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3章 買不盡的松江布,收不盡的魏塘紗

朱翊鈞再次採用了保守派的主張,等修好十王城再說,因爲大明的藩王們,都比較鬧騰,從國初靖難開始,有了燕王登基這個成功案例,總有些藩王覺得自己也行,試圖復刻燕王壯舉。

一旦解決人地矛盾的過程中,再迭加上藩王這個因素,鬧出劇變來,新政的進程反而會推遲,甚至弄的動靜太大,那新政的阻力會陡然增大。

“需要搶時間。”張居正眉頭緊蹙的說道:“需要趕時間建設十王城,趕在有人膽敢冒頭之前。”

“現在大軍剛剛大勝歸來,震懾天下宵小之輩的這段時間,一定要把十王城建起來,只要能夠趕在有人膽敢冒着大不韙鼓譟之前,完成撤藩,纔不會讓事情變得更加複雜,更加難以收場。”

時間,一定要搶出時間差來,否則到時候,藩王打出了清君側的旗號,就是天大的麻煩。

“這件事交給我吧。”王崇古看了看所有人平靜的說道:“營造這塊兒,我還是有這個底氣的。”

王崇古的話裡透露着一種捨我其誰的感覺,就是一種我話講完了,在營造這件事上,在座的都是垃圾的睥睨感。

就營造這塊,王崇古敢拍着胸脯表示,張居正都不是對手。

要知道,當初王崇古營造皇宮中軸線的時候,是生死時速!

那時候,陛下在皇極殿大殿地基上,接見外番使者的時候,王崇古真的在跟時間賽跑,即便是皇帝屢次提出可以降低建造標準,提高速度,王崇古都保質保量的完成了皇宮中軸線的鼎建。

建的慢了,命都沒了。

這方面的經驗,即便是工部尚書汪道昆也是沒有的,畢竟反賊這種經驗,實在是太珍貴了,一般的反賊要麼成功要麼死,王崇古能在失敗的前提下,到現在,還能如此活躍在政壇上,還能成爲次輔,成爲國之柱石的,別說大明朝了,歷史上都沒幾個人。

廷臣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決定將十王城鼎建,交給經邦濟國王次輔來主持。

合適,再合適不過了。

“陛下,以當初皇極門、三大殿、幹清宮和坤寧宮的鼎建質量交付,今年年底之前,必然完成,路遠的藩王,可以下旨遷徙入京了,一來二去,到京城的時候,就已經可以住新家了。”王崇古對着月臺上的陛下俯首說道。

“年底的話,是不是太趕了些?十王城,雖然名叫十王城,可僅僅河南地面的親王、郡王遷徙入京,也是個極其龐大的規模了。”朱翊鈞眉頭一皺,決定寬限幾天。

王崇古搖頭說道:“一堆石灰柱子罷了,要不是爲了內部裝潢要趕時間,半年時間已經很充裕了,陛下,今非昔比了。”

前期籌備已經在大軍凱旋之前做好了,現在就是破土動工。

王崇古搞皇宮中軸線鼎建的時候,除了銀子什麼都沒有,還是趕在了皇帝大婚頭三個月完成了鼎建大事,即便是皇帝就大婚的時候住了一天,就又搬回西苑了,但皇宮鼎建如期完成,保住了全家老小的命。

但現在,大明水泥、鋼筋的產量,大幅度提升,大批量同規格的建造,王崇古已經做過了工程預期,半年時間,綽綽有餘了,攏共不到三層的建築,實在是沒什麼技術含量。

“營造所費,資出內帑吧。”朱翊鈞琢磨了下,如此宣佈。

資出內帑,到賬快,而且就是有點質量瑕疵什麼的,皇帝不追究,藩王們也鬧不起來。

朱翊鈞笑着說道:“王次輔說要兩百七十萬銀,內帑暫撥三百萬銀備用吧。”

“臣必不負陛下所託。”王崇古俯首說道。

萬士和俯首說道:“陛下,臣看過了王次輔營造圖紙,沒有郡王以下嗎?”

“沒有。”朱翊鈞搖頭說道。

十王城的選址在北土城的旁邊,一個圍二十里的小城,只遷徙郡王及以上,郡王以下,萬曆元年,就已經讓他們自謀生路了,那時候,大明朝堂和地方的財政屬實是負擔不起了。

萬士和看着廷臣們說道:“陛下,臣以爲還是一體遷徙爲宜。”

“錢你出嗎?說得好聽,朝廷養得起那麼多人嗎?”少司徒張學顏一聽就急了。

綏遠馳道和綏遠礦業的開發,讓富裕的國帑變得不富裕了,百般週轉,纔算是沒動用老庫七百七十萬存銀,十王城的營造,內帑一力承擔了,結果不用出錢的禮部,居然要一體遷徙。

站着說話不腰疼!

萬士和笑着說道:“你看,你又急,等我把話說完啊。”

“西安秦王府宗藩玉牒有1007人,甘州肅王府宗室21人,寧夏韋州慶王府187人,平涼韓王府1679人,陝西地面,四座王府宗藩爲2894人。”

“山西晉、代、沈王三藩共計9802人,河南周、唐、趙、鄭、崇王五藩共5925人,湖廣楚、襄、荊、吉、榮五藩1414人,山東魯、慶德、衡三藩649人,四川蜀王182人,廣西靖江王816人,饒州淮王81人,建昌益王33人。”

“共有親王24人,有地郡王16人,無地郡王88人,領俸宗藩21796人,在冊宗藩62732人。”【明實錄、徐光啓《處置宗祿查覈邊餉議》】

“一個圍二十里的城池,住六萬人,即便是算上親眷、長史、僕從,也略顯稀鬆了。”

山東普查丁口,山東即墨縣縣城內的丁口就有十五萬之多,就是把所有在冊宗藩都遷徙入京,新的十王城也不過十五萬左右的規模而已。

“不是,這麼少嗎?”少司徒拿過了萬士和手裡的奏疏,看了半天,纔將奏疏開始傳閱,所有人都在小聲議論,議論之後,目光都若有若無的看向了張居正。

張居正略顯尷尬,因爲根據禮部對舊案的整理,隆慶年間,在冊宗藩還有十萬三千餘人,考成法之後,因爲給宗藩發俸這件事不納入考成,在冊宗藩的數量開始銳減,到萬曆十年,僅剩下6萬了,這麼下去,不出十年,恐怕還得減半。

日後史書論斷,宗藩數量的銳減,張居正少不了捱罵,一個苛責宗室的罪名跑不了。

“臣有罪。”張居正看完了奏疏,只好站起身來,甩了甩袖子,五拜三叩首,俯首帖耳的說道。

“朕赦先生無罪,免禮。”朱翊鈞十分確信的說道:“彼時國朝財用大虧,先生窮計以應對,朕看在眼裡,先帝皇陵,五十萬銀還要欠十一萬,不能以今日國用日盈,苛責彼日先生爲國奔波之辛勞。”

“快快請起,快快請起。”

張居正沉默了一下,再鄭重的一拜,大聲的說道:“臣叩謝天恩。”

最大的事主就是陛下,陛下都不追究了,其他人追究,張居正倒是不怎麼在意,事情做都做了,只能任由別人說了。

“苛責宗室嗎?萬曆元年,宮裡金花銀100萬銀第一次如數到庫,萬曆三年再漲至120萬銀,大宗尚且如此,更遑論宗室了。”朱翊鈞等張居正起來之後,看着廷臣們說道:“此次廷議寂無影響,若外傳,則天下必紛起責難,不是說朕爲先生文過飾非,就是說先生陰持兩端,首鼠觀禍,此事,止於文華殿了。”

“苛責?哪來的苛責呢,這不是知道天下宗室疲憊,修十王城休養生息嗎?”

“臣等遵旨。”羣臣齊聲說道。

中書舍人從討論宗室的時候,就已經尿遁了,開玩笑,知道的太多有的時候不是好事兒,比如王崇古這種奸臣,他能撈到功勞全靠反賊經驗這種事,中書舍人怎麼寫?寫幾句,王崇古發起狠來,中書舍人可擋不住。

嘉靖、隆慶、萬曆年間,皇帝頻繁的從國帑要銀子,這一次又一次的背後是金花銀其實從未足額,皇帝的日子都過成這樣,天下宗室日子也不好過,苛責嗎?大明都快沒了,修個皇陵五十萬銀,還欠了十一萬,財用大虧已經影響到大明朝政正常運轉了。

張居正又不是什麼神仙,能無中生有。

止於文華殿,就是廷臣們不要到外面亂說,誰在外面瞎說,朱翊鈞就找誰的麻煩。

大明朝廷要和地方勢要豪右們拼速度,營建十王城的速度要大於勢要豪右野心增長的速度,在勢要豪右們反應過來之前,將遷徙藩王入京執行到位,第一批就是親王,第二批是郡王,第三批是領俸宗藩,至於在冊宗藩,也是要視情況而定。

遷藩之事,很快就議定了流程從最遠的桂林府開始,至廣州府水路入京就是。

對於地方而言,遷藩是天大的好事。

首先藩王的俸祿不必由地方支付了,只要納入了考成,宗藩俸祿也是一筆龐大的開銷,而且藩王在,會產生司法特權的問題,有的時候,地方的一些惡性案件,和藩王府有莫大的聯繫,不查,羣情激奮,查又是宗親;新政的清丈、普查丁口等等,也都可以順利執行。

地方終於不用在朝廷、藩王府之間受夾板氣。

對於藩王府而言,也是好事,畢竟領不到俸祿的日子,實在是難捱。

“太祖高皇帝當年建藩,是當初的離心力太大了,南北兩宋相繼滅亡,胡元入主中原百年,天下文脈斷絕,只能建藩分守各地,現在國朝兩百年,已無當初之憂慮,反倒是海外的總督府,需要建藩籬戍守。”朱翊鈞第一次在公開場合表示要封藩海外,不過這就是吹吹風,離具體執行還早得很。

中書舍人被小黃門給叫了回去,中書舍人心安理得繼續記錄,顯然,不能聽的秘密已經過去了。

“西班牙特使索倫昨日下午說,要買100萬匹的棉布,不知道大明能不能供應。”大宗伯萬士和說起了外事,鴻臚寺卿高啓愚奏聞。

上一任鴻臚寺卿陳學會現在已經榮升禮部右侍郎了,而高啓愚現在是少卿掌鴻臚寺事兒。

高啓愚之所以如此的尷尬,有實無名,是張居正不肯給高啓愚升官,哪怕是他冒着生命危險,出使了泰西,但張居正仍然沒有原諒高啓愚,應天府鄉試《舜亦以命禹》的命題,影響實在是太惡劣了,就這個少卿,還是朱翊鈞硬塞下去的。

主少國疑,大臣不附,國失大信,人心啓疑的年代裡,犯了錯誤,已經冒着生命危險去了泰西,過去的事兒就過去了,朱翊鈞連王崇古能忍受。

但張居正心裡這個疙瘩,朱翊鈞也解不開。“100萬匹好啊!”朱翊鈞一聽立刻眼前一亮說道:“索倫一看就非常富有智慧,朕就知道他一定會做出明智的選擇的,很好。”

大明大明上好的松江棉布一匹爲一錢五分銀,朱翊鈞報價兩銀一匹,這種利潤,就是明搶,但索倫不得不買,商品優勢這塊大明拿捏的死死的。

大明的百姓們甚至有的一戶纔有一條褲子,而大明皇帝居然把上百萬匹的棉布賣給番國,日新月異的大明居然不肯等等它的百姓!這不是寧予友邦,不予家奴,而是爲了白銀的大量流入以及產業的快速發展擴大,只有規模才能促使技術進步,最終生產力飛速提升,惠及大明所有人。

朱翊鈞就不願意賣毛料,再貪錢,他也不是什麼錢都賺的,他始終記得自己是大明的皇帝。

即便是毛料的單價和利潤看起來都更高,但大明開拓綏遠和遼東需要更多的毛料禦寒,而且毛料規模更加受限於原料的供應,規模已經達到了瓶頸,隨着草原圈養養殖規模擴大而擴大,出口拉動規模的效果並不明顯。

“大司空,一百萬匹的棉布,有沒有問題?”朱翊鈞看向了汪道昆。

汪道昆俯首說道:“僅松江府庫、市舶司庫有棉布一百七十百萬匹有餘,蘇州府庫棉布有一百零四萬匹,索倫要一百萬匹,是不是太少了點?”汪道昆左右看了看說道:“整個松江府一年棉布產量在1500萬匹左右,陛下棉布寸土皆有,織機十室六有。”

“買不盡的松江布,收不盡的魏塘紗。”

陛下做生意,太特麼的黑心了,報價二兩一匹,比攔路搶劫的都要霸道,僅僅松江大布(40尺標布)一年產量就在700萬匹左右,還有松江小布(32尺窄布)700萬匹,花布100餘萬匹。

陛下賣的是大布,一錢五分每匹,賣到了兩銀,這天底下做生意的還有這麼黑心的嗎?

泰西的大帆船到港交易就進了萬國城,大宗買賣需要過陛下的手,陛下朘剝泰西番夷的時候,這刀過於鋒利了,連廷臣們都有點憐憫泰西的番夷了。

“能供應就行。”朱翊鈞對大明的生產力是極爲了解的,松江府大布產量,他是非常清楚的,就是賣這麼貴,愛要不要!

一次一百萬匹布的供貨,索倫就是和通番的勢要豪右勾結,也沒這麼多的現貨,只能從皇帝這裡買。

索倫倒是可以慢慢收貨,但是季風可不會等他慢慢把貨收齊。

“英格蘭特使喬治,希望購買大明的五桅過洋船,用來對抗西班牙對英格蘭的入侵。”萬士和說起了另外一個使者的訴求,買船,五桅過洋船。

朱翊鈞看着萬士和問道:“禮部以爲呢?”

“不賣。”萬士和十分確信的說道:“英格蘭還是不賣的好,金毛番的私掠許可證,破壞海洋貿易,若是賣給了金毛番,後患無窮。”

英格蘭女王頒佈私掠許可,讓本就風險極大的海貿,變成了混亂邪惡,這讓崇尚守序的禮部非常厭惡,把五桅大帆船這種利器賣給英國佬,還不如爛在船廠裡。

大明對五桅過洋船的需求是極爲旺盛的,到現在也只能通過燕興樓交易行獲得分紅權,英格蘭不配得到五桅過洋船。

“恐有海禍。”大司馬曾省吾言簡意賅,這也是兵部的意見。

在大明眼中,英格蘭在泰西的生態位和倭寇一模一樣,英格蘭還不如倭國呢,至少織田信長也沒有下令,搶劫合法,搶劫有理,織田信長在倭國執行一公二民,是希望建立新的秩序,安定平民,也算是間接的減少了倭寇的肆虐,而英格蘭在鼓勵海寇劫掠。

王崇古思考了片刻說道:“陛下,過洋船主要是產能有限,訂單都排到萬曆十二年了。”

“先生的意思呢?”朱翊鈞看向了張居正問道。

張居正思索了片刻說道:“臣以爲不賣的好,雖然銀子就只是銀子,沒有正義邪惡之說,但金毛番的銀子,多少有點髒。”

這是一個很主觀的說法,帶着很濃烈的個人情緒,張居正反對賣給英格蘭過洋船的理由,是他不喜歡英格蘭做事的方法。

“那就不賣了,畢竟不是友邦。”朱翊鈞綜合了廷臣們的意見,廷臣們都反對,五桅過洋船又不愁銷量訂單,何必弄的費利佩二世、安東尼奧對大明心生怨懟?

大明的外交政策是有明確的外交等級的,冊封藩屬國、朝貢國、遣使建交、不相往來、敵對,大明甚至不會專門向英格蘭遣使,介於遣使建交和不相往來之間,甚至某些利益還有衝突。

大明和奧斯曼就是彼此知道,不相往來,只有藩屬國和朝貢國纔算是友邦。

朱翊鈞眼睛珠子一轉,看向了萬士和,眼神裡閃爍着興奮說道:“禮部問問喬治,要不要買點棉布呢?他要是不買,費利佩二世可是要對英格蘭傾銷棉布了,這英格蘭能頂得住?”

“當然,英格蘭可以下令禁止棉布入境,但西班牙有無敵艦隊,哪怕是費利佩二世不動用艦隊敲門,可是走私船,也會把這些棉布帶到英格蘭啊,況且還有蘇格蘭、愛爾蘭的商人幫忙。”

英格蘭根本做不到禁絕棉布入境,它沒有那個行政力量去做這件事,要禁止某項商品,需要的是龐大的水師、遍佈海岸線的海防巡檢司、數以萬計浪裡白條、完善的抽分稅務督餉館、清明的吏治、以及難能可貴的向心力,總之需要一個偉大的國家。

大明擁有大部分,即便如此,還是有各種走私船。

萬士和內心深處由衷的升起了一個疑問,他是看着陛下長大的,陛下從小生活節儉,但從來不缺錢花,這怎麼對銀子這麼大的興趣,萬士和看得出來,陛下是真的很喜歡銀子,簡直是簡直了,堂堂大明皇帝,萬方之尊,天下共主,能不能稍微收斂那麼一點點?

“大宗伯?”朱翊鈞疑惑的問道。

“臣遵旨。”萬士和俯首領命。

鴻臚寺這個外事部門,帝國對外顏面所在,都快成談生意的地方了,充斥着銅臭味兒,棄儒從商可是罵人的話…

“神聖羅馬帝國特使費迪南德,請求覲見陛下,呈送羅馬皇帝的國書。”萬士和眉頭緊鎖的說道:“這個名字乍一聽挺唬人的,但仔細一看,既不神聖,也不羅馬,更非帝國。”

“景泰三年(1452年),腓特烈三世是最後一位被羅馬教廷加冕的神羅皇帝,之後就再也沒有前往羅馬教廷加冕的神羅皇帝了。”

泰西的神聖性和大明的神聖性是不同。

大明神聖性是:皇帝的一切詔令上承天命、下應黎民,是老天爺在人間唯一話事人,有的時候老天爺不讓做的事兒,也要人力勝天,按照大明神聖性定義,神羅皇帝更沒有神聖性了,而泰西的神聖性則是去教廷加冕,但腓特烈三世之後,就再也不去了。

“不神聖之外,則是不羅馬,鴻臚寺卿跟費迪南德進行了溝通,通過翻譯泰西文牘等,可以非常明確的說,神羅和東西羅馬,沒有明確的法統繼承關係,至少現在的神羅皇帝魯道夫二世是個日耳曼人。”

“凱爾特、斯拉夫、日耳曼人是明確羅馬還在時的蠻族…”

這在大明禮部看來,這根本就是蠻族倒反天罡!也好意思稱羅馬帝國?

“至於帝國就更不像了,畢竟有七個選帝侯,一盤散沙,哪裡像個帝國了?連西班牙都比它有資格稱爲帝國。”萬士和越看這個神羅,越像是周天子那時候的分封制,畢竟現在被哈布斯堡家族掌控了帝位,好歹還是世襲罔替的,再往前數,更是一盤散沙。

“沒有接觸價值。”萬士和總結性的說道,他不認爲陛下和這個費迪南德達成任何的共識,是有效的。

估計這個費迪南德就屬於那種喜歡湊熱鬧,聽說都在往大明遣使,跟着來湊個熱鬧而已。

紅衣主教,大明皇帝已經下旨不接觸了,自然沒有要說的必要了,大明皇帝對傳教之事,就兩個字禁絕,這不是朱翊鈞不開放不包容,是這些傳教士都是間諜,蒐集大明的情報不說,還容易搞出邪祟聚嘯民亂這等事兒。

朱翊鈞對宗教十分十分的謹慎,他清楚的記得,王錫爵女兒搞得那個合一衆,開宮取胎,用臍帶血養顏求長生的事兒,每次聽聞,都覺得人性之惡的鴻溝無論如何都輪不到燕興樓交易行,這些個邪祟教徒根本就不是人。

“法蘭西來的特使呢?”朱翊鈞問道,萬士和說了一圈沒說法蘭西特使的訴求。

萬士和左看看,右看看,不情不願的拿出了一本奏疏,看着所有人說道:“法蘭西特使是王太后的女兒,她請求…聯姻。”

文華殿裡安靜到了極致,只有羅幕翻卷的聲音,時間如同靜止了一樣,廷臣們的臉上寫滿了驚訝,呆呆的看着萬士和。

萬士和被看的臉色漲紅,他一拍桌子猛地站了起來,大聲的說道:“看我作甚,又不是我主張的!這個女人拿出了那個王太后凱瑟琳的國書,說是王太后交給她的命令,發瘋的又不是我!看我幹什麼!”

這禮部尚書沒法當了!

鴻臚寺做生意也就罷了,畢竟爲了小農經濟蛻變,爲了白銀流入,這些個番國使臣能不能有點對自己有點數?!一個番邦小國,居然在天朝上國奢談聯姻?

萬士和只想用硯臺砸到這個法蘭西特使的腦門上,大吼一聲:聯尼瑪個頭!

糾儀官都沒什麼動作,因爲他們同樣非常的震驚,每天參加廷議,糾儀官們早就對各種事兒,見怪不怪了,但今天這事兒,是真的沒見過…

“大宗伯,稍安勿躁,稍安勿躁。”馮保趕忙勸萬士和消消氣。

萬士和絕望的說道:“這要是讓太后知道了,我這個大宗伯也別當了。”

想到李太后發瘋,萬士和都頭皮發麻,小兒子弄了個萬國美人,玩了一次十五人侍寢的荒唐事,李太后差點把禮佛的佛像給砸了,這要是陛下這後宮裡,也有了萬國美人,李太后恐怕要從通和宮裡衝出來,殺了他萬士和。

“哈哈!”朱翊鈞終於笑了出來,廷臣們憋得都很辛苦,陛下笑了出來,廷臣們也不憋着了,都笑了起來。

朱翊鈞終於忍住了笑說道:“禮部的工作並不好做,孃親、母親問起來,朕自會解釋的,大宗伯勿慮。”

試探之後不能成,就開始走流程,這樣看來,是法蘭西王太后給特使吉莉安下了死命令,讓她用盡一切手段,可見法蘭西的局勢混亂到了何種地步,爲了救亡圖存,王太后凱瑟琳真的盡力了,但這種事,不是盡力就能解決的。

“好了,好了,再問問法蘭西特使要不要買棉布吧,今天就到這兒吧,先生留下一下。”朱翊鈞見廷臣們沒有什麼事兒,就下旨散會,單獨留下了張居正。

等廷臣都走了,朱翊鈞才說道:“宗藩之事,先生不必介懷,那會兒大明是真的沒辦法。”

把張居正留下,是爲了專門就宗藩之事安撫張居正,不必過分在意。

第429章 買得吳船載吳女,都門日日醉醺醪第403章 謀國者以身入局,舉正旗勝天半子第二百五十一章 在天堂裡的人,不會嚮往地獄第四十三章 主少國疑,帝制之下的皇權缺位第一百七十三章 一句話殺死比賽第360章 陛下這個樣子,都是你張居正教的!第385章 大明舉重冠軍張居正第二百二十六章 亂亡之禍,不起於四夷,而起於小民第一百四十六章 毀天下非官式書院,禁聚徒講學第一百五十三章 活在當下,何不貪歡?第470章 還田的三個階段第531章 大明真的存在嗎?第419章 三馬之力的蒸汽機第二百四十三章 陛下總是一如既往的有辦法第一百六十一章 克復大寧衛第一十八章 旭日初昇,大耀東方第一百二十章 觀天下英雄,唯元輔與載堉耳請假條高燒第502章 不解風情朱翊鈞第一百六十一章 克復大寧衛第六十五章 連綿不絕的攻勢第六十四章 壞的極其純粹第一十八章 旭日初昇,大耀東方第二百八十一章 既然我淋了雨,沒道理讓你還舉着傘第八十八章 元輔先生,朕帶你去看彩虹第一百四十四章 朕,唯利是圖!第二百零七章 朕以大明天子的名義,判爾斬立決第二百二十二章 不應該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第一百四十七章 大宗伯,想得周到第五十五章 清談可以滅虜,北虜安在?第二百五十三章 抄家抄乾淨,攏共分三步第426章 智者之屋的話療第一百一十四章 我大明火器,遙遙領先!第419章 三馬之力的蒸汽機第二百二十九章 至此,已是科學第六十二章 隋珠彈雀,便殿擊球第293章 肯遷京畿就活,不遷就死第二百三十八章 我們的選擇沒有錯(爲白銀盟主“暖陽1314”賀!)第537章 藩鎮糧餉在地化第三十五章 族黨排異,不勝不止(爲盟主“電飯煲菜譜”賀!)第九十二章 此物甚好,送於首輔先生使用第405章 置之死地而後生第二百七十七章 漫不經心的炫耀第286章 君子可欺之以方,難罔以非其道第429章 買得吳船載吳女,都門日日醉醺醪第409章 有史以來,第一支全火器的騎兵第一百六十四章 忠君體國侯於趙第498章 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二百二十二章 不應該是這個時代的產物第一百五十八章 天變了!天變了!天變了!第521章 挨的罵越多,功勞就越大第二十四章 大明皇帝鋤大地第359章 大明不是讓他們喜歡的,是讓他們怕第538章 每天都有美好的事情在發生(爲盟主第一十六章 殺人需用利刃第322章 他們那裡不適合種地第二百五十三章 抄家抄乾淨,攏共分三步第503章 買不盡的松江布,收不盡的魏塘紗第301章 這結個婚,比西山拼殺都累!第二十九章 視之如綴疣,安從得展布第451章 殺人不一定要動刀第六十六章 一拳勝過一拳第一百零八章 亂插蓬蒿箭滿腰,不怕猛虎欺黃犢第五章 皇帝的信牌第二百三十五章 矯矯虎臣,腹心干城第519章 皇遁正字斬殺術第二百六十四章 傲慢,是失敗的開始第418章 大明,欣欣向榮,蒸蒸日上!第481章 被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冤大頭第331章 誰爲萬民奔波,誰爲萬民之王第一百一十九章 仰望星空朱載堉第一百五十五章 獨夫?朕就是獨夫!第520章 無事王老狗,有事王次輔第八十章 貪天之功,異代同憤第一百七十八章 兩廣縉紳無不懷念殷部堂第六十八章 楊博是君子還是小人,這是一個問題第十章 一波三折第289章 你問朕是什麼人?朕的名字不可探聞第二百五十三章 抄家抄乾淨,攏共分三步第538章 每天都有美好的事情在發生(爲盟主第430章 不爲刀俎,即爲魚肉第三十三章 狼、虎、龍第二百七十五章 戌時三刻夜襲敵營第二百七十七章 漫不經心的炫耀第一百七十九章 王法?陛下的意志就是大明最大的王法!第三十六章 以德服人,以德治國?第489章 仁天子御極之世,天下至幸!第538章 每天都有美好的事情在發生(爲盟主第427章 土著只是一種猿第362章 海瑞帶着骨鯁正氣,來到了西苑第347章 我家皇爺爺讓我給你帶句話第308章 人給狗送葬,天下奇聞!請假條高燒第507章 陛下雖然好殺人,但的確是仁君!第330章 震驚!大明皇帝居然爆金幣了!第二百五十三章 抄家抄乾淨,攏共分三步第二百八十章 朕倒是有個辦法第314章 出使泰西使者返京,只帶了一堆的書第325章 定義別人的過去,就是定義他們的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