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四章 經濟危機與機遇

“公使閣下,外面有兩個留學生想拜見您。”

助手走進辦公室,向胡敬德彙報道。

“有什麼事情嗎?”

“留學生們想要到德國工廠實習,積累經驗,結果大部分公司拒絕了他們的申請,所以他們想要尋求領事館的幫助。”

“到工廠實習是好事,你去把那兩個留學生請進來,我要當面聽聽他們的想法。”

處理留學生事務是駐德國使館的一項重要職責,十餘年間,從本土出發、遠渡重洋到海外留學的官派、民間自費學生數量超過7000人,這其中,除去相繼學成回國的2000人,還有5000多名學生在歐洲就讀學習。

5000餘名留學生中,留德學生超過半數,約有3000人,人數排名第二的爲留奧(奧匈帝國)學生,人數約1000人,剩下1000餘學生則分散在英國、法國、荷蘭、瑞士等國。

派遣留學生是吸收、學習西方近代科技的最有效方法,大量派遣留學生的好處不言而喻,

但是這並不意味着本土政府能夠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將選拔出來的學生全部送到歐洲留學。

原因主要有三點:

其一,漢國本土人數有限,年齡在10到15歲之間,同時具備基礎的文化、學習能力的青年學生數量不足,也就是從1880年起,隨着本土新生代,達到出國留學的年齡下限的人數逐步增多,這一限制條件才慢慢得到改變。

其二,歐洲諸國對漢國留學生規模的限制,因爲早期的小規模軍事衝突,英國、法國、意大利三國對接收漢國留學生有所保留,三國政府每年都會對留居本國的華人留學生進行審覈,然後按照三國政府分析審覈數據得出的結果,確定下一年華人留學生的具體數額。

英、法、意三國不願意接收大規模的華人留學生,因此本土派遣的留學生只能到經濟聯繫相對緊密、雙方沒有戰略衝突的德國、奧匈帝國接受教育。

德國、奧匈帝國同樣不是任由華人留學生進入兩國本土,在1871年至1878年間,漢國留學生數量只所以只有3000餘人,除了適齡學生數量的限制,德國、奧匈兩政府每年給予的500人留學生上限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1879年以後,漢國成功吞併阿根廷、烏拉圭兩國,在領土和人口數量方面都成爲了一個在南美洲舉足輕重的國家,並且再加上治好瓦爾馬德王子,與腓特烈皇儲一家建立的良好私人關係,才使得德國、奧匈兩國政府進一步放開了對華人留學生數量的限制,將每年官派華人留學生的上限提高至1200人,民間自費留學生的上限提高至700人。

其三留學經費的限制,每個官派留學生短則在海外接受四年大學教育,多則接受七八年乃至十年教育。

在海外就讀期間,平均每個留學生每年花費200漢元,5000餘名在海外就讀的學生,一年花費金額在100萬漢元以上。

種種因素影響下,華人留學生的數量並不能按照本土政府所期望的那樣,實現突飛猛進般的飛躍。

英法意三國政府的外交政策很難在短期內轉變,而德國、奧匈帝國剛剛提高了華人留學生上限,再想讓德國政府更進一步增加留學生數量,恐怕不是一兩年時間內能夠完成的任務,

因此,擺在眼前胡敬德面前,當前能夠做出的有效舉措是,一方面申請留學生經費投入,另一方面則是合理分配留學經費,在保證學生學習質量和生活的前提下,儘量把有限的經費用在更多的學生身上。

爭取留學經費份額的事情胡敬德一直在做,而今天兩個上門求見的留學生,則給了他一個節約留學經費的好思路。

“根據個人自願原則,官派留學生可以選擇是否利用假期時間到工廠實習,賺取一部分生活經費,而對於民間自費留學生,家境條件中上的倒還無所謂,但是那些學習成績優秀、家庭條件一般的學生,可以由公使館牽頭,把他們介紹給本專業的工廠實習工作,利用假期時間勤工儉學,倒也不失一個節省開支、能夠讓更多家庭經濟條件一般的學生,獲得留學機會的好辦法。”

分析出勤工儉學的好處,胡敬德心中初步做出規劃,隨即讓助手把兩個留學生請進了辦公室。

“你們能想到進入工廠實習,通過學習的專業知識賺取日常生活所需的資金,爲國家節省留學經費,想法很好,很具有推廣的可能。”

胡敬德面帶笑容,溫和道:“本土政府派遣的留學生數量還沒有達到德國政府要求的人數上限,如果採取勤工儉學的方式,可以讓更多學生獲得留學海外的機會。

你們的提議在我看來沒有問題,幫助留學生尋找合適實習工廠的事情由公使館負責安排,等到事情安排妥當後,我會派人到柏林大學通知你們。”

“謝謝公使閣下!我們一定不辜負國家和公使閣下的期望,認真學習科技知識,爭取早日回本土爲國家效力!”

譚耀勳、潘銘鍾兩人高興道。

“國家富強需要全體國民的努力,你們先回學校,然後把所有學生的名單報上來,這樣公使館纔好根據每個學生的專業和技能,分別聯繫不同的工廠。”

“太感謝公使閣下了。”

兩個對着胡敬德行了禮,再次說了一番感激的話語,稍後興奮的離開了公使館。

“趙參贊,給駐英、法、意三國公使館發電,詢問三國境內的經濟是不是同德國一樣,出現了一定程度的衰退?”

送走兩個學生,胡敬德憑藉外交官的敏感,第一時間向公使館內的外交人員發佈命令道。…………

進入近代工業社會後,歐洲諸國已經爆發了超過十次,規模不等的經濟危機。

距離最近的一次是第十二次,1873年—1879年經濟危機,

1873年,維也納交易所爆發金融危機。危機迅速蔓延至倫敦、巴黎、法蘭克福、紐約等金融城市,

金融市場的一片恐慌,鐵路股票紛紛下挫。

1873年9月,美國最殷實銀行之一的傑依—庫克金融公司因鐵路投機破產,紐約股市狂瀉,5000家商業公司和57家證券交易公司相繼倒閉,

這次危機主要是重工業危機,輕紡工業受影響相對較小,各國皆然。危機期間的投資擴張只能意味着生產能力的進一步過剩,從而意味着更大規模危機的來臨。只是這次危機持續時間長,物價下跌幅度大,走向壟斷的過程更加自覺。卡特爾、托拉斯、辛迪加等壟斷組織形式就是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的。

爲應對第十二次經濟危機,美、德兩國先後採取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利用加強基礎建設的方式,將經濟危機轉化爲了經濟建設,進而比英法兩國更早的走出經濟危機的困境。

但是盲目投資基礎建設並不是萬能的,以美國舉例,從1879年到1883年,美國共建成鐵路近5.3萬公里,約佔同期世界鐵路建築量的50%,重工業主要產品產量則增加了一倍。

而進入1882年,鋼鐵企業產能過剩,美國鐵路建設退潮,鋼鐵、煤炭等重工業企業股票紛紛下跌,進而引發世界經濟史上的第十三次經濟危機。

銀行及投資者紛紛拋售鐵路股票和債券。鐵路投資驟然萎縮。從1882年到1886年,批發物價指數下降24.1%。蕭條持續了四年之久。

同一時期,英國經濟早在1881年就開始下降,美國鐵路退潮後,危機加深了。危機期間,鋼產量第一次下降,達15.9%,棉花消費量縮減了19.7%,造船業下降最嚴重,達62.8%。1882年失業率爲2.3%,1884年增至8.1%,1886年更達10.2%。

wωω ⊙ttκд n ⊙C〇 法國的嚴重程度僅次於美國。1882年聯合總銀行、里昂和羅爾銀行倒閉,震驚全國。同年企業倒閉達7000多起。從1884年到1886年,破產企業數和失業人數都進一步增長。

從1882年到1885年,進出口連續幾年下降,出口共下降13.6%,進口共下降15.2%。煤、鐵的產量,棉花的消費量都大幅度下降了。

第十三次經濟危機的後果初步展現,當駐歐洲各國使館相繼將收集的經濟情報發回本土,即使沒有聽說過1882年—1886年經濟,但是憑藉後世西方國家每隔七八年、十年爆發一次的經濟危機印象,李明遠也開始嗅出了又一次經濟危機的氣息。

“諸位都看一看,歐洲主要國家經濟出現衰退跡象,造船業影響尤爲嚴重。”

李明遠把接收的電報分發給衆人閱讀,補充道:“原本還好奇德國政府怎麼突然間轉變態度,不僅答應在本土建造兩艘裝甲巡洋艦的要求,還額外同意把裝甲巡洋艦相關的建造技術授權給我們。

現在看來,不是德國人變大度了,而是歐洲爆發經濟危機,伏爾鏗造船廠的日子不好過,這纔在軍艦技術轉讓問題上面鬆了口。”

“歐洲爆發的經濟危機會不會影響本土經濟發展?”

劉樸擔心道。

“影響多少還是有的,不過問題不大。”

李明遠把目光轉向下首的工業部總長和農業部總長,開口道:“本土經濟和農產品出口最近半年的數據如何?”

“啓稟陛下,十年發展戰略穩步推進,本土鋼鐵、機械、化工等行業產能按照每年百分之十四以上的增長速度持續擴大,各工業領域暫時沒有發現遭受歐洲經濟危機波及的跡象。”

“肉類、糧食出口份額出現了小範圍波動,1882年下半年,農產品對外出口總量降低了約百分之二,不過因爲皮毛和食品加工企業製造成本降低,預計今年的農產品出口收益將略高於去年同期水平,不會出現虧損和利潤減少的現象。”

工業部總長和農業部總長相繼彙報道。

“本土整體工業化水平還處於初級階段,歐洲的經濟危機暫時波及不到南美本土。”

聽完兩人的彙報,李明遠安排道:“不過歐洲爆發經濟危機,對本土算是一個好消息,本土剛好可以利用這幾年歐洲經濟衰退的機會,大力引進鋼鐵、機械等傳統重工業領域的新技術,補齊本土工業發展的短板。

劉樸,這件事情交給你來做,由財政部牽頭工業部、外交部、農業部等部門,仔細商討後,儘快拿出一個合適的方案,然後上報通過後迅速執行。”

“是,陛下。”………………

第四百三十三章 巴西帝國 下第三百九十八章 發展與改革第二百章 改造國民性第一百三十九章 工業佈局第一百三十八章 華工移民中轉站第三百五十三章 尋釁第六十五章 《軍法條例》第三百一十二章 帝國崩潰第八十二章 進入印第安村落第一百九十五章 破城第三百六十四章 安南事了第四十七章 閒聊第二百零九章 洪春魁 完第二百三十四章 日本、朝鮮女性移民二第六十八章 演習開始前第八十三章 談判破解第三百七十四章 京城新氣象第四十九章 商討訓練方案第三百零三章 基斯馬尤二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婚 完第三百零七章 無題第一百八十章 戰後影響第三十七章 發現山洞第三百九十二 章 轟動第一百九十五章 破城第九十四章 決戰前第四百四十五章 航運業 二第一百零七章 大戰開啓第十九章 買賣華工第四百二十四章 無題第二百零六章 祭拜先烈第三百二十六章 宋卡第一百六十章 南洋攻略第三百六十九章 端倪第七十一章 拜見第四百六十七章 英國公使 補海軍十年建設下(書友北風著)第九十九章 玻利維亞事了第三百三十四章 前奏第四百四十四章 工業產業以及航運業第二百二十九章 礦產資源開採與電力第四百零七章 少壯派軍官 二第四百三十章 德國人 完第二百五十一章 殖民地交易下第二百八十一章 末路 完第二百八十九章 統一阿根廷第三百零九章 整頓二第三百六十一章 未雨綢繆第二百零七章 洪春魁第八十五章 後續部隊情形第一百零五章 奧利瓦戰鬥第三百一十章 整頓三第三百九十九章 理想第三百一十章 整頓三第一百九十章 貸款博弈三第二百三十九章 霸業之基第二百八十章 末路三第三百章 被封鎖弊端第二百五十五章 太平島第三百零六章 基斯馬尤 完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永福歸順第三百二十九章 蘭芳來人第三百零二章 女性移民第二百零八章 洪春魁二第四十五章 會議第八十二章 進入印第安村落第三百三十二章 南洋局定第二百零四章 延遲的南洋消息第四百三十五章 巴拉圭亂局第十九章 買賣華工第二百三十二章 軍校學員第二百九十一章 戰後發展二第四章零五章 蘭芳、宋卡發展情況第一百九十三章 營地失守第三百三十七章 出口貿易第二十八章 莫延多援軍投降第二十一章 出兵阿雷基帕第一百零七章 大戰開啓第一百九十二章 糧食自足第三百九十八章 發展與改革第一百五十四章 叢林槍聲第四百零六章 少壯派軍官第四百四十三章 本土建設第三百四十一章 登基大典第十四章 山谷伏擊一第二百一十七章 李文彩第三百四十二章 閱兵與大婚第二百二十三章 自建小型鐵甲艦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章與戰功第二百六十三章 鳥糞戰爭爆發第三百三十七章 出口貿易第一百九十七章 應對第一百零八章 解決灘頭戰鬥第一百二十二章 迫擊炮和商談購買工業機械第一百二十四章 龜島第四百四十八章 航運業 完第一百二十一章 內部不穩的巴西第二百九十章 戰後發展第二百四十八章 巴西局勢發展第二百八十七章 劉永福的心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