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英國政策轉向

長安城北城,外交部辦公大樓內部,英國公使亞爾曼端坐在三樓一處靠窗戶的椅子上,一邊等待漢國政府的回覆,一邊觀望着外面的景物。

人流、車輛川流不息,各式農業、工業產品錯別有序的擺放在店鋪和攤位上,往來的人羣走走停停,不時從集市旁的店鋪中,購買幾件節日慶祝的用品和家庭所需的工業品。

相隔十餘年時間,再次回到南美,升任英國駐漢國公使的亞爾曼,望着窗外的場景,有一種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覺,

十四年前,阿根廷聯邦政府尚存,這座城市的名字還是叫做科爾多瓦的時候,亞爾曼作爲一名外交新貴,來到阿根廷擔任英國駐科爾多瓦領事館副參贊,十四年後,南美漢國席捲拉普拉塔,阿根廷、烏拉圭兩國在1878年那場戰爭中成爲歷史,南美漢國的華人,取代了西班牙裔白人,成爲了拉普拉塔地區的主人。

西班牙式的哥特建築猶在,只是行走在這片土地上的人羣,換成了來自遠東的華人。

親眼目睹了發生在拉普拉塔地區政權更迭的事實,亞爾曼在爲阿根廷、烏拉圭白人們感到惋惜之餘,也不禁對南美漢國產生了一種強烈的好奇。

當前的世界是白人主導的世界,黃種人、棕種人、黑種人,在西方列強國家眼中,都是低人一等的存在,但是華人這個被拿破崙大帝稱爲沉睡的巨獅的種族,沒有在遠東大陸甦醒,卻在南美南部,由一羣最底層出身的華工,用了短短二十餘年時間,便完成了由農業國到初級工業國的改變,縱觀世界諸國,除了德意志國和美利堅國抓住新型工業革命,早晨了國家綜合實力的跳躍式提升外,便只有南美漢國一國取得了類似的成就。

雖然沙皇俄國和遠東一角的東瀛國也在效仿西方列強進行新型工業革命,但是對比他們兩國擁有的工業和國民基礎,他們目前所取得的成就,與南美漢國相比,仍然擁有不小的差距。

十餘年前,依靠秘魯華工起家,相繼打敗巴西帝國、阿根廷共和國,佔據巴西南部兩州和阿根廷北部五州的南美漢國,被西方諸國稱爲南美普魯士,而十四年後,本土華人、白人、印第安人總量達到1742萬,鋼鐵總產量超過奧斯曼帝國、荷蘭王國,躍居世界第八的南美漢國,摘掉了南美普魯士的稱號,被英國、德國賦予了新的稱號,南美洲的德意志。

南美漢國經濟、政治領域全面向德意志靠攏,1880年至1889年間,德國政府加大了對南美漢國的投資力度,總計超過萬人的船舶、鋼鐵冶煉、機械製造等方面專業人才和價值達到七千萬兩白銀的工業設備,從德國本土,源源不斷的運往南美漢國。

德國方面出售、贈送的各種機械設備中,百分之七十以上爲已經在歐洲普及,不具備專利壁壘的技術,少部分爲漢國花費重金和使用技術交換手段,換取的前沿先進技術,不過,不論是已經普及的一般工業技術和具有優越性的前沿先進技術,南美漢國政府全部一概接收。

大工業體系是一個涵蓋數千細分領域的整體性工程,即便是一些在歐洲多國普及的工業技術,引進到本土後,也能補足本土工業在相應領域的短板,達到工業領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的目的。

經濟領域接受德國有償援助,政治領域借鑑德國經驗、同時根據本土實際情況,籌備君主立憲制度,進行政治領域改革與創新,

教育領域,向德國派遣留學生,吸收、學習德國工業、科技、軍事知識。

而軍事領域,德國政府每年定期向南美漢國派遣三百到七百名不等的軍事教官和軍工技術人員,一方面以德國模式,指導改進漢國陸海軍的訓練方式,另一方面則在某些新興軍事領域,組建聯合研究機構,對飛艇、潛艇、重機槍等領域,以技術共享的方式,雙方共同派遣專業人才,進行重點技術研究和攻關。

擊敗法蘭西第二帝國,德國陸軍被尊稱爲歐洲陸軍典範,成爲許多國家陸軍效仿的對象,而和陸軍相比,德國海軍的整體實力則落在了英國、法國之後,勉強和美國、沙皇俄國、意大利王國處於同一水平。

德國海軍實力不如英法兩國,是本土政府早已心知肚明的事實,但是和喜歡藏着掖着、往往獅子大開口,把購艦交易與政治掛鉤的英法兩國不同,德國政府在這一方面,相對而言更厚道一些,再加上漢德兩國在其他領域的全方位合作,選擇德國海軍爲效仿對象,更是基於國家大局的第一選擇。

漢德兩國的全方位合作,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礎之上的,在南美漢國從德國獲取急需的技術、工業資本等方面的好處時,德國方面也藉助輸出工業設備、技術、資本,獲取了極爲可觀的收益。

經濟方面,德國出售的技術和工業設備以及雙方在農業、畜牧業、化工、內燃機等領域展開的經濟交易,爲德國提供了總計超過一億白銀的市場份額,藉助南美漢國的工業訂單和在化工、電氣、內燃機等新興經濟領域換取的前沿技術,德國本土工業在原有的人才、技術儲備基礎上,更上一層樓。

單從工業增長的角度看,1870年一1875年德國工業年均增長率僅爲2.7%;

1875 年一1880年,增長幅度達到4.1%;

1880年—1886年爲5.2%;

即使在1882經濟危機過後的1885 年—1899年間,德國工業年均增長幅度仍然躍升至6.1%;其增長速度遠遠超過英、法等國,僅

次於漢國和美國。

此外,在1870年至1889年間,德意志帝國的工業生產效率也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十九年間,德國企業的平均生產指數由

100上升到360,工人平均勞動生產率指數由100上升到225。

快速的工業增長使後起的德國迅速趕上和超過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僅工業生產而言,德國在1874年已超過了法國,1889年,排除殖民地的加成因素,單以歐洲本土工業產能而言,又超過了英國。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德國,“科學技術研究受到政府廣泛的支持,此外,德國政府將漢國方面提出的組建聯合研究機構的模式引進到歐洲本土,倡導德國大型工業公司建立獨立的研究部門。到1899年,德國有127家大型技術公司擁有獨立的研究機構,其中,最大的研究部門中受僱者多達200人。

德意志帝國在工業方面的高速增長主要依賴本國固有的基礎,但是漢德兩國間的全面合作,尤其是漢國在化工、電氣兩個主要新興領域中,對德國相關企業提供的技術支持,對德國經濟、工業的騰飛,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

電氣工業領域,

1876年時,德國在工業調查中還沒有設電氣一欄,數千名電業工人都被列入其他項目之下。到1882年,電氣工業一欄中已有86 00名工人,1888 年更增至107 000人。

著名的西門子公司就是這一時期德國電氣工業發展的一個縮影。1872年,該公司員

工不到600人,1880年增至1500人,1885 年增至3200多人,到1888年時更猛增到近10 800人。

到1889年年初,德國已有135家電氣公司,資本總額達10.2億馬克。而德國電氣工業總產值在1872年—1889年間竟增加了28 倍。在電氣工業的發展中,或許電纜產品的輸出能夠說明一些問題。在1870年代,德國還

沒有什麼電纜工業,1875年到1880年,平均每年也僅輸出3萬英鎊的電纜產品,然而到1888年,其輸出量竟達到624萬英鎊。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進口德國電纜最多的竟是電纜工業故鄉的英國。到1889年,德國生產的電氣產品佔全世界的34%,而這一年躍居世界第一工業國的美國,其電氣產品市場份額僅佔21%。(漢國電氣行業技術儲備不如化工行業,僅僅在水力發電等幾個細分領域在國際市場,佔有部分份額,總體市場份額很低。)

化工工業領域,德國是僅次於南美漢國的化工新興強國,但是受到西方列強國家貿易保護的影響,漢國的化工產品,除去橡膠等部分壟斷性領域在歐洲市場佔據一定份額外,就整個大化工領域而言,反而是德國佔據了最大的歐洲市場份額,

數百種由南美漢國最先發現,並運用於工業化生產的技術,再與德國方面進行技術交換後,迅速增強了德國化工企業的市場競爭力,許多小型企業,藉助德國政府引進的化工技術,得以迅速發展成世界著名的大型化學工業企業。

例如,巴登苯胺公司在1865年建立時還只有30名工人,到1889年年初,已擁有職工4000多人。

而在1880年一1885年的短短5年中,德國就成立了112家化學公司,資本達9 200萬馬克。到1889年,德國已擁有108 家大型化工股份公司,總資本達33290萬馬克。化學工業生產也呈現出漢國開花、德國結果的一派繁榮最象。

通過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德國取得了比歷史上更進一步的工業發展成就,而南美漢國也藉此機會,成爲南美洲唯一一個,在整體領域,初步實現工業化的新興強國。

國際形勢變化莫測,往日的盟友,很可能因爲一場戰爭,成爲需要提防的敵人,而以前的敵人,也很可能在短短几年內,成爲能夠結交的盟友。

二十一年時間足夠完成一代人的更迭,經歷二十一年的變化,漢國經濟、人口、軍事等方面的綜合實力躍居南美首位,以1889年年初的漢國實力而言,再次使用武力,直接遏制南美漢國的方式已經無濟於事。

英國陸軍數量、綜合戰鬥力,在南美洲戰場上不具備優勢,放棄海外其他主要殖民地的利益,把精力投放到南美方向,一門心思遏制南美漢國的發展、擴張,也在英國資本面對美國施加的壓力,步步收縮的情況下,失去執行的意義。

無論承認或者否認,漢國都已經成爲了南美漢洲不可忽視的決定性力量,英國方面如果不想徹底退出南美市場,必須轉變原有的政策方針,滿足漢國的部分擴張需求,拉着漢國一塊,抵擋美國方面對南美洲的勢力滲透。

英國公使亞爾曼主動聯繫漢國政府,主要有兩個目的,其一便是獲取漢國支持,反對美國全面介入南美事務。

其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放棄對南美漢國的遏制性政策,改善與南美漢國的政治關係,並且在巴拉圭局勢惡化到無法收拾的情況下,默認南美漢國對巴拉圭的實質性佔領。

從英國方面來說,南美漢國的成立與崛起、南美洲各國局勢的失控,都是因爲小洛佩斯主動發起巴拉圭戰爭而引起的,

巴拉圭戰爭結束後,小洛佩斯藉助南美漢國在阿根廷烏拉圭方面的擴張爲掩護,出兵佔領巴西南馬託格羅索州等地區,將巴拉圭領土面積擴增到100萬平方公里以上。

作爲引起南美洲局勢劇變的源頭,英國方面最初接受了小洛佩斯掌控巴拉圭的現實,但是,小洛佩斯狂妄、自大、迷信武力、不修內政的一系列行爲,卻使得巴拉圭國內經濟持續衰退,工業、農業因爲戰爭波及,幾乎被徹底摧毀,爲了獲取維持軍隊的資金,小洛佩斯在控制區範圍內,濫加賦稅,不僅巴拉圭本土農民不堪重負、頻頻起義、暴動,連英國在巴拉那河流域的商業活動也受到嚴重影響。

巴拉圭當初簽訂了巴拉那河流域通航協議不假,但是受到巴拉圭地方局勢動盪、很多地區軍閥頭目各自爲政的影響,當英國商船途徑巴拉圭控制流域時,經常遭遇各種武裝份子以及化妝成武裝勢力的巴拉圭政府軍劫略掠。

英國駐巴拉圭公使的抗議每每傳遞出去,卻難以得到巴拉圭政府的積極迴應。

因爲財政收入,賴以爲依靠的巴拉圭政府軍是維持小洛佩斯強權統治的根基,如果在軍費補貼嚴重匱乏的時候,強行制止地方軍閥勢力獲取軍餉補充的自主行爲,那麼,留給小洛佩斯的局面,便只有被往日效忠的軍隊趕下臺一條路。

英國政府早已放棄對小洛佩斯的拉攏政策,而沒了利用價值的小洛佩斯和巴拉圭,只剩下作爲籌碼的價值,用以拉攏南美漢國和巴西共和國,至於南美漢國和巴西共和國兩方,哪一方能將巴拉圭吞入口中,則只能依靠雙方的實力和表現。

第三十六章 敲定武器交易第三百九十五章 跳躍發展的十年第二十章 傳遞情報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礦場到手第三十六章 敲定武器交易第一百四十三章 農業二第三百二十六章 宋卡第二百零二章 輕工業發展第二百七十一章 英國反應第二百九月四章 客棧第二十章 傳遞情報第四百一十章 英國政策轉向第一百七十六章 發現奸細第一百五十章 整體計劃第二百七十章 影響第一百二十七章 會面第一百八十一章 勢力倍增第四十四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五十五章 叢林槍聲二第九十章 作戰計劃第二百三十五章 學員與新編制第一百章 烏拉圭戰局第三百四十六章 南太平洋戰略第一百三十一章 和談完成,初步安定第一百七十二章 穩固發展第四十四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二百四十一章 巴塔哥尼亞二第一百八十五章 南美洲土特產第二百五十二章 基斯馬尤第六十八章 演習開始前第一百二十三章 出使普魯士與增援華人海盜第三百六十二章 法國反應第三十九章 秘魯緊急會議第三百七十章 降將身死第二百五十八章 應對與佈局第四百一十七章 年關第二百六十六章 實力對比第四百一十七章 年關第一百八十五章 南美洲土特產第二十六章 激戰三第二十九章 佔領阿雷基帕第一百一十章 大勝第二百三十七章 德國軍官代表團二第四十六章 授軍旗第一百一十一章 遠征結束第十章 軍中比武第三百三十七章 出口貿易第一百二十六章 暴雨下的飛龍島第二百一十八章 吳靈萱第二百八十九章 統一阿根廷第四百六十四章 變動第三百五十八章 英才匯聚第八十章 印第安人得救第三百五十七章 事態擴大第二百七十三章 多國干涉第二百三十一章 剛果四第二百三十二章 軍校學員第四百一十六章 無線電報第八十二章 進入印第安村落第三百七十章 降將身死第三百五十二章 安南變故 二第四百三十四章 巴西帝國 完第四百四十九章 戰前第465章 無題第一百五十八章 鐵礦場到手第四百一十章 英國政策轉向第四百四十六章 失孤幼童移民第一百二十五章 飛龍島危局第三百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一百五十六章 安特列里奧斯易手第二百一十四章 經濟貿易合作第四百三十四章 巴西帝國 完第二章 開始複習第四百五十章 戰啓第九十九章 玻利維亞事了第一百九十五章 破城第一百一十一章 遠征結束第四百四十二章 蠢蠢欲動第二百四十章 巴塔哥尼亞第一百一十一章 遠征結束第四十三章 城門迎接第八十七章 戰鬥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永福歸順第一百七十七章 備戰第一百九十一章 移民近況第四百三十章 德國人 完第三百七十六章 海軍購艦方案第二百一十八章 吳靈萱第四百二十四章 無題第一百一十八章 初步安定第二百九十九 搖搖欲墜的帝國第四章零五章 蘭芳、宋卡發展情況第一百八十九章 貸款博弈二第二百七十四章 部署第九十七章 和談第一百五十章 整體計劃第三百一十八章 南北分裂第一百零一章 大幕開啓第四百四十七章 航運業三第二百一十章 洪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