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五十八章 十三萬人的大麻煩

“還錢吧。”朱祁鈺最終決定是還錢。

對於海貿相關的事物,是五五分成,包括了鑄幣稅這塊,當初都是商定好的。

朱祁鈺能跟金濂賴賬,不是因爲金濂好欺負,而是因爲朱祁鈺和金濂有默契。

這種默契,是自京師之戰後建立的。

“張鳳有功賞牌在身嗎?即便是齊力牌。”朱祁鈺忽然開口問道。

陛下雖然從來沒問過張鳳功賞牌的情況,是因爲朱祁鈺知道張鳳並沒有頭功牌。。

齊力牌授予的極多,陛下不清楚齊力牌具體名錄,興安也不知道具體的名錄。

但是興安查過了。

“沒有。”興安搖頭說道:“若是有,臣早就跟陛下提前說了。”

王復當年在奉天殿上,因爲與民爭利,跟陛下頂嘴,陛下盛怒之下,依舊寬宥了王復,是因爲王復有頭功牌在身,而且也只是口舌之爭,王復並沒做什麼違背國法之事。

若是張鳳哪怕有一張齊力牌,興安都會跟陛下分說,可惜張鳳沒有。

“哦。”朱祁鈺靠在藤椅上。

張鳳辜負了金濂對他的期望。

賀章並沒有辜負胡濙對他的期望,在大雪紛飛的日子,向北而去。

他出使的時間,正好和于謙前往北古口大營的時間,重疊在一起。

于謙罕見的邀請了賀章同行。

賀章沒有和于謙在私底下說過一句話,甚至在朝堂上,他也沒有和于謙有太多的交流,兩個人也就是點頭之交。

賀章被邀請同行的時候,人都傻了。

“拜見於少保。”賀章有些拘謹的俯首行禮。

于謙的車駕上是奇功牌賞賜的車駕,有五匹馬拉車,這是符合禮法的,天子駕六,諸侯駕五,卿駕四。

比如朱祁鈺的大駕玉輅就是十八匹馬,就是六的倍數,日常出行就是六匹馬。

于謙的車駕是五匹馬,車駕的車門之上,有一個金黃色的奇功牌的標誌。

如此規格的車駕,車廂自然是極大,容納幾個人都沒問題,而且十分的安穩,不會感覺到太多的顛簸。

“坐,找你來,就是聊兩句。”于謙讓賀章坐下,笑着說道:“賀總憲,我就直接開門見山了,此次出使,賀總憲莫要有後顧之憂。”

“這是你離京之後,陛下的一些安排。”

于謙遞過去一份題本,他讓賀章來,就是解決賀章的後顧之憂的,若是賀章在迤北不幸蒙難,陛下已經安排好了一切。

包括賀章的妻兒老小,都會善始善終,決計不會有失。

“在大明,沒有人能動得了陛下要保的人。”于謙十分確信的說道。

于謙有拿過了旁邊厚重的包裹說道:“陛下差人給你帶了些保暖的衣物,都是範都督在遼東弄的皮草,到了迤北,就穿上,別凍傷了。”

“此次出行的諸位,人人有份。”

賀章哆哆嗦嗦的拿過了那些衣物,咬着嘴脣說道:“臣等,謝陛下隆恩!”

朱祁鈺給使團送衣服這件事,還是想起了當初稽王妃錢氏哭着想給在迤北的稽戾王送衣服之後,才做了準備。

這些衣物算不上值錢,但是收買人心,確實綽綽有餘了。

衣服都是現成的,每年朱祁鈺都會給在塞外奔波的夜不收送防寒的衣服。

于謙又和賀章聊了幾句,兩人就奔着北古口的大明軍軍營而去。

這走了不到三日,便到了北古口大營外。

這一路上都是新修好的官道驛路,從京師外至北古口和居庸關等地,都做了地面硬化處理,速度更快了幾分。

這大營坐落在北古口下的一座土城之內。

于謙到的這日,天剛剛放晴,日光灑在雪花之上,晃的人眼睛疼。

土城之外,旌旗招展,一隊隊的軍士甲冑鮮明,站在驛路旁側。

石亨驅馬上前,來到了車駕之前,翻身下馬,高聲喊道:“武清侯、京營總兵官石亨,見過於少保!”

于謙在車輛剛停穩的時候,就已經走出了車駕,這剛準備下車,石亨就伸手扶助了于謙。

如此這般做作,讓于謙頗爲意外,他低聲問道:“武清侯啊,你是不是遇到難事了?”

石亨低聲說道:“我就煩你們這些讀書人這個聰明勁兒,下車說,下車說。”

石亨雖然和于謙之間冰釋前嫌,可不代表石亨就會低三下四,大家都是大明的世侯,一個品秩,都是超品,石亨完全不必如此。

石亨這麼做,顯然是有求于于謙。

“說說吧。”于謙和石亨兩人來到了大營之內,左右無人之後,于謙喝了口熱茶,纔開口說道。

“軍心思動。”

“我這也是想盡了辦法,可是有點壓不住了。”石亨有些無奈的說道:“拔營的時候,說是到燕山剿匪,可是這燕山哪還有匪啊。”

“找了半個月,除了傻狍子,啥也沒有。”

“大家心裡都跟個明鏡似的,知道要打韃靼人,可是這等了一日又一日,也沒等到出兵的時機。”

“直到現在,是打還是不打,我也不能給大軍一個準話,軍心浮動,在所難免。”

十餘萬大軍紮營燕山至開平沿線,大軍已經佈置妥當,可是石亨卻連個準話都沒法給自己的將領和軍卒。

“打是一定要打的。”于謙十分肯定的說道:“陛下不是說過了嗎?就是個踹一腳就塌了的破房子,哪也得踹一腳不是?”

于謙有些奇怪的看着石亨,石亨能約束不住自己的軍卒?

于謙不信。

“這就是問題所在了。”石亨往前湊了湊身子說道:“這些個日子,好多韃靼人聽聞大軍調動,跑到了長城外,烏泱泱的跪了一大片,還有不少韃靼王,被他們的百姓給抓了,綁縛到了陣前。”

“我也沒處理過這樣的事兒,這未戰先降,我真的是有點無計可施。”

北古口大營出現了始料未及的情況,石亨處理起來有點棘手。

“有多少人?”于謙眉頭緊皺的問道。

石亨坐直了身子,面色凝重的說道:“一共十二萬七千餘人,這裡面還有三萬多人還是沒有十五歲,甚至沒長過車輪的孩子。”

“戰場作戰,我眉頭都不眨一下!可是這近十三萬手無寸鐵的百姓,讓我痛下殺手,我…真的下不去手啊。”

什麼是高道德劣勢,這就是高道德劣勢。

在百姓眼中,大明的皇帝一視同仁,大明用錢法,韃靼也用大明錢法,可是這些個韃靼王,朘剝過甚,百姓無以爲生,聽聞王師至此,便出現了這一幕。

石亨當然料到了會有人主動投獻,但是他萬萬沒料到會有這麼多。

“他們的訴求主要的就是三件事,第一個就是希望仁慈的陛下,能夠復設北平行都司,重建大寧衛。”

“第二件事,就是希望可以給他們劃分牧區,每年因爲爭搶水草豐茂之地,殺的血流滾滾,希望大明可以爲他們做主。”

“第三件事,就是他們選了幾個女子,希望送入陛下宮中,他們幾個耆老說,連朝鮮都能送婢女入宮,他們韃靼難道在陛下心裡,甚至不如朝鮮嗎?”

石亨簡明扼要的說明了一下情況。

韃靼和朝鮮孰重,是這三個訴求的核心。

韃靼人有四等人制度,按照韃靼人的看法,大明和韃靼是爭奪天命,大明得到了天命,但是朝鮮或者說倭國,他們有爭天命的資格?

顯然沒有。

“你可真是會給我出難題啊,十三萬人。”于謙萬萬沒想到,他剛到大營,就遇到了這麼棘手的事兒。

這是開始,這十三萬一旦處理不好,大明王化韃靼之路,那就遙遙無期了。

于謙沉吟了許久,才笑着說道:“此事不難,你給我一千掌令官,過年前,我把這些人都給你安頓好。”

“至於他們的訴求嘛,前兩條還好,最後一條,那就得問陛下和禮部了。”

“詩書禮樂可以學,但是這長得不能差了,否則禮部那關就過不去。”

長得不好看,連官都做不得。

于謙主要擔心草原女子風吹日曬,不好看,給陛下送去,那不是給陛下添堵嗎?

“這個你放心。”石亨的面色複雜的說道:“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啊,前幾天,那幾個韃靼耆老見我遲遲不答覆,就給我送了幾個海拉爾,就是草原上的明珠的意思。”

“好看的很。”

于謙一愣問道:“你收了?”

“收了是收了,不收不行啊,要是不收,這幾個韃靼耆老心裡有什麼想法,再鼓譟他們的百姓,十三萬人要是給我譁營了,我難道把他們都殺了?”石亨兩手一攤說道。

石亨看于謙面色不善,立刻說道:“不過,我就想起了四勇團營都督楊俊,當初在海龍屯,那冉貴人,楊俊不是看都沒看,打包送給了在南衙的陛下?”

“我就學他,一起打包準備送京師了,讓陛下頭疼這事兒吧。”

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這石亨身居權力中心朝堂之上已經七年有餘,知道這種事一旦粘上了,那些個御史唾沫星子真的能淹死人。

于謙不住的點頭,笑着說道:“正應該如此。”

“對了,軍紀這塊,既然總督軍務到了,都交給你了,這千頭萬緒的,麻煩的緊。”石亨讓人擡來了一籮筐的文書說道:“都交給於少保了。”

維持軍紀,是一項極爲重要的工作,于謙比石亨更擅長這個。

“都交給我,你去幹什麼?”于謙拿起了那堆文書看了幾頁,這些事石亨的確不太擅長。

“我去巡邊,巡邊!”石亨笑着說道:“順道打獵。”

于謙一到北古口大營,稍顯繁雜和略微有些凌亂的軍營,就立刻變得井井有條起來。

石亨這邊有十餘萬大軍的軍紀要維護,那邊又十三萬的韃靼人要看着,兩頭忙,忙得他頭昏腦漲,這麼多事,他一個人處置,有些相形見絀。

這不是石亨能力不行,這麼多事,單獨交給於謙一個人,也是如此。

最最主要的是一個人處理,也沒個商量的人。

于謙先是到韃靼人的部族見了韃靼的耆老,又見了很多的韃靼人,然後開始帶着掌令官開始管理這些韃靼人。

一切的一切變得有條不紊。

賀章的車駕在次日清晨明亮而寒冷的光芒之中,向着大寧衛而去。

大寧衛的寧王府,韃靼人在寧王府內遷之後,就將王帳設在這裡。

大明北古口到大寧衛,一共三百里路,賀章走了整整七日。

他凍傷了。

手心、腳板、臉頰奇癢無比,就想把凍傷的地方給撓下來的那種鑽心的癢。

他知道不能撓,一旦開始撓,就真的是撓破了也不會好。

一入草原,他就發現若非有永樂年間修的官道路碑,這冬日裡征伐韃靼,真的會迷路。

風颳起來的時候,地上的雪會被吹起,天地一色,甚至分不清楚上下,人在其中行走,就如同一片混沌,甚至連上坡下坡都分不清楚。

陽光穿過這些雪晶折射出略顯絢麗的光,天濛濛一片,卻並不黯淡。

“當初袁指揮可以在白毛風裡,走幾百裡,真的是人嗎?”賀章擡頭看着他從未見過的奇景,呆滯的問道。

保護賀章前往韃靼的是夜不收,是當初宣府初組建夜不收時那二百八十個夜不收之一,名叫馬碩,現在已經成爲了錦衣衛提刑千戶。

馬碩對這天象,早就見怪不怪了。

“袁指揮悍勇,我等還是比不得。”馬碩自問自己也做不到,就是讓袁彬再做一次,袁彬也不見得能做到。

這種事,得看運氣。

賀章沉默了片刻,才低聲問道:“都說你們夜不收,形如鬼魅,山川沼地,如履平地,我見你面色如常,你不會凍傷嗎?”

“哈哈。”馬碩笑出聲來,他從宣府調任京師,從夜不收成爲緹騎之後,就聽到很多次這樣的傳聞。

雖然聽了很多次,但是每次聽到,他都想笑。

“你們這些讀書人,老是說,子不語怪力亂神,我們不是鬼魅,也不是妖怪,我們也是人。”馬碩笑着說道:“我們也會凍傷,不過皮糙肉厚,習慣了罷了。”

馬碩有點出神的看着這漫天的雪花飛舞的模樣,當年碰拳、笑的滿是燦爛的二百八十位墩臺遠侯,現如今,也就只剩下了不到一百三十餘人。

他們真的也是有血有肉,有父母、有妻兒的活生生的人。

他倒是希望他們夜不收都是妖怪,那樣就不會死那麼多人了。

現在墩臺遠侯的人數還在擴張,整個長城沿線,大約有四千餘墩臺遠侯,夜不收哨。

“哦。”賀章愣愣的回答了一句。

這些人爲什麼會選擇做墩臺遠侯呢?

升官發財的話,那也得有命享用纔是。

或許,這就是於少保常常唸叨的那句:漢室江山,代有忠良。

賀章略有所悟。

道理永遠是那個道理,但若非行萬里路,親眼看到,他又如何明悟呢?

“大寧衛到了。”馬碩笑着看着不遠處的土城,勒住了馬匹說道。

第850章 撫卹變嫁妝,孃親嫁了人第八十八章 跳着腳的作發新書了!第989章 唐興,我李賓言與你不死不休!第978章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第938章 如此二十九載,直到大廈崩塌第十九章 是于謙要保你!第三百六十二章 捨本逐末,禮樂崩壞第一章 亂糟糟的朝堂第八十八章 跳着腳的作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風不善,教化不明第831章 對和林龍庭,掃穴犁庭第四百五十二章 羅馬正統在大明第二百三十七章 有什麼話,跟陛下說吧第934章 朕只要活着,就決不投降!第885章 最好欺負的便是佃戶第二百章 高端洗地法第四百六十五章 離線國王制之我在大明當琉球王第925章 朕不把他滅了,朕跟他姓!第四百九十章 農莊發展三十二條綱要第750章 土地是什麼?土地就是根兒第三百一十章 戰前有動員、戰後要總結第四百五十六章 候風地動儀的成功復刻第二百二十三章 大明掘墓人第705章 白鹿洞書院第757章 康國公被捕入牢第二十九章 真正的黑火藥第746章 速送三千女婢,平息陛下怒火!第754章 醉生夢死渾渾噩,花天酒地昏昏沉第二百七十三章 只道當時是尋常第一百七十五章 第一次鹽鐵會議第二百六十七章 前方劍戟 身後毒蛇第一百二十九章 直鉤釣魚第787章 大軍凱旋,因功授勳第五百九十七章 宰相出現的必然性第901章 既然大明要這頭顱,那便拿去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明皇帝也不行!第一百九十章 火耗三成,如何分配?第十一章 誰給你的膽子第941章 玩歸玩,鬧歸鬧,不拿九族開玩笑第一百九十七章 發財的大好良機第972章 弗里敦總督在里斯本第六百三十六章 黃袍加身,你情我願第三百七十九章 扶持社稷擎天柱,平定乾坤架海樑第二百一十二章 母子平安第四十七章 君以國士待我 我必國士報之第一百九十五章 大明銀幣供不應求第二百九十三章 戲子無情耍翰林,入戲貪嗔恨尋覓第三百八十二章 左眼跳災,右眼跳災?第三百八十九章 翻譯翻譯,什麼叫心安立命!第六百二十章 大明財經事務的基本底色第二百七十章 絲路有山水,更有財富第669章 爲上者隱,爲尊者諱第一百六十二章 七尺終當以死報君第十四章 幫他們體面!第三百九十三章 陛下更喜歡大明女子第一百八十七章 喜寧伏誅第六百三十八章 大明的基石不能有任何鬆動第六百一十四章 全靠同行襯托第五十一章 朕有個想法第791章 石景廠價值三十四萬銀幣的牌額第二百零三章 這稅,襄王府納了!第983章 岐聖門庭,醫者仁心第835章 時過境遷,景泰年間與正統年間大不第四十九章 守城之戰朕參與第六百二十一章 九百萬牛之一毛第二百三十四章 專業第四百四十五章 是陛下抄襲我的理論!第六百零九章 海外市舶司第三百二十二章 賜永樂劍!第九十一章 臨時抽檢第八十三章 反其道而行之第八十四章 朱叫門迤北娶親第二百二十七章 人間閻羅第二百七十二章 此乃亂命,臣不奉詔第一百九十九章 利益分配原則第一百零一章 朕躬安(求訂閱)第六百四十一章臣于謙,從不說謊!第四百六十六章 等速、等距、等速度比螺旋線第1000章 朕就是亡國之君第665章 讓子彈飛一會兒第695章 天要下雨,娘要嫁人第六十二章 大明皇帝在殿後第四百七十一章 很好,很有探索精神第三百七十三章 大明皇帝也不行!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明:已經吃的很飽了,別送了(打賞加更)第五百四十章 說什麼狡兔三穴,哪能擋得住繡春刀寒芒乍現第905章 無情的權力遊戲三江感謝+上架感言+加更規則第一百七十一章 還是做成了一鍋夾生飯第914章 馳道入交趾第一百三十一章 殺雞給猴看,卻沒有雞第971章 祥瑞?不,是專利!第816章 朕輸了,但是也贏了第一百五十五章 大明:已經吃的很飽了,別送了(打賞加更)第一百二十一章 天道好還,人心效順第三章 待明日,權在手第856章 人間正道是滄桑第二百九十八章 于謙打魚說第994章 走出去和帶回來