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二十章 會見南京官僚

朱由校這麼一說,魏忠賢忙摸了摸自己滾圓的肚皮,笑呵呵道:“拖陛下洪福,這些年來,大明國力蒸蒸日上,百姓豐衣足食,連帶着老臣也沾了這太平盛世的福氣,更何況如今陛下又有龍種,這可是大吉利的事,老臣舊年在觀音菩薩面前許了願,只要小皇子平安無恙,老臣甘願素齋一年,到現在剛好三個月,但就是沒瘦下來。”

魏忠賢這話倒惹得朱由校不禁捧腹大笑,指着魏忠賢道:“你呀,你呀,什麼時候學得這麼滑稽,這江南乃鍾靈毓秀之地,你在這裡呆了大半年,怎麼一點靈氣也沒沾上,這嘴反而比以前還油腔滑調。”

朱由校這麼一說,在場的官員都忍俊不禁的笑將起來,也都羨慕這魏忠賢能得到皇帝陛下如此親切說話的寵幸,羨慕歸羨慕,衆位官員也知道自己肯定是比不上魏忠賢的,畢竟魏忠賢是從小陪朱由校長大的。

跟着朱由校的王承恩是魏忠賢離京前推薦給朱由校的,也算是王承恩的貴人,因而王承恩也不敢跟着笑話,倒是李明睿不由得從旁說道:“魏公公這是見了陛下歡喜的忘了形,陛下可不能因此錯怪了人家魏公公。”

“也罷,人家李閣老爲你說話了,朕也不敢再說你了”,朱由校這麼一說,魏忠賢這才注意到眼前這位紅袍加身的中年人就是新近位高權重且在最近倒北宗孔門中起到重要作用的內閣閣老李明睿。

雖已經離京,魏忠賢並沒有不關注京城的動態,對於李明睿也是早有耳聞,如今得見真人,且還被陛下親口稱呼爲“李閣老”,魏忠賢更加篤定這位新進閣臣在陛下心中的地位,便也想李明睿拱了拱手。

李明睿也還了禮,他也在打量這位曾經權傾朝野如今獨掌江南的內廷大佬,要說起來,李明睿知道自己在官場的崛起就是因爲他對魏忠賢的參劾,他的這一紙參劾讓魏忠賢從司禮監的位置掉到了南京當鎮守。

李明睿不確定這位從小陪伴陛下長大的老太監是否忌恨自己,但他能確定的是陛下並未有真正要棄用過魏忠賢,所以李明睿從未再在朱由校面前詆譭過魏忠賢半句,甚至還會時不時的誇上魏忠賢幾句,比如像今天這樣。

朱由校見這李明睿和魏忠賢互相敬禮,倒也有些高興,內外臣僚雖說在權力上有矛盾,但在大是大非面前也能做到休慼與共,同舟共濟和最基本的和睦,這樣才能使得朝廷的黨錮之爭消弭於無形。

“你就是魏國公徐弘基?”朱由校這時候走到一滿臉鬍鬚,黑臉大耳的老人面前問了一句。

徐弘基忙回道:“正是微臣,微臣恭迎陛下巡視留都。”

“當年魏國公徐達將奴役我華夏近百年的韃子驅趕回漠北,收復數百年被胡人佔據的燕雲十六州,可以說是居功至偉,不僅僅是我大明的第一大功臣,也是我漢人數千年的大功臣之一,其功勳不低於漢之衛青去病,唐之李靖,宋之岳飛。”

朱由校說着就轉身對王承恩吩咐道:“王承恩,李明睿,你待會和魏國公商量一下,安排個良辰吉日,朕要在祭祀孝陵後祭祀祭祀這些爲大明爲華夏立過大功勞的功臣勳舊,尤其是魏國公徐達。”

李明睿和王承恩領命後,徐弘基忙跪下謝恩,卻被朱由校扶了起來:“不必如此拘束,說起來你們徐家與我們朱家從太祖爺開始就是親家,朕只希望日後倘若大明有難,你們可別棄大明而去,學一些世家認賊作父,要記住,一旦沒有了大明,你們什麼都不是,朕也希望有一天,你們能再有你們祖上遺風,提到跨馬爲我大明再戰沙場,擴萬里山河。”

朱由校這麼說,自然也是有提點徐家的意思,事實上,在原本的歷史上,魏國公的確投降了滿清,但最後依舊落得個被貶爲庶民的下場。其實,這也很正常,徐家對於大明而言的確是開國元勳之家,但對於大青果,什麼都不是,滿清寧願養一羣沒用的八旗兵也不會養你大明朝的元勳。

徐弘基不知道自己兒子徐文爵日後會投降滿清,但他還是聽明白了朱由校警惕自己徐家的意思,再一想到剛不久被屠滿門的北宗孔家,徐弘基不由得暗自一驚,嚇出一身冷汗,的確如何朱由校所說,他徐家可不是孔家,沒有在儒林中的然地位,現在歷經百年也沒在軍中有什麼影響力,因而真的是隻靠着祖上的榮光仰着大明的恩惠過日子。

一聽朱由校這麼說,他便忙不迭地道:“陛下放心,微臣不敢做不忠於大明之事,徐家也不會有這樣的不肖子孫,若果真有,微臣第一個饒不了他,別說征戰沙場,陛下就是現在要微臣的腦袋,微臣也無二話。”

“此話嚴重了”,朱由校說着就看向了南京吏部尚書王永光:“王永光,南o京防務如何,雖說天下承平,但也不能有絲毫鬆懈,一方面要謹防再出現嘉靖年間一小股倭寇就能闖到留都城下的事件,一方面也得時刻注意江防,韃子威脅依舊在,誰也保不準,他日會不會再出現北宋靖康的事,爲未雨綢繆計,我們大明也得有自己的採石磯,而那時留都的戰略地位會很重要。”

南o京兵部尚書是南京職能最爲重要的六部堂官,王永光也知道自己的責任重大,見朱由校說起南o京的防務來,倒也對答如流,不過在朱由校聽來,卻也不過是老調長談,但現在自己也精力有限,更何況南o京的防務日後到底是否依舊還有戰略意義也未可知。

在聽完王永光簡要的彙報後,朱由校就轉身對魏忠賢道:“我們如今堵在這城門,影響百姓生活,還是快些進城吧,朕倒要看看這六朝古都的風貌,當年太祖在這裡登基而建大明,也不知道是兩百年風雨過去,是何光景。”

朱由校說着就自己先一步上了龍輦,且剛一入城就聽得不遠處傳來報童的聲音:“賣報,賣報,北宗孔門因謀反事被除,南宗孔門至此成爲孔門嫡系後裔!鳳陽巡撫馬士英冒天下之大不韙,率先徵收商稅,到底是順應民意之舉還是與民爭利之惡政,張鉅子對此頗有意見。”

第五百八十五章 盧象升與楊嗣昌第六章 誰是亡國之君第三百七十一章 又見鄭家船隊第兩百二十九章 留都官員對國家資本的抵制第一百八十七章 闖駕第五百七十六章 內閣又添新人第四百一十七章 不識擡舉第五百三十五章 大明最大的風塵地第三百二十七章 活捉海蘭珠第五百三十章 全殲西洋聯合艦隊第三百六十六章 被罵死的李率泰第五百六十七章 倫敦條約簽訂第三百九十六章 兩廣總督見伽利略第兩百九十八章 鳳陽發生新變化第四百八十八章 到西伯利亞開礦第四百三十九章 大戰在即第五百四十四章 朝堂上見癮君子第三十章 抄家(三)第三百八十九章 與鄭氏海盜集團決戰第兩百七十二章 廢除徭役第二百二十五章 盧象升對吳三桂的羞辱第五百一十七章 省親前夕的地方官反應 (第五更)第三百六十四章 被滿門抄斬第八十二章 逃出軍營與杖斃第三百五十八章 殉節第三百五十一章 鄭芝虎被擒第十二章 當給天下人一個交待第四百一十四 又驚又懼的文官們第三百七十四章 武力奪回澳門第兩百七十六章 藩王犯法與庶民同罪第八十二章 逃出軍營與杖斃第五百八十二章 大明帝國擴張到奧斯曼附近第四百一十八章 略輸一籌的錢謙益第四百二十一章 贖罪銀第四百五十七章 天啓二十年代初期的盛世縮影第二十四章 血戰第五百八十章 大明進入極盛時代第一百八十八章 難以置信第兩百七十七章 萬人空巷拜皇上第二章 紅丸第一百零一章 別怪朕心狠第三百二十三章 張家口堡會見林丹汗第五百九十四章 攻擊法蘭西馬賽港第三百七十四章 武力奪回澳門第四百三十五章 準備對付建奴第八十四章 讓朱由檢當監斬官第兩百零九章 孔興凱心狠手辣第三百七十一章 又見鄭家船隊第六章 誰是亡國之君第兩百五十六章 收穫民心第三百八十六章 直接槍斃第兩百零八章 孔聞詩要求見皇帝朱由校第兩百五十三章 大肆抓捕第一百九十六章 跟衍聖公關係甚大第兩百六十八章 活捉范文程第一百三十章 讓皇太極跪下第五百七十四章 第一條鐵路幹線通車第五百七十四章 第一條鐵路幹線通車第二十六章 抓捕第兩百三十七章 很壞很壞的朱由校第八十章 上當第八十章 上當第五百四十一章 威風八面的南京禮部尚書第五百二十二章 爲何李明睿做不了首輔第五百八十七章 誆騙奧斯曼與羅剎國第五百二十四章 帝臨澳門第四百七十一章 劍指布木布泰第五十二章 讓朱由檢進京第五百六十六章 “賣國賊” 愛德華親王第五十七章 朕的好兒郎第四百一十四 又驚又懼的文官們第五百三十七章 要把鴉片賣到西洋去第一百四十一章 朝會(三)第四百五十七章 天啓二十年代初期的盛世縮影第五百零三章 驅趕紅毛鬼第兩百零四章 調禁衛軍入魯地第一百一十章 繼續給他升官第五百八十七章 誆騙奧斯曼與羅剎國第三百四十一章 看似平靜的天啓九年第四百三十二章 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第四百二十三章 只有擴張纔是最符合帝國利益(第二更)第兩百二十三章 遼東情況第五百零五章 準備讓倭國消失第三百七十章 敵來廣州城第四百一十九章 朱由校怒斥錢謙益第兩百一十二章 包圍孔府第三百三十四章 爲難的皇太極第三百三十九章 無心處理政務的朱由校第八十九章 野外拉練與飲食第兩百三十五章 有眼不識泰山第二章 紅丸第一百四十七章 溫體仁,真小人也 (第一更,求首訂)第兩百一十三章 朕不希望孔府有一個活口第九十章 火炮第五百八十一章 蒸汽朋克時代的漢文化擴張第三百三十六章 明正典刑第五百二十二章 爲何李明睿做不了首輔第一百二十章 無良文人范文程第一百五十三章 憋不住的朱由校第一百六十一章 寒門崛起的新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