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3章 作惡多端,大禍自招

人的悲喜並不相通,楊有仁這樣的人存在,朱翊鈞非常理解。

楊有仁這世代相傳的路徑依賴,已經習慣了以此謀利,他們對人世間的任何改變都極爲惶恐,喜歡待在自己的舒適區裡怡然自得,對外界發生的事兒漠不關心,甚至故意逃避,楊有仁就是如此,用自己需要考取功名爲由,捂住耳朵,大喊着我不聽我不聽,拒絕消息,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世界。

若非被逼無奈,他才懶得理解他了解之外的世界。

所以楊有仁才表現的如此無知,作爲大家大族在外行走,楊有仁顯然是不合格的,遠遜於姚光啓、姚光銘、王謙、徐璠等人物。

這不是什麼離譜的事,朱翊鈞在後世見過更離譜的,某些參加青年歌曲大賽的歌手,連國旗都不認識。

在清末,太平天國運動轟轟烈烈持續了十數年的時間,終於平定,羅澤南作爲湘軍的創始人之一,因爲戰亡請贈官、諡號。

朝中世族翰林、國史編纂麟趾,怒罵不止,說辭和楊有仁大差不差,天下太平,哪有什麼輾轉百戰,分明就是多加賄賂、胡亂保舉,才讓小人猖狂。

而這個羅澤南是湘軍的創始人,在武昌戰死,被咸豐皇帝下詔以巡撫例優恤,諡號忠節,加巴圖魯榮號,建專祠奉祀。

朱翊鈞對楊有仁的三觀沒什麼興趣,他到太白樓,一來是見識下萬國美人的舞蹈,二來就是看一看這新都楊氏寄予厚望的楊有仁。

潞王朱翊鏐奢靡無度,朝臣們視而不見,因爲藩禁就是養豬,而皇帝稍有放縱之舉,朝臣們的奏疏就跟雪花一樣的飄進了文淵閣。

日暮時分,馮保和小黃門耳語了幾聲,急匆匆的走到了御前,俯首說道:“陛下,楊有仁自縊了。”

張居正在呈送奏疏的時候,就已經想到了陛下會如此這般生氣,他不是來求情的,他要是要包庇羅瑤,王廷瞻就不會去四川了。

不得侵佔百姓餘財的聖旨不在少數,洪武年間、永樂年間就有數份,永樂十二年,明成祖第二次北伐,有應天府軍戶開鋪面,被官吏勒索軍需,明成祖得知親自下旨:那開鋪面之家,軍民之戶,官吏豪右不得勒索朘剝,敢有違了的,拿來不饒,欽此。

大明刑部尚書王崇古,從不相信律法能夠約束陛下,雖然陛下絕大多數時候,都遵循大明律例行事。

但聞名不如見面,這一見,朱翊鈞發現完全就是個酒囊飯袋,說他穿長衫的孔乙己都擡舉他了,至少孔乙己還會想辦法還錢,這楊有仁,頂多就是個賤儒而已。

羅瑤萬曆三年到任四川,萬曆六年二月調南京做南京兵部右侍郎,整整三年的時間裡,羅瑤在四川的清丈,紋絲不動,本來張居正以爲是地方矛盾複雜,羅瑤能力不行,等到王廷瞻到任,細細調查,才發現完全不是如此。

《氣人經》有講過,對付賤儒,就要用賤儒的辦法。

自楊廷和被罷免回籍聽用,楊慎被流放雲南永昌衛之後,楊氏滿門再無中進士之人,舉人倒是有三四個,但都未曾考中進士,這楊有仁被寄予了厚望。

楊氏在整個四川都是大戶,四川地方望族,唯命是從,以楊氏爲首的望族們,讓那些個經紀買辦們,把這些糧食收到糧倉。

羅瑤萬曆三年到任四川之後,就和當地的望族、土司世官上下勾結,貪墨鉅萬,三年,羅瑤貪了三十四萬兩白銀。

他看到王廷瞻的調查結果後,也是如此雷霆大怒,張黨很大、人很多,有的人,走着走着,就走散了。

“好大的膽子!”朱翊鈞看完了奏疏,猛地站了起來,急走了三圈,看着張居正說道:“這羅瑤,如此膽大包天!如此強佔民脂民膏,刮地三尺,朕豈能輕饒!先生莫要求情。”

“陛下,羅瑤此等逆舉,自然要依律拿辦,除了地方有司之外,還有新都楊氏參與其中。”張居正沒有爲羅瑤求情,而是把這裡面的勾當,明明白白的告訴了陛下。

羅瑤作爲巡撫一個人拿一錢八分;

那地方有司,不敢說多,往少了算,拿一錢五分,按察司、布政司、都司,都要拿;

那三司要拿,各地府衙自然也要拿,各州縣衙門也要拿,六房要拿,壯班捕快也要拿,糧長也要拿,覈算到每戶百姓的頭上,就不是一錢八分銀,而是一兩八錢銀了。

而這次的內訌,是張居正在清理門戶。

這就是層層攤派,早些年張居正也老是提倡節儉,大明條條塊塊的政治格局,完全對上負責,一旦上面開這個口子,最後都是百姓來承擔。

楊有仁躺在地上,喘着粗氣,疼是真的疼,但他現在更多的是驚恐不安,如果讓本家知道自己在外面得罪了這樣的人物,他別說例錢了,恐怕連回家都是一種奢望;而另一方面,則是來自大將軍府的報復,戚繼光真的像表面上那麼溫和嗎?將心比心,楊有仁不這麼覺得,如果有人得罪了他,他會往死裡報復。

現在,同鄉們拋棄了楊有仁,因爲父母從小都教育過每個人,不要跟傻子一起玩,會變蠢的。

秤砣上加戥頭,收上來的也是一批爛穀子,百姓需要糧食,從巡撫到各方官吏,其實不需要糧食,這些個糧食不好拿,也不好出手,需要換成一般等價物,這便是銀子。

小肚雞腸、眥睚必報的朱翊鈞回到了離宮,立刻開始佈置,大明在四川的清丈還田,困難重重,這新都楊氏就是一個突破口,大明皇帝連續下了幾道命令,針對新都楊氏的種種手段,準備逐步展開。

朱翊鈞批閱完了手中的奏疏,楊家的決斷,超過了朱翊鈞的想象,姚光啓當初和王謙斗的你死我活,雖然姚光啓最後還是敗了,被拋棄了,但姚家絕並沒有一死百了那般不近人情,姚光啓離京的時候,姚家還給了二百兩銀子安家費。甚至父子關係都還在。

完了,這是楊有仁現在唯一的想法。

朱翊鈞一直是個很吝嗇的人,打也只打二兩銀子,不捨得打五兩銀子。

巡撫四川右副都御史王廷瞻,一封奏疏入朝,在朝中引起了巨大的討論,王廷瞻彈劾前四川巡撫羅瑤縱容包庇、放縱有司,欺壓百姓,上下相蒙數年不改,蟻貪之鑑,潰千里之堤。

沒錯,賤儒常見的手法,借題發揮!

“你若是要尋仇,儘管來大將軍府尋咱,若是要到順天府衙門狀告,也隨你。”朱翊鈞等緹騎們揍完,就帶着人直接離開,突出了一個囂張跋扈,不把楊有仁放在眼裡。

換成銀子,這需要有人配合,這些對於官吏而言的爛穀子,自然有人代爲處理。

爲人處事,可以不聰明,但不能愚蠢。

王廷瞻在奏疏裡介紹了一種斂財的手段,就是繳納皇糧正稅的秤上,會放一個戥頭,這樣百姓就要多交糧,每戶要多交一錢八分銀。

有些時候,事情發展總是出乎所有人的預料之外,朱翊鈞這裡停手了,但,張居正出手了。

楊有仁被揍了一頓,他邀請來的同鄉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愣在原地,連扶都不扶一下,不知道誰先邁出了腳,偷偷離開,楊有仁的同鄉們,選擇了拋棄楊有仁。

趙彥彬在反駁楊有仁後,這些同鄉們的態度就非常微妙,並沒有對趙彥彬嘲弄,因爲吵的內容來看,趙彥彬說的有沒有道理不談,這楊有仁的話,顯得愚蠢至極。

朱翊鈞停筆,稍微思考了下,繼續批閱奏疏,笑着說道:“有趣,壯士斷腕?果然是大家大族,楊有仁糊塗,楊家人不糊塗,人死債消,幾句口語之爭,楊有仁都賠上了一條命,這大將軍府何至於發作,若是繼續針對,倒是顯得戚帥小氣了,一石二鳥。”

“停一下吧。”朱翊鈞做出了決定,沒有繼續追擊,因爲這次的衝突,朱翊鈞是頂着戚帥的威風爲非作歹,繼續追擊,不利於戚繼光的名聲,雖然戚繼光從不在乎這些虛名。

“緹帥,令兩名緹騎千戶,即刻南下南衙,責令南衙鎮撫司指揮使駱秉良協辦,這個羅瑤,拿來是問。”

大明律、會典,都有相關的條文,但律法這東西,從來不是約束肉食者的,因爲肉食者本身就是律法的制定者之一。

四川巡撫從曾省吾到羅瑤,再到王廷瞻,都是張黨,曾省吾出自湖廣彭澤衛,羅瑤出身湖廣巴陵、王廷瞻出自湖廣黃岡,三人都是楚黨,也都是張居正門下,這次王廷瞻,彈劾前四川巡撫羅瑤,是楚黨的內訌。

這大將軍府現在十萬京營在側,大明官員誰惹得起?和大將軍府起了衝突,別說他新都楊氏,就是整個四川的遮奢戶全加在一起,京營都能物理上給你踏平了。

這些糧食就變成了青稻錢,百姓們借穀子,還銀子,而且利錢高到嚇人,百姓們沒錢還銀子,只能賣兒賣女賣土地了,這便是兼併。

出門在外,眼睛放亮一點,不是什麼人都能招惹的,你自報家門,人家不理你,顯然是有倚仗。

大明許多內生性的矛盾,千奇百怪,但大抵可以歸納到兼併二字,提筆區區十八筆,道盡人間萬般苦。

“呸!什麼狗屁的詩書禮樂之家,書香門第簪纓之戶,狗屁不是!說他們是道貌岸然的畜生都是擡舉他們了,簡直是豬狗不如,盯着百姓那點餘糧,那才幾個錢!”朱翊鈞聽完張居正所言,說了髒話。

作爲張居正這個大儒的門生,朱翊鈞真的很少說髒話,更很少罵人,有利益衝突,彼此亮明刀槍火併就是,即便是早就知道了這幫玩意兒的面目,但是聽聞這些事的時候,朱翊鈞還是氣憤不已。

本來,楊有仁死了,繼續追擊暫告段落,但事情發展就是如此,繞來繞去,再次繞到了他們楊氏。

不是朱翊鈞針對楊氏,是乃是革故鼎新的路上,不是這件事,就是那件事,總會碰到楊氏罷了,作惡多端,大禍自招。

萬曆新政已經推行到了第八個年頭,連南衙的遮奢戶都慫了,認了朝廷的清丈還田政令。

“臣請陛下聖命,遣使四川專辦此案。”張居正沒有糾正陛下失儀,這說兩句髒話而已,他們辦事的時候不嫌髒,嫌陛下罵的髒?

“先生可有人選?”朱翊鈞詢問道。

張居正俯首說道:“都察院監察御史王謙。”

對付遮奢戶,就要派出對遮奢戶十分熟悉的人,王謙是晉黨黨魁的兒子,作爲政敵,他前往四川,避免了沆瀣一氣,爲了打擊張黨的囂張氣焰,王謙也會不餘遺力。

“先生所薦之人,極爲合適,就是朕擔憂王謙久在京師,恐難辦好此事,若是出了麻煩,王次輔就這一個獨子,恐傷君臣之和。”朱翊鈞對這個人選很贊同,但王崇古就這一個兒子。

三年三十四萬兩銀子,還沒王謙的零花錢多。

若是王謙死在了四川,王崇古又如何自處呢,王崇古的聖眷堆積極高,官廠團造法,有了階段性的成果,人事任命,自然要考慮王崇古的意見。

“臣和王次輔溝通過了,爲國朝任事奔波,本就是臣子之大義所在,食君俸,自然要忠君事。”張居正左右看了看低聲說道:“王謙已經有三個兒子,兩個女兒了。”

王謙若是死了,那也是爲老王家堆積聖眷了,反正他已經後繼有人了。“王謙爲巡按御史,若是在四川出了事,四川地方承受不住這個代價。”張居正進一步解釋道,這趟差事,危險有一些,並不是特別危險,除非四川想造反,這是基於行政力量恢復的前提下。

“嗯,那就王謙吧。”朱翊鈞最終肯定了張居正的舉薦,王謙帶着緹騎千戶、緹騎、都察院諸官,前往四川,主要針對的是四川地方望族,至於官吏,則是都察院和吏部之事。

張居正來到離宮面聖,自然不只是四川戥頭案這一件事,他抖了抖袖子,翻出了一卷書,遞給了馮保。

看着書放到了御案之上,張居正百感交集,感慨萬千。

階級論,張居正在這卷書裡,詳細的闡述了自己對階級的理解和定義。

階級,一種衡量掌控社會資源、調動社會資源能力大小的標準。

張居正將其分爲世襲官、官選官、名門望族、鄉賢縉紳、走狗皁吏、自耕農戶、佃戶長工、窮民短工、賤籍奴僕。

例如普遍存在大明的番夷奴僕,都屬於賤籍,在華夷之辨中,番夷不是人,有個賤籍已經是高攀了。

產生階級的根本原因,張居正在開始的時候,將其歸因到了帝制,這讓張居正遲遲無法動筆。

如果將階級產生的原因完全歸因帝制的話,那豈不是代表推翻帝制,就消滅了階級?推翻帝制,作爲保皇黨中的鐵桿保皇黨,張居正怎麼可能如此大逆不道?

這讓張居正思索了好幾年的時間,少年天才,歷經風雨,攝政五年,當國九年的張居正,用了數年的時間思索這個問題。

細想之後,張居正發現自己有些管中窺豹,狹隘了。

階級的產生,不是帝制和依託於帝制之下的官僚制度,階級、帝制、官僚、矛盾,都是結果,而不是原因。

階級的產生原因極多,張居正在這一卷書中,進行了詳細的論述,在張居正看來,階級是伴隨着朘剝出現的,而朘剝則代表着生產剩餘,而階級存在的原因是生產有剩餘,但生產力,也就是人改變自然能力不夠充足,生產剩餘無法滿足所有人需求才產生了階級。

“先生的想法,和儒家的大同,幾無區別。”朱翊鈞看完了一小段,打算細細研讀,笑着對張居正說道。

按照張居正的邏輯,階級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有剩餘但仍然不足,當生產力過剩,則物質過剩,就可以消滅階級了。

但朱翊鈞覺得不是這樣的,即便是生產力過剩、物質過剩,仍然存在階級。

張居正並不幼稚,就像儒家把修身看的比天還高,似乎只要人人都修身,把德行修好了,就是伱愛我,我愛他的甜蜜大同世界,但這修身修德修了兩千年了,大同世界仍然是遙不可及的夢。

政治主張,素來如此,一切政治主張,都要構建一個人人嚮往的理想國,而後向着理想的模樣努力。

理想國不是用來實現的,是用來做夢的,俗稱畫大餅。

你畫的這個大餅,越是具體,越是詳細,越是真實,就有越多的人追隨你,支持你,讓這個大餅更加具體詳細和真實,不斷補充之下,或許、有可能、大概,這個大餅終於成真的那一天。

“臣才疏學淺,也就只能做到這個地步了。”張居正不覺得自己是無能的,在政治學問這一塊,他已經和陛下走到了所有人的前面,他這套理論辦法,只要不失傳,就註定萬古流芳。

至於生產力真的發展到了那一步,理想國並沒有出現,他張居正那會兒早就是冢中枯骨,只能相信後人的智慧了。

朱翊鈞和張居正聊了許久,王崇古的以工代賑安置流氓疏,其實是在創造一個階級,一個在走狗皁吏之上,和鄉賢縉紳等同的階級,工匠。

一旦這個階級形成、穩固,成爲和鄉賢縉紳相抗衡的力量,這個羣體爲了自己的生存,會持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而另外一方面,隨着開海和大量白銀的涌入,也會誕生一個官選官之下,望族之上的階級,他們掌握的社會資源:人口、土地、生產資料、生產剩餘等等,將遠超望族、縉紳之流,而這個階級在不斷的擴張之中,會不斷的擴大自己在社會的影響力,並且深入影響到官選官和世襲官。

這是朝廷必須警惕之事。

按張居正的說法,就是一旦這個羣體的爪子伸向了不該伸的地方,該剁就得剁。

張居正是有具體參考,這個參考一共有兩個例子,一個是王崇古,一個是孫克弘的孫氏。

他們都是特權經濟的代表,是大明朝廷調整政策之下,養出的兩個龐然大物,他們掌控的社會資源已經遠遠超出了名門望族,甚至還是官選官中的中流砥柱。

下一步,就是僭越皇權。

“先生,大才。”朱翊鈞只是粗淺的讀了一遍,就感悟頗多,略有些疑惑的問道:“先生何處悟道?”

矛盾說,是張居正觀月、觀湖、觀風、觀人,總結歷代先賢所得,而這階級論是在矛盾說和公私論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的政治討論。

朱翊鈞比較好奇,張居正到底是怎麼想明白的。

“臣觀猴山所悟。”張居正猶豫了片刻,還是滿足了皇帝的好奇心。

朱翊鈞眉頭緊蹙的問道:“猴山?”

“猴山。”張居正點頭說道:“猴山也有猴王,而這猴王奪猴子猴孫食物,這猴子猴孫不敢反抗,多有爭搶,但也沒有餓死,故此爲生產有餘,臣一琢磨,充足供應食物之後,食物極爲充盈,這猴山內訌果然少之又少,互相不再爭搶。”

張居正沒有騙皇帝,他是真的在猴山前,把這件事想明白的,如果細細觀察猴子,會發現,它們這個集體,居然也有猴王,也有階級,但食物極爲充盈,不必搶奪之後,仍有猴王存在,甚至一些瘦弱的猴子猴孫,仍然瘦弱。

這和張居正的理論並不相符。

這也是張居正階級論的第二卷內容,分配,他還沒寫出來,也不清楚自己死前能不能寫出來。

悟道這種事,得看機緣。

“猴山好啊,馮大伴,猴山羣猴有功,許五世糧足飯飽。”朱翊鈞犒賞了這個猴山,他倒是想給張居正繼續加官進爵,以獻書定策之功,恩賞張居正一個侯爵玩玩,他肯給,張居正絕不肯要就是了。

“臣遵旨。”馮保俯首說道。

第一卷階級論最大的成果,是承認了階級的存在,這是承認問題面對問題,連階級都不肯承認,那是怯懦,承認階級存在,面對階級帶來的諸多問題,進而調和各個階級之間的矛盾,是朝廷享受權利必須履行的義務。

而階級的劃分、階級出現的根本原因、階級在矛盾相繼的萬物變化之中不斷的自我補充,也是第一卷的成果。

而另一方面,張居正作爲受制於千年以來的君君臣臣禮教影響,依舊爲皇帝單獨劃分了一個階級,其實皇帝的種種屬性,應該算是世襲官階級內,但張居正仍然將皇帝劃分爲了天命所歸的人間聖人。

生物之主,興益之宗。

張居正不是沒有想明白,他在逃避,也是他依舊要倚仗高高在上的皇權推動他的新政,這是現實,而且陛下的英明,也讓張居正偶爾會思考,難不成真的有天命不成?

這讓這第一卷的階級論,有點異味兒,但並不多,張居正作爲臣子,沒有過多的討論皇帝這一階級,在整卷書裡,只是單獨將皇帝列了出來。

朱翊鈞大手一劃,把皇帝這一個階級劃去,讓整卷的異味兒盡數消散,反正帝制之下,臣子也不能討論,所以乾脆不設便是。

次日的清晨,戥頭案的累累血債,和階級論在各大民報的頭版頭條出現,邸報更是長篇累牘,添加了來自皇帝的親自注釋。

毫無疑問,這將是未來數十年,乃至數百年的綱常。

皇帝親自作釋,代表着日後的科舉考試中,一定會出現矛盾說、公私論、階級論,這是必然,張居正整飭學政的一個環節,也是大明的慣例之一。

這讓學子們叫苦連天,算學還沒弄明白呢!

楊有仁的死,也讓遮奢戶們頭皮發麻,大將軍府的刀對外不對內,戚帥只要從關外回到了京師,和以前的受氣包沒什麼兩樣,唯獨這個黃公子,大將軍如此縱容,實在是讓人多了許多的猜測。

廷臣們有很多早就知道或者是想到了,知道了這黃公子,恐怕不是蓬萊黃氏。

戥頭案在京師鬧出了巨大的風波,若是佐以階級論食用,讓所有人對天下運行的邏輯,多了幾分本質上的認識,在互相印證之下,新都楊氏,立刻就被風吹到了風口浪尖之上。

楊德仁,嘉靖二年進士楊惇之子,出自新都楊氏二房,楊有仁衝撞了黃公子,楊德仁一手製造了楊有仁的自縊,但似乎大將軍府仍然不滿足,仍要追擊,楊德仁帶着兩車的禮物,帶着拜帖,來到了大將軍府,請求拜見戚繼光,請求戚繼光放過。

戚繼光沒有拿到拜帖,因爲大將軍不在家,大將軍在京營忙碌,白天拜訪基本上看不到人。

但楊德仁從門房得到了大將軍的回覆,自作孽,不可活。

戚繼光這個回答,十分明確告訴了楊家,他戚繼光的態度,要搞楊氏的不是他戚繼光,是大明朝廷,是新政的大勢,而且這個回答,還有另外一個更加明確的含義,陛下劍指之處,兵鋒所至之地。

即便是你人在四川,敢造反,骨灰給你揚了。

第317章 勿有大功於家國,但求小恩於君王推薦一本書:《哥哥我要招安大宋》第一百四十二章 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第386章 徐階威脅朕!第430章 不爲刀俎,即爲魚肉第二十八章 力足以勝天第509章 狼真的來了,而且來勢洶洶第二百六十六章 用蘿蔔刻一個倭國國王的印綬第436章 戚繼光膽小如鼠,李如鬆貪生怕死第一百三十三章 申舊章飭學政,以振興人才第554章 莫敢言,道路以目第399章 天欲墮,賴以拄其間;道近隳,問誰第二百三十章 祥瑞新解第二百三十一章 正奇相生,變化無窮第六十四章 壞的極其純粹第501章 新栽楊柳三千里,引得春風度玉關第333章 再苦一苦這賤儒,罵名張居正來擔第七十章 天恆變,道亦恆變第426章 智者之屋的話療第289章 你問朕是什麼人?朕的名字不可探聞第372章 讀書人最是擅長,殺人不見血第324章 朕有一事,失信於天下第433章 戰爭只是暫停,從未結束第一百三十九章 六冊一賬,收付記賬法第542章 有內鬼,這是借刀殺人第443章 大明新秩序的建築師第三十七章 天下諍臣以何人爲首?第332章 陛下,臣有上中下三策第一百九十三章 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爲有處有還無第九十二章 此物甚好,送於首輔先生使用第一百六十三章 皇極殿公審三逆臣第414章 贓吏貪婪而不問,良民塗炭而罔知第419章 三馬之力的蒸汽機第429章 買得吳船載吳女,都門日日醉醺醪第312章 條陳務虛儒生共疾疏第551章 故事講得好,經費少不了第358章 開海一念起,天地剎那寬第一百三十二章 你的命是不是命,你是不是人?第362章 海瑞帶着骨鯁正氣,來到了西苑第432章 對北虜的全新玩法第二十九章 視之如綴疣,安從得展布第342章 好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第六十九章 同勢則附,同利則趨,同害則避第369章 大明皇帝的恩情,根本還不完第518章 自此以後,當乘長風破萬里浪!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練度拉滿的裡挑外撅第411章 光明,非常昂貴第一百四十章 大明,被命運扼住了喉嚨第五十章 倍之,加倍執行第一百零九章 一步錯,步步錯第一百四十章 大明,被命運扼住了喉嚨第二百二十三章 朕的算學附加捲第497章 陛下劍指之處,大明軍兵鋒所向第291章 來自海瑞的馬屁第352章 格物院有祥瑞進獻第二百二十一章 資源鎖死科技樹第二百七十章 你給這點錢,朕很難做事第一百八十二章 莫須有和意欲爲(爲盟主“人生那麼多不完美”賀!)第三十八章 不是我!不要污人清白!第一百八十七章 戚帥,張四維他欺負朕!第534章 倭不能不平,但也不能全平第三十五章 族黨排異,不勝不止(爲盟主“電飯煲菜譜”賀!)第二百七十五章 戌時三刻夜襲敵營第二十七章 劃破黑暗的一道光第一百一十六章 生民之骨血已罄,國用之費出無經第300章 陛下,還是在意我的第379章 人心都是肉長的,經不起這樣扎第二百三十四章 送出去的,要親手拿回來才行第551章 故事講得好,經費少不了第308章 人給狗送葬,天下奇聞!第291章 來自海瑞的馬屁第369章 大明皇帝的恩情,根本還不完第一百九十一章 一種全新的鑄炮法,專利人:戚繼光第一百二十二章 要爲小皇帝提供充足的彈藥!第一十六章 殺人需用利刃第425章 大明律,不保護泰西番夷第一百九十八章 苦一苦權豪縉紳,罵名張居正來擔第五十九章 讀書人的事兒,竊不是偷第298章 我大明,天下無敵!第一百九十七章 一開口就是九斤火炮的威力第468章 昇平一號蒸汽機第550章 一屋,一個很奇怪但很現實的計量單第一百六十六章 你去把唐僧師徒除掉第355章 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功於斯第二百七十四章 倭寇必須死第467章 大明突破困局的唯一契機第七十一章 給折色則易於蕩、給本色則可得實惠第四十三章 主少國疑,帝制之下的皇權缺位第536章 大明掌控曆法的神第516章 一身偃臥蓬蒿穩,四海蒼生恐未安第二百五十八章 名義上的家人,變成真正的家人第一百四十五章 救還是不救,這是一個問題第490章 給大明當狗,是你想當就能當的?第七十二章 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第475章 四個自然而然的推論第441章 利者,人之所欲也第303章 漢王代替虜王第二百六十一章 熟練度拉滿的裡挑外撅第六十二章 隋珠彈雀,便殿擊球第二百零九章 朱翊鈞的算學小課堂,開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