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三回 琴之正音

古琴常用的有緊五絃、慢三絃、緊五慢等調式。

其表現力特別豐富圓潤,運用不同的彈奏手法,可以發揮出很多藝術表現的特色,它的散音(空絃音)嘹亮、渾厚,宏如銅鐘;泛音透明如珠,豐富多彩,由於音區不同而有異。高音區輕清鬆脆,有如風中鈴鐸;中音區明亮鏗鏘,猶如敲擊玉磬。

按音發音堅實,也叫“實音”,各音區的音色也不同,低音區渾厚有力,中音區宏實寬潤,高音區尖脆纖細。

按音中的各種滑音,柔和如歌,也具有深刻細緻的表現力。

一弦屬土爲宮。土星分旺四季。弦最大。用八十一絲。聲沉重而尊。故曰爲君。

二絃屬金爲商。金星應秋之節。次於宮。弦用七十二絲。能決斷。故曰爲臣。

三絃屬木爲角。木星應春之節。弦用六十四絲。爲之觸地出。故曰爲民。居在君臣之下爲卑。故三絃下八爲此也。

四弦屬火爲徵。火星應夏之節。弦用五十四絲。萬物成美。故曰爲之事。

五絃屬水爲羽。水星應冬之節。弦用四十八絲。聚集清物之相。故曰爲之物。

古琴常見指法:

右手指法主要爲擘、託、抹、挑、勾、剔、打、摘及其不同的組合,如:輪、鎖、疊涓、撮、滾、拂、歷、雙彈、打圓等。

左手指法主要分爲按音與滑音兩種。按音有跪、帶起、罨、推出、爪起、掐起、同聲等。滑音有吟、猱、撞、喚、進復、退復、分開等。

古琴的擺放位置應當寬頭朝右,窄頭朝左,最細的線朝自己,徽位點和最粗的弦在對面。

古琴的琴軫,也就是寬的那頭,是要懸空在擺桌子右側外面的。

古琴造型優美,常見的爲伏羲式、神農式等。主要是依琴體的項、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區分。琴漆有斷紋,它是古琴年代久遠的標誌。

由於長期演奏的振動和木質、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種斷紋,如梅花斷、牛毛斷、蛇腹斷、冰裂斷、龜紋等。有斷紋的琴,琴音透澈、外表美觀,所以更爲名貴。

古代名琴有綠綺、焦尾、春雷、冰清、大聖遺音、九霄環佩等。

古琴的構造極其講究,琴一般長約三尺六寸五,象徵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一般寬約六寸,一般厚約二寸。琴體下部扁平,上部呈弧形凸起,分別象徵天地,與古時的天圓地方之說相應和。

整體形狀依鳳身形而製成,其全身與鳳身相應,也可說與人身相應,有頭、頸、肩、腰、尾、足。

古琴有五根弦,內合五行,金、木、水、火、土;外合五音,宮、商、角、徵、羽(後來文王囚於羑里,思念其子伯邑考,加弦一根,是爲文弦;武王伐紂,加弦一根,是爲武弦。合稱文武七絃琴)。

“琴頭”上部稱爲額。額下端鑲有用以架弦的硬木,稱爲“嶽山”,又稱“臨嶽”,是琴的最高部分。

琴底部有大小兩個音槽,位於中部較大的稱爲“龍池”,位於尾部較小的稱爲“鳳沼”。

這叫上山下澤,又有龍有鳳,象徵天地萬象。嶽山邊靠額一側鑲有一條硬木條,稱爲“承露”。上有七個“弦眼”,用以穿系琴絃。其下有七個用以調絃的“琴軫”。琴頭的側端,又有“鳳眼”和“護軫”。自腰以下,稱爲“琴尾”。琴尾鑲有刻有淺槽的硬木“龍齦”,用以架弦。龍齦兩側的邊飾稱爲“冠角”,又稱“焦尾”。

徜若七根琴絃上起承露部分,經嶽山、龍齦,轉向琴底的一對“雁足”,象徵七星。

琴腹內,頭部又有兩個暗槽,一名“舌穴”,一名“音池”,一名“納音”尾部一般也有一個暗槽,稱爲“韻沼”。與龍池、鳳沼相對應處,往往各有一個“納音”。

龍池納音靠頭一側有“天柱”,靠尾一側有“地柱”。使發聲之時,“聲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餘韻”。

由於琴沒有“品”或“碼子”,非常便於靈活彈奏,又具有有效琴絃特別長,琴絃震幅大,餘音綿長不絕等特點,所以纔有其獨特的走手音。

就構造而音,琴的各部分結構十分合理。其體積不大不小,既便於攜帶,又方正雅緻。

有心品琴,其形已足以使人心怡。

從琴各部分的命名亦可著出琴制之受儒家思想的影響。

琴前廣後狹,象徵尊卑之別。宮、商、角、徵、羽五根弦象徵君、臣、民、事、物五種社會等級(後來增加的第六、七根弦稱爲文、武二絃象徵君臣之合恩)。十三徽分別象徵十二月,而居中最大之徽代表君象徵閏月。

古琴有泛音、散音和按音三種音色,泛音法天,散音法地,按音法人,分別象徵天、地、人之和合。

這些古琴形制命名的象徵意義實反映出華夏人的禮樂思想及所重視的和合性。

因爲禮的作用是爲了保障個體,使個性有所發揮,樂以同和,其作用是與羣體諧協。

禮樂之同時並用可使個體和羣體之間能互相調劑,形成人與人之間平和而合理的生活。

所以禮樂這兩套表面相反的技藝的推行,實爲求達到相輔相成的和合性的目的。而從古琴形制命名所借用的社會秩序、等級的名稱來著,可見其製作形制即寓有教化人倫的深意。

古琴打譜,是指按照琴譜彈出琴曲的過程。

由於琴譜並不直接記錄樂音,只是記明弦位和指法,其節奏又有較大的伸縮餘地。

因此,打譜者必須熟悉琴曲的一般規律和演奏技法,揣摩曲情,進行再創造,力求再現原曲的本來面貌。

打譜非常費時,所以琴界用“大麴三年,小曲三月”來形容這個過程。

在古代社會漫長的歷史階段中,古琴歷來被視爲文人雅士修身養性的必由之徑。

因其清、和、淡、雅的音樂品格寄寓了文人風凌傲骨、超凡脫俗的處世心態,而在衆藝中居於首位。

“琴者,情也;琴者,禁也。”

因其高雅的韻味蘊含着豐富而深刻的文化內涵,千百年來一直是華夏人士手中愛不釋手的器物。

特殊的身份使得琴樂在整個華夏音樂結構中屬於具有高度文化屬性的一種音樂形式。

“和雅”、“清淡”是琴樂標榜和追求的審美情趣,“味外之旨、韻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樂深遠意境的精髓所在。

古琴的韻味是虛靜高雅的,要達到這樣的意境,則要求彈琴者必須將外在環境與平和閒適的內在心境合而爲一,才能達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相合、人琴合一的藝術境界。

古琴被視作“華夏正聲”、“元音雅樂”的代表。

自古,華夏曆代文人皆講求“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每當文人抑鬱不得志之時,通常選擇入道,將關注點從紛攘的外界拉回到豐富的內心,逍遙隱逸,寄情山水,親近廣闊的大自然。

撫琴作爲修身養性的方式之一,令歷代文人雅士爲之沉醉而解脫釋懷。這正如道門人所言:“物有盛衰,而古琴無變;滋味有猒,而此不勌,可以導養神氣,宣和情志,處窮獨而不悶者,莫近於音聲也。

是故復之而不足,則吟詠以肆志,吟詠之不足,則寄言以廣意”。

彈奏之人在古琴樸實低緩而又沉靜曠遠的音聲之中,由躁入靜進而物我兩忘。

古琴藝術之所以能獨樹一幟而備受推崇,除“琴德最優”外,更由於其音樂的特質能順乎自然,耐人尋味,符合華夏文化追求意境、崇尚內在和寓意含蓄的特徵,它含藏着華夏民族文化精神的內核,體現了古人修身悟道的德行,而成爲人格培養和精神昇華的重要方式和手段。

古琴之音,既淳和淡雅,又清亮綿遠,意趣高雅,樂而不淫,哀而不傷,怨而不怒,溫柔敦厚,形式中正平和,無過無不及,“琴之爲器也,德在其中”,琴道更是讓有素養的人士爲之一生追求。

古琴音樂是一門具有深刻歷史文化背景的藝術,它以多重美的高雅品質,引人無限嚮往和追求。

在人心容易流於浮躁的時代,亟需古琴這般恬淡、平和的音樂,讓人心得以安住沉靜,迴歸內心自性裡豐富的精神世界。

第一百九十九回 人生果第三百三十九回 符籙第三百九十八回 因果報第二百零五回 入侵第六百二十回 老者第四十二回 羣英激戰第八百二十一回 暴走(二)第七百一十九回 造化者第八百七十八回 奪命劍第一百六十二回 元境第一百二十五回 明月心第二百四十一回 善惡難分第五百零六回 問道第三百八十一回 鬥孤道第一百二十一回 東皇家第六百七十五回 夢似幻第二百零七回 神盾第七百三十七回 鳳雷鬥(四)第九百三十七回 魔動力第六百九十六回 明月之琴第九百二十二回 溝通妙第六百五十三回 乾坤畫卷第三百九十八回 因果報第二百三十三 帝王心第七百零三回 因果劍第一百三十一回 海龍霸第三百四十四回 陰域第六十八回 羣雄逐鹿第六百二十七回 心識第一百二十一回 東皇家第二百五十四回 極威第二百四十九回 蠱惑第一百三十一回 海龍霸第四百七十一回 希望第八百六十七回 縱橫手第一百四十二回 洛書翁第五百一十五回 風水術(四)第五百五十九回 鬼靈第三百二十八回 決定性格第七百一十三回 落憶鎮(二)第九百一十三回 侍碑者(二)第四百三十回 天公大道第一百三十五回 生花時第一百三十一回 海龍霸第一百九十一回 說劫就劫第二百七十七回 好歹第六百四十五回 情誼第八百六十一回 聖手龍第九百零八回 神廟第四百六十九回 善得第七百三十六回 鳳雷鬥(三)第八百六十五回 壓弦指第二百五十四回 極威第四百六十七回 恩怨明第七百八十四回 道赦第三百三十六回 鼎之能第八百五十九回 龍鳳手(二)第一百七十六回 絕殺第五百五十三回 註定運第九百五十二回 八方風第一百三十一回 海龍霸第七百三十六回 鳳雷鬥(三)第一百零一回 追尋熱第一百九十回 食客第四百九十一回 消陰第九百六十回 河宮第六百零九回 報果第三百二十八回 決定性格第六百二十七回 心識第九百五十一回 思量第四百七十七回 苦不易第八百三十三回 雲逢仙第四十一回 三英解封臺第七百八十七回 黑王(三)第三百六十五回 無聲劍第六百一十六回 惡因第六百四十七回 惡誡第八百零四回 任道遠第五百零八回 持修第七百二十七回 紅川 不長的命運(七)第十五回 任中彌餌第八百七十八回 奪命劍第二百四十回 不爭而爭第六百六十六回 百鬼錄(二)第二百八十三回 道人行第八百一十六回 分身血塵第六百零四回 貓的尊嚴第八百六十七回 縱橫手第一百零七回 放不下的情第八十二回 覺醒的太子長琴第六百九十三回 長明燈(一)第四百三十九回 鴻鈞第三百七十八回 善惡源第九百三十一回 外熱內冷第六百六十三回 變化之術(四)第二百七十回 柔之道第三百九十七回 玄關一竅第八百八十一回 剝命輪第四百七十三回 惡性(二)第一百七十三回 訣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