石就起身拱手相求道:“不管怎麼樣,倭*害江南,就是危害我朝百姓,還請靖海王借兵五千,我前往寧州將迎戰倭人,所得財物、俘虜、兵器、戰船皆如數奉上,想來倭人不防,所得必然甚衆。”

靖海王便做出爲難的模樣,“我自然相信盧兄弟,否則也不會一得知消息便請盧兄弟過來商量。只是我一向當盧兄弟爲手足一般,可盧兄弟卻待我有如外人,便我在海上的那些老兄弟們問起以什麼理由借兵又要我如何回答?恐怕師出無名啊!”

寧婉知他先前被拒了親,心裡還是氣的,現在便逼着自家人主動提出聯姻,將兩家綁在一處。事到如今,鐵石倒更難了,正要開言,卻聽下面靖海王世子上前說:“父王,還是讓我帶船出兵寧州吧!盧叔父與我同行,掌管兵事,若是有叔伯們問起,只道我要爲閩地揚名。”

靖海王看着兒子,無奈地笑了,“既然我兒情願如此,那爲父立即點兵,大家飲了送行酒便出兵寧州,正能截住倭人!”

寧婉心裡也領靖海王世子之情,便也笑道:“我一向喜鹿島風景如畫,此番鐵石隨着世子出征,我便帶着孩子們在島上多住些時日,還請王爺不要嫌棄。”靖海王需要給兄弟們交待,那麼自己就以身爲質。

靖海王便點頭道:“盧夫人既然喜歡島上風光,就讓白氏帶着到處轉轉,也看看我們家比起京城的皇宮差上些什麼,我也好重新修繕修繕。”

不提鐵石與靖海王世子出兵,寧婉留在島上果然被白氏引着將島內各處都看遍了:能停泊海船的深水港口、島上成片的田地菜園,種着許多高產的海外糧食青菜、聳立在島上最高處的花崗岩城堡、巨大裝滿奇珍異寶的倉庫……

白姨娘一路看一路驚歎,“其實庫房我還是託盧夫人之福才能進去的呢,竟不知我們王爺有這麼多的寶物!還有王妃的正殿,還是好些年前在大廳行過禮,如今還是第一次進到裡間一觀!”

寧婉也是第一次走上鹿島城堡的樓上,這個城堡據說是仿着西洋的房子建的,與本朝的房舍極爲不同,一樓是高大寬敞的廳堂,二樓是靖海王府的私宅。如今她站在二樓最西邊的屋子裡,一時驚得說不出話來,正對着門的半圓形牆壁上鑲滿了一塊塊幾尺高的玻璃,有如無物,外面的陽光便全部瀉了進來,晃得她不禁眯了眯眼睛。這種玻璃如今盧家也有了,可都要小上很多,裝在鏤花的窗槅子裡,每一個看到的人都再三讚歎。可是在這好多年前就建的城堡,便已經用上了更大的玻璃,要比庫房裡的珍寶還令她詫異。

玻璃是自西洋的運來的,本就是極貴重的物件兒,又極容易碎掉,這樣大的玻璃還不知是自多少隻貨船中挑出來的呢,也只有靖海王有這個本事!

晶瑩透明的玻璃使得寧婉更能清清楚楚地看到屋內種種珍稀的擺設和窗外那片鮮豔的玫瑰花,她突然明白靖海王的驕傲,他的這座城堡果然不遜於皇宮,甚至從寧婉的喜好上看,這裡要比坤寧宮要美得多。

耳邊聽着白氏用低低的聲音說:“王妃的祖父是王爺祖父最忠貞的臣子,帶着一家人跟着王爺的祖父蹈海而死,王妃是遺腹之女,故而我們王爺對她再愛惜尊重不過,這間屋子多少年沒有人住進來了。將來,也唯有世子的正妃有資格在此處起居。”寧婉真誠地點頭讚賞,“這裡的確美極了,未來的世子妃真有福氣!”

不過她從來都認爲,有福氣住如此華美的屋子,擁有無數珍寶的人未必就真能快活,她是不會爲了華屋珍寶將槐花嫁了。於是寧婉就在白姨娘面前給五軍都督府的右都督平寧侯夫人寫了信,請平寧侯夫人爲靖海王世子相看親事,也算表明了她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