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本土發展

長安(科爾多瓦)城郊,兩列冒着濃煙的蒸汽火車,拉着刺耳的鳴笛駛進火車站。

長安火車站位於距離市中心二十里外的文安鎮,受益於政府的大鐵路發展計劃,長安火車站成爲南北鐵路交通上的一個重要樞紐,每個月都有數以萬計的商人、士兵、普通百姓,通過搭乘火車,將本土百姓日常所需的糧食、肉類、工商業產品以及重要的礦產資源,運輸到全國不同的地區。

鐵路是盤活經濟發展的命脈產業,1879年政府規劃建設的四條主幹鐵路中,北部路段的松江—漳丘(聖薩爾瓦多—德胡伊伊市)鐵路於1880年5月開工建設,當年12月17日,淮陽—松江支幹鐵路建設完成,12月29日,永年(圖庫曼市)—漳丘支幹鐵路建設任務完成,1881年1月7日,淮陽—松江支幹鐵路與前幾年建設完成的淮陽—長安支幹鐵路並軌通車,1881年1月14日,松江—漳丘大鐵路的四條支幹鐵路全線並軌通車,漢國本土也因此有了第一條溝通北部森林、西北部山地與中部潘帕斯平原的遠程鐵路。

松江—漳邱鐵路比政府計劃中的建設日期推遲了約一個半月時間,在建設過程中,因爲建設經驗不足,發生了兩次鐵路路基坍塌和一次山洞挖掘失敗的事故,從而導致了德國設計工程師和本土工程建設部隊臨時變更施工計劃,在晉州鐵路路段繞過一段長約十二公里的山陵地區,將晉州境內鐵路路段總里程增加了八公里,拖延了總體的施工進度。

第一次在外國工程師協助下修建鐵路,中途難免遇到一些困難和挫折,不過鑑於鐵路在國家經濟發展中的重要地位,1881年3月20日,經過中央各部門主官討論,上報李明遠批准,鐵路發展司從工部中剝離,單獨成立鐵道部,負責鐵路建設、管理、維護等相關事務。

伴隨着國家人口增長、國土面積增加以及政府內部各項事務增多,早期設立的中央十二部、院中,有些部門職能事務增加、各細分領域職責、職能事務不明,也由此帶來了數百起部門之間扯皮、推諉責任的事件,甚至有四起牽涉到重要的軍、政事務案例,官司打到了李明遠這裡。

工部、戶部、財政部、總參謀部是日常牽涉最多的部門,工部經常因爲水利建設、財政建設撥款、涉軍事工業等領域與戶部、財政部、總參謀部發生職能衝突,而戶部、財政部也會因爲其他原因,與商業部、吏部等部門發生糾紛。

面對各部門之間的亂象,李明遠已經就重整中央合部、分割細分部門職能的問題與主要官員們展開了討論,並且初步達成了分割財政部、戶部、工部、總參謀部四個權力過於集中部門的共識。

按照李明遠的計劃,財政部將分割出審計部、國家銀行兼金融管理部兩個新部門。

戶部分割出國土資源管理部,工部除分割出鐵道部外,還將分割出水利建設部,而總參謀部則一份爲二,分別建立獨立的海軍部、陸軍部。

其中,審計部主要負責對和國家發展有關的重大項目、財政部的年度預算執行情況、國家財政收支情況和其他財政收支情況的統計,以及對國有工業資產的監督管理。

國家銀行兼金融管理部在原有貨幣發行、維持對外匯率穩定的職能基礎上,新增對本土民間銀行、金融、借貸領域的管理與監督權,同時提升其行政級別,與原本的十二部院擁有相同的行政等級,直接對皇帝負責。

國土資源部負責本土土地資源分配與管理、國家礦產資源、農林資源、海洋漁業資源等自然資源的規劃、管理、保護與合理利用等內容。

戶部則保留本土戶口管理、獎勵生育政策的施行與監督、軍屬、有功人員、殘疾軍人的獎勵與生活保障等職能。

水利部負責本土地區的水利工程建設、維護、管理,

制定全國和跨區域水中長期供求規劃、方案並監督實施。負責重要流域、區域以及重大運河挖掘工程的水資源調度。組織百姓進行排洪泄水、抗旱救災演練,制定自然災害應對方案,制定並監督工農業用水實際情況等方面內容。

而剝離出水利部和鐵道部以後,工部的行政職能則變更爲規劃本土輕、重工業發展佈局,申報與審覈重大工業發展項目,從國家層面角度,監督與管理本土各工業企業、工廠、公司。

各行政部門分解與拆分過後,中央一級行政機構將由原本的12個增加到19個,分別爲戶部、財政部、吏部、禮部、教育部、刑部

工部、外交部、商業部、督察院、立法院、諮議會(由退役士兵推選代表和各地方百姓推舉代表組成)、鐵道部、審計部、水利部、國家銀行兼金融管理部、國土資源部、海軍部、陸軍部。

新增加的部門細化並明確了職能責任,同時也避免了一些部門職責過重,權力缺乏制衡的弊端。

分化與制衡是治理國家必要的政治手段,通過細分行政職能解決各部門之間的衝突與矛盾,同時也給手下的官員、軍官們留下更爲暢通的上升空間,讓他們能夠通過相對公平的方式獲得階層上升,這纔是變更中央各部門職能的目的之所在。

火車停靠進站,並排兩列的火車艙門打開以後,從車廂中涌出各色不同的人等,穿着粗布短衣的普通百姓、穿着西服、手持文明棍的西方洋人、外交官,還有更多的則是腳步匆忙,身上穿着磨損過度的綠色軍裝士兵、軍官。

大鐵路計劃是十年發展規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時至1881年七月,本土的鐵路建設工程正如火如荼的持續進行着,這些身穿綠色軍裝、身上提着各式建設工具的士兵們,都屬於工程兵部隊的一員,在十年發展計劃出爐之前,漢國本土雖然有一支常備的工程兵部隊,但是它的人數只有三五千人,規模並沒有現在這麼龐大。

1879年9月份阿根廷戰爭正式結束以後,爲了解決鐵路建設和本土交通發展規劃需要的龐大勞動力,漢國政府決定從二線警備軍和三線民兵後備軍中抽調士兵,充實工程兵部隊,並且在三年內,將工程兵部隊的人數擴充至十萬人,

快速擴充後的工程兵部隊除去保留四千人的技術兵種,其餘部隊在進行簡單的軍事技能訓練之後,主要用來執行鐵路建設工作,而在工程兵服役期間,他們的軍餉和勞動補貼一律按照二線警備軍標準發放,

服役期滿後,表現良好且專業技能合格的士兵將獲得進入工兵兵野戰部隊服役,從此成爲一名令人羨慕的技術軍人,

而那些條件不符合軍隊要求和不願意繼續進行工程建設工作的士兵,則會在服役期滿後,按照本人意願,選擇領取軍餉補助,或者響應國家號召,到新開發的州縣,領取國家優先發放的一戶五十畝耕地或者五百畝牧場草地的獎勵,在一片剛被開墾出來的家園,開啓新的生活。

本土的工業發展相比一般的後發國傢俱有顯著的優勢,但是因爲時代限制和國家人口數量的相對不足,輕重工業能夠容納的人口數量只佔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從事工業領域的普通工人,一年的工資薪水,對比一戶六口之家,擁有一百畝耕田或者一千畝牧場的華人農民而言,並不佔據經濟優勢,所以,在十九世紀末期,南美這個農業發展比工業發展更具有利益的地方,更多的工程兵們選擇服役期滿後,到新開發的州縣,一家人分到五六十畝、一百畝耕地,或者五百畝到一千畝範圍的牧場。

大漢帝國的核心是廣袤的拉普拉塔平原和那一眼望不到盡頭的潘帕斯大草原,在中部地區,草原的面積更廣,一戶移民五百畝到一千畝面積的草場,能夠飼養數數百頭到一千頭不等數目的牛羊牲畜,而且和耕種田地相比,同等人口的一戶家庭,能夠分到近乎多十倍的牧場土地,牧場上面產出的牛羊,出售的價格,也比糧食要高,爲此,越來越多的百姓見識到甜頭,更傾向於選擇佔用勞動力少、產出比高的牧場作爲成家立業的根本。

農耕民族與畜牧民族的界限在南美漢國迅速混合乃至消失不見,究其原因,無怪乎潘帕斯地區雖然以草原爲主,但是當地的降雨量遠超過400毫米,潘帕斯草原也沒有蒙古草原常見的乾旱、寒冷等極端天氣,反而氣候溫和,非常適宜華人居住,只不過因爲特殊的原因,導致牧草沒有被森林取代而已。

所以那些養殖牲畜的華人們並不需要經歷遊牧民族面對惡劣自然環境的考驗,他們可以按照原本的生活習慣,在一片地區定居,在居住的房屋附近種植樹木,因爲雨水充裕,房屋附近種植的樹木能夠正常生長,可是沒人居住的草原上,卻很少看到樹木,至於原因,無論李明遠還是普通的華人百姓都不清楚,也只是把這種現象歸結爲南美特有的類型。

第一百五十六章 安特列里奧斯易手第四百四十三章 本土建設第一百零三章 解決男女失衡第二百七十二章 羅薩里奧戰役結束第三十七章 發現山洞第三百九十一章 反應第二百零四章 延遲的南洋消息第六十二章 出手第一百一十一章 遠征結束第八十七章 戰鬥第四百四十四章 工業產業以及航運業第二章 開始複習第二百四十七章 我們的國將隕落第二百二十三章 自建小型鐵甲艦第六十一章 華人海盜第二百三十二章 軍校學員第七十六章 衝突第二百五十四章 海上第二百八十二章 戰後第三百九十七章 高等教育發展第二百四十一章 巴塔哥尼亞二第四百二十九章 德國人 二第三百八十一章 巡遊第一章 南美華工第一百五十五章 叢林槍聲二第四百三十八章 巴拉圭危局 完第四百零二章 大擴軍第一百八十二章 劉永福歸順第四十三章 城門迎接第二百四十六章 巴西黑人叛亂第一百九十五章 破城第四百一十五章 軍中第八十二章 進入印第安村落第五十一章 熱血宣言第三百零三章 基斯馬尤二第二百二十七章 剛果第二百七十章 影響第一百九十章 貸款博弈三第四百六十章 英國公使第三百五十八章 英才匯聚第一百零七章 大戰開啓第四百七十章 亞松森 二第一百六十章 南洋攻略第二百五十四章 海上第二百零一章 教育第二百二十八章 剛果二第三百三十一章 時代印記第四百二十六章 閒暇第一百三十六章 風波再起第一百三十一章 和談完成,初步安定第三十三章 印加寶藏的傳說第八十八章 變故第三百八十章 童子營制度推廣第一百零三章 解決男女失衡第二百七十五章 戰起第四十七章 閒聊第八十六章 進攻失利第一百六十章 南洋攻略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章與戰功第二百七十三章 多國干涉第一百二十六章 暴雨下的飛龍島第二百零九章 洪春魁 完第一百零二章 斷巴西聯軍後路第二百四十二章 巴塔哥尼亞三第一百五十三章 故人相見三第二百六十六章 實力對比第三百五十八章 英才匯聚第四百零二章 大擴軍第三百九十二 章 轟動第三十九章 秘魯緊急會議第七十三章 俘虜達丁尼第二百三十二章 軍校學員第三百九十六章 跳躍發展的十年 下第四百四十章 裝甲戰艦時代來臨第二百四十章 巴塔哥尼亞第三百三十一章 時代印記第三百四十六章 南太平洋戰略第二百二十五章 漁民的兒子第三百三十四章 前奏第三百八十五章 風華正茂第一百二十二章 迫擊炮和商談購買工業機械第一百五十三章 故人相見三第四十五章 會議第二百章 改造國民性第二百二十三章 自建小型鐵甲艦第六十五章 《軍法條例》第二百三十章 剛果三第二百四十章 巴塔哥尼亞第二百三十一章 剛果四第二百四十二章 巴塔哥尼亞三第三百九十章 顯露實力第一百四十三章 農業二第三百零二章 女性移民第一百九十五章 破城第二百一十八章 吳靈萱第四百三十八章 巴拉圭危局 完第一百六十九章 葉成林第十四章 山谷伏擊一第二百六十九章 聖菲下第二百二十章 留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