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二 章 轟動

李明遠在永安水電站公開的演說內容,在半個月內迅速傳播開來,並且在歐美諸國產生了不小的轟動。

電燈、發電機如同華夏古代的四大發明一般,最初由西方諸國發明,然而在技術改進和實用性方面,漢國卻在兩個細分領域走到了西方諸國前面。

1854年,移民美國的德國鐘錶匠亨利·戈貝爾用一根放在真空玻璃瓶裡的碳化竹絲,製成了首個有實際效用的電燈,持續亮了400個小時。

1860年,英國人約瑟夫·斯旺也製成了碳絲電燈,但他未能獲得使碳絲保持長時間工作的良好真空環境。

1878年,英國的真空技術發展到合乎需要的程度,他發明了真空下用碳絲通電的燈泡,並且獲得英國專利。 1875年年初,愛迪生在購入真空度專利後,進行改良燈絲的實驗,於1880年下半年製造出能持續亮1200個小時的碳化竹絲燈。

碳化竹絲燈是一款具備實用性的新型白熾燈,不過,因爲製備碳化竹絲燈的部分技術專利掌握在亨利?戈培爾手中,所以美國專利局判定愛迪生的碳絲白熾燈發明落於人後,專利無效。

專利申請被駁回,碳化竹絲燈的工業化生產被擱置,當愛迪生正忙着和亨利戈培爾的遺孀打專利官司的時候,漢國首都長安城的街道上,已經亮起了一盞盞明亮的鎢絲白熾燈。

鎢絲白熾燈採用新型工藝,繞開了西方國家的專利技術體系,是一款比碳化竹絲燈更經濟的可推廣性商品。

“鎢絲白熾燈照明強度高,壽命是碳化白熾燈的兩到三倍,整體經濟成本爲碳化竹絲燈的一半…………

從科學技術角度來說,不得不承認,鎢絲白熾燈是一款性能非常優越的發明,它的出現,對電燈領域是一種劃時代的變革……”

當德國工程師們將得自鎢絲白熾燈的相關性能數據傳遞迴歐洲,在歐洲電氣科學界掀起一場聲勢不小的浪潮。

“我和我的團隊早前已經開始白熾燈燈絲製備金屬的篩選性實驗,如果沒有美利堅專利局和亨利戈培爾夫人對碳化竹絲燈專利申請的阻撓,我相信,第一個發明鎢絲白熾燈的榮譽會屬於美利堅,而不是一個剛剛向西方文文明社會學習工業改革的南美漢國。

作爲一名純粹並熱愛發明的科研從業者,我對世界任何地區的文明種族都抱有平等的態度,但是美利堅專利局的做法卻讓人心痛、氣憤,他們不尊重美利堅科學家們艱苦專研的成果,用他們跟石頭一樣堅硬的老舊思維,蠻橫的扼殺了無數偉大的技術發明,阻礙了美利堅在科技領域的進一步發展提高,對於美利堅專利局的做法,我不僅爲碳化竹絲燈的可悲命運感到悲傷,更爲無數和我一樣受到不公平對待的科學發明家門感到不滿。

我內心的難過、悲痛不是爲了自己一個人,而是憂心美利堅科學界的未來…………

在這裡,我公開刊登自己的真實想法,希望偉大的美利堅政府能夠像它所宣傳的那樣,是一個自由、平等、尊重科學的理想國度,而不是一個放任專利局爲所欲爲、蠻橫扼殺科學家創造發明的野蠻國家!”

在美國,得知鎢絲白熾燈捷足先登,比碳化竹絲燈更早投入生產使用的消息,愛迪生憤怒無比,激動的在報刊上發表公開聲明,討伐美國專利局保守、落後的管理方式。

緊隨愛迪生之後,從事水力發電機組研究的美國科研學者們,也把官司打到聯邦政府,他們指責由於威斯康辛州地方官員故意拖延、怠慢,致使福克斯水電站建造進度延遲,落在了漢國興安水電站的後面。

面對新型電力領域和其它趕上來湊熱鬧的科研學者的壓力,1882年11月14日,美國專利局以少見的高效率,勸說亨利戈培爾遺孀與愛迪生達成諒解,解決了碳化竹絲燈的專利糾紛。

而在歐洲大陸,英、法、德、意、俄諸國科學界的反應卻並不相同,有的科學家認爲南美漢國在兩個細分領域的成就只是曇花一現,不能說明漢國在整體科學領域上的競爭力,

有的科學家站在相對公正、中立的角度,指出南美漢國作爲一個由華人移民、部分白人、少數印第安人組成的新興國家,在國民整體科學素質遠低於西方列強國家的條件下,能夠相繼在電力、醫學、軍事、鋼鐵等領域,取得明顯的進步,由一個完全落後的農業國,到僅僅用了十四年時間,成爲一個在某些工業領域具有突破性成就的初級工業國,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成就,他們提倡西方列強國家應該以科學家該有角度,正視南美漢國科學界的實力和取得的成就。

十餘年來低調發展、默默無聞的漢國科學界突然間展現的科技成果,讓西方科學界感到驚奇的同時,也對正處於陷入民族文明最低谷的海外華人、留學生們產生了巨大的鼓舞。

“長夢千年何日醒,睡鄉誰造警鐘鳴!

甲申國喪三百載,好個江山忍送人!……”

柏林大學校外樹林中,三百餘名華人留學生聚集於一處,激動的誦讀李明遠發表的演說:

“遍觀世界諸國,未嘗有五千年之不變法律,

甲申國喪,中原沉淪,如今,國民解放!男子剃去金錢鼠尾,女子散開傳統髮型,紮起新式束髮!

國民精神、面貌已改變,然國家實力提高仍需全體國民努力!

教育之重視,文化之獨立,技術之先進!

唯有堅持維新改革三項核心原則,帝國才能走上富裕強大之路,

唯有全體國民團結一致,國家才能抵禦外來侵略!…………

恨乎美利堅洋夷之欺辱!朕今日與全體國民共誓:

國家一日不富強,奮鬥一刻之不止,國民一日在海外得不到尊重,奮鬥一日之不止!洋夷一日不放棄敵視帝國政策,奮鬥一日之不止…………”

…………

“國家一日不富強,奮鬥一日之不止!

國民一日在海外得不到尊重,奮鬥一日之不止!

洋夷一日不放棄敵視帝國政策,奮鬥一日之不止…………”

數百名學生不斷重複着演說中最後一段話,激動、興奮的表情佈滿在年輕、熱血的臉龐上!

“同學們!同胞們!看到了嗎?第一座水力發電站、第一種鎢絲白熾燈都是由本土華人科學家發明的!華夏民族還是以前那個雄邁、進步的民族!我們在科學領域上並不比白人差!華人從來也不是低人一等的劣等民族!”

譚耀勳站在樹林中,聲音嘶啞道“青年是國家的希望,是民族的未來,國家花費寶貴的財政資金將我們送到歐洲留學,我們絕對不能辜負陛下和國家的期望,絕對不能浪費寶貴的留學機會!”

“對!陛下已經向我們發出了號召,全體華夏兒女都應該爲了國家、民族富強,努力奮鬥!”

柏林大學中,最早逃離清廷外交官員監管、依照漢國政府統一安排的十七名留美幼童們,即將完成大學學業,作爲投奔漢國的留美幼童一員,潘銘鍾和譚耀勳、史錦庸、曹吉福三人一同被安排在柏林大學接受高等教育。

“譚兄、史兄、曹兄和我都將在明年畢業,現在學校裡面的專業科目已經全部修完,我建議利用現在到畢業之前的半年時間,我等四人結伴到柏林周邊的大型工業廠區面試、實習,提前接觸和德國的工業生產行業,爲半年後回國做出更充分的準備!”

“我是鋼鐵冶煉專業的,我想到魯爾區鋼鐵聯合集團面試!”

“我的專業是化學,我想到拜耳公司實習一段時間……”

“我學習的是船舶製造,可能要跑到沿海地區才能找到實習機會”

“我的專業也是鋼鐵冶煉,我和史兄可以同去一家企業面試”……

在四人相繼說出想要去的實習單位後,一同聚集在樹林內的其他華人留學生們也紛紛發言道:“我和李兄、王兄雖然今年剛升入大一,但是我們可以利用假期時間,到工廠實習。”……

“是的,還有我,我也可以抽出假期時間到工廠實習”…………

十一月份的德國天氣到了零度以下,不過樹林內的華人學生們彷彿沒有感受到周邊的寒冷,每個人臉上都帶着蓬勃的朝氣。

“大家靜一靜,聽在下說一句!”

看到情緒高漲的學生們,譚耀勳扯着已經沙啞的嗓子,大聲道:“各位同學們,我們留學的目的是學習科學知識,學習纔是第一位的,如果大一、大二的同學課程緊張,完全不必跟着我一塊去到工廠實習,你們也可以把少量的空餘時間利用起來,每天放學以後,翻譯一小部分的德文教材,長久堅持下去,柏林大學三百餘名留學生,按照每名學生兩年翻譯一本教材的速度,四年時間畢業,單是柏林大學,便可以爲本土提供六百本不同專業、不同難易程度的漢化教材。

同學們,本土新生一代幼兒的數量超過四百萬,以後每年,都會有一批數量在幾十萬甚至上百萬的兒童入學就讀,本土懂得外文語言、能書寫專業性外文書籍的人才匱乏,而利用我們留學生學習的專業知識,將德文、英文、法文等外文教材翻譯爲中文,可以爲本土教育做出深遠的貢獻!”

喉部的疼痛迫使譚耀勳的演講停止了片刻,短短一分鐘之後,他又繼續道“留學生報效國家的路不止到工廠實習一條,但凡對國家有益的事情,我們都應該去嘗試!

現在請同學們到史兄、曹兄那裡,把各自選擇的類別登記一下,登記完成後,咱們先聯繫在德國留學的其他同學們,然後再根據選擇的工廠、翻譯的教材不同,制定計劃、分派任務。”…………

漢國最早於1871年向德國派遣出第一批留學生,其後十二年間,1871年到1878年,漢國政府向歐洲派遣的留學生總數爲3278名,

1879年至1882年三年多時間內,赴外留學生,包括官派和民間自費的人數達到3900人,超過之前七年間官派留學生數量的總和。

官派和民間自費留學生的快速增長,受益於漢國本土政府的財政資金傾斜和本土教育水平的不間斷髮展。

根據政府統計數據顯示,1881年6月,第一批本土出生,一共207名經過教育部篩選,在學校表現優秀的十一二歲少年們,在完成五年初級教育後,被派往德國,接受爲期約十年的留學生涯,

1882年六月,第二批400名少年留學生被分別派往德國、奧匈帝國,接受中級和高級教育。

漢國科技領域取得突破性進展的背後,是十餘年來一直推進的留學生計劃,逐步展現出的效果。

年少的本土新生代們沿着前輩的足跡,相繼走上異國他鄉的留學之路,而他們的前輩,譚耀勳等即將完成或者正在進行着學業的留學生們,則奔走通知、聯繫,嘗試着用各自的努力,爲國家發展貢獻一份力量。

第四百三十一章 聯合演習第五十一章 熱血宣言第一百六十七章 立足第五十八章 傷兵第三百七十四章 京城新氣象第二百七十五章 戰起第九十九章 玻利維亞事了第五十四章 狩獵第二十七 激戰完第九,二章 破城第一百九十二章 糧食自足第二十九章 佔領阿雷基帕第三十二章 召見盧斯圖亞特第三百八十六章 青年覺醒第一百一十五章 掃蕩第一百五十一章 故人相見一第八十八章 變故第一百四十五章 莫蘭迪第四百二十九章 德國人 二第四百二十四章 無題第四百零二章 大擴軍第一百七十四章 海防總督第三百零九章 整頓二第四百四十九章 戰前第二百四十一章 巴塔哥尼亞二第二百四十七章 我們的國將隕落第三百零三章 基斯馬尤二第三十二章 召見盧斯圖亞特第九十九章 玻利維亞事了第二十六章 激戰三第四百三十六章 巴拉圭危局 中第六十一章 華人海盜第一百四十五章 莫蘭迪第四百二十八章 德國人第二十一章 出兵阿雷基帕第二百三十一章 剛果四第二百五十五章 太平島第一百四十二章 農業第六十一章 華人海盜第一百一十五章 掃蕩第四百五十二章 恩卡納西翁 中第465章 無題第三百三十章 投靠第八章 戰後總結第三百八十二章 萬金油第八十五章 後續部隊情形第二百六十 剿滅第一百五十九章 人口翻倍第四百一十四章 南美洲主導權的爭奪第三百四十七章 大化工體系第二百三十九章 霸業之基第二百零一章 教育第二百二十四章 軍艦二第一百一十三章 劃分土地第一百二十二章 迫擊炮和商談購買工業機械第四百五十六章 無題第三百七十四章 京城新氣象第一百八十四章 後續二第一百三十九章 工業佈局第一百零九章 巴西騎兵之殤第二百一十七章 李文彩第八章 戰後總結第一百一十章 大勝蠢蠢欲動的周邊國家第九十九章 玻利維亞事了第二百九十六章 新舊交替的時代 二第一百二十七章 會面第二百七十三章 多國干涉第一百零九章 巴西騎兵之殤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永福歸順第三百八十三章 南太平洋島嶼第四十章 夜謀第三百七十六章 海軍購艦方案第一百六十五章 下南洋三第三百八十三章 南太平洋島嶼第九十三章 戰後分配第一百四十四章 南美七國第三百五十六章 大快人心第三百一十六章 政變 中第一百七十六章 發現奸細第一百四十五章 莫蘭迪第二百三十五章 學員與新編制第三十八章 發現寶藏第三百章 被封鎖弊端第一百一十八章 初步安定第二百四十七章 我們的國將隕落第三百九十二 章 轟動第三十九章 秘魯緊急會議第四百四十一章 佈局與準備第三百九十四章 經濟危機與機遇第五十五章 打賭第一百四十章 船隊歸港,成立外籍軍團第二百七十四章 部署第三十八章 發現寶藏第二百四十七章 我們的國將隕落第八十四章 暗流第二百八十六章 部署第三百七十章 降將身死第三百九十八章 發展與改革第三百五十九章 唐景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