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一章 第二個十年計劃

第一個十年發展規劃順利完成,國家財政收入翻倍,是李明遠決定實行五年免費義務教育的底氣所在。

教育是國家發展強大的根本,在第一個十年發展規劃的基礎上,1889年至1899年間的第二個十年發展規劃中,教育仍然是重中之重。

完善孤兒撫養、教育制度,將東亞移民出海謀生浪潮中,因爲父母亡故、走失而產生的孤兒完全納入國家保障體制範圍內,由中央政府出資,承擔所有孤兒小學和中學期間的花銷和教育支出。

未來十年內,中級學堂和高等院校學費總額分別降低百分之三十和百分之二十五,

逐步達到教育普及化和免費化的最終目標。

農業方面,堅持家庭農場生產爲主、中型、大型農牧場生產爲輔的生產方式,持續推進一戶七口(兩個成年父母,五個以上孩子),二百畝耕地的標準家庭模式。(本土農業領域研究學者認爲,一戶七口或者九口,家庭擁有耕地兩百畝或者牧場1000畝的家庭模式,最爲適合南美本土社會的穩定。)

整合並壟斷南美對外糧食貿易渠道,由政府管轄的國營糧食出口貿易公司統一制定糧食、牲畜收購、出口價格,制定保護糧制度,避免糧賤傷農、糧貴傷民的現象出現。

人口增長方面,堅持鼓勵生育的制度永遠不動搖,逐步完善工人用工制度,緩解工業發展對工人家庭產生的壓力,對於部分家庭條件困難者,給予相應的減免政策,降低他們在教育、住房、幼兒撫養等方面的社會支出。

重工業領域,繼續加大鐵路、公路、橋樑、運河等基礎設施建設,爭取到1899年,實現粗鋼產量突破150萬噸、國家鋼鐵總量進入世界前六的目標。…………

擁有第一個十年發展規劃奠定的技術基礎,再次制定第二個十年發展規劃時,李明遠更顯得得心應手。

“人口是國家的根本,沒有足夠的人口,再先進的機器設備也無法開動,所以引進移民和鼓勵生育將作爲國策,永遠執行下去,至於某些官員所擔心的人口過多、社會矛盾激化等問題,則完全沒有必要。”

第二個十年發展規劃的議題在大朝會上經歷初次討論過後,李明遠開口解釋官員們擔憂的幾個問題。

“原因無法有兩點,其一,國家工業化加速,進入城市工作的工人羣體數量快速增多,而隨着大量農民和受教育青年進入城市、轉變爲城市人口的過程中,工人勞動時間增多、生活節奏加快,撫養幼兒的成本也會比農村家庭升高,種種因素制約下,將導致城市工人家庭生育意願下降,城市新生兒人口數量降低。

這個現象不僅在法國、德國(1871年德國人口4100萬,1889年德國人口5000萬,期間德國人口雖然增加900萬,但是嬰兒出生率呈下降趨勢,只是因爲死亡率大幅度降低,所以顯得人口相比以前增長更快。)等歐洲國家存在,在本土地區,根據過去三年的新生人口調查數據顯示,長安、松江等城市家庭中,每戶適齡夫婦平均生育4.9名嬰兒,比農村地區,每戶適齡夫婦平均生育5.1名嬰兒要低零點二個百分點。

隨着國家工業化進程加快,國民生育意願有可能會更一步降低,所以,本土人口數量很難一直保持現在這樣的高增長模式。

第二點,即使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長,導致本土地區人口超過最適宜範圍,這時候中央政府也可以採取妥善的應對措施,將一部分多餘的人口轉移至海外殖民地,進而以溫和的方式解決人口過剩的問題。”

“本土地廣人稀,外有大英帝國牽制,反對本土向巴西、智利方面擴張領土,美洲內部有美利堅國、巴西共和國敵視,時刻想要找尋機會,肢解帝國。

在此內外不利的局勢下,討論未來的人口增長過快問題,爲之過早。”

站在國家最高一級官員的角度,劉樸的看法與李明遠更爲一致。

“未來本土人口過剩,可以向北部擴張領土,也可以向海外殖民地分散人口,如果剛果殖民地無法容納更多人口,憑藉人口優勢,帝國軍隊同樣可以用手裡的槍炮,在東南亞和非洲方向,爲本土華人獲取足夠的生存空間!”………

政府官員和軍隊將領紛紛表態,雖然立足點不同,但是觀點卻非常一致。

“去年時候,部分官員便因爲新舊移民衝突問題,產生了一些不同想法,年後半個月,美國人煽風點火,以本土人口增長過快爲由,在南美洲渲染漢國人口威脅論,鼓動巴西、智利等國聯手遏制本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部分官員聽信西方所謂馬爾薩斯理論,然後便動搖了觀念,跟着美國人的步子挑撥新舊移民矛盾,實在是愚蠢至極!”

李明遠語調變冷,再次重申道:“馬爾薩斯理論只不過是一個漏洞百出、遺害無窮的謬論。

禮部宣傳司要做好對外對內宣傳工作,駁斥美國人表裡不一的詆譭宣傳,向本土民衆揭露美國和部分西方國家的險惡用心,禁止馬爾薩斯思想在本土的傳播,繼續加大移民引入的力度和鼓勵生育政策的執行!”

樹大招風,實際控制面積360萬平方公里,人口1700餘萬的漢國,在南北美洲,已經成爲綜合國力,僅次於美國的美洲第二國家。

人口年淨增長量100萬以上,排除海外移民輸入數量,按照適齡夫婦平均生育5.02個嬰兒的新生兒出生率計算,不到十六年時間,本土的自然人口數量便能夠翻一翻。

即使和馬爾薩斯理論中,二十五年人口翻一翻的數據相比,漢國本土的人口增長速度,也是世界各國中非常罕見的存在。

工業、軍事、人口皆位居南美洲首位的漢國,即使再低調發展,也會引起美國以及部分對本土抱有敵意國家的注意。

圍繞南美洲乃至整個美洲地區主導權的爭奪,美國人在與英國展開正面角逐的時候,也沒有忘了使出各種手段,遏制漢國本土的發展。

先是利用《排華法案》,掠奪華人財產,斷絕華人在美國擴大、發展的勢力,隨即,再以人口爆發式增長爲由,渲染漢國威脅論。

美國與英國以及本土的矛盾糾紛吸引了不少歐洲國家的關注。

沙皇俄國、意大利、法國三國內部倒是有不少激進份子,爲美國人的舉動拍手叫好,但是放在國家層面,英法德俄意諸國,要麼無動於衷,要麼像俄國一般,有所表示,但是實力不足,沒有能力在南美洲施加影響。

能夠混到國家領導一級職務的官員們,不可能因爲美國人的宣傳,便去做於國家無利的事情,畢竟大家都知道,論吸收移民和人口增長數量,美國排在第一位,

除去美國,南美諸國和加拿大、墨西哥等國家,也都在吸收移民,只不過漢國因爲建國初期華人數量過少以及周邊惡劣的國際環境等因素,持續堅持移民引入政策,才使得人口增長速度比較顯眼。

用移民充實新佔領地區是歐洲各國都在做的事情,英國、俄國作爲殖民大國,也是向新佔領區疏散本土移民最積極的國家。

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南非是英國重點經營的移民輸入地與殖民地,而廣袤的西伯利亞和中亞地區,則成了沙皇俄國安置貧民的首要選擇。

大到英國、俄國這樣人口數千萬的大國,小到荷蘭、葡萄牙這樣人口百萬的小國,都在向海外和殖民地輸送人口,不同的是,美國人以這件事作爲攻擊漢國的藉口。

海外移民受到運力、移民花費等方面的制約,移民數量不可能無限制增長,西方諸國基於這種認識,西方諸國雖然對南美漢國人口增長速度感到好奇,但是考慮到效仿漢國政府,由國家出面組織移民運輸、安置等行動帶來的龐大財政支出,絕大部分國家明智的選擇了放棄,而少部分像英國、德國一般綜合實力雄厚者,則借鑑了南美漢國和美國的經驗,採取了比歷史上更加開明的政策,

由國家政府和部分民間殖民機構主導,鼓勵本土底層百姓遷移到海外殖民地居住。…………

第一百三十八章 華工移民中轉站第二百九十二章 留美幼童第二百九十二章 留美幼童第五章 動員第三百三十九章 轉型期第三百六十三章 撤離準備第三百七十九章 安南移民安排第三百八十一章 巡遊第一百零六章 俘獲鐵甲戰艦第四百六十五章 應對第二百六十 剿滅第三百七十六章 海軍購艦方案第三百六十二章 法國反應第一百六十七章 立足第三百六十九章 端倪第二百八十五章 灘頭第九十一章 攻城第九章 實力擴增第八十二章 進入印第安村落第二百三十二章 軍校學員第八十一章 繳械第二百二十四章 軍艦二第一百三十章 實際控制領土面積第一百五十三章 故人相見三第二百八十八章 破敵第二百四十五章 第三家軍事造船廠第八十三章 談判破解第二百五十五章 太平島第二百二十章 留學生第二百四十一章 巴塔哥尼亞二第四百六十四章 變動第四百三十四章 巴西帝國 完第一百四十八章 合作第一百二十九章 局勢突變,巴西求和!第三百九十五章 跳躍發展的十年第四百二十九章 德國人 二第三百八十二章 萬金油第四百一十六章 無線電報第一百九十一章 移民近況第四十七章 閒聊第一百零八章 解決灘頭戰鬥第一百五十三章 故人相見三第二百零一章 教育第三十章 秘魯軍馬場第二百五十二章 基斯馬尤第二百四十五章 第三家軍事造船廠第二百六十七章 開戰第一百八十一章 勢力倍增第一百三十七章 賀炎良的春天第一百六十四章 下南洋二第二百八十五章 灘頭第三百一十一章 整頓 完第二百三十六章 德國軍官代表團第一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九十三章 戰後分配第二百九十二章 留美幼童第二百一十九章 教育發展第二百三十章 剛果三第四百四十八章 航運業 完第三百五十六章 大快人心第一百七十三章 清軍哨探第二百八十七章 劉永福的心思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洋局定第二百二十九章 礦產資源開採與電力第一百五十二章 故人相見二第四百四十八章 航運業 完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永福歸順第二百一十九章 教育發展第三百三十章 投靠第四百六十七章 英國公使 補第四百三十二章 巴西帝國 上第七十二章 臨行前第二百六十三章 鳥糞戰爭爆發第四百二十二章 電力第四百四十九章 戰前第三百四十八章 封爵之賞第一百零一章 大幕開啓第三百五十章 人口增長與融合第二百五十三章 納土納羣島發展第七十二章 臨行前第四百四十四章 工業產業以及航運業第六十一章 華人海盜第一百七十四章 海防總督第五十章 安第斯神鷹第四百三十七章 巴拉圭危局 下第一百二十三章 出使普魯士與增援華人海盜第二百二十三章 自建小型鐵甲艦第一百六十一章 軍服廠第九十七章 和談第四百六十九章 亞松森第一百四十三章 農業二第一百零五章 奧利瓦戰鬥第四百二十一章 第二個十年計劃第二百九十三章 院校重組第一百六十四章 下南洋二第一百四十二章 農業第三百五十九章 唐景嵩第二百四十五章 第三家軍事造船廠第一百一十八章 初步安定第二百八十一章 末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