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五十六章 收穫民心

最終選出有一百個縣,每個縣投放十個到一個不等的儒士。

其中雲貴兩地佔有三百餘個,四川、兩廣等地也各佔兩百餘個,秦晉、遼東則佔了一百多個,而在其他省份的貧瘠地區如湖廣鄖陽府、南贛和浙西地區也有名額。

不止是這些儒士,而且他們的家人都得同樣被趕到這些窮鄉僻壤去,原來的房地全部充公,而這些儒士則必須在流放地學會自立謀生。

當然,朝廷也會給予一定工薪,但這是跟你是否勤於教學有關的,如果你只知道唉聲嘆氣、吟風弄月,那隻能全家食粥甚至直接餓死,如果努力教書,甚至教的好還會有比知縣還多幾倍的俸祿。

而且,爲了鼓勵這些被流放的儒士積極投身於大明的教育事業,朱由校額外開恩,如果某人能在當地教育出一位舉子則可允許其還鄉。

如果能在教育出一位進士則可授予不低於七品的官職,如果培養出狀元榜眼探花三魁,甚至可以直接調進京中。

當然,由於目的還是在普及教育而不是追求精英,所以教出二十名童生或十名秀才是和一名舉子同樣的,五十名童生或三十名秀才則與一名進士是同樣的獎勵,一百名童生或五十名秀才和榜眼探花狀元是一樣的的。

在很多年後,這些儒士們會現,在每年甚至數年都只能出一兩個進士的欠達地區,後者標準要比前者難度小點。

王思任由於在紹興本就是久負盛名,因而李明睿還親自見了他,儘管兩人的見面並不友好,但李明睿還是很和善的告訴他要去支教的地方是夔州府,且是去夔州府的太平縣當教諭。

太平府隸屬於綏定州,其總人口不及江南一個鎮,而且大多爲土家人,別說是讓他們考舉人進士了,就是讀書識字也是一件極難完成的事。

王思任喟嘆一聲,他覺得自己這是要客死他鄉的節奏,他請求名爲護送實爲押解的官兵先讓他去山陰拜別祖先再啓程去川東山區。

在李明睿的關照下,押解他的官兵答應了他的請求,而王思任到了山陰縣也沒進城,而是在城外捧了一捧泥土,放進荷包袋中後,就舉起手道:“上枷吧。”

官兵給他上好了枷,枷並不重,而且王思任這樣的文人也受不了重枷。

跨越長江、坐着牛車橫穿荊楚平原,然後再進入湘西地界後,王思任的枷號才被放開,之所以不再戴枷,是因爲接下來是要如猿猴般四腳走路。

王思任走這樣艱辛的路程的,花了差不多半月才進入川東大山深處,望着綿綿羣山和蔥綠山林,疲憊之餘,他倒也陡然升起一股從此隱居深山從此安心治學的暢快感。

雖說王思任是被流放而來,但到底是聞名於天下,拔貢出身的知縣自然是十里相迎。

但等進了縣城他就現,石頭堆砌而成的縣城裡,除了有十幾家雞毛店外就只是一座縣衙還像個樣子,但也衰敗的很,也不過是在青磚牆而已,對於當地百姓則大都操着完全讓王思任聽不懂的方言,現在能和他對話的就只有縣令和幾個耆老。

陳繼儒等大儒也遇到了這樣的問題,他們這個時候才明白陛下爲何會饒過自己的性命,因爲待在這鳥不拉屎的地方比死更難受,別說教書育人,你都沒辦法與當地人交流,孤獨更是最大的敵人。

一些儒士因此沒多久就開始染病,而在這窮鄉僻壤,自然也沒醫可治,有的就直接鬱鬱而終。

而也有些儒士開始咬着牙放下身段去與當地人接近,每家每戶拜訪,勸說當地百姓把孩子送來讀書,兩三月間倒也融入了當地,等到開館教學,倒也有十來個孩子入學。

就這樣,在山崖間,在大樹冠下,在大明最神秘的地帶,終於有了郎朗讀書聲。

普及教育,打破士大夫們對知識的壟斷,可以讓更多的寒門參與到社會的建設,讓整個社會變得更加活躍,同時也可以通過文化的輸出同化這些地方的少數民族,日後進行改土歸流自然也就容易得多。

不過,這只是開始,推行漢化的歷程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朱由校不希望在這個世界,數百年後漢語世界已經被英語世界包圍。

對於王思任等迂腐但不反動的名士,朱由校可以不殺他們,並利用他們的學識再給大明做一些貢獻,但對於陳名夏、方大猷、冒闢疆等在此次遊行中擔當策劃者和慫恿者,朱由校可沒打算輕易放過。

除此之外,對自己的帝王意志違背甚至暗中相牴觸和掣肘、在外卻也橫行霸道的可惡官吏如應天巡撫王文奎等自然也要處以嚴刑峻法,不然不足以震懾江南官場,皇家資本也就難以打入江南市場。

而且,東廠大檔頭對於陳名夏等心懷不軌的士子和王文奎等不法官員還展開了嚴加審訊,逼迫他們供出更多的人,也不管他們供出的人是真是假,按照朱由校的意思,就是要將可能存在的反動勢力全部剷除。

一時間,東廠的人並沒有因爲遊行的結束而得以歇息片刻,各大自以爲慶幸逃過一劫的士紳被抓進了大牢,然後繼續拷打,又攀咬了一批,直到朱由校祭祀孝陵結束後,抓捕才宣佈結束。

這樣一來,整個江南的文人集團幾乎全部被抓,幾乎遭到了毀滅性的打擊,大多數被貶謫流放,以促進不達地區的教育事業,少數罪大惡極者則直接處死。

而惡如王文奎、陳名夏等,朱由校則要在祭祀孝陵時對這些處以極性,以遙敬太祖高皇帝之靈。

……

大批士紳的被抓和被流放,並沒有對江南地區的經濟造成多大的損失。

在鎮壓遊行後,朱由校下旨到應天巡撫,着令應天巡撫不但要優恤百姓,還要適當補償江南各大店鋪和作坊的損失,畢竟這些商業是維持江南國民生計的基礎。

朱由校可以打擊大地主大鄉紳的產業,但這些中下等規模的產業得加以保護,暫代應天巡撫的南直隸右布政使何長卿倒也幹練,很快就拿出了補償方法。

補償金額暫定爲一百萬銀元,但凡在戶部或南京戶部註冊了的商業店鋪都可以憑藉註冊執照來南京戶部簽署補償協議,根據產業規模和商業品類獲得數額不等的補償金額和補償比例。

於民有利於國有利的自然是比例高,無害無益的自然比例低,有害無益的自然更低。

比如一個產業規模爲一萬銀元的鐵器作坊如果在朝廷戶部註冊爲合法商業戶,就可以獲得百分之十的補償,即一千銀元的補償,如果是同樣規模的賭坊,則只能拿到一百銀元。

第五十六章 管生活的劉汝愚第九十九章 未雨綢繆第兩百九十七章 皇家軍事學堂第三期招生現場第五百三十三章 一夕明月照碧海第兩百四十九章 衝突第一百七十三章 羣臣憎恨溫體仁第九十六章 生殺予奪一念之間第三百八十九章 與鄭氏海盜集團決戰第一百七十四章 增補大學士第五百九十一章 佔領佛羅倫薩城第一百八十章 這是好事呀第九十一章 新技術的運用第一百八十七章 闖駕第一百七十九章 斗膽直陳第兩百二十七章 沙龍幫第一百五十五章 第一個百萬產業第一百零三章 射殺第三百三十六章 明正典刑第九十四章 舉子鬧事第五百九十一章 佔領佛羅倫薩城第三百一十三章 楊嗣昌的意見第五百一十一章 升官與封爵第五百七十一章 天啓二十七年的大明現狀第八十五章 狠辣第一百五十六章 閣老身敗名裂與大明致富故事第五十五章 軍官生第兩百八十一章 說親第一百二十九章 青絲明志第一百七十一章 唱雙簧第四百八十三章 盧象升做首輔第兩百三十一章 活躍資本經濟的阻礙第三十九章 陛下是好皇帝第四百零七章 不過馬革裹屍耳第四百八十七章 漢化從改名開始第一百七十七章 軍事學堂開學的一天第四百零二章 當古典軍隊遇上近代化步兵第十七章 結黨第五百一十六章 悄然改變經濟活動方式的統治階級 (第四更)第兩百零九章 孔興凱心狠手辣第六百章 新的首輔產生模式第四百七十二章 預謀活捉多爾袞第三百九十四章 又要搞大清洗第一百七十章 拖也要拖得你妥協第五百四十四章 朝堂上見癮君子第二十一章 八大晉商第三百九十九章 伽利略想當外籍院士第四百五十三章 羞辱皇太極第五百三十四章 船舶運輸業的興起與懷念第一百五十三章 憋不住的朱由校第一百三十九章 朝會(一)第兩百九十一章 火燒左良玉第三十三章 拆東林書院第三百九十四章 又要搞大清洗第兩百一十四章 滅門第四百一十六章 兩閣老斗法第五百二十六章 體驗澳門城市生活第五百六十二章 李定國帶兵英國全境遊第一百三十六章 全部砍了第五十三章 廷議第五百零九章 巡視天下第十八章 東廠與錦衣衛第三百四十三章 鄭芝龍歸附的條件第十二章 當給天下人一個交待第八章 皇后第四百二十三章 只有擴張纔是最符合帝國利益(第二更)第四百四十九章 攻佔赫圖阿拉城第五十三章 廷議第一百六十二章 大局已穩第一章 逼朕喝毒藥第兩百九十七章 皇家軍事學堂第三期招生現場第五十三章 廷議第一百三十六章 全部砍了第五十七章 朕的好兒郎第一百八十九章 御舟上的密議第三十四章 誰說我大明科技落後第六十一章 花錢與要錢第一百零三章 射殺第三百六十章 讓李永芳首級掛到盛京城樓上第三十八章 巡城御史第六十七章 不給力的宋應星第三百三十八章 海蘭珠面聖第三百一十六章 暴怒的皇太極第八十三章 修什麼陵墓第四百五十六章 大明政治與基礎教育改革設想第兩百五十一章 禁衛軍進金陵城第四百一十章 朱由檢押解進京第三百四十五章 高層文官間的鬥爭第二章 紅丸第一百四十七章 溫體仁,真小人也 (第一更,求首訂)第十九章 皇帝的日常生活第五百五十九章 英吉利觸逆大明國威第一百一十二章 男兒到死心如鐵第九十六章 生殺予奪一念之間第兩百八十一章 說親第一百六十七章 徐光啓的進化論錯誤理解方式第四百七十六章 多爾袞氣得吐血第兩百七十八章 姻緣卦象第五百一十六章 悄然改變經濟活動方式的統治階級 (第四更)第兩百七十章 裝瘋第一百四十八章 人間四月雪紛飛(第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