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辛亥革命 (5)

孫中山就職後,以陳炯明爲陸軍總長,兼粵軍總司令。是年六月至九月間,陳炯明平定廣西。8月10日,國會通過北伐請願案。孫中山在桂林,籌備北伐。十一(1922年)年4月,中山將大本營移設韶關。陳炯明辭職,走惠州。中山命其辦理兩廣軍務,肅清土匪。五月,北伐軍分三路入江西。6月2日,徐世昌辭職。曹錕等十五省督軍電請黎元洪覆位。元洪覆電說:

諸公所以推元洪者,謂其能統一也,毋亦癥結固別有在乎?癥結惟何,督軍制之召亂而已。督軍諸公,如果力求統一,即請俯聽芻言,立釋兵柄。上至巡閱,下至護軍,皆刻日解職,待元洪於都門之下,共籌國是。微特變形易貌之總司令,不能存留,即欲劃分軍區,擴充疆域,變形易貌之巡閱使,亦當杜絕。

旋以各督軍、巡閱使,先後來電,均表贊同,於11日先行入都,13日,撤消六年(1917年)6月12日解散國會之令。國會於8月1日開會。宣言系繼六年第二期常會。而浙督盧永祥又通電說河間代理期滿,即系黃陂法定任期終了。廣州國會,亦通電否認。孫中山則宣言:

直系諸將,應將所部半數,由政府改爲工兵。其餘留待與全隊,同時以次改編。如能履行此項條件,本大總統當立飭全國罷兵。若惟知假借名義,以塗飾耳目,本大總統深念以前禍亂,由於姑息養奸,決爲國民一掃兇殘,務使護法戳亂之主張,完全貫徹。

這時候,在廣西的粵軍,先後返粵。6月15日,圍攻總統府。聲言要求孫總統實踐與徐同退的宣言,孫中山避居軍艦。旋由香港赴上海。陳炯明覆出任粵軍總司令。北伐軍回攻,不克。粵軍退入福建,滇軍退入廣西。十月,徐樹錚在延平設建政制置府。通電擁戴段祺瑞、孫中山爲領袖人物。粵軍退福建的,合駐延平的王永泉旅,攻入福州。徐樹錚旋出走。北政府命長江上游總司令孫傳芳入福建。是歲歲杪,在廣西的滇、桂軍聲討陳炯明。廣東軍隊,亦有響應的。陳炯明再走惠州。十二年(1923年)2月,中山返粵,以大元帥名義,主持軍務。

護法的始末,大略如此,至國民政府成立,而後風雲一變。

第八、一戰留下問題種種

中國和德、奧宣戰,當時情況下,中國曾設立參戰事務督辦處,並借入參戰借款二千萬,練成參戰軍,但實際都用之於內爭,對於歐戰,不過曾招募華工赴歐而已。

這時候,日本正想獨霸東洋。當中國對德提出抗議時,其公使即向我國外交部說:“日本贊成中國的抗議,然而如此大事,中國竟不通知日本,甚爲遺憾。”又向英、俄、法、意交涉,日本承認中國參戰,各國卻要保證日本接收德國在山東的權利。於是英法兩國和日本都立有密約,俄、意亦經諒解。

八年(1919年)1月18日,歐洲和會在巴黎開幕。我國亦派代表參與,先是七年(1918年)1月間,美總統威爾遜,曾提出和平條件十四條。中有外交公開、減縮軍備、組織國際聯盟等項。各國都認爲議和的基本條件。所以我國對於和會,當時頗抱熱望。曾作成希望條件,和《取消對日二十五條條約》,和《換文的陳述書》,一併提出。各國說:“這不是和會權力所及。當俟國際聯盟的行政部能行使權力時,請其注意。”時英、美、法、意、日五國,別組所謂最高會議。一切事情,頗爲其所壟斷。

關於山東問題,我國要求由德國直接交還,而日本則主張德國無條件讓與日本,相持不決。到4月24日,最高會議開會,招我國代表出席。威爾遜朗誦英法兩國和日本的《秘密換文》。又誦《中日條約》和《換文》的大要。問爲什麼有這條約?我國代表說:“是出於強迫。”威爾遜又問:“七年(1918年)9月,歐戰將停,日本決不能再壓迫中國,爲什麼還有欣然同意的換文?”這消息傳到我國,輿情大爲激昂。於是有5月4日,北京專門以上學校學生停課,要求懲辦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之舉。風聲所播,到處學校罷課,商店罷市,又有鐵路工人,將聯合罷工之說。政府乃於6月10日,將三人罷免。是之謂“五四運動”。

當時山東問題,在和會中,交由英、法、美專門委員核議。卒因英法的袒日,依照日本的意思,將德國在山東的權利,讓與日本。插入《對德和約》第156、157、158三條中,中國代表提出保留案。聲明中國可以在《和約》上簽字,但關於山東條項,須保留另題——始而要求於《和約》內山東條項之下,聲明保留,不許。繼而要求於《和約》全文之後,聲明保留,不許。改爲《和約》之外,聲明保留,不許。再改爲不用保留字樣,但聲明而止,不許。最後要求臨時分函聲明,不能因簽字有妨將來的提請重議,不許。代表電告政府,說:“不料大會專橫至此,若再隱忍簽字,我國將更無外交之可言。”28日,《和約》簽字,我國代表,就沒有出席。於是對德戰爭,由大總統以《佈告》宣佈中止。至於《奧約》,則由代表於9月10日簽字。《國際聯盟條約》,美國提出後,經各國同意,插入《和約》中,作爲全約的一部,我國雖未簽字於《德約》,而曾簽字於《奧約》,所以仍爲會員國之一。《德奧和約》,兩國都應放棄因庚子義和團在中國所得的權利和賠款,將專用的租界,改爲各國公用。德國並須將庚子年所掠天文儀器交還。我國雖未在《德約》簽字,德國仍照《約》履行。其後德、奧兩國,於十年(1921年)、十一年(1922年),先後和我國訂立條約,亦改爲平等關係,和從前的條約不同。

至於對俄國的問題,則最爲複雜。原來俄國從革命以後,其所採取的政體,業已和各國格不相入。而俄又於七年(1918年)2月間,對德國成立和議。於是德奧武裝俘虜,在俄國大爲活動。反俄的捷克軍,爲其所制。各國乃有共同出兵之議。中國亦追隨其後,於七年(1918年)3月、5月間,與日本訂立《共同防敵海陸軍協定》。而中國兵艦和英、美、法、意、日軍艦,亦先後駛入海參崴。旋又聯合俄國,組織一鐵路委員會,將西伯利亞和中東兩鐵路,置於管理之下。此時各國的出兵,都不甚起勁。惟日本則擁立俄舊黨謝米諾夫於赤塔、卡爾米哥夫於哈巴羅甫喀。並分兵佔據海蘭泡、阿穆爾、伊爾庫次克。直至十四年(1925年)3月,方纔和俄國訂約撤兵。而當共同出兵之時,日兵由中東路運出的甚多。吉、黑兩省,大受騷擾。而鐵路委員會的技術部長,且有共管中東鐵路的提議,在華盛頓會議席上提出。經我國代表力爭,方纔作罷。這反是中國因參戰所受的損失了。

《和約》既經批准,日本遂要求中國,直接辦理交還膠澳交涉。中國輿論,都主張提出國際聯盟,經政府拒絕,到十年(1921年)11月,華盛頓會議開會。我國決將山東問題提出。乃由英、美兩國調停,在會外交涉。英、美兩國,都派員旁聽。直至十一年(1922年)1月,才訂成條約二十八條。膠濟鐵路,由我發國庫券贖回,期限十五年。但五年之後,以先期六個月的知照,得隨時爲全部或一部的償還。在償款未清以前,用日人爲車務總管和總司計。其高徐、濟順鐵路,讓歸國際財團。煙濰鐵路,中國如用本國資本築造時,日本不要求並歸國際銀團辦理。溜川、坊子、金嶺鎮三礦,由中政府許與中日合組的公司。膠州灣由中國宣告開放。鹽業及公產,都交還中國,其償價爲日金一千六百萬元。其中二百萬元爲現款,餘爲十五年期的國庫券。青島佐世保間海電,亦交還中國。青島一端,由中國運用,佐世保一端,由日本運用,而日兵於是年四五月之間撤退。

第九、弱國的外交

華盛頓會議,是民國十年(1921年)11月14日,在美國的華盛頓開的會。因爲所議的都是太平洋問題,所以一稱太平洋會議。

歐戰以前,日、俄、英、美、德、法,在太平洋上,本來都有勢力的。歐戰以後,德國在海外的屬地,業已喪失淨盡。俄國承大革命擾攘之餘,法雖戰勝而疲乏已極,亦都無力對外。在歐洲方面,只有英國向來是稱霸海上的,而和東方的關係最爲密切,所以雖當大戰之後,對於太平洋的權利,還是不肯放棄。美國和日本,則是大戰期間,都得有相當利益的。所以這時候,太平洋上,遂成爲此三國爭霸的世界。

講起地位來,則日本是立國於太平洋之中的。自中日舊俄兩戰後,南割臺灣,北有旅、大租借地和南滿、安奉等鐵路。又承俄國革命之時,加以侵略。而德屬太平洋中赤道以北的島嶼,戰後議和,又委任他統治。其在西太平洋的勢力,可謂繼長增高。所以這時候,美國要召集這個會,主要的意思,就是對付他。

要講華盛頓會議,卻要先明白歐戰以來中國的形勢,二十一條的交涉。此項交涉,雖由兵力的迫脅,訂立二十五條條約,然而未經我國國會通過,以法律論,本不能發生效力。但是雖然如此,日本在事實上,其勢力卻是伸張無已的。除山東問題,已見上章外,當六七兩年,我國因忙於內戰,所借日債頗多。吉長、吉會和所謂一、開海、海吉,二、長洮,三、洮熱,四、洮熱間一地點到某海口的鐵路,均曾因此而訂有借款或借款的預備契約。歐戰停後,英、美兩國,又提起中國鐵路統一之議。因我國輿論不一致,未有具體辦法。旋英、美、法、日四國,組織新銀行團。於民國八年(1919年)5月,在巴黎開會。11日,訂立《草合同》。規定:一、除實業事務——鐵路在內——已得實在進步者外,現存在中國的借款合同及取捨權,均歸共同分配。二、聯合辦理將來各種借款事務。後因日本提出滿、蒙除外停頓。至九年,美銀行團代表赴日,和日銀行團談判。日乃放棄洮熱和洮熱間到海口兩路,而承認《草合同》。新銀行團於以成立。但因我國沒有統一的政府,所以借款之事,迄亦未能進行。

華盛頓會議開會後,分設限制軍備和遠東問題兩委員會。限制軍備委員會,由英、美、法、意、日五國組織。遠東問題委員會,則更加中、葡、荷、比四國。當開會之初,我國代表,即提出大綱十條。後由美國代表羅德氏,總括爲四原則。訂立《九國公約》。所謂《九國公約》:第一、條,系列舉羅德氏四原則:(甲)尊重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及行政的完全。(乙)給中國以完全而無障礙的機會,以發展並維持穩固的政府。(丙)確立、維持工商業機會均等的原則。(丁)不得利用現狀,攫取特殊的權利;並不得獎許有害友邦安全的舉動。第二、條說締約國不得締結違背此項原則的條約。第三、條:不得在中國要求優先權或獨佔權。第四、條:不得創設勢力範圍和實際排他的機會。第五、條:中國全部鐵路,不得自行或許他國,對於各國爲差別的待遇。第六、條:中國不參加戰爭時,應尊重其中立權。此外還訂立《九國中國關稅條約》。其(A)撤退外國駐兵;(B)撤廢領事裁判權;(C)關於中國的條約公開;(D)撤廢在中國的外國郵政局;(E)無線電臺;(F)中國鐵路統一;(G)交還租借地諸議案,則或有結果,或無結果。

山東問題,即在會外解決,已見前章。二十一條件問題,又經我國代表在遠東問題委員會中提出。日代表說:“與會國要提出從前的損害,要求會議中重行研究和考慮,日本必不能贊成。但因《中日條約》和《換文》成立後,事勢已有若干變遷。所以允將南滿、東蒙的鐵路借款權及以租稅爲擔保的借款權,開放於國際財團,共同經營。其南滿洲聘用顧問、教練,日本並無堅持的意思。原提案中的第五項,日亦將其保留撤回。中國代表仍聲明不能承認。因此此問題在華會中,未能得有結果。其後十一年(1922年)11月、十二年(1923年)1月間,衆參兩院,先後通過請政府宣佈二十五條條約及《換文》無效案。乃由政府照會日本,聲明廢棄。

至於各國所訂條約,有關東方大局的,則有英、美、法、日四國《海軍協定》。訂明相互尊重在太平洋中島嶼和殖民地的權利。如或發生爭議,當請其他締約國調停。此約既立,1911年7月13日的《英日協約》,即因之而廢。國聯委任日本統治的德屬島嶼,中有雅浦島,爲美國和西太平洋交通孔道。當時美國即提出保留。此時亦成立《協定》,規定使用無線電,日、美兩國,處於同等地位,美人得在雅浦島居住、置產、自由貿易。後來民國十二年,英、美、法、意、日五國,又有《海軍協定》。十九年,又有《海軍公約》。規定英、美、日三國海軍的比例爲五五三。雖然如此,日本在太平洋中形勢,還較英、美爲優勝。海軍協定和公約的期限,都到1936年爲止,所以大家都說:1936年是世界的危機,然而苟非中國強盛,誰能保證太平洋上風雲的穩定。

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16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2)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66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1)第56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1)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65章 剿夷與撫夷 (4)第26章 秦廣漢興之際 (3)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84章 一戰後的中國 (4)第37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3)第52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1)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2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1)第35章 權謀夾縫中生存的東漢 (1)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14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3)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74章 瓜分及民族之復興 (2)第58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3)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34章 改制與革命 (3)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42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2)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55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4)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3章 中國歷史的黎明 (2)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44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4)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38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1)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27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1)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78章 辛亥革命 (3)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31章 漢初的學術與政治 (2)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40章 混亂中灑脫的魏晉 (3)第88章 呂思勉小傳第43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3)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45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1)第51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3)第12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1)第61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下) (2)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87章 張蔭麟小傳第76章 辛亥革命 (1)第79章 辛亥革命 (4)第77章 辛亥革命 (2)第48章 盛而不強的兩宋 (4)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54章 在矛盾中行進的明朝 (3)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25章 秦廣漢興之際 (2)第59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4)第28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2)第71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4)第6章 周代的封建社會 (2)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89章 蔣廷黻小傳第41章 開創盛世的隋唐 (1)第57章 落日餘暉中的清朝(上) (2)第33章 改制與革命 (2)第29章 大漢帝國的發展 (3)第67章 洪秀全與曾國藩 (2)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13章 孔子和他所處的時代 (2)第32章 改制與革命 (1)第17章 戰國時代的政治與社會 (3)第20章 戰國時代的思潮 (3)第63章 剿夷與撫夷 (2)第50章 來自草原的元帝國 (2)第70章 自強之路的失敗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