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1章 玩歸玩,鬧歸鬧,不拿九族開玩笑

作爲大明皇帝,朱祁鈺心裡一直有一個疑惑,既然今天于謙和胡濙都在,朱祁鈺坐定後,頗爲疑惑的說道:“朕想不通,這些蠹蟲到底想要什麼?”

“朕很奇怪,他們求財,朕的水師只負責打仗和秩序,不負責做買賣,官船官貿,也不過是敲打一二,是武耀四海的由頭;他們求權,朕很少獨斷專行,朕登基至今,未曾有一策未過廷議廷推,止今天有一件事,便是朕赦免了劉氏告夫之罪。”

胡濙笑呵呵的說道:“刑部是贊同陛下赦免的,俞尚書知道王覆在做什麼,也不會揣着明白裝糊塗至於他們,就是想讓陛下投降,還想什麼。”

朱祁鈺兩手一攤,對着胡濙和于謙說道:“具體的呢?想讓朕投降,連個投降條件都不給嗎?怎麼在這羣蠹蟲的眼裡,朕連阿剌知院都不如是吧,阿剌知院投降,大明還給了條件,他體面,朕也給了體面。連個投降條件都不提?朕是願意協商的。時至今日,朕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張貼黃榜,而且至少,朕願意談兩次。”

于謙笑着說道:“他們求的是世襲罔替,各個方面都想萬古不移。”

朱祁鈺連連擺手說道:“做夢也沒有這麼做的,要是求這個,不應該跟朕這麼鬧騰,朕也要動刀子殺人,他們丟了命,朕丟了臉面,朕就是投降了,他們就能世襲罔替了?他們應該去廟裡許願去。”

“也不對,佛祖的國家都滅亡了,現在是帖木兒汗國的蒙兀人在那地方逞兇,佛國都沒法世襲罔替,萬古不移,他們這夢做的,忒不真實,”

于謙點了點頭,佛國確實亡了,他想要跟陛下把這件事拆開了揉碎了說清楚,他稍加思索了一下說道:“陛下,兩宋三冗,冗兵、冗官、冗費,單講這冗官。”

“南宋嘉定六年,朝廷銓曹四選,這四選分別爲中書門下審官東院,也就是今日之京官,也叫尚書左選;中書門下吏部流內銓,也就是地方官,又叫侍郎左選;中書門下審官西院,合門祗候以上至諸司使,也就是武官,又叫尚書右選,中書門下三班院,三班使臣,班直戍衛武官,又叫侍郎右選。”

“京官共2392人其中進士出身僅975人,不到一半,地方官共17006人,有出身把舉人也算上僅4325人,大抵四分之一;武官有15600人,武舉人出身僅415人,不足四十分之一;班直戍衛武官3866人,武舉人出身77人,僅佔五十分之一。”(宋代官員選任與管理制度)

“沒有出身的官員佔了多數,即恩蔭、吏職、舉薦、雜入流、輸納,其中恩蔭也佔了大頭。”

大明內外,感受到了大明皇帝的暴怒,這幾年很少出動的錦衣衛們開始出動,緹騎奔波出京,一場震驚整個大明官場的大案,一場波及京畿、山西、靖安、陝西、甘肅甚至是西域行都司的清汰,在緹騎的繡春刀下,快速展開。

朱祁鈺和于謙、胡濙在處置此事的罪名上,發生了一些分歧,朱祁鈺還是想只誅首惡,而於謙和胡濙認爲應該連坐。

于謙想了想說道:“要不流放康國?”

雖然于謙只是單純的把遴選官員拿出來說事兒,但不僅僅是科舉取士,而是各個方面,蠹蟲們都希望皇帝投降。

朱祁鈺立刻就理解了于謙和胡濙到底想說什麼,于謙只是單純的以南宋冗官爲引,而後胡濙補充說明,他們兩個在告訴皇帝,這些竊國爲私的蠹蟲到底想要陛下在哪方面投降,怎麼去投降。

朱祁鈺琢磨了半天,不確信的說道:“朕怎麼還是覺得於少保在勸朕仁恕之道呢?”

錦衣衛左都督盧忠親自提領,東廠督主李永昌爲督辦,證明了皇帝陛下對查處此事的決心。

胡濙對人性理解深刻,他搖頭說道:“還是流爪哇吧,流放到了康國,康國公不會拿他們怎麼樣,反而會格外優待,畢竟大家都是出門在外。”

于謙立刻回答道:“這便是了,兩宋入流太濫,北宋前期還好些,大都是進士舉人,後來都是遍地恩蔭,而且不僅僅是寄祿官,都可以去任事,這是兩宋吏治敗壞的根源。”

朱祁鈺看着于謙說道:“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旺、國無信不興,既然國法無成文,朕以何法論夷三族?”

朱祁鈺探着身子對着于謙說道:“於少保若是來勸朕不要殺人,那就是白來了。”

朱祁鈺恍然大悟的說道:“原來這就是兩宋的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原來是如此共治。”

“朕的底線一直非常清楚,無論怎麼鬥,爲大明國家安危奔波的軍卒們,是不能碰的底線,這涉及到了朕能不能在這椅子上坐得穩。”

“陛下給的恩蔭官任事嗎?”于謙反問了一句。

皇帝陛下會投降嗎?

胡濙接過了話茬補充道:“到了咱們大明,因爲恩蔭不任事,沒了權柄,之前咱大明朝那點俸祿,還要折鈔七成,多數還給不了,這恩蔭與否便不是世襲罔替的關鍵。”

于謙仍然在朝爲官,有些話于謙講不方便,但是胡濙現在是無官一身輕,就直接把話講在了明處,將事兒擺在了檯面之上,大明的官員絕大多數都是出自恩科。

于謙頗爲認真的說道:“重罪十條,以謀反爲首惡,意爲企圖顛覆推翻朝政,國家大事,在戎在祀,破壞戎政,以謀反論,大明律:犯重罪十條者,不在八議論贖之限。臣以爲理當論夷三族。”

“這一趟差事,盧都督辛苦了,若非愛卿,朕還不知道西北,已經糜爛至此。”朱祁鈺看着手中的奏疏,越看越是心驚。

“十惡之罪名者,雖無犯意之聯絡,夷三族,以收威嚇懲戒之效。”胡濙又補充了爲何要夷三族,以收威嚇懲戒之效。

于謙極其擅長國家之制,能夠明白陛下的大道之行,他思索了片刻,俯首說道:“陛下聖明。”

嚴格按照法條行事,是法家的核心思想,而儒家的核心思想,則是尊卑有序,作爲至高無上的皇帝,對法律擁有最終解釋權。

給柯潛遞條子的是陝西布政司左佈政孫毓的司務,而這條子可不是司務在假借左佈政的權威,而是真正來自於孫毓的授意,除此之外,右佈政楊璿、參政婁良、按察使餘子俊、都指揮使劉靖皆參與其中。

在不做人這件事上蠹蟲向來不做人,可王復是先公後私之人,以大明利益爲先,優待這些流放家眷,有利於大明對康國的羈縻,可想而知王復的選擇。

作爲大明水猴子的大頭目,盧忠辦事能力是毋庸置疑的,在原來的歷史線上,只要皇帝有決心,盧忠甚至能把明堡宗給弄死。

夷三族這個罪名是在魏晉南北朝之後,徹底從中原王朝的刑名中廢除,雖然這個罪名被完全廢除之後再沒有設立過,但其實仍有執行,比如大明朝胡惟庸案。

不任事的寄祿官,在景泰年間亦足俸發祿,足俸是大明吏治反腐抓貪的前提條件,但是不任事就是不任事,並不掌控權柄,這也是朱祁鈺在拿走駙馬都尉對五城兵馬司的權力之後,駙馬都尉們跟瘋了一樣,跟皇帝鬧彆扭的原因。

朱祁鈺搖了搖頭說道:“那自然不行,恩蔭來的官員不任事,就是任事他們也幹不了不是?幹砸了,朕還得給降罪,還不如讓他們當米蟲。”

大明讀書人過千萬衆,三年一次的恩科,又有幾人能夠魚躍龍門?即便是中了副榜,那也是足夠光耀門楣之事了。

于謙眉頭緊蹙的說道:“不應該夷三族嗎?”

“至此之後,夷三族再無成文,朕以爲不妥。”

竊國爲私的蠹蟲們,他們有幾個團營?

天明節的最後一天,是大明春秋大閱的日子,朱祁鈺在前往北土城之前,看着風塵僕僕的盧忠和帶回來的奏疏,手指在案桌上不停的敲動着。

論狠毒,于謙作爲讀書人在這方面是極爲合格的,家眷流放到康國去,到了王復的地盤上,王復還不是想怎麼收拾他們收拾他們?的確陰損。

朱祁鈺沉思了片刻搖頭說道:“晉書刑法志有言:罪不相及,古之制也。近者大逆,誠由兇戾。兇戾之甚,一時權用。今遂施行,非聖朝之令典,宜如先朝除三族之制。”

于謙說兩宋是老趙家和士大夫共治天下,就不只是紅口白牙憑空指摘,而是講事實、講依據的將事情拆開了。揉碎了,講的清楚而且明白。

朱祁鈺和于謙聽聞之後,都有些莫名的悵然:這好人,就活該該被槍指着?

于謙,是一個封建禮教下謹遵千年以來君君臣臣的六正之臣,所以在一些事兒上,于謙有理由比朱祁鈺更暴戾。

“那怎麼實現世襲罔替呢,科場舞弊。”

“可是他們回京的消息如此快的被散播出去,朕一定要把這條線上的人抓出來,該送解刳院的送解刳院,該斬首示衆斬首示衆,家眷一衆流放爪哇。”

和大明的讀書人送到官廠做苦役的道理是一樣的,幹活自然要幹一點,但是仍然是待遇最上等的一羣人。

于謙詳細的解釋刑名,十惡不赦,在大明律法中則是重罪十條,遇赦不赦,不僅僅是大赦天下不赦免,更是不能八議來寬宥的重罪,而這個案子,涉及到了戎政,企圖顛覆推翻朝廷的謀反大罪。

朱祁鈺越聽這個數字越是震驚,這滿朝文武,自下而上遴選上來的僅僅佔了朝廷幾十分之一,只能說,不愧是大宋。他就着于謙的話說道:“他們若是求恩蔭,朕也恩蔭啊,又沒有說不恩蔭,這王復兩個兒子,朕剛給他們恩蔭官。”

比如即將回京的強盜湖廣巡撫年富,他是會試副榜出身,不在一二三甲之內,嚴格來講,年富是進士,只不過是特賜進士,在一二三甲進士出身眼裡,特賜進士不是進士。

于謙是儒生,思考問題下意識的從儒教思想去思考問題,而忽略了一旦皇帝以夷三族論處的後果,大明本就是人治,有法不依、執法不嚴、爭權諉責比比皆是,陛下這裡搞個無成文處置,那大明上下就會有模有樣的學。

不會。

正統年間,現在的山東巡撫裴綸,就是因爲做會試主考官清正嚴明,連自己的女婿都不肯行個方便,最後回縣裡修縣誌去了。

“這些恩蔭官把持了大部分的權柄,多數都是酒囊飯袋,這朝政糜爛,是可以想象的,兩宋通過恩蔭實現世襲罔替。”

朱祁鈺聽聞,最後做了決定說道:“還是首惡送解刳院,從犯斬首示衆,家眷一律流放爪哇也算是廢物利用,爲大明開海事做出貢獻了。”

“王復、王越是大明墩臺遠侯的瞭山,他們二人,是我大明朝西北方向探查情報的核心人物,即便是王復和王越的身份,在這次阿史那儀回京後,只差一層窗戶紙就捅破了,可就是這一層窗戶紙,朕不說可以戳,就不能戳。”

“那還是夷三族好了。”于謙立刻說道,謀反大罪,連漢王府都逃不過一劫,陛下真的夷三族,造成的惡劣影響,于謙也能處置,陛下要是真的不順氣,要撒氣,那就夷三族。

而皇帝在極其憤怒的情況下,依舊遵循律法做處置,而不是以個人意志和主張去處置國事,這對大明而言是一件大好事。

“嗯?於少保在以退爲進,勸朕仁恕嗎?”朱祁鈺聽聞于謙所言,也是一愣,他還以爲于謙是來勸他不要殺人,結果卻是一種很新的勸仁恕的辦法,我把你的路走了,讓你無路可走。

憑什麼摁着大皇帝的腦袋,逼皇帝投降!

大明朝的朝士們,真的很喜歡拿兩宋的例子來諫言,文武皆是如此。

朱祁鈺沉默了片刻點頭說道:“啊,這真的是一個好主意,於少保,不愧是讀書人啊。”

于謙說的是聖明不是寬仁,是因爲這件事不是陛下不生氣,相反,陛下非常的生氣,怒火中燒。

既然無法在制度上保證官僚數量的絕對,那麼就通過把持上升通道,來間接把持權力。

而陝西道的三司如此行事,是在用行動反對大明重開西域,設西域行都司的廷議。

養寇自重、內外勾結,自古都不是什麼新鮮事,石敬瑭爲了權爲了利,能把燕雲十六州獻出去,甘願當兒皇帝,陝西三司用實際行動維護他們的切身利益。

讓朱祁鈺意外的是,這次居然沒有京官參與其中。

原因很簡單,京官離皇帝近,比地方官更清楚朱祁鈺這個亡國之君的脾氣,更知道哪些地方能碰,哪些地方真的不能碰,玩歸玩,鬧歸鬧,不拿九族開玩笑。

在京官的眼中,皇帝是一個極其暴戾的君主,畢竟解刳院在京師,所以京官們多少還是有些恭順之心,真的把皇帝惹急了,什麼成文、法度,一概不論,殺你全家滅你九族,也沒人能勸得住。無論是楊善、還是白鹿洞書院的山長和皇帝奏對,都是明確皇帝不株連的情況下,纔敢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說出去,古代皇帝論罪,大多數案犯都是叩謝皇恩,多嗶嗶惹怒了皇帝,那是拿自己的親眷開玩笑。求月票,嗷嗚!!!!!!!

第二十三章 不得人心庶皇帝第二百七十六章 集寧城的泰安門第六百三十四章 衣冠楚楚 豺狼虎豹第五百三十八章 不求萬世,只爭朝夕第四百一十六章 中亞優秀的匹配機制第656章 醉翁之意不在酒第二百三十二章 膽大包天第五十二章 英烈冊與英烈祠第771章 京軍是陛下的京軍!第二百七十七章 得加錢第十七章 騎白馬的朱祁鈺和于謙第十九章 是于謙要保你!第五十六章 大明皇帝,得支棱起來!第963章 自由城和自由角,大明應許之地第六百三十八章 大明的基石不能有任何鬆動第四十九章 守城之戰朕參與第二百六十三章 皇帝殿試策問,大數學家參考第839章 讓你體面你就體面第六章 權臣行徑第679章 這蠢話,把朕都給逗笑了!第四百五十六章 候風地動儀的成功復刻第699章 山野袁公方實在是太貪婪了!第四百七十九章 與時偕行、與時俱化第693章 窮生惡計 富生良心第883章 哄擡糧價者,殺無赦第一百零五章 可持續性竭澤而漁(爲舵主“蝙蝠俠JoKer”加更)第721章 有道之國,務在弱民第一百一十六章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第842章 人生在世,最難的就是心安理得第847章 不守規矩朱祁鈺第900章 人頭來見,再言和戰第四百六十二章 富得流油,遍地黑金第一百五十四章 兵推棋盤第690章 限制兼併 均田免賦第761章 大明皇帝真的放下了仇恨嗎?第五百六十二章 大皇帝的至仁之心第五百六十二章 大皇帝的至仁之心第三百二十章 外戚不得封爵!第765章 日拱一卒第一百七十七章 先上船再補票第668章 大自在,大逍遙,大快活第750章 土地是什麼?土地就是根兒第四十三章 大明失去了自信力第五十五章 真·朱棣遺產第五百七十九章 脫脫不花在津口第二百五十四章 密州市舶司第三百零三章 再賞一塊奇功牌第863章 沂王,琅琊王第747章 羅馬笑話,枯井之戰第三百一十六章 天下罪朕,還是朕罪天下!第十一章 誰給你的膽子第871章 先上一道開胃菜第830章 什麼是天命?第787章 大軍凱旋,因功授勳寫在朱祁鎮死後第845章 開門,自由貿易第二百一十六章 欠債還錢,天經地義第四百八十六章 罪惡滔天、罄竹難書第715章 開海一念起,剎那天地寬第四百四十章 銜令者,君之尊也第一百八十三章 殺人必須誅心第一百三十三章 飛在天上了第三百章 夫尊於朝,妻榮於室第一百六十七章 倒於不能涉及陛下第四百一十三章 我欲借劍斬佞臣,黃金橫帶爲何人第683章 非常一般的高麗姬第五十二章 英烈冊與英烈祠第三百零一章 陛下威武發新書了!第三百章 夫尊於朝,妻榮於室第一百九十五章 大明銀幣供不應求第855章 天堂有路你不走第七十章 位極人臣,封無可封第二百二十一章 京察和大計的抓手第五百九十八章 飛鳥盡,良弓藏第一百二十八章 申斥都察院第三百七十四章 不如送於陛下!第732章 不能拼命啊,拼命還怎麼賺錢第五百二十七章 如何把好人變壞人,把好事變壞事第四百一十七章 法不責衆,冤魂何以慰藉!第864章 說一套做一套第732章 不能拼命啊,拼命還怎麼賺錢第四百五十七章 人人不損一毫、人人不利天下第四十六章 與敵接戰,天經地義第955章 朕不信,除非你們打一場第一百二十九章 直鉤釣魚第五百二十九章 羅馬皇帝失去了忠誠於羅馬的子民第七十七章 少保第六百三十三章 此間樂,不思明第836章 跳出三界處,不在五行中第751章 停工歇業 合乎法理第三十九章 來都來了第四百七十三章 漢室江山,代有忠良第667章 殿下,這可不興看啊!第三百零三章 再賞一塊奇功牌第941章 玩歸玩,鬧歸鬧,不拿九族開玩笑第四百四十四章 這真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第881章 昂貴二字都顯得廉價第四百零六章 第一次海戰第一百章 刺王殺駕(求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